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读书赏析(3)篇

张爱玲的文章是玉器,中间温润,可以呈美酒,边缘薄而利,可以划伤皮肤。她的文学素养来自于天资努力,尖酸刻薄来自于生长环境。天资取决于她爸睡她妈那个晚上,努力取决于她自己,生长环境有点复杂,《小团圆》可见一斑。
一、原生家庭
从小被过继给大伯的盛九莉就是张爱玲本人。名分上她和大伯是父女,亲生父母就变成了“二叔二婶”,但她并非大伯亲生,因此仍叫“大伯”。一生没喊过爸妈的九莉觉得潇洒,可谁不是一生下来就啼哭,本能渴望被照顾?求不得,只能打肿脸充胖子,用厚厚的脂粉盖住淤血骗骗别人。想着时间一久,或许连自己也骗过去了。
四岁的时候,她的母亲蕊秋(本名黄逸梵)和三姑楚娣(本名张茂源)一起出国读书,一走就是七八年。本以为母亲回来便是团圆,可年轻貌美的蕊秋受了西式教育,早把爱给了蓝眼睛的英国人简炜,要不是自己碍事的遗少丈夫,说不定那个被打下的胎儿早已呱呱坠地——当然跟简炜一样漂亮,绝没有九莉姐弟那样扁平的五官。
张爱玲和张子静这对缺爱的姐弟,一个恋父,一个恋母。恋父本身就会仇母,何况是后母,因此张爱玲很看不惯弟弟与后母那么亲近。在她笔下,《小团圆》里的后母一边挑拨丈夫和前妻之子的关系,以便将来自己的孩子继承财产;一边拉拢自己与前妻之子的关系,怕万一自己生不出孩子来,也好有人养老送终。对于后母翠华(本名孙用蕃)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孙用蕃或许有她自己的一番解释,可不管真假对错,张爱玲的确是和她吵架后被赶出家门投奔生母的。也是从此开始,《小团圆》中母亲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
蕊秋为爱离婚,情人却另娶他人。从此她便开始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恋爱史。她有两个孩子,这样的烧钱货在战争年代是很少有人愿意娶的。就算有人娶,按当时的国情,连非处都是残花败柳,以蕊秋的情况再漂亮也只能做小。可她自负美貌心比天高,见识过英国人的绅士和孔武,怎么会对中国人再度垂青?可蕊秋也是中国人,也作为亡国奴处于世界鄙视链的最低端。白人如果和她结婚,意味着条件太差,只有劣等民族的女人愿意下嫁。所以那些和蕊秋恋爱的白人,爱的时候或许是真的,一旦结婚还是要找白人,以免回国后被人鄙视。蕊秋后来不知打过多少胎,身边的人换了又换,只有一个稍微有点傻相的劳以德爱了她许多年。好不容易想安定下来,劳以德又死于战乱。
或许蕊秋也知道,这一场场没有结果的爱情,罪魁祸首都是年轻时的那场包办婚姻。九莉虽说是自己的女儿,身上也流着盛家的血,眼角眉梢总让她想起前夫的样子。离了婚,怨气只能撒到九莉身上:“你们盛家的事!连自己兄弟姐妹还打官司呢。”、“你活着就是害人!”如此种种,以至于她晚景凄凉,临终想再见女儿一面都遭到了拒绝。她的悲剧就像她高跟鞋里裹着的小脚,光鲜的外表下是经年累月的扭曲。
深宅大院的恩怨让张爱玲过早见识到了人性的薄凉。只有钱和技能可以带来安全感,所以她努力努力,成绩刷新了香港大学的记录,八百块奖学金,转眼就被母亲输在了牌桌上。心灰意冷好多年,从前的穷学生如今变成了名作家,手帕里裹着二两金子还给母亲,就当是做了割肉剔骨的哪吒,惹得她容貌衰败的母亲伤心落泪。
二、与胡兰成的爱情
结尾处,十年后的九莉梦见她与邵之雍(本名胡兰成)终成眷属,取梦中“团圆”之意,给小说取名《小团圆》。
两人第一次发生交集,官高爵显饱读诗书的胡兰成模仿鲁迅的文笔盛赞张爱玲的《封锁》。马屁拍得响,一寻二访见着了人,她看出他眼睛里的光辉熠熠,那是他的勃勃野心,是他从胡村到上海打拼过的整个中原。
无数个午后,他们在张爱玲的客厅里谈文学,谈历史,谈日后发展和当今局势,一直谈到他们的绯闻人尽皆知,谈到胡兰成与前妻登报离婚,写下一纸“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婚书把他们的关系昭告天下。他说他的身份特殊,办了手续怕连累她,又说私定的终身比手续上的更难拆散。
张爱玲以为自己低到尘埃里就能开出花来,可她妄自写了那么多世态炎凉的故事,也没修成一双辨别渣男的火眼金睛。胡兰成是那种自信自恋到不要脸的人,只因他有自己的一套混蛋道理,多无耻的事用他那套道理一解释,都能变得一团祥和起来。这样的男人能成事,适合恋爱,认起真来却万万嫁不得。
胡兰成的移情别恋史在他的自传《今生今世》里写得很清楚,从村妇到名媛,每一场都尽显大师本色,令尔等鼠辈望尘莫及。在他眼里,男女之事合则聚,不合则散,没有所谓“忠”或“不忠”。可不管是《小团圆》还是《今生今世》,都能看到胡兰成对张爱玲的自卑。这种自卑,一是出身,二是才华。
身居高位的胡兰成混迹于名流社交圈,觥筹交错之间难免谈及祖上功德。他出身微贱,全凭一支笔杆子发家,再怎么自信,面对这种话题也免不了三分尴尬。《小团圆》里张爱玲谈及祖父母,只一句,“他们不干涉我,只静静躺在我的血液里。”《今生今世》里胡兰成却对张爱玲的出身大费笔墨,流亡时又化名张嘉仪沾了她们家的亲。
胡兰成形容张爱玲,爱用两个字,一是“艳”,二是“惊”。“艳”是爱情,若非狠狠爱过一场,也不会在飞机轰炸时吓得大叫一声“爱玲”,好比旧小说里大难临头时大叫一声“我命休矣”。“惊”是“惧”,卑微才会怯惧。他曾说自己文学上的进步多亏爱玲点化,逃难时的文章见解,哪怕暴露身份,也要寄给爱玲,像请先生过目。
虽然敬她爱她,可胡兰成倾诉欲旺盛,出轨了还要把小三的事讲给原配听。反正在他眼里都是自己的女人,就像和大老婆聊聊小老婆,以为只要不抛弃她就不会伤害她。
曾以为来日大难,他于边远的小城中隐姓埋名,她会千山万水地找了去,和他在油灯壁影里重逢。如今果真九九八十一难地站在他眼前,见到的却是他和别人伉俪情深。父亲的毒打、香港的轰炸,前二十年所有的浪起船翻加在一起,都不如这次的迎面刀枪凶险异常。她只能猝不及防地受伤,连血都来不及流就人死尸僵。
这是她人生中最轰烈精彩,撕心裂肺的篇章。热恋时就想动笔的故事,分手二十八年才终于写完。可由于胡兰成的政治原因,这部书一直没有出版。好不容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民国恩怨云飞雾散,耄耋之年的张爱玲却立下“《小团圆》小说要销毁”这样严重的遗嘱。若不是细思往事心犹恨,面对半生心血,何忍付之一炬?
时间拉回离婚率飙升的现代,哪怕婚姻里的恩爱不再,孩子还是本能的需要父母。童年是人生的底色,好好爱我们下一代,不让他们长大后在另一个人身上乞求被爱。诸君共勉。
小团圆读书赏析 第(2)篇如果不到30岁,还是不要读张爱玲,如果没有一些生活经验,真的会中毒。以前听到张爱玲的名字,就觉得太多情,是那种消极的情绪,那时候对她的事情一点也不知道,总之跟听到三毛的名字是不一样的感觉,而且也不了解三毛。看《小团圆》是因为窦文涛主持的“圆桌派”节目中有一期话题聊母子关系,文道提了张爱玲的“小团圆”,说是张爱玲生活的原型,正好我也刚看完李雪的《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就想看看没有得到过母爱的孩子以后会有的境遇,跟书里所讲的是不是类似。看之前就知道她的故事比较残忍,看完之后整个感觉其实就像看一个人的伤疤,揭开一层肉皮,血肉模糊的样子,她很疼,我看着也触目惊心,心有余悸。没有获得过完整母爱的张爱玲太凉薄了,对于别人遭遇到很悲惨的事情,没有一点怜悯,反而怕别人的事情妨碍自己,极度缺乏安全感,又好像并不在乎什么安不安全,仿佛生命如草纸一般,对随意戳破的疼麻木了,一把火烧成灰烬也没有关系。张爱玲也缺少父爱,所以黏在胡兰成那种渣男的身上,精神与肉体反复被蹂躏,不过是重复童年被父亲的遗弃,又因为不得已拿了胡兰成的钱要忍耐被人看轻看贱的厮磨,可怜可恨。张爱玲的遭遇应该不是个例,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女性解放才刚刚开始,母亲蕊秋也是不安分的,渴望通过周游世界来释放传统对女性的禁锢。那样的家庭背景,父亲乃德在家族逐渐的落魄中还大男子主义的爷态煎熬着,又和差不多是风月女子的爱老三一起赌博,孩子们基本上是佣人在带,别说指望对孩子有多少关爱了,启蒙都是问题,难道指望佣人能真心实意带孩子吗?还要被爱老三这样的后妈随心所欲的折磨,大宅院的主人如果是扭曲的,整个院子里根本没有健康的人格。况且张爱玲姐弟过继给兄弟家了,亲生父母作为叔叔婶婶对他们的一点好跟施舍一样。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不会像张爱玲一样被胡兰成这样的渣男(女)占尽便宜,像猫抓老鼠一样玩腻了再考虑是不是要咬断脖子,那做父母的就好好在乎孩子的感受,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却不是以爱之名欺压孩子,蕊秋若不是爱着自己的一双儿女,也不会牺牲过自己的肉体为孩子筹谋,她自己也很痛苦,还只当受那样的罪是为孩子好呢,所以张爱玲还她钱的时候,她哭的很痛,母性本能的反应,抗拒不了。可张爱玲的冷漠或许从心底以为母亲是作呢。而且张爱玲一直不要孩子,恐怕是怕麻烦。再也不读张爱玲了,不喜欢她对环境的描述总隐隐作痛,不喜欢她以动物昆虫的视角刻薄的形容别人,更不喜欢她对别人的生死毫无感觉并且生怕别人的生死妨碍了自己,她情愿别人的悲惨换自己一点点安宁,真觉得她受了那么多苦是自找的,可想想她的身世又觉得她很可怜。张爱玲很矛盾。看完小团圆,确实如李雪的《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所述,从人们成年的样子能看到幼年时期发生过的故事,如果能补救张爱玲,或许李雪可以。可惜,她们不能相识。
小团圆读书赏析 第(3)篇终于看完了。除夕夜,外面砰砰砰响着烟花,照得家里一亮一亮的。
故事有点乱,有点迷人眼,像今晚的烟花。
完全当做张爱玲的自传来读,来理解。
父亲不爱母亲不疼的她,偏巧又遇上胡兰成。她的种种际遇,塑造了《半生缘》《倾城之恋》《金锁记》……这么灰色的文笔,民国至今没有过。她孤傲的外表下藏着不安全和卑微,但她真实,将这些都写在一个个女主灵魂里。
心疼她。不该那么爱胡兰成,对于他,要么远远地崇拜,要么近近地喜欢,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靠那么近,还爱上了。别说风流成性的他,就是爱上一个老老实实的人,距离太近了,依偎太久了,都会变成伤害。爱本来就是把利剑,穿心用的。
当然,没爱过,不会懂得。张经历过胡兰成后已经懂了,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张也是女人,逃不过。
敬佩她。自立自强,讲义气,有教养,深情,敏感。
不知不觉成了张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