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娇,女,北京师範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教育管理学专业,学校管理方向。具体研究领域:校长领导力与胜任力;中国小管理诊断与改进;学校公共关係管理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张东娇
- 国籍:中国
- 职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 毕业院校:北京师範大学,辽宁师範大学
- 单位:北京师範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 研究领域:教育管理学
- 性别:女
人物经历
1984——1988年,获北京师範大学教育系教育学学士学位。
1988——1991年,获辽宁师範大学教育系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1——1997年,辽宁省大连师範学校工作,承担教学和管理教学、科研工作。
1998——2001年,辽宁师範大学教育系工作,获东北师範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
2001——2003年,北京师範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
2003年7月,北京师範大学教育学院教师。
主讲课程
承担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育管理学、学校公共关係管理、教育学原理。
校长培训专题:提升校长领导力的行动策略,四象限行为与校长沟通力的提升。
教师培训专题:教师沟通双翼:语言技巧和非语言技巧及其套用。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个体的应对策略。
研究方向
(中国小)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评估、校长领导力。
主要贡献
在《教育研究》、《北京师範大学学报》、《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教育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代表性论文:
学校教育沟通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性策略(教育研究2003.5)、基于胜任特徵的校长遴选与培训体系(教育研究2007.1)、论校长学术身份的失重与重构(北京师範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中国与西方国家中国小校长职位权力的比较分析——兼论“校长负责制”与“校长管理制度”(比较教育研究2005.7)等。
发表论文:
1. 西方国家学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外国中国小教育·1991.2。
2. 潜在课程的设计与个体社会化·教育研究·1991.8。
3. 匈牙利的教育变革·外国中国小教育·1992.2。
4. 关于幼师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学前教育研究·1992.5。
5. 儿童文化与预期社会化·教育科学·1992.2。
6. 关于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探讨·教育科学·1994.3。
7. 关于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探讨·教育科学·1994.3。
8. 关于九一届毕业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情况评价的调查报告·辽宁中师·1994.4。
9. 说课——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切入点·上海教育科研·1995.5。
10. 试论幼儿文化建设·辽宁中师·1995.2。
11. 试论幼儿教师的职业性格及其培养·学前教育研究·1995.4。
12. 试论学校教育中的节奏管理·教育科学·1996.1。
13. 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现代误区·上海教育科研·1996.3。
14. 从研究篇名入手·语文学习·1996.3。
15. 思路教案——语文教学备课的新思考·上海教育科研·1996.5。
16. 新精神、新方法:三段式语文教学法·教育科学·1996.4。
17. 设问在语文思路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科学·1998.1。
18. 教育机构群与教育主体和客体·辽宁师範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3。
19. 关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思考·心理与教育·1998.3。
20. 试论影响教育超前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6。
21.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师範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研究·1998.6。
22. 试论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教育科学·1999.4。
23. 闲暇教育与大学素养·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6。
24. 超越生存:素质教育是一种服务性教育·辽宁师範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5。
25. 教育混沌现象与传播机制解析·教育科学·2000.1。
26. 论学校精神·教育评论·2000.1。
27. 论大学在教育产业化中的定位·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28. 家教误区与纠偏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00.6。
29. 普遍道德教育与德性混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6。
30. 试论师範院校培养学生师德的基本模式及其变式·教育科学·2001.1。
31. 教育:化理论为德性·西南师範大学学报·2001.3。
32. 论家长的教育资格与儿童的健康成长,学前教育研究2001.5。
33. 简论沟通及其教育价值·教育科学·2002.1。
34. 成长取向的教育目的观·河南社会科学·2002.2。
35. 论教育沟通及其过程特性·学科教育·2002.3。
36. 美国学校质量评估制度的审视与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2.3。
37. 中美民办教育质量认证会议记·中国教育报·2002.10.23。
38. 论教育与沟通的传统联繫·教育科学·2003.1。
39. 中美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使用制度的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3.2。
40. 论创新教育的许可性,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2。
41. 读《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感》,中国教师报2003年6月23日。
42. 论教育沟通发生的动机和动力,辽宁师大学报2003年4期。
43. 教育传递模型特性与成因,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6期。
44.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使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当代教育论坛2003.5。
45. 学校教育沟通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性策略,教育研究2003.5。
46. 美国教育标準实施中的几个问题,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47. 课程建设.权力介入.人文精神:缘于价值和事实两个维度的讨论,西南师大学报2003.5。
48. 高考图腾与学校特色发展,教育科学,2004.1。
49. 两种主要价值取向下中国高中教育双重性格的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
50. 认知革命、文化传承方式与教育模型,当代教育论坛,2004.10。
51. 论校长学术身份的失重与重构,北京师範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新华文摘篇目辑览。
52. 论教育的悲剧精神,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
53. 我国中国小公共关係急需加强,中国小管理2004.11。
54. 问题-机遇的类别与管理,教育策划,2005.1。
55. 变革中的导师制度及其个体命运,教育科学2005.2。
56. 高考取向下教师角色正当性的审视,教育学报2005.2。
57. 瑞士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外国教育研究2005.4。
58. 中国与西方国家中国小校长职位权力的比较分析——兼论“校长负责制”与“校长管理制度”,比较教育研究,2005.7。
59.学生本位的沟通情境与教师语言的适当性,教育科学研究,2005.7。
60. 论现代师生关係中的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当代教育论坛2005.8。
61. 学校公共关係类型与分类管理策略,教育策划2005.4。
62. 学校形象的定位设计与差异化管理,教育策划2005.5。
63. 论学校公共关係管理模式与策略,上海教育科研2005.9。
64. 从"喀科运"到"定县实验"——中印两个教育个案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阐释,比较教育研究2006.1。
65. 英美中国小校长胜任特徵模型对中国校长管理制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6.4。
66. 学校形象评价的指标,教育科学2006.1。
教育着作:
1. 教育沟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2.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3. 最后的图腾:中国高中教育价值取向与学校特色发展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
4. 学校公共关係管理:公众、事务与形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12。
主持课题:
1. 关于师範生师德形成的规律与基本途径研究,教育部师範司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中高等师範生教师职业道德内容、途径、方法研究”之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题。
2.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辽宁省教育厅十五规划课题,主持人。已结题。
3. 闲暇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大学的接轨与定位,辽宁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主持人。已结题。
4.教育部社会科学项目:新学校观与创新教育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学校发展研究。2002-2004年。项目批号为02JA880008。结题中。
5.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教育价值取向与学校特色建设问题的研究,2003-2005。已结题。
6. 中美研究中心:有效学校研究子课题:校长领导与学校发展2004-2009年。
7. 北京师範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北京中国小公共关係管理实况调查研究,2004-2006年。结题中。
8. 北京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市后发展学校管理诊断与评价——虎城中学学校发展个案研究。2006-2009年。
获奖记录
1. 第三届中华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1996·5)。
2. 第四届中华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三等奖(1997·4)。
3. 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二等奖(1996·7)。
4. 辽宁省教育学会师範教育研究会论文一等奖(1995·10)。
5. 大连市教育学会师範教育研究会第四届年会论文一等奖(1994·10)。
6. 辽宁省教育学会幼儿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994·6)。
7. 大连市教育学会“刘行杯”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1)。
8. 辽宁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0·10)。
9. 2002年-2003年教育及社会科学套用研究论文奖:最后的图腾——高考制度与高中文化的新历史主义分析。
10. 教育沟通论,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2003.6。
11. 教育沟通论,中国第三届教育图书二等奖2003.9。
12. 最后的图腾,北京市第四届社会科学奖.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