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爱心]林清玄[太阳]
◆ 人间有味是清欢 [玫瑰]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 清静之莲 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 卡莱尔·纪伯伦在《友谊》里有这样的两段对话:“你的朋友是来回应你的需要的,他是你的田园,你以爱心播种,以感恩的心收成。他是你的餐桌和壁灯,因为你饥饿时去找他,又为求安宁寻他。
在现代社会,独乐与独醒就变得十分重要,所谓“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就是一下午静静地坐着,也能安然;所谓“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那么,何不独自醒着呢?只有我们能独乐独醒,我们才能成为大海型的人,在河流冲来的时候、在池塘满水的时候、在波浪推过的时候,我们都能包容,并且不损及自身的清净。
◆ 用欢喜心过生活
什么叫作觉悟?觉很简单,觉就是学习来看见。什么叫作悟呢?悟左边是心右边是吾,我的心叫作悟,所以觉悟就是学习来看见我的心。那人生不断地往上追求,并不是说你追求一个特别的境界,而是向外追求那个更高的灵性,向内探索自己内在的思维,从探索你内在最深的部分来跟这个灵性相应,这才是真正的好的追求。[插图]如果你可以活在那个非常小的时间单位里,你就可以每一刻都活得很饱满、很有力量
为什么常想一二?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你常常想那“八九”,你的生命就会越来越沉重。如果你常想那一两件开心的事情,你的人生负担就减轻了。
在红尘中有独处的心,在独处时有红尘的怀抱。
梦中还有梦在,这是生命的遗憾,而觉中还有觉在,则是生命的幸运。
◆ 凡心”与“佛心”并无差别,凡心是迷梦未醒心,佛心是长睡中悠悠醒来的心;凡心是未开的花苞,佛心是已开的花朵。未开者是花,已开者也是花,只不过已开的花有美丽的色彩、有动人的香气、能展现春天的消息罢了。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
◆ 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地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
◆ 走向生命的大美 唯有清明的心,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真实的美。唯有不断地觉悟,才能体验到更深刻、广大、雄浑的美。也唯有无上正觉的人,才能迈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
◆水因有月方知静,天为无云始觉高。
◆ 月到天心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蓝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涵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比如王阳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 时间道场 世事如棋局,不著者便是高手;一身似瓦瓮,打破了才见真空。 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也须放手;一枝金笏担朝政,担起也要歇肩。 ——真是道尽了人与时间赛跑的关系,人不能与时间赛跑,但人可以包容时间、善待时间。极大之处,有极小存在;极近之处,有极远存在;极恶之处,一定也有佛存在。时间是空,但它创造了无限的有;时间是不可捉摸的,却制造许多可捉之物;时间的空与不空是同一质、同一味。“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
◆ 自由人 日本近代的禅学大师山田灵林(日本可与铃木大拙媲美的禅学泰斗,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成就,“自由人”的说法出自他所著的《禅学读本》),把世界上的人归为三种类型:第一型是纯朴未开,不受任何知识上的苦恼,像猪一样能和平生活的人,叫作“自然人”。第二型是头脑明晰,知能发达,却反而受尽“知”的烦恼,导致神经过敏,始终无法与他人相处,过着并不愉快的生活的人,叫作“知识人”。第三型是超越了“知”的苦恼和“情意”的苦恼,能任运无碍过活的人,叫作“自由人”。
禅的境界,乃至佛教一切法门的境界,都是在超越对立的境况,进入绝对的真实,这绝对的真实就是使自己的心性进入光明的、和谐的、圆融的、无分别的世界。由于超越对立,进入绝对,使修行的人可以无执、任运、无碍自在、本来无一物,甚至无所住而生其心。这超越的绝对世界,并不表示自由人在外表上与凡人有何不同,他也有生死败坏,像我们看到罗汉的绘像与雕刻,通常不是那么完美的,他们也有丑怪的,也有痴肥的,也有扭曲的,但是他们却处在一种喜乐和谐的景况。最重要的是,他们仍有强旺的生命力,有着广大的关怀与同情,不因为心性的自由,而失去了对理想生命的追求。
禅不是死、不是枯、不是无,而是自在,也就是赵州禅师说的:“能纵能夺,能杀能活。”是药山惟俨禅师说的:“在思量个不可思量的。”
林清玄,1953年出生 ,中国台湾省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林清玄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
1972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林清玄在大陆出版了《在云上》《清音五弦》《心的菩提》《情的菩提》《马尾》《林寺》等,饱含着他对佛教,人生的感悟,非常值得去品味。
写报导 这些年,林清玄写报导写得多,写散文反倒写得少了,不过,他并不觉得可惜,虽然他自己也了解,报导到底只是报导,不会成为文学的重镇,甚且有一天它会式微。不过,林清玄自觉还年轻,这段时日,就利用报导来磨练自己的事,创作的事,稍候也不迟。2012年,菩提十书重新出版:《境明,千里皆明》《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等。
2014年禅意散文精选(全四册):《不争,是一种慈悲》《不辩,是一种智慧》《不闻,是一种清净》《不看,是一种自在》。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读完感觉清新靓丽。适合有烦心事不开心的时候读读,能释怀很多。
一。作者在讲佛,讲禅,先叙述通俗的故事和生活中遇事观景的感知,然后表述对人生,对情爱,对精神等一切的认识,当然是站在佛家的角度上。
有一个观点,我记住了,感觉很有趣。禅是什么?这个字拆开就是“示”和“单”,大概意思就是大道至简,大智若愚吧,参透禅,就会展示出一个单纯的心吧,一个自由的魂灵。一定是作者口中的“自由人”,是经历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后才能达成的。
二。心绪不宁,愁思缠身怎么办?要与自己和解,也一定是要去思考的,思考后要奔着一个更理想,更开阔的境界去。此时的三五小事,数年以后一回首发现不过耳耳,甚至会嘲笑当初的怯懦和不通达。跳出困局,释放眼界,与自己和解,每天都会迎来一个充满阳光和自信的自己,毕竟,怎么样都有路呀。
三。平凡是一种境界。凡字中间有心,这就说明做一个平凡的人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因为你一直都保有自己的感知和判别,是一件指的骄傲的事情。以前总幻想自己能成为什么科学家,警察,甚至吹牛皮想要当美国总统,长大后慢慢发现,我们走的这条线跟当初的想法比起来早已经大相径庭,但是,这条线,就是最平诚的自己,最真实的自己所做出的选择,这样的平凡其实很好啊。不平凡又是如何呢?可能我们认知中不平凡的人,会觉得自己是平凡的,因为心态不同和认知差异,这么一想反而会让自己面对高人时拥有更加平等的心态和正常的反应。所以,平凡还是内心的概念吧,做一个平凡的人,用平凡的眼光看待世界,无所谓强大弱小,只是平凡而已。这样在坚硬的世界里,也更容易长出一颗柔软心。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