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社主任编辑、记者,高级工程师。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张庆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64年
综述
1964年生于北京,光明日报社主任编辑、记者,高级工程师,民建北京市委参政议政优秀会员,曾入编《中国当代杰出人物大辞典》等工具书库,是中国首届策划大会特别奖获得者。他24岁开始涉足新闻出版业,33岁进入光明日报社参与创建光明网,曾任光明网副总编辑、副总经理、副主编等职,荣获过光明日报好新闻一等奖、中宣部新闻局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单位联合评选的专题报导优秀奖、交通部评选的好新闻奖以及多个省的省委宣传部评出的“优秀稿件奖”等奖项;率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数码新闻图片。
曾荣获“中直机关文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之称号。
爱好:驾车、旅游(主题)
梦想:组建中国的跨媒体新闻集团,超越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女儿倡议的儿童奥运会能由中国人首办。
最幸福与自豪的事情:身边有3个女性,母亲是全国道德模範(提名奖),妻子是北京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女儿是全国好少年。
新闻机构从业背景
1988年开始涉足新闻出版行业,任中国某出版社编辑。
1990年任《中国风貌》主编。
1994年任《中国法律》(Internet版)主编,组织开发国内第一套客用于网际网路的全文检索产品《中国法律》(类似百度初期);
1997年(33岁)获得高级职称后,进入光明日报社参与创建光明网,开始担任光明日报社编辑、记者,从事光明网采编工作;开始研究网际网路的新闻与传播、跨媒体传播的运营、慈善·公益与媒体的关係等。
至今提出过“媒体是没有营业执照的企业”、“国家应加强网路话语权"、“移动终端(含手机)也是媒体”、“跨媒体传播”、“跨媒体是未来传媒产业的发展方向”、“新闻网站就是媒体”、“媒体分层管理论”、“党报经营者应是政治型企业家”、“光明网应做第三网路媒体世界领头人”(第三网路媒体指国有非重点新闻网站)、“北京奥运会应跨媒体传播国家形象”、媒体是构成“公益五环”的要素之一、“传播中华文化,从娃娃开始”、“光明网应是知识服务提供商,成为世界精英与中国交流的平台”,“光明网应结盟各民主党派 稳定70万客群群”,实施“光明网文化纽带工程”、“团结宗教领袖 促进中华崛起”、"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将成为重要媒介和行销平台"等理论观点。
1999年开创《光明日报》数码图片新闻报导之先河,任《光明日报·电脑网路世界》周刊头版、“环球电信”版的责任编辑;製作的许杏虎、朱颖烈士的数码相片,通过网际网路广为传播并被使用;获得“中国首届策划大会特别奖”。
2000年开始撰写网上评论。
2001年(37岁)以后,先后担任光明网副总经理、副总编辑;分管光明网新闻中心等频道,组织、监製光明网“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十一·五规划”等数十个专题(栏目),撰写《网路舆情》,参加全国重大典型的採访报导工作;兼责光明网的经营、人事、劳资、法律诉讼、采编等工作。
1999年、2001年,先后2次在中国记协召开的全国新闻网站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新闻传播学研究生课程。
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实践“跨媒体”概念。曾联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推出了“信用消费”、“留学热报”等多个跨媒体传播平台(集“网站、报纸、电视、电台、手机”为一体),探索跨媒体传播的运营管理;其中的“诚信汽修”不仅得到了中央文明办有关领导、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会长俞晓松等同志的肯定,而且成为网际网路IE中文地址的第一搜寻结果。
曾荣获光明日报好新闻评选一等奖、中宣部新闻和总政等单位联合评选的专题报导优秀奖、交通部评选的好新闻奖等。在中宣部的表扬信上,苟天林总编辑曾写下:“张庆同志的敬业、吃苦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非新闻机构从业背景
曾(兼)任:政协北京市海淀区行政执法监督员、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理事、全国低碳产业媒体联盟副理事长、中华吟诵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特邀理事、人民日报社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会委员、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网路媒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产力促进会策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策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劳动局创业指导中心专家顾问团志愿者、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教科文委员会委员等职。
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和参政议政意识
20岁(1984年)开始建言献策(向全国人大提出高校改革建议案)。
21—25岁期间编写电脑程式。
22岁开始任航空部部属企业上海分厂销售负责人,提出“捆绑销售”方式。
23岁创办绅士学校,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同期自编礼仪、计算机知识等教材(讲义)。
27岁为我国引入“双绞线技术(10BASE-T)”(与他人合作);提出“网路就是连起来的计算机”;开创报纸“栏花”广告形式。
28岁向胡昭广同志建议“中关村试验区应创品牌、办实业”;开创国内企业“品牌形象引资”先例。
29岁开始担任外企在中国的首席代表、出版(经纪)人、总经理等职。
30岁(1994年)开始Internet的套用与研究,组织开发了基于Internet的全文检索系统。
31岁加入中国工商联合会、民主建国会。
33岁获得北京市第一批网路系统集成类别的高级工程师职称。
34岁开始研究Internet网路新闻与传播,提出“跨媒体传播”的观点。
35岁提议并组织第一届中国网际网路大会,倡议成立中国网际网路协会。
36岁明确反对将商业网站称为“媒体”;建议国家将有限的资金,建设1~2家重点媒体网站,併入股sina、sohu等商业网站,以加强网路话语权。
37岁开始探索“新闻业经营技术”,通过“资本+资源”方式,获得了比投资高10倍的经济回报;开始準备“驾车迎奥运”。
38岁开创“留学热报”跨媒体传播平台。
39岁有效避免了光明日报近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40岁对北京奥运会提出跨媒体传播的渠道与方式,以及徵集万张笑脸、藉助奥运会提升国家形象的观点,联合了国内外200余家媒体形成了迎奥运跨媒体传播联盟(后因被人打击报复致伤而中断)。
41岁提出“上要政策(中央扶持)、中靠自己、左右支持(同行)”的光明网发展思路;提议组建纯新闻网站的联合组织(协会)。
42岁提出光明网要“抓住主网(文化),放开子网,依靠政策,资本运作”。
43岁再次提出避免光明网被业界边缘化的方法,即“密切合作非重点网路媒体、团结地方重点网路媒体、联合中央重点网路媒体”,同时要科学管理、调好机构、练好内功、伺机突破,提升创收能力。
44岁提出移动网际网路是光明网翻身的良机;光明日报应启动数字媒体工程,实施“光明网文化纽带工程”,举办“世界文化论坛”;提出光明网要有战略、战术,要有经营团队。
45岁提议採访世界重要宗教领袖和大师,倡议举行“宗教·战争·和平”大会。
46岁再次提出国家级网站要带头守规则,不设网路记者;媒体网站的实质是传统媒体的网路经营部(前提是传统媒体已转型为跨媒体),网站的内容采编要由有资质的编辑、记者负责。
47岁提出"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将成为重要媒介和行销平台",手机内容应分级管理,保护好未成年人;建议中央新闻单位(如光明日报社和中央台)组建跨媒体控股集团公司,进行网站整合,并準许地方新闻单位入股;取消中央新闻单位行政级别。
48岁建议对外文化产品应有国家级别的统筹,对外文化传播单位应协调合作;应加强文化传播客群的特定性研究,应建立移动终端不良文化传播治理机制;民间资本与官办媒体联姻,并藉助移动媒体和资本市场,是快速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途径之一。
49岁提出国家级的对海外未成年人的文化传播战略;建议加强移动终端的安全建设,特别是个人金融信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