我要快乐,不必正常读书赏析(3)篇

我在家里住了16年,父亲不在工厂轮班,就在教堂。母亲整夜醒着,终日抑郁。我上学,去教堂,跑进山间,秘密地读书。我自幼便学会隐蔽。藏匿我的心。掩饰我的想法。我母亲不热爱生活。她不信有任何事会使生活变得更好。她曾对我说,宇宙是一个浩瀚的垃圾桶。我想了一会儿之后,问她桶盖是 关着还是开着。“关着的,”她说,“没人逃得了。”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是一部由珍妮特·温特森所著的自传,n她于1959年出生在英国的曼彻斯特,自小由笃信基督教的家庭收养。珍妮特的养母是一个偏执虔诚的教徒,喜欢将事物分成敌友两派。恶魔,邻居,性是她的敌人,而上帝,她家的狗,夏洛特·勃朗特的小说是她的好友。在母亲的教育下,教会活动是珍妮特日常生活的一切。
但珍妮特并不是循规蹈矩的女孩子,受《圣经》启蒙,她对宗教、信仰和死亡有着超越同龄人的认知,这遭到学校其他师生的冷眼与排斥,她的世界里一半是天堂的盛景,一半是地狱的烈焰。 n
16岁那年,珍妮特·温特森爱上了一个女孩,并为追寻自我和真爱最终走上了与家庭、教会决裂的道路。此后,她靠在殡仪馆、精神病院等地兼职完成了在牛津大学的学业。
1985年,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出版,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小说首作大奖,赢得国际声誉。2011年,珍妮特出版自传《我要快乐,不必正常》。2016年,温特森入选“BBC100位杰出女性”名单。代表作品有《写在身体上》《给樱桃以性别》等。
珍妮特
珍妮特·温特森人生的开始是魔鬼与婴儿床的黑暗故事。
“躺在我隔壁婴儿床里的,是一个名叫保罗的小男孩。他是我幽灵般如影随形的兄弟,因为我不听话的时候,圣洁的保罗总会被召唤来。保罗绝不会把他的新玩偶丢进池塘。保罗不会往小狗睡衣袋里塞满西红柿,然后通过挤压动作进行一场“血淋淋”的胃部手术。保罗不会把外公的防毒面具藏起来。保罗不会戴着外公的防毒面具,到一个欢乐的生日聚会去当不速之客。假如他们领走的是保罗而不是我,一切会变得不同,变得更好。”
保罗是圣洁美好的象征,珍妮特的母亲总是在对她生气时说:“魔鬼领我们找错了婴儿床。”
“错误的婴儿床”这个概念贯穿着珍妮特的一生,给她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往后很久的时间里,珍妮特都觉得自己是错误的,是不应被爱的,是魔鬼的化身。
我从不相信我的父母爱我。我设法爱他们,但徒劳无功。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学会如何爱——付出爱与接受爱。我着了魔似的、巨细靡遗地书写爱,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都认为它是最高的价值。当然我早年爱上帝,上帝也爱我。那算是爱。我也爱动物和自然。还有诗。人才是问题。你如何爱另一个人?你如何相信另一个人爱你? 我不知道。我以为爱是失去。为什么要用失去衡量爱?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总是伴随着争吵、疑惑和迷茫,对珍妮特来说,迷茫更多来源于对自我同性倾向的认同。
“我对性与性取向感到困惑,也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烦恼,住哪里、吃什么、怎么通过A-Level课程 的各项考试。我孤立无援,但T. S.艾略特帮了我。所以当人们说诗是一种奢侈、一种选择,属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不应在学校读诗,因为它不符合时代潮流,或者给出其他任何奇怪又愚蠢的关于诗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的观点时,我便猜想说这些话的人过得很安逸。艰难的生活需要坚韧的语言——这就是诗的本质。这就是文学所给予的——一种语言,强大到足以说出生活如何艰难。这不是藏身之处。这是安身之所。” n
她读遍图书馆中A-Z的散文集,找到了一个可以庇佑不安心灵的安居之所,与诗和文学共同感知,从书中获得平衡,并平安度过浸透人心的情感浪潮。
但珍妮特·温特森的母亲认为印刷品能煽动叛乱、燃起争议。书籍和知识能充裕一个人的思想,让人拥有越来越多不可控的力量,于是她不让家里存放书,也不允许珍妮特阅读虚构作品。
珍妮特与母亲之间注定有着一面高墙。是信仰、认知、逻辑与伦理。
“墙是庇护,也是限制。墙的本质注定了墙终将倾颓。吹响自己的号角,你会看到四壁倒塌。” n
母亲发现珍妮特私自藏匿和阅读书籍,于是她烧毁了珍妮特所有的书籍,摧毁了珍妮特的光明与温暖,那一刻,珍妮特感受到了切身的疼痛,她重要的一部分被毁坏了,连同书本被烧成灰烬,珍妮特的信仰也瓦解成了碎片。
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快感。就像走过绵延不绝的山路,回头眺望时景象映入眼帘所带来的触动。
“书没了,但它们是身外之物;蕴藏其中的东西无法如此轻易被摧毁。书里的已经在我心里,我们将一起逃离。那堆闷燃的纸片和铅字,到隔天寒冷的清晨依然温暖,我站在边上,明白了我有别的事可做。”n“我可以自己写书” n
温特森太太
温特森太太是一个矛盾结合体,可以说让人又爱又恨。她有着虔诚的基督信仰,宣扬末世论,厌恶性行为,更鄙弃珍妮特的同性爱情,但是她却丝毫没有种族歧视,听不得任何因肤色或种族而起的诋毁。
温特森太太光荣负伤,像一个为耶稣挖目流血的中世纪殉道者,拖着她的十字架给世人看见。受难是生命的意义。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在这儿?”她会回答:“为了受难。”
作为母亲,她严肃而刻板,每日向珍妮特诵读《圣经》,希望将珍妮特培养成一位传教士,走出她未竟的人生。这是荒唐的,显然珍妮特的人生轨迹也与温特森太太的信仰背道而驰。
起初,温特森太太期望领养的是个男孩,即伴随珍妮特一生的幽灵兄弟保罗。温特森太太准备了很多适合保罗,一个男孩所穿的衣服,而这些衣服后来错误地穿在了珍妮特的身上,这也成了珍妮特对自我认知和性别认同产生怀疑的导火索。
珍妮特对温特森太太的形容一直是负面的,温特森太太是她的苦难,给她带来了黑暗的礼物,但并非毫无用处。这份黑暗滋长了珍妮特的文学素养,没有温特森太太,就没有现在的她。以致于后来珍妮特找到了亲生母亲安却没有感觉到那种受脐带和血脉牵扯的情感联系,她不喜欢安批评温特森太太。
“温太太是个怪物,但她是我的怪物。” n
性别政治
珍妮特决定申请去牛津大学读英文系,因为这是她最不可能做到的事,她在对这个世界宣战,誓要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无论性别,无论阶级。
我读得越多,就越感觉跨越了时间,与其他生命及更深刻的共鸣相连。我感觉不那么孤单了。我并不是独自在此刻的小筏上漂流。
书籍、知识与教育资源不应阶级化,更不应涉及商业利益,它应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的公共财产。这也是珍妮特一直以来所争取的。
即便是今天,法律与规则的天平仍然偏向男性,女性的贡献与影响力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回报,反而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被要求顺从和谦卑。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糟粕之处并未被彻底摒弃,它就像微弱而燃烧着的火苗,持续照亮着世间的不公。
我是个女人。我是个工人阶级的女人。我是个希望能毫无愧疚、不被取笑地去爱同性的女人。正是这三件事构成了我政治观念的基础,而不是工会或左派男性所理解的阶级斗争。
珍妮特选择的这条路,没有退步的余地,因为从开始的那一刻她便决定彻头彻尾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改善。
最终珍妮特也以全A的成绩考入了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 n
重生
珍妮特的一生有着数不尽的坎坷与争议,就像圣经中的世界一样,一半是天堂的盛景,一半是地狱的烈焰。
珍妮特也曾焦躁不安,自我否定,精神崩溃,想过用自杀结束这一切,但就在她试图自杀的时候,幻觉却告诉自己必须重生。
她是破碎的,但是活着。
那个独居在底部沼泽的迷失、暴怒、凶恶的孩子,她不是富有创造力的珍妮特——她是战争的受害者。她是牺牲品。她恨我。她恨生命。 n
珍妮特就像一艘在夜晚航行的小船,四周没有光亮,海浪不断拍打她孤独的船只,只有小心翼翼和坚定方向才不会被议论的旋涡吞噬。《太阳之战》便是在夜晚航行中诞生的灯塔,它在偶然间照亮了珍妮特苍白的人生,那是她创造的一个怪物,凝聚着内心所有的迷失与癫狂,却支撑珍妮特活下去,因为她选择直面它,选择与它和解。
“我们将学会如何去爱。” n
信仰与爱
珍妮特的文字里有家庭、信仰、学业、性别等束缚中的挣扎,也有从懵懂走向独立,从倔强走向坚定的人生态度。
对一个人而言,没有意义的一生,也毫无动物自然的尊严;我们不能只是吃、睡、狩猎和繁殖,我们是追求意义的生物。西方世界摒弃了宗教,但没有消除我们的宗教冲动;我们似乎需要某种更崇高的目标、某种生活的目的——仅仅有钱有闲和社会进步是不够的。 n
母亲曾对珍妮特说,宇宙是一个浩瀚的垃圾桶。但珍妮特说,
“我就是没法活在一个合上盖子的浩瀚的垃圾桶里。”
“我发现一线微光,明白自己需要找到那个能让生命与它自身和解的地方。我知道这与爱有关。”
“无论多么贫乏,仍要爱生活,无论怎样寻找爱,也要爱自己。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那将会与生活和爱背道而驰,而是以鲑鱼一般的决心逆流而上,无论水流多么汹涌,因为这是你的河流……” n
同性爱情就像社会秩序中悄然滋生的一个裂缝,微小而确切存在着,谁也不能说那是错误的行为,谁也不能自诩高贵地去批判一个信仰,肆意评判一种人生。
就像托马斯·林奇在《殡葬人手记》中写道的那样:
“无论是犹太教徒、基督徒、穆斯林、佛教徒,或是持有其他不同信仰的各种人——像普通人一样哀恸。他们承认我们有哭泣和歌舞的需要,有遵从和亵渎圣典教条的需要,也有敬仰和责难上帝的需要。 ”
15岁的珍妮特曾向母亲表达自己的心情,期望得到理解:
“When I am with Janey I am happy.”
母亲的回应却是:
“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
“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 ”
珍妮特无疑用自己的人生做出了回答: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读书赏析 第(2)篇
我是抱着目的来看这本书的!
看到序里作者的简介和遭遇我就毫不犹豫的放入了书架,莫言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死角,别人走不进去,自己闯不出来。也许书籍是最可以依赖或借助的工具。
先从翻译来说吧,这是一本具有浓浓的异国风书籍,想翻译的颇具原汁原味儿是很难,再者作者的文风比较深奥艰涩,它不呈现状结构而是成片状零岁状的,所以翻译上还是很考究功夫的。
讲真起初是读不下去,作者在逃避些什么,一边试探着揭开伤口一边又在逃避,当然我们外人没有感同身受的体验无权去苛责什么。但是当那些零碎的成片的记忆串成一起时,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巨大的困难的网,作者逃不出去,我们也在无意识间网罗其中。越读就越觉得靠近了她的灵魂她的感知。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把自己的痛苦描写得那么恰如其分又不鲜血淋漓,至少那些文字里我感受到了我自己,很多语言像是在说我自己。这是作者驾驭文字的强大能力!
无论纯物理学还是从佛学上推究,凡事都是有果必必有因。我没有看过作者写的橘子这本书,但是从这本书的零散描述中可以知道那是写自己同性恋的一本书。她的同性恋有可能是温森特太太隐秘的同性恋情节所致;她的没有爱的能力是被抛弃后欠缺的爱的体现;她喜欢女孩儿是因为温森特太太本意是想抱个男孩而错抱了女孩儿所致,她一直都被当成男孩子来抚养,她为了迎合养父母的心理潜意识里拿自己当男孩。这种种都是有因的。
无法感同身受她极度痛苦尿失禁的场景,但我真的能体会那些不必爱被排斥的格格不入的时刻,这些时刻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曾有过。
当一个猛兽忽然间被圈禁起来,没有了自由没有了丰足的食物,作困兽已久,等到猝不及防被释放的那一刻,它会是什么感受?一定不是仇恨,可能些许有些感激。那些压抑已久的愤怒与痛苦被隐藏了起来,可能在日后会渐渐吞噬自己的情绪,影响自己的行为。这个困兽可能就是童年时期遭受创伤的我们每一个人!父母本该是这世上最具含金量的工作,却成了不设限的职业,有多少人终生都陷在在童年的阴影里……鲁迅说救救孩子,最该救孩子的是父母,不要让孩子成困兽,任何弥补都无济于事,时光不能倒流,人生不能重来!
很庆幸作者披襟斩棘淌过苦难,揭开伤疤回溯到了源头,她找到了症结所在,弄清楚了自己是什么,自己为什么是自己等问题,也终于知道了如何将自己和封在冰层下的自己和解。很庆幸我也顺着作者兵荒马乱的世界脉络看到了答案。
是的,痛苦的结局只有三个复仇、延续、和解,何解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如何和解呢?寻根溯源,回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有点像心理学上所说的催眠。
前面说了,作困兽已久心灵早已有创伤,这是无法弥补的。这也是作者在文末说不知道未来会如何……我非常理解这种心情!
看完本书得出几点启示:
1.女人不要随便生孩子!然而这有点像放屁,人能主宰自我主宰不了家庭主宰不了社会主宰不了世俗。
2.母亲这个头衔太神圣了,决定着一个崭新灵魂的走向!
3.同性恋不可怕,人的偏执才可怕。
4.走不出怪圈的时候,试着勇敢的追根溯源,找出症结所在后那些貌似隐秘的可怕的问题就简单化了。
5.书籍是最可靠的疗愈,它不会泄密不会嘲笑,反而会疏通情绪。
6.拥有爱的能力是强大的能力!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读书赏析 第(3)篇在不被理解时与父母对立的叛逆,或求不得爱别离 身在滚滚红尘心却生无可恋,亦或是债台高筑 倾家荡产,每个人一生当中至少有三次想去死的念头,从子宫到坟墓,能拯救我们肉体和灵魂的有上帝有耶稣还有书籍。小时候爸爸总说书中自有老师在,书中自有白米饭。我就默默小声说希望书中有零食希望书中有零花钱。有一天书中真的长出了零花钱我高兴坏了,后来我也读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比起阅读,写作文,写日记我更喜欢抓螃蟹,养蝉,摘柿子,任由双脚奔跑在大自然中,可同时也保证学习中上等不挂科,爸妈不会被老师叫去学校,我也不用受皮肉之苦,这是大学之前我找到和父母相处的平衡点。有一次和闺蜜吵架,然后就跑去图书馆随便拿了本小说就蹲在了角落,不知不觉蹲到了晚上书也翻完了,当时不知道为啥看完后还愤愤不平的写了一通,回去时看到公告栏证小作文,随手就把刚写的扔了进去。好像过了两周那东西被简单修改了几处出现在简报里,看到时我木木的跟闺蜜说这个好像是上次和你吵架那天我写的,闺蜜用我从未见过的惊讶表情看着我。性格直,不受气,还一点就着的我也是在那时找到了情绪和心灵的安放空间,每当翻开一本新书就像拿起了万花筒般又走进一个充满未知和探索的世界。每当分享一篇感悟或拙见就好像给自己的王国又增设了宫殿。如果我们还可以阅读那就尽情的阅读吧,如果还可以爱那就恣意的去爱吧,好好去爱好好享受被爱,生在这个和平又自由的年代的我们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