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赏析> 正文

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7-19 00:36:58 读书赏析
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
作者:随园散人
这是两个人的传记和诗歌合集。此书记录了他们俩的主要诗歌作品和人生经历。两人分别是仓央嘉措与纳兰容若。著名电影《非诚勿扰》播出后,仓央嘉措的诗歌被人们重新拾起,并受到广大年轻人的狂热追捧。他是最令人尊敬的转世活佛,却深爱着一个平凡的姑娘。“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成为千古绝唱。而几乎在同一个时期,另一个出身显赫,却向往平凡的词人——纳兰容若,也是文坛上闪亮的星星。被多少幽怨的才子佳人常挂口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就是出自这位奇才之手。
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此书只可读半部,给个三星吧。

前半部破一微尘而出大千世界。后半部臆想症者幻化悲情词人。这就是我的整体印象。

读有关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书,这是第四本。本书就是在史实之上合理构想。从仓央嘉措2岁被确定为转世灵童,15岁到布达拉宫坐床,20岁要求收回所受之戒,24岁六世消逝,多情的仓央嘉措被置身于波谲云诡的权利暗斗、刀光剑影的藏蒙之争,既无法有所作为,也无他是万千信民的信仰,却是自己情感的泥沼,无论是仁增旺姆还是达瓦卓玛,无论谁先谁后,总是有三两女子在他24年的轮回里化作肉身凡胎与他尝尽世间情爱。24年烂漫浮沉,情深缘灭,在被拉藏汗诬为假达赖押解至哲蚌寺附近时,为救万千僧众,仓央嘉措手持念珠,从寺中走出,回到押解队伍中,此时的六世仓央,不是反抗少年,不是款款情郎,不是雪域至尊,不是傀儡象征,是历经情爱、权利、争斗的真的,自己做主的活佛。一路淡然一路苍凉,风一程雨一程,一路行至青海湖畔,在一个星月夜销声匿迹。前半部的仓央嘉措就是这样。

随后的300年,他是情圣,他是诗人,他是达赖喇嘛中的至高传奇,走出高原,吹到草原,来到中原,生生不息。去与不去,他都在那里。

前半部中添加了藏传佛教的一些历史和内容,比起其他书来还更有些意兴。荐读前半部。

后半部,大概没有仓央嘉措密传的支撑,对纳兰容若的了解分析、合理构想没了,换成了臆想,臆想的不知满足。深宅大院锦衣玉食不满足,圣心赞誉重任担负不满足,两位女子倾心投入不满足,红颜薄命后就怼天怼地把自己对没了才满足,不知愤什么世嫉什么俗,悲什么春花秋月,叹什么冷暖情长,看完就是个莫名其妙者。辜负了西风独自凉,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满清第一词人。

纳兰容若,大清一朝不世出的巅峰词人,被作者写的,我看完,觉得纳兰31岁早逝的好。佛祖和命运对他足够好,让他早早的去了,只留下了爱情的美好和美好的词作,让我们能自己勾勒出一个风流情重、文武双全的词人,否则再活下去,只怕我们要感慨历史你就不能好好的,非要让一个出类拔萃的满清词人得了精神分裂或者抑郁症才好。

写这种传记类的书当客观,首先应当是记者的视角。而作者呢,在这本薄薄的传记里,没有一处展现了20岁的纳兰心有丘壑,要指点江山。作者不找史实资料,信口几句话就转合成纳兰心高气傲,有雄图大志,谁信。

作者的主观意识太强。为了主角光环而额外要求康熙认错,社会低头,历史开恩,实在让人有点不屑加鄙薄。其中殿试高中一段记叙让人怀疑作者不了解基本历史信息。纳兰容若中第,封御前三等侍卫就是不能展鸿图志,失落失意。科举中第,就是中了前三甲,也并不是立刻就有高官厚禄的。历代帝王和官选制度会给初出的学子锻炼的机会,只是这个机会从国家机关开始,起点很高罢了。满族子弟从御前侍卫做起,不是个低职位,一般人是去翰林院编纂或当低层公务员。难道任命纳兰容若当户部或吏部尚书就对了?无病乱呻吟,婊子的很。

纳兰容若,是权倾一朝的宰相长子,处处说他是康熙的一枚棋子,用的太烂!不符合电影电视剧惯例,无官场无宫斗,无适合的历史场景,无适用的话剧脚本,就说纳兰是棋子,棋什么子啊?纳兰,活脱脱一个心胸狭窄、无病呻吟的没头脑。话说回来,当棋子说明还有点用,连棋子都做不了的时候才无用呢。

作者啊,你不这样写,纳兰容若还是纳兰容若。你这样写,到底是想还原一个纳兰还是想塑造一个纳兰?

纳兰容若,你写,与不写,他就在那里,不亢,不卑,清澈如水。

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


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一个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的儿子,康熙一等御前侍卫;一个是西藏历史上最受争议的达赖喇嘛,雪域最大的王。两位看似光鲜夺目,终其一生也逃不过权利与浮华的桎梏,打不破命运的坚冰,身世浮沉雨打萍。一个因痛失所爱之人悼念余生,一个阴差阳错与初恋永别从此放滥于情感。纳兰容若悼念亡妻成了绝唱,仓央嘉措融情于诗也传唱至今。


说“男不读纳兰容若”怕的是男人究其一生沉湎于爱情和女子,即使她已随风而逝也难以自拔,是好是坏?是福是祸?难以言说。


说“女不读仓央嘉措”怕的是女人太过相信宿命轮回,痴痴地一生只盼今生有缘人。在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如纳兰与仓央的爱情,一个太过凄切,一个太过空灵。人们被喧嚣浮华迷乱了眼,在欲望奢靡中难以取舍。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摩柯枷叶问:如何能为离于爱者?

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法相宛然,即为离于爱者。

摩柯枷叶问:世间多孽缘,如何能渡?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变万物皆不变,心不动万物皆不动。

摩柯枷叶问:此非易事。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摩柯枷叶问:何为?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正因有了人生在世的痛苦与波折,才能体会到幸福与欢乐。爱情大抵如此。最怕的是作为凡体肉胎硬生生被扔入世中,精神却超越于平常普通,看透大多数人看不透的,参悟大多人不愿参悟的。正因想得透彻才痛苦的透彻,才欢乐的透彻。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爱情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随着单身群体的增多,许多人甚至直言不愿恋爱结婚,物质的追求似乎有时会凌驾于精神的追求上,时间愈来愈多被打散。比起当时的人,我们的情感似乎也愈渐冷淡,对生活的体悟渐渐隐没在每日的柴米油盐中。又何来说:“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甚至在一些人看来这些不过是多余泛滥的情感,只值得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又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泡杯茶,静静翻阅这些优美的诗词。


我们不是纳兰容若,也不是仓央嘉措,我们没有办法完全体会到那个时代他们深入骨髓的情感,但在如今我们可以做自己生活的歌颂者。比起他们,我们有追求自由爱情的权利,有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又何必让自己陷入颓废痛苦的境地。纳兰容若更应读出对爱情的忠贞,仓央嘉措更应读出对爱情的洒脱。不管有没有轮回,爱情如此美好,人生如此美好,你也那么美好。

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不知为何,看完了,竟然有一种落寞悲凉与唏嘘之感。两个至情至圣之人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命运裹挟着艰难前行,早早地结束了本该精彩的一生。如果可以,他们宁愿只做最普通的人,过最平静散淡的生活。他们一个会在江南的某个山水相依的村庄,与心爱的女子,相守着,看日升月落,看沧海桑田,将那些珍珠般的岁月,用诗词的风雅连起来,系上爱恋,染上月光,缀上雪的轻灵、花的绚丽。他们宁可守着一个静淑佳人,迎风赏月,吟诗作赋;宁可做一介布衣,泛舟五湖,一蓑烟雨任平生。偶尔下几盘棋,偶尔喝几杯酒。偶尔剪一段春风寄给从前,偶尔约一场黄昏送别流年。但是命运啊,从来都是那么不尽人意。但恰恰是这些曲折多舛的经历才让他们的诗句愈加动人。从“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到“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从“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到“这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从“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到“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那是绝世的诗句,绝美的灵魂。孤寂而清俊,冷落而优雅,他们就像是沙漠中的两片绿叶,尘埃里的两朵花,盛开在那时恢弘的画卷、喧嚣的人海里。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