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 本书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共12章,其中1~5章为总论,6~12章为各论,另有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三个附录。总论部分重点阐述不同疾病共有的特徵,各论部分重点介绍各系统、器官疾病各自的特徵及规律。为了方便教学,每章均配有学习目标、小结、能力检测和参考文献等。另通过知识连结,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的延伸和扩展。本书充分体现了教材的“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和“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和特定的限制),注重教材内容的整体最佳化,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专业知识学习与执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层次分明,详略适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满足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书适合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护理、助产、药学等专业使用。
基本介绍
- 书名: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病理学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页数:290页
- 开本:16
- 定价:72.00
- 作者:苏鸣 刘立新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60995182
- 品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
本书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共12章,其中1~5章为总论,6~12章为各论,另有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三个附录。总论部分重点阐述不同疾病共有的特徵,各论部分重点介绍各系统、器官疾病各自的特徵及规律。为了方便教学,每章均配有学习目标、小结、能力检测和参考文献等。另通过知识连结,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的延伸和扩展。本书充分体现了教材的“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和“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和特定的限制),注重教材内容的整体最佳化,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专业知识学习与执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层次分明,详略适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满足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书适合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护理、助产、药学等专业使用。
本书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共12章,其中1~5章为总论,6~12章为各论,另有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三个附录。总论部分重点阐述不同疾病共有的特徵,各论部分重点介绍各系统、器官疾病各自的特徵及规律。为了方便教学,每章均配有学习目标、小结、能力检测和参考文献等。另通过知识连结,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的延伸和扩展。本书充分体现了教材的“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和“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和特定的限制),注重教材内容的整体最佳化,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专业知识学习与执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层次分明,详略适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满足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书适合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护理、助产、药学等专业使用。
图书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
第二节出血
第三节血栓形成
第四节栓塞
第五节梗死
第四章炎症
第一节炎症的概念
第二节炎症的原因
第三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四节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及全身反应
第五节炎症的类型及特徵
第六节炎症的结局
第五章肿瘤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肿瘤的特徵
第三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五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第六节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
第七节常见肿瘤举例
第八节肿瘤的病因学及发病学
第九节肿瘤的病理学诊断
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二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三节肺炎
第四节肺硅沉着病
第五节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高血压病
第三节风湿病
第四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五节心脏瓣膜病
第六节心肌病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
第二节出血
第三节血栓形成
第四节栓塞
第五节梗死
第四章炎症
第一节炎症的概念
第二节炎症的原因
第三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四节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及全身反应
第五节炎症的类型及特徵
第六节炎症的结局
第五章肿瘤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肿瘤的特徵
第三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五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第六节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
第七节常见肿瘤举例
第八节肿瘤的病因学及发病学
第九节肿瘤的病理学诊断
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二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三节肺炎
第四节肺硅沉着病
第五节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高血压病
第三节风湿病
第四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五节心脏瓣膜病
第六节心肌病
文摘
着作权页:
(一)原因及类型
动脉的舒张和收缩受血管运动神经、体液因素支配。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血管舒张神经兴奋和(或)血管收缩神经抑制、组织局部体液因素变化(如组织胺、激肽类物质)增多,均可引起动脉性充血。动脉性充血又可分为如下两种类型。
1.生理性充血为了适应组织、器官生理和代谢需要而发生的充血,称生理性充血。例如,进食后胃肠道黏膜充血,运动时肌肉充血,妊娠时的子宫充血以及情绪激动时面部充血等。
2.病理性充血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局部组织引起的充血,称为病理性充血。
(1)炎性充血炎症早期由于致炎因子刺激血管舒张神经或麻痹缩血管神经及一些炎症介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激肽、腺苷等)的作用,引起的局部组织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造成充血。
(2)侧支性充血 由于血栓形成、栓塞或肿瘤压迫等原因,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其周围的动脉吻合支(即侧支)为了恢复血液供应,发生反射性扩张而充血,建立侧支循环,使缺血组织得到血液供应,称为侧支性充血。
(3)减压后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因血管长期受压引起缺血,如绷带包扎肢体或腹腔积液压迫腹腔内器官,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突然解开绷带或一次性大量抽取腹腔积液,局部压力骤然解除或降低,使原受压组织内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反射性扩张,导致局部充血,称为减压后充血。
(二)病理变化
由于微循环内含动脉血液量增多,使充血的局部组织或器官体积轻度增大;局部代谢增强,温度升高;若发生于体表时,由于局部微循环内氧合血红蛋白增多,局部皮肤呈鲜红色。镜下观,充血组织内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
(三)后果
动脉性充血多是暂时性的血管变化,病因消除后局部血量即可恢复正常,一般对机体影响不大。由于充血时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物质代谢加强,使局部组织、器官功能增强。临床上常利用这一特性来达到治疗目的,如热敷、拔火罐等。但若有高血压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时,动脉性充血则可造成脑血管破裂,产生严重后果。发生在腹腔内的减压后充血(如快速放腹腔积液),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腹腔,可造成脑缺血引起昏厥,甚至可因循环功能障碍而发生休克。
(一)原因及类型
动脉的舒张和收缩受血管运动神经、体液因素支配。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血管舒张神经兴奋和(或)血管收缩神经抑制、组织局部体液因素变化(如组织胺、激肽类物质)增多,均可引起动脉性充血。动脉性充血又可分为如下两种类型。
1.生理性充血为了适应组织、器官生理和代谢需要而发生的充血,称生理性充血。例如,进食后胃肠道黏膜充血,运动时肌肉充血,妊娠时的子宫充血以及情绪激动时面部充血等。
2.病理性充血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局部组织引起的充血,称为病理性充血。
(1)炎性充血炎症早期由于致炎因子刺激血管舒张神经或麻痹缩血管神经及一些炎症介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激肽、腺苷等)的作用,引起的局部组织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造成充血。
(2)侧支性充血 由于血栓形成、栓塞或肿瘤压迫等原因,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其周围的动脉吻合支(即侧支)为了恢复血液供应,发生反射性扩张而充血,建立侧支循环,使缺血组织得到血液供应,称为侧支性充血。
(3)减压后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因血管长期受压引起缺血,如绷带包扎肢体或腹腔积液压迫腹腔内器官,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突然解开绷带或一次性大量抽取腹腔积液,局部压力骤然解除或降低,使原受压组织内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反射性扩张,导致局部充血,称为减压后充血。
(二)病理变化
由于微循环内含动脉血液量增多,使充血的局部组织或器官体积轻度增大;局部代谢增强,温度升高;若发生于体表时,由于局部微循环内氧合血红蛋白增多,局部皮肤呈鲜红色。镜下观,充血组织内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
(三)后果
动脉性充血多是暂时性的血管变化,病因消除后局部血量即可恢复正常,一般对机体影响不大。由于充血时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物质代谢加强,使局部组织、器官功能增强。临床上常利用这一特性来达到治疗目的,如热敷、拔火罐等。但若有高血压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时,动脉性充血则可造成脑血管破裂,产生严重后果。发生在腹腔内的减压后充血(如快速放腹腔积液),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腹腔,可造成脑缺血引起昏厥,甚至可因循环功能障碍而发生休克。
序言
在教育部高职高专医学类及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和部分高职高专示範院校领导的指导下,全国50所高职高专医药院校合作,共同开发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本套教材出版发行已有三年,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特点,以其创新性和实用性得到全国高职院校的认可。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我们对第一版教材进行修订再版。第二版教材的编写坚持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医学专门人才的基本原则,保证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
本书主要为病理解剖学的内容,以第一版教材为基础,针对“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和特定的限制”,坚持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继续贯穿整个教材中。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本书“学习目标”更加简明、突出重点,并用彩色图片替换了原来的黑白图片。教材还配有教学课件光碟,其内容是教材的精华,配有大量病理大体标本及组织学图片,方便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
本书是在全体编者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参编单位领导和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同时诚恳地请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以使教材更能“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为我国教育改革作出贡献!
本书主要为病理解剖学的内容,以第一版教材为基础,针对“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和特定的限制”,坚持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继续贯穿整个教材中。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本书“学习目标”更加简明、突出重点,并用彩色图片替换了原来的黑白图片。教材还配有教学课件光碟,其内容是教材的精华,配有大量病理大体标本及组织学图片,方便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
本书是在全体编者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参编单位领导和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同时诚恳地请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以使教材更能“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为我国教育改革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