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应试精华》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籍,作者是考研命题研究组。
基本信息
作 者:考研命题研究组
出版时间:2003-07-24
字 数:1008 千字
书 号:G0997
ISBN:7-300-04816-1
开 本:16
包 装:平
印 次:1-2
译 者:
定价:¥38.00
内容简介
前 言
原2002年高教版“名师导学”系列丛书中的<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应试精华)一书作为考研政治理论第一轮複习的参考用书,首次出版后,即得到了广大考生和辅导教师的首肯。该书2003年版经“考研命题研究组”决定改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独家出版,“考研命题研究组”的原班作者已经不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任何一本政治类考试参考书。
下面就考生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如下介绍:
一、关于政治理论命题的依据和範围
政治理论课的命题依据和範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二是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简称“社政司”)组编的教材。
《考试大纲》的修订主要依据于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学基本要求))和中央会议精神或党的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如2003年(考试大纲)的修订原则是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在各门课程原有知识範围的基础上,分别从各门课程的实际出发,在各门课程中全面体现“七一”讲话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2003年试题的命制就充分地贯彻和体现了《考试大纲》这一修订精神,在试题命制方面设定了高达20分左右的各种题型,再加上体现十六大精神的将近10分的试题,这两部分总分达到30分之多。因此,考生对政治理论课命题的这些特点和规律要引起相当的重视。关于“考研政治理论课命题的特点和规律”考生可参见我们编写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历年真题解析及複习思路》(以下简称《複习思路》)第1~16页。
2004年《考试大纲》的修订原则是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将十六大报告有关内容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同时在大纲的具体修订过程中则主要依据根据教育部颁发的[2003]17号档案精神而修订的“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体系,使得《考试大纲》各个部分的内容都与新的“两课”相关课程教学要求全面接轨。
最近几年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数大幅度攀升,这给试卷的印製、分发、保密等相关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鑒于此,教育部考试中心不得不对试题命制的时间提前,因此,自2004年起,政治理论课考试中的“形势与政策”部分的考核时间範围确定为2002年11月-2003年10月。
二、关于政治理论课试题的命制
政治理论课试题的命制一般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题组老师先行召开一个命题会议,在该命题会议上确定命题的指导思想。2003年政治理论课试题的命制会议有两次,一次是于2002年中秋节期间在北京西郊召开,确定2003年试题命制的主题思想为“与时俱进”,即强调2003年试题命制的内容要儘可能体现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发展和创新。关于这一点,2003年的试卷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十六大召开后命题组老师于11月17日至19日又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主要议题是将十六大精神体现在2003年的试卷中。2004年政治理论课试题命制的主题思想目前虽然没有确定,但其内容必将围绕着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着重于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和学习,特别是胡锦涛同志于2003年7月1日所作的《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精神将成为2004年命题的重点,为此我们将十六大报告原文和胡锦涛的“七一”重要讲话原文附录在本书后,供考生阅读和参考。
三、关于本书的写作和修订情况介绍
本书自2002年出版后,我们广泛听取了使用该书的广大考生的意见,现对本书的写作和修订情况做如下的介绍:
第一,本书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考研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进行编写,对知识点的阐述严格按照叶敦平、顾海良、王顺生、吴树青、吕有志五位教授主编的教育部“两课”新教材的内容以及教育部社政司组织专家编写的《关于“两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的内容进行。因为对政治理论各科基础知识的命题範围主要来自于这些教材的内容。
第二,本书各章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知识点的“考试分析”,主要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对知识点命题的角度进行分析,并设定了各种题型供考生思考。对大纲“新增知识点”的理论背景,我们在“考试分析”部分做了大量的介绍,其目的是希望能够给考生以更多的信息,以便对知识点加深理解和把握。二是“知识阐述”,即以较为简洁的语言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和阐述,并把重要的知识点用“黑体”给予标示出来。
第三,根据2004年《考试大纲》调整的实际情况,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部分与“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部分关于经济理论方面的知识点重複的情况,本书在编写时进行了调整,把“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部分知识点的内容全部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部分予以分析和阐述。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由于不同的教师分写不同的内容经常会在知识点语言的表述上造成一定的差异,使得考生对知识点的複习和理解造成困难,因为就命题和考试的情况而言,我们不可能要求考生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或从“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角度来回答问题,我们对知识点这样进行处理则可以完全避免这些问题。二是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考生对政治理论五门课程的複习的重视程度也有不同。一般而言,考生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部分比较重视,而且愿意在这两个部分倾注大量的精力,对后面的几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则呈现出递减的现象。基于此,我们对知识点进行了调整。
四、关于本书的使用
本书是专为考生进行全面複习而编写的。如果考生结合我们编写的《複习思路》进行複习,效果更佳。因为《複习思路》一书是按照《考试大纲》知识点的编排顺序进行写作的,便于考生阅读。而且该书对历年试题的分析阐述準确、语言精练,对知识点命题的特点与规律的分析见解独到,是2003年最畅销的“真题分析”图书。
另外,考生对本书中知识点分析或阐述中出现的“引语”要引起格外的重视,本书2002年版在分析“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时引用的毛泽东同志回答英国记者斯坦因关于“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关係的论述,就直接成为2003年考研政治试卷第35题的题目,而且书中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分析直接成为“标準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其他政治理论考试参考书所无法企及的。此外,我们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的比较分析直接成了2003年大量选择题和辨析题的题目和答案。在本版中我们强化了上述优点,希望能够对参加2004年考研的考生以更大的帮助。
参与本书写作的教授分布在全国的多所重点高校,关于各个部分的写作情况请见各部分内容介绍。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主管“两课”教学的教育部《思想理论导刊》编辑部的李鸣和马雷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对此,我们开通了专门的高教考研网——为广大考生解决複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希望多方面听取考生的意见,以便2004年版时更臻完善。此外,我们还将与新浪网教育“考研频道”共同打造“考研政治複习专栏”,为考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帮助。
考研命题研究组
2003年7月10日
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 世界的联繫、发展及其规律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係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第四章 资本的运行
第五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係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係
第三部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第五章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第七章 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第四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第十一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第五部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第三章 当今时代的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五章 战后开发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六章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七章 独立国协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八章 中国的对外关係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附录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十六大报告)附录二: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