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手记读书赏析(3)篇

热情不减
读三毛的书热情不减,书中三毛对生活的热情依然不减。
与撒哈拉的故事相比,少了一些惊心动魄,一些震撼,一些惊险刺激。一些是还原了夫妻二人在面对柴米油盐生活的真实。一些通过书中一些小人物的人生遭遇(邻居老人的离世、荷西的好朋友结婚,意志力超过成人的少年达尼埃,无赖卖花女)去洞悉人生百态的同时,也给我们展现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三毛。读起来生动真实,活泼有趣。
展开说一部分:
因撒哈拉局势动荡,三毛与荷西告别居住了将近两年的沙漠之家,来到了西班牙(沙漠对面)名为加纳利的岛屿租下一栋小院。这个家比起沙漠生活条件要好太多,不止气候宜人,物价便宜,居民大多是老人和小孩,人均素质也较之前高出许多来。晚饭之后去海边散散步别提有多闲适,可以说的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三毛依然是热心肠,爱助人,依然对生活对生命充满无尽的好奇。就是这样的她也不免面对生活平淡琐碎的一面。荷西在与家人在一起时身上的大男子主义和缺点也在此时暴露无遗。看看三毛是怎么与婆婆相处呢?她以一种滑稽的口吻将婆婆称之谓“假想敌,在自己内心各种对话,挣扎,然后斗智斗勇。在那些日子里,她面对挑剔的婆婆和小姑子,以及身边不体谅也不帮忙的丈夫。每日早起给大家准备各自口味的早餐,一人承包了买菜做饭、洗碗、铺床、洗衣、熨衣服,带小孩等杂务,可谓没日没夜,如此疲惫的生活撑了一个月左右,她感到委屈,在夜深人静时忍不住泪流。荷西的家人们总是要回的,而她在一段日子俯下身去的隐忍与成全,成就这段丈夫与其家人其乐融融的时光。三毛的懂事与大度让她配的上好儿媳这个称谓,感觉她在这方面不论心态还是行为上都挺值得广大妇女同胞们学习的。
与老年人为邻居,撒哈拉沙漠里的邻居为芳邻,而这些上了年纪邻居被称作高邻。却未曾想到,这些高邻人到暮年还对恋爱向往,保有激情。她感悟人生的尽头也可以有春天,有爱和希望。即使人到晚年也可以奇迹般地灿烂的活着。
最令我感动的是三毛回台湾后的一段时日,荷西一封封的书信,先是看着感动得差点就要落泪,后来因荷西欲擒故纵的计谋又忍不住笑出来。这样的爱情在哭笑之余不失深情。
书看完了,再回味时有几个画面清晰的浮现在脑海:
第一副:带着一头红色假发的三毛坐在荷西的肩上穿梭在浩浩荡荡的嘉年华队伍中,人们欢呼着,庆祝着。忘却了生活的压力,忘却了疲惫,尽情的沉醉于欢乐的海洋中。
第二幅:当日落染红了沙漠,她就那么寂寂的坐着,欣赏着眼前的景象,直至天黑。
第三幅:一个免费打扫街道的老人,在三毛的窗外扫地,风吹落的白花落到地上,他一朵一朵拾起来,海风又一阵吹过,花落一地,他又拾,风又吹,他又拾……
总结:好似在欣赏一个耐人寻味的女子,内心丰盈,生活多彩斑斓,当然这生活不免也会有苦痛,有凄楚。人生如此,而生活还在继续着,书也要继续读下去……
(唯一不足的是感觉这书名起的不够妥帖,难道就因为将自己比喻为空心的稻草人?)
稻草人手记读书赏析 第(2)篇这本书就像《撒哈拉的故事》一样,充满了生活气息,但更多的是三毛的人生经历。印象最深刻的是 这样的生活 那一节。从中看出荷西的母亲和兄弟姐妹不是很喜欢三毛,什么事情都要三毛做,还不停的埋怨她,好在她们只住了一个月,要不然三毛会怎么样呢?荷西的母亲并且只字不提荷西和三毛的难处,怕让她们分担??中国的父母和外国的父母真的差别很大,中国的父母处处为孩子着想,外国的父母是竭力撇清对他们不利的因素。[微笑]
三毛说她与荷西属于独立的个体,没有谁属于谁,他们只是不想余生一个人走而已。但是荷西真的是一个有优秀的人,在撒哈拉被瓜分,西班牙政府战败的时候,其他人只保住了命,所有的家当全部没有带走,而荷西凭借自己的机智,带走了所有的东西,包括汽车。这也让他们在之后的生活中不是特别艰难。
如果荷西没有遇难,那三毛是不是会再活的久一点。
总之,三毛和荷西在一起是彼此的幸运。
稻草人手记读书赏析 第(3)篇回头想想这本书讲了些什么,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婆媳大战”。
在自序中三毛写到,这是从撒哈拉搬到加纳利群岛的简单而惬意的生活。因此,这本书也更多地讲丈夫,讲家庭,讲生活。
从书中,可以发现何西并不是一个多完美的丈夫,可三毛却能够发现并珍惜对方的闪光点,也能够包容对方的“大男子主义”。或许,这就是感情能够长久的原因。
丛书中,并没有发现塔门夫妇之间的爱情有多么地轰轰烈烈,甚至何西总在为生活奔波而不能互相陪伴。但读着何西的信,仿佛更加明白了三毛所说的:真正的爱情已经融入了生活当中。
从信中,可以看到从撒哈拉出来,他们夫妇面临着失业,房贷难以交付等一系列困难。然而,三毛记录下来的,确实巨人般照顾“父母”的小孩,对生活充满热爱的邻居,以及自身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
或许,这就是值得我们去回味学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