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政府採购成本

2019-05-26 15:42:55 百科

政府採购成本

政府採购成本指政府为每一次政府採购活动所支付的费用的总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政府採购成本
  • 外文名:Government procurement cost
  • 释义:政府每一次採购活动所支付的费用
  • 分类:构成、内容、形式

政府採购成本分类

依据政府採购成本产生的构成、内容、形式等分类,政府採购成本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从成本支出对象划分,它包括採购人、採购监督管理机关、供应商、政府代理机构产生的费用。
二是从成本属性看,政府採购成本不仅包括直接用于採购支出的显性成本,还包括用于政府採购管理的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在实施政府採购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费用;隐性成本是指採购中可以由操作者分期负担或可以转嫁他人负担的成本。
三是从成本形态上看,不仅包括表现为货币支出的有形成本,还包括表现为非货币支出(如政府管理效率、产品性能和质量的降低、供货期限和项目执行时间的延误)等无形成本。
四是从成本计算目的划分,可分为财务成本、控制成本(又可细分为标準成本、责任成本、质量成本)、决策成本(也可分为边际成本、机会成本)。
五是从成本的会计属性划分。分为现实成本和后续成本。现实成本是指採购单位获得货物、工程和服务当期实际支出的款额。而后续成本支出,是指採购单位为维持物品或设备的正常使用而要支付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两部分。使用成本主要是所购物品或设备对使用人技术、辅材、配套环境及设施的要求;维护成本是为维护物品的正常使用,实现物品性能的可延续性、替代性、更换性及扩容升级等而进行的后期投资。后续成本支出带有很强的刚性支出特徵,应该作为管理的重点。因此,在编制採购计画时,重点要充分考虑採购货物、工程与服务的后续成本支出。
六是从成本来源来看,有关税成本。中国加入WTO后,平均关税水平将从22.1%降至17%,2005年,将工业品平均关税税率下降至10%以下,特别是汽车在2006年前关税将降至25%,汽车零部件关税降至10%,农产品进口关税也将削减至15%左右。同时伴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以及先进管理技术的引进,大量产品的进口,对国内同行业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促使国内同类企业和品牌会不断创新和技术升级,质量不断提高,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成本会降低。
七是从成本发生形态来看,有周期成本。政府採购周期开始于需要产品或服务的决定,结束于使用机关已经消费或处置了该货物之时。一般来说,採用公开招标的方法,採购操作需要的周期时间较长,且需要公告、製作标书等显性成本费用较高,但由于透明度高,投标供应商实力强,由此带来的规模效益会沖抵显性成本的增大部分。而非招标性採购方式灵活,採购操作周期较短。但由于可供选择的供货商家少,因此,所採购的货物的隐性成本相对较高。採购部门及其内部用户必须密切合作,共同商议可接受货物和服务的质量,合併採购需求,决定何时和如何採购等,以保证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以最低成本满足需求。可见,政府採购周期的合理安排,对政府採购的成本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把握这样一个完整的成本概念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作用。

政府採购成本的内容

政府採购的总成本主要在于採购标的物的价格成本和採购的管理成本。
(一)中标价格
狭义地讲,政府採购过程中所产生的中标价格,是中标单价与採购数量之积。广义地讲,政府採购过程中所产生的中标价格,是採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性价之和。对中标价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种种认识误区,主要有:一是政府採购的目的只是节约政府资金。实行政府採购的初始阶段,由于引进了竞争机制,显着特徵之一就是大大节约了财政支出,但随着採购範围的扩大和机制的规範,价格水平将趋于明朗化,并将最终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合理低价幅度内。此时,降价的空问已非常有限,以价取胜转向以企业实力、以产品质量、以优质服务取胜。二是中标价越低越好。盲目追求低价中标,将迫使中标单位通过降低产品质量、降低用材标準,甚至偷工减料等途径来确保其预期利润或成本,即使有严格的监管来杜绝这种现象,也会造成中标单位亏损经营,长此以往,不利于政府採购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政府採购活动成本
政府採购的业务成本是用以核算和评价政府採购所发生的耗费,它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1.政府採购工资性支出。是指支付给政府採购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是政府採购操作机构工资性支出与政府採购管理机构工资性支出之和。
2.政府採购办公费用。是指政府採购工作人员在办公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从事政府採购工作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因此需要发生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有的与当期活动有关,如办公用品,也称作流动费用;有的则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如购置固定资产发生的费用,也称作固定费用。办公费用是流动费用与固定费用之和。将政府採购管理机构和操作机构的办公费用加总,即为政府採购办公费用。
3.政府採购招投标费用。是指政府採购操作机构在招投标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各种信息的蒐集整理、公告的发布、招标档案的製作、组织招投标会务保障,聘请专家、评审以及各种技术谘询、联繫和人员业务学习、培训、考察等。随着政府採购制度向纵深推进,招投标费用必然呈逐步递增趋势,其在政府採购总费用中的比例将逐步加大。
将一年内政府採购管理机构和操作机构的工资性支出、办公费用与招投标费用相加,即为年政府採购业务成本。

政府採购成本的控制途径

政府採购成本的控制是一项极为複杂的工作。其基本途径有:
1.政府採购管理成本的控制。降低政府採购管理成本,应从制度设计入手简化政府採购组织形式。如通过科学合理设定政府採购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合理配备採购人员,可以控制或减少政府採购的隐性成本。由于大量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实行集中採购,部门和单位可少设甚至不设採购机构,相应地减少部门和单位人员的工资、办公设施和交通工具等支出,即人、财、物的节约。
2.政府採购显性成本的控制。降低政府採购显性成本,应通过提高政府採购机构的活动效率和信誉度,遵循成本价格规律,加强招标活动中费用支出控制和管理,建立网路机制,提高採购效率,有效地缩短採购周期。如通过合理核定公共部门公共品的配置数量和标準,如配置公务用车、现代化办公设备的数量、规格以及更新换代期限等,以减少预算编制的随意性,实现节约财政资金的目标。传统採购方式下,不按计画与实际需要盲目採购,“暗箱操作”、化公为私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财政资金的大量流失。实行规範化的政府採购可以避免上述缺陷,节约财政资金;通过正确运用採购方式,可以降低政府採购活动周期成本;通过认真研究WTO运行规则,可以充分利用关税因素降低採购成本。
3.政府採购结构(存量)成本的控制。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消费倾向于内部提供,习惯于分散採购。各部门和各系统内部大多设有各种各样的服务机构及一套比较齐全的办公设备,这种做法固然有其便利之处,但其最大的弊端是搞“大而全”和“小而全”,造成办公设备重複、盲目购置,导致资源配备苦乐不均和经费开支上的浪费,也容易引起各部门的盲目攀比,加重财政负担。针对这种情况,在推行政府採购过程中,既要强调对货物、服务和工程等新增採购部分的控制,更要重视和利用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成果。对闲置固定资产要实行统一收缴、统一调配或实行租用,鼓励非经营眭资产通过合法程式转为经营性资产,充分挖掘现有资产使用潜力,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要素市场发展。完善的政府採购不仅包括公共品的增量採购,而且包括公共品存量的盘活,将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等在政府部门间进行余缺调剂,或进行资源共享,这些均可一定程度地节约财政资金,提高政府採购的综合效益。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