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赏析> 正文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读书赏析(3)篇

2019-07-18 00:39:47 读书赏析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作者:许子东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将来可扩展为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课堂实录的金句与神来之笔,化为小字旁批,约有160余条,大珠小珠,与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许子东开列的进阶书单、10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谈、1条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以及260多个详注,帮助打开民国时期的文学地图,打通更多的知识关联,更新认知视野。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读书赏析 第(1)篇

我读书有个坏习惯,喜欢同时开几本书,有时候工作一忙就各种烂尾,原本以为这本书也会被拖烂尾,结果今天上手重读,居然读着读着就读完了。初知道许子东是因为《锵锵三人行》,他没有典型读书人的那种酸腐和文绉绉,反而经常觉得他很可爱,这也是开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在读本书的过程中,除了书中大量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干货,许老师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文化圈的老八卦,这绝对是褒义,因为看他的书就像听他讲一样,有很强的代入感,并且他用他特有的这种讲述方式,让你觉得那些活在我们小学,中学课本上的文学大家更生动,更立体,也更像个人了。

这里不讨论本书的内容了,因为干货太多,那个需要花一大块完整的时间好好整理,这里就随便聊聊读后感。这本书越看到结尾越有一种感觉,跟读吴晓波时的感觉类似。吴晓波的大败局也好,激荡系列也好其实是把中国某个阶段的经济通俗化,让像我这样没有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人更好的入门,不谈专业角度,单谈通俗性,我觉得对我建立基础认知是有帮助的。同样的许老师的这本《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亦是如此,对于建立现代文学的基础认知有很大的帮助,而当知道这本书的背景是许老师和腾讯课堂合作做的一期关于现代文学课的课程,你会感叹能在现场听课的学生何其幸运。这一堂堂现代文学课,囊括“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共12讲,可见鲁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创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轻”、老舍的“命运”、曹禺的“影响”、郁达夫的“苦闷”、丁玲的“扑火”、沈从文的“反潮流而动”、张爱玲的“无家可归”等等,文学承担民族—国家寓言。

还可以借着本书看下许老师是从什么角度来解读那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的经典,本身看别人读书也是一种学习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拓宽你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譬如本周讨论的《边城》,于我而言它就是一个读后有点矛盾和纠结的故事,但是你看许老师的解读后会发现原来站在专业文学的角度可以把书的结构像这样一层层分析,而每一层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你纠结无措感受的本来面貌,有种“哦,就是这样”的觉悟。

另外,有闲工夫的建议本书跟视频(B站有视频)一起食用,效果更佳。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读书赏析 第(2)篇

读到这里,真的发觉自己对中国现代文学知之甚少,所以很感谢许子东先生以他的认知介绍了现代文学。从文学的发展,文学家的作品,生前生后待遇可以让我感到,时间不会辜负那些认真做事的人,好的东西是会被人铭记的。郭沫若的生前风光与生后凄凉,沈从文现在的文坛地位与他在世时的孤立,正可以说明写这点。现在的很多畅销书作家写出的东西,无非为了钱,说实话,我非常看不起。然而竟也有不少读者。踏实写小说的人为艺术的人少,大浪淘沙吧,读者总会在时光流逝后明白的吧。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读书赏析 第(3)篇

在锵锵三人行里认识了许子东老师,很喜欢。思维有条理,认识独到,总结到位。

对于我们这代人,中学课本收录了太多的民国时期作家的文章,特别是鲁迅,接触太多,总总原因并没有深刻理解,甚至讨厌,因为太多段落要背诵了[呲牙][呲牙]

而且那个年代,影视作品基本都是根据这些书改编的,十几岁的时候,即使喜欢看电影也非常排斥这些,太灰暗,太悲凉,太凄惨。“雷雨”里人物基本死完,“日出”里,让我特别难过的是那个银行经理,为了巴结,不顾孩子病重,最后也没有好报。“伤逝”里,子君和涓生同居后越来越不和谐的生活让我为他们难过。“家”里大嫂被赶出家门生孩子,最后惨死。所有这些都多压抑。也因此特别排斥这段时间的作品。

当然,最近两年对老舍有所了解,开始喜欢他的作品和他的为人。

听了许老师的课,对这些作家有了新的认识,有愿望认真读读这些书。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