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前身为成立于1984年的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土木工程系。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合併入新组建的广州大学,土木类的专业经过整合后组建成立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设有建筑工程系、交通土建工程系、地下建筑工程系、建筑设备工程系、市政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六个系及实验室,设有工程材料研究所等7个研究机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类别:广州大学二级学院
- 主要院系:建筑工程系、交通土建工程系、地下建筑工程系、建筑设备工程系、市政工程系、工程力学系
- 现任院长:崔 杰
- 博士点:6个
学院简介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套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交通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套用工程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试点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套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3个专业均已通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专业教育评估。
学院设有6个系,5个实验中心,8个研究所。全院教职工15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高职称49人,副高职称63,博士学位教师76人,博士、硕士生导师70余人,国家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委员5人。现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结构工程、桥樑与隧道工、岩土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土木工程),二级硕士点7个(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工程力学、桥樑与隧道工程),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在校研究生、本科生2400余人。
师资力量
土木工程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综合素质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学科人才体系。周福霖院士为我院名誉院长,截止于2019年6月,全院现有教职工184人,教师14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澳大利亚技术与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1人,波兰科学院院士1人,青年珠江学者1人。正高职称36人,副高职称52人,博士学位教师116人,博士生导师27人,国家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委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
专业设定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套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交通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3个专业分别于2005、2006、2007年顺利通过建设部专业教育评估,土木工程专业为教育部批准的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广州市名牌专业,现有省市重点课程 6门、建设部优秀课程3门。土木工程学院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结构工程、桥樑与隧道工、岩土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桥樑与隧道工程、工程力学等7个硕士点,建筑与土木领域工程硕士点1个。学院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2933人,其中在校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近892人、本科生2041人。
科研成果
土木工程学院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桥樑与隧道工程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土木工程学院近5年,学院教师主持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5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工程技术服务项目400多项;获国家/省部级奖12项,市级奖项10余项;主编、参编国际、国家技术规程规範20余部。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3个。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了包括广州市建筑集团、广州市机电安装有限公司、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等设施完善、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实习基地22个。
现任领导
崔 杰 院长:负责全院行政工作,分管学科建设、人事财务及科研工作;
冀兆良 书记:负责全院思想政治教育、计画生育、综合治理及党务工作;
张朝升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本科招生及培养工作;
童华炜副院长:分管专业评估、专业培训服务及工会工作;
张永山副院长:分管研究生、学术交流及对外宣传工作;
丁云飞副院长:分管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及学科竞赛工作;
邓思清副书记:分管本科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