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读书赏析(3)篇

史铁生的文字是充满了魔性的,那种苦难中对于生活与生命的思考总是深深的击中我们的灵魂;没有做作,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安静。这不是一篇书评,仅仅是史铁生文字的一种分享。当然,摘章断句总给人一种人生格言的感觉,最好还是去读原作。1.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2.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3.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4.世界是一个整体,人是它的一部分,整体岂能为了部分而改变其整体意图?这大约就是上帝不能有求必应的原因。这也就是人类以及个人永远的困境。每个角色都是戏剧的一部分,单捉出一个来宠爱,就怕整出戏剧都不好看。5.刘小枫先生在他的书里说过这样的意思:人与上帝之间有着永恒的距离。这很要紧。否则,信仰之神一旦变成尘世的权杖,希望的解释权一旦落到哪位强徒手中,就怕要惹祸了。6.前些天听一位学者说,他在考证文革时期的暴力事件时发现,出头作证的只有当年的被打者,却没有打人的人站出来说点儿什么。只有蒙冤的往事,却无抚痛的忏悔,大约就只能是怨恨不断地克隆。缺乏忏悔意识,只好就把惨痛的经验归罪给历史,以为潇洒,以为豁达。好像历史是一只垃圾箱,把些谁也不愿意再沾惹的罪孽封装隐蔽,大家就都可以清洁。7.我说过我不喜欢“立场”这个词,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和“立场”很容易演成魔法,强制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文革中的行暴者,无不是被这魔法所害——“我们”要坚定地是“我们”,“你们”要尽力变成“我们”,“我们”干吗?当然是对付“他们”。于是沟堑越挖越深,忠心越表越烈,勇猛而至暴行,理性崩塌,信仰沦为一场热病。8.所以,良心的审判,注定的,审判者和被审判者都只能是自己。这就难了,自我的审判以什么作标准呢?除非是信仰!或者你心里早有着一种善恶标准,或者你就得费些思索去寻找它。这标准的高低姑且不论,但必超乎于法律之外,必非他人可以代劳,那是你自己的事,是灵魂独对神的倾诉、忏悔和讨教。9.一家一面旗,都说自己替天行道,冷战热战于是不亦乐乎,神明与神明的战争并不见得比群殴来得文明。10.这也许荒诞。荒诞如果难逃,哀叹荒诞岂不更是荒诞!荒诞如果难逃,自然而然会有一种猜想:或许这人间真的不过是一座炼狱?我们是来服刑的,我们是来反省和锻炼的,是来接受再教育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11.我想,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残疾即残缺、限制、阻障……是属物的,是现实。爱情属灵,是梦想,是对美满的祈盼,是无边无限的,尤其是冲破边与限的可能,是残缺的补救。每一个人,每一代人,人间所有的故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但究其底蕴终会露出这两种消息。现实与梦想,理性与激情,肉身与精神,以及战争与和平,科学与艺术,命运与信仰,怨恨与宽容,困苦与欢乐……大凡前项,终难免暴露残缺,或说局限,因而补以后项,后项则一律指向爱的前途。12.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说: “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nn13.自由,也不仅是对强权的反抗,更是对人性的质疑。文学因而不能止于干预实际生活,而探问心魂的迷茫和意义才更是它的本分。14.仇恨的最大弊端是仇恨的蔓延,压迫的最大遗患是压迫的复制。15.君不见“文革”时的“表忠心”和“狠斗私心一闪念”,其坏何源?就因为人说了神的话。 n2013年11月14日,该是身患小病,仿着史铁生的书名,胡诌了一篇文字,今日读来唏嘘不已。近来,小病不断,遂有所感;盗用史铁生人生笔记《病隙碎笔》之书名,胡乱涂鸦纸笺,权为消遣。身有所患,必是诸多不便;身之疼痛,自是引起无数遐思。因行动不便,便躺在床上胡思乱想,许会有所得。感冒许是最为广泛的病了吧,无可比拟的流感——虽不致命,却使人难以精神,一幅病恹恹的样子实属无奈。五官科的鼻自是首当其冲,不闻众生味,在窒息中期盼着通畅——曾经被忽视的事物立马受到重视。叔本华说过人在快乐时总是不以为然、不知其所以快乐;而在痛苦中却是悔之莫及——人的悲观来自于苦痛,有切肤感受的苦痛。因此,诸多不曾留意过的感想便在苦痛中顿悟。诚如感冒,应是我们的生活太顺,总该时不时的感受一下苦痛,不至于太得意忘形。这与我们留在记忆深处的往往是我们最艰辛的时光相印证——病,是上天的一种恩赐。换季之际,气候干燥,自是容易上火——肝火旺盛,必有所泻才是;只是不曾料到是嘴——享人世百味,该有所偿也是题中之意吧。人,应务虚,太燥,必受炙烤之苦。病中,不沉迷应是最真的态度——诚如史铁生,没有抱怨,而是在透析的间隙写下自我哲学的感悟;那是在怎样的痛苦中一种毅然的坚守?我不为沽名钓誉,也不是附庸风雅——在病中,该是乐观点的——毕竟,我还活着——我还可以去珍惜我曾经忽视过的事与人。这一切幸亏只是一个分号,而不是人生的句号——否则,思考,只能在遗憾中消逝……nn“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不曾料到我如此幸运——感冒、上火后还有小小的腿残。这是我的错,太得意忘形总该为自己的狂妄买单的——追求速度,终于感受到了不能骑车、不能肆意行走的失落。人生不可能太圆满,在激情四射的时候伴随的总是下一刻的冰冷——清醒,一剂猛药,打掉太多的虚荣与无知——未尝不是一种幸运。在病中,豁达,不是娇柔做作,而是心中的淡然一笑……nn中国人一直避讳生死这个话题——而且关于生死的论证一直也是“父母在,不言死”。但,我们终须晓得,人生无常,死不可避免——关键是你选择以怎样的态度去迎接死亡。史铁生说过死亡是最盛大的节日!何其深刻的领悟,没有他那种经历的我们太多的时候也只是无病呻吟罢了——懂得了他,也就明白活着是最大的幸福——懂得,还在于珍惜。无常是常态,那么不要等到一切都失去时再后悔;身体亦是如此,善待自己的身体、善待自己的灵魂——人生不过一二,切莫悔之晚矣。 想来,我们的亲情、友情、爱情等都是需要经营的;不是刻意的做作,而是珍惜与善待——懂得了这一切,又有什么可迷茫的呢?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即使拥有疾病、死亡——我们却可以选择不一样的态度去对待,结果自是相差甚远,心也会获得不一样的体验。人,喜欢对比,尤其是与身边的人来对比——而,这一切又显得多么无聊。若要对比,须有一种大胸怀——目前,战争不断,死亡与饥饿充斥在世界那些落后的地方;我们有什么不满足的,又有什么不去努力的呢?若是嫌此话略显假大空,那想一想中国目前那些极端落后的地方——没有充足的食物、没有专业的教育,没有太多我们所有的东西!小病亦何忧,小事亦何惧——我们太多的忧愁放在一种大背景下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因此,自我的定位决定着我们的态度与未来;建立一个大坐标,便有勇气去看淡一切无足轻重的事物。 n不管是读书,还是行走——总该是有所感有所悟的。即使是零落漂泊的一片落叶,有所想终是不失赏美之心的表现。太匆匆,也不甚好;虽言想与不想,人还是那样的活着,只是,活的方式会有所差异罢了。 n 病隙碎笔,感谢命运对我的恩赐与眷顾!
病隙碎笔读书赏析 第(2)篇理性走入绝地,有限的人智看见了无限的困阻,人才会变得谦恭,条条计策终见迷茫,人才在服从与祈祷中听见神命。我老铁的思想就是我思想的方向,[爱心]人在现实中最懂得成长,在自己幻想的乌托邦里认为的所有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生活让人看清了很多。所以人们会说“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所以过来人会对年轻人说“你还年轻……”。所以年轻的人们在谎言与欺骗中还会过的开心快乐。少不更事,所以年纪大些时才会感慨很傻很天真。有些人一生都很快乐,可能并非他真的幸福,而是傻的天真,天真到认为所有都是真的,愿意去相信假象是现实。当不成聪明人的话,那就傻傻地去相信一切吧!没有慧眼识珠,那就模糊地去看这个世界吧,毕竟朦胧也是一种美。听老铁的书,总是脚尖和发梢穿过一束光。人生没有什么事情是给别人做的。工作不是为了老板,是为了自己长本事赚钱。变美不是为了另一半,是为了自己得瑟摇摆。所有的努力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所有的荣耀和耻辱、成长和眼泪都是自己来担。
病隙碎笔读书赏析 第(3)篇- 想起来看这本书还是五六年前,纸质书,和初恋一起看的,两个人有很多批注。书还在,人却分开了,想来也是黯然。
- 有观点的时候,想的会挺多,一般也不会和旁人去争执,那没有意义。当我们还有资格争吵的时候的确是该好好珍惜,因为彼此还有关注点,也考验着感情;沉默是毁灭,是我们离分以后的常态。
- 当然病隙碎笔的不只是爱情,但其实都一样,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相遇是多么偶然,故事又怎么会如愿发生?
- 我信一个史铁生的孤独和我一样。他摇着车去地坛,我只顾把自己埋在过去,即使什么也不会想。也因为什么都没想,所以过的不好。
- 有空得多看看他的书,去体会他的想法,去估量自己的存在,去信个什么东西,去爱别人,也爱自己。
- 希望所有人都过的好。希望李翔宇好。
- #也只是想想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