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一、再遇余华
打开余华的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很偶然,但偶然中也带着必然。
说起余华,总想起高中时的一个趣事。当时不知哪位同学将《活着》这本书借给我看,自然是读的痛哭流涕,语文课的作文不自觉的引用了书里的一些话,具体是哪句已经记忆无痕,但却清楚的记得作文发回来,老师将余华改成了余光中。他以为我记错了作者的名字。这是近乎二十年前的事情了,超现实主义的余华在那时锋芒初露,似乎还未受到世人热捧,当然也可能源于小县城的闭塞。但时至今日,仅仅《活着》在国内就卖出了700万册,我想之前的“改名事件”应该不会再出现了。大学时期我又重读《活着》,青春年少的我依旧无法正视那种近乎绝望的苦,我无法理解生活为何如此残忍,人性的倔强和乐观之于“活着”的意义能有几何,但是强烈的代入感似乎能让我听到福贵那一字一句的诉说,我给他说你还不觉得苦吗?他叹息一声,然后问我“买头牛吧,也叫它福贵怎么样?”我的心怦怦跳,想要呐喊却又发不出声,只能陪着默默流泪。无法释怀的我像逃避伤感黑洞一般对余华的其他作品绕道而行,《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都是拿起又放下,自此再也不曾读余华。
但人生何处不相逢呢?前几日微信读书向我推荐余华的这本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他在这本书的封面扉页上写到:“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这句话一下子打开了我多年的心结,一撇一捺的人,看似赢弱无力,却又顶天立地。又恰巧看到音乐诗人李健在《读书会》上的一个访谈,他说自己最最喜欢的作家就是余华,对其之爱超乎寻常,甚至比余华本人还要熟悉他的书。
我忽然意识到或许我错过了些什么。如果依旧没有勇气去看福贵和许三多,那这本集合了各种场合的演讲稿、专栏文章以及人生随笔的杂文选集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没想到,果真让我认识了另外一个余华。
二、余华所说的“人”
文集的标题来源于第一篇演讲。在参加耶路撒冷国际文学节期间,余华来到了犹太人屠杀纪念馆。在一个巨大的圆锥状建筑里,死难者的遗像贴满了墙,观者无不被震撼到。但更让余华印象深刻的是馆内的一处国际义人区,这一展区是为了纪念那些在大屠杀期间援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其中有一个波兰农民,他把一个犹太人藏在家中的地窖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色列建国后,这个波兰人被视为英雄请到耶路撒冷,人们问他,你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犹太人,他说了一句让余华感触很深的话:““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他眼中的人是跨越一切差异的,是本质意义上的人。
我想,波兰农民的话之所以让余华难忘,大概是因为他也知道人是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余华在扉页上写下那句话:“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经典的文学作品,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作品背后的那个人。无论是哭是笑,他们都是活生生的,拥有超越文化和语言的生命感。这也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此时我才明白为何读《活着》时福贵的悲惨似乎进入一个不合理的怪圈,但又无比真实,这种怪诞与真实的碰撞的背后是人性的力量。余华用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是属于别人的看法”。我们看福贵的人生只有苦,福贵看自己的生活却有妻子儿女带给他的乐,哪怕他们都先自己而去。
接着他提到鲁迅的《狂人日记》里那个精神失常者上来就说“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而有些作家让人物说话颠三倒四,或者动用上千字来描述,结果人物还是正常的。接着余华分享了一段经历,讲到自己应邀去国外某精神病疗养院出席活动的经历,当只有自己和翻译和精神病患者关进一个屋内之后,他心里还是有些紧张的。但看到一位体形健壮的人守在会场的门口,余华认为他是管理员,也就稍稍安心。结果在活动即将结束时,这个人开口问余华在中国当作家怎么样,接着又问“你生活在意大利的哪个城市”。余华心咯噔一下,一下子明白这个人也是精神失常的人。借此经历余华进一步印证了鲁迅的描述---那些精神失常者说话都是条理清楚的。可见写出优秀文字的前提就是懂得“人”。类似的例子在这本书中不胜枚举。莎士比亚、卡夫卡、马尔克斯、托尔斯泰等大师级的作品,余华对其作品中不少的细节描写一一娓娓道来,对于普通读者的阅读而言,几乎带着启示录的意义。他也适时的提醒阅读要做到两点,第一要读经典,“读拜伦一行诗,胜过读一百本文学杂志”;第二要去看作品中的优点,优点可以学习,而缺点与你无关。我相信这两点建议对所有的读书人都深有启发。另外他还提到有些经典作品不应过早介绍给孩子,比如鲁迅,“两棵枣树”的深度解读不知让多少少年离鲁迅敬而远之。许多经典之作属于成年和成熟的读者,请不要急,岁月会给读者一把打开经典的钥匙。
三、余华的精致
余华的作品都不长,却很精致,从这本杂文集中可一窥其精髓。余华提到在写作时作品里的人物会自己发声,他尊重这些声音,然后用细节构建真实的“人”。他的这种精致一方面来源于生活阅历,更多的来自于他从大量经典作品中汲取的精华。
他提到自己在写作上的三位老师:川端康成,卡夫卡和威廉·福克纳。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和《伊豆的舞女》教会了余华如何描写细节;前苏联作家卡夫卡的小说《乡村医生》使余华认识到小说原来可以写得天马行空无所畏惧,所以余华写出了怪诞意识流的《十八岁去远行》;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 他对余华的心理描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余华一直困惑如何进行心理描写,他除了读福克纳,还读《罪与罚》,《红与黑》,最后明白心理描写要闭上嘴,张开眼,靠动作去体现,根本没有所谓的“心理描写”。
跟着余华读鲁迅,对先生愈发尊敬。先生的《孔乙己》最厉害的地方是写孔乙己被打之后又来酒店,鲁迅先生对孔乙己来的路上没有着一丝笔墨,却以酒保的视角,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看到在地上满手是土的孔乙己,不用写他如何如何艰难爬行,聪明的读者心中一目了然。
余华读书读的精致,自己写作也丝毫不马虎。他写福贵埋了孩子之后月光下的路,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写,还不能写的多,要体现福贵的心情。就如贾岛的“推敲”,他最终写下了“月光下的路就如铺满了盐”。余华写下这句话,就是“睁开眼”的心理描写,就是如鲁迅一样,把想象交还给读者,把那些悲伤化成的盐一粒粒的撒向心中流血的伤口,任谁都会跟着一起疼,一起哭。
四、余华有趣的观点
因为是杂文集,并没有固定的论点,所以除了文学写作还有不少有趣的观点闪现。譬如对于很多人耿耿于怀的翻译和原作之间的差异,他反倒很支持,他觉得正是这种差异,才让文学经久不衰。他说一部优秀的作品永远不会完成,作者的完成只是出版和发表上的完成,而每个读者都会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一次又一次地延续作品本身。他用鲁迅的例子来说明,一个读者和一个作品的相遇是一种缘分,缘分没到的时候,就是没感觉。关于阅读,他说最好的阅读是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因为经典作品之所以流传下去,都是因为离开了同时代的是是非非。
阅读是为了改变与前进,而不是原地踏步。而读有趣的灵魂总让人身心愉悦,又满载而归。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说起余华,忽然想起高中时的一个趣事。不知是谁把《活着》这本书借给我看,自然是读的痛哭流涕,在17岁的雨季又下起了蒙蒙细雨,语文课的作文不自觉的引用了书里的一些话,具体是那句已经忘了,但却清楚的记得作文发回来,老师将余华改成了余光中。可能他以为我记错了作者的名字。这是几乎二十年前的事情了,但也说明余华在那个时候的影响力还是小了一些,也或许是小县城的闭塞吧。但现在自然不同了。没有人不知道余华,也很少人没有读过《活着》。我应该是在大学时又重读了《活着》,生活真苦啊,苦的我不愿再去看余华任何一本书。我像逃避伤感黑洞一般绕道而行,强烈的代入感总是让我神伤不已,最后干脆不看不读。余华那种苦大仇深的形象就这么深深的刻入脑海。
那怎么又打开这本书了呢?
源于李健。
李健说余华的书他都爱看,什么比余华还要熟悉他的书。
我忽然意识到或许我错过了些什么。如果依旧没有勇气去看那么富贵和许三多,那就看看他说的话吧,也就是这本集合了这种场合的演讲稿。
没想到,果真让我认识了另外一个余华。
他很幽默,是那种冷冷的楞楞的幽默。比如说他在抱怨演讲题目太宏达了,说要从三十年前回忆,等回忆完也就该下课了。然后他接着说,那就从三十年前回忆吧。我能想象会场上飘荡的无数人会心的一笑。没有架子的作家,就是这种感觉吧!
他很精致。听他分析大师们的作品极为享受,他除了像我们凡夫俗子那般关注故事本身,他会以写作者的视角审视描述的方式。原来心理描写要闭上嘴,张开眼,靠动作去体现;原来鲁迅的《孔乙己》最厉害的是写孔乙己被打后来酒店,以酒保的视角,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在地上满手是土的孔乙己,不用写他如何如何艰难爬行,聪明的读者心中一目了然;原来卡夫卡的荒诞造就了《十八岁去远行》的虚幻,据说这是一篇进入语文课本还让不少中学生倍感头疼的意识流小说。他读书读的精致,自己写作也丝毫不马虎。他写富贵埋了孩子之后月光下的路,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写,还不能写的多,要体现富贵的心情。就如贾岛的“推敲”,他最终写下了“月光下的路就如铺满了盐”。余华写下这句话,就是“睁开眼”的心理描写,就是如鲁迅一样,把想象交还给读者,把那些悲伤化成的盐一粒粒的撒向心中流血的伤口,任谁都会跟着一起疼,一起哭。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这本书是余华的杂文,书里虽然有一些重叠的内容,但是总得来说还是让人受益的。书中主要涉及作者对阅读,写作,生活,人生的见解。
因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让我第一次目睹了余华的容颜,从他们的对话中,我对余华的幽默风趣,自身的涵养所吸引,于是开始关注和了解他这个人,然后去找他的书来读,读的第一本并不是《活着》,这本书讲的是一个人是如何熬过来的,而是《第七天》,这本书则讲的是人死后去火葬场的路上而发生的种种事情。他对现实的描写,对人性的批判。我想,他能如此细腻的描写低层人的状况,定是与他日常留心观察生活息息相关。
余华说,写作就是回家。我想,唯有写作才能让他对生活充满希望,文字是他的田地,他每天都在细心的耕种,每遇见三三两两的杂草定会迎难而上,扫除障碍,让种子发芽,长大,开出一朵漂亮的花儿,最后结出硕大的果实。
喜欢余华,喜欢他的作品,日后定会一一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