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保护区

2019-11-13 03:00:32 百科
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保护区

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保护区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在北京西南48公里处。

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蹟,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蹟。

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 外文名称:Zhoukoudian
  • 地理位置:北京市房山区
  •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 开放时间:早7:00-晚7:00
  • 着名景点:猿人洞

简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1987年12月批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保护区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保护区
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这一发现和研究,奠定了这一遗址在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

地理位置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48公里房山区周口店村的龙骨山。这里地处山区和平原交接处,东南为华北大平原,西北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东西长约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称“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发现古代人类遗存后被称“周口店第一地点”。

自然环境

周口店地处北岭向斜的西南,东北面为房山岩体。龙骨山由奥陶系灰岩及石炭系砂页岩组成。构造複杂,由于外营力作用,形成低山丘陵区,西北多呈梁状低山,周口店河由此流出山口,河谷斜坡和阶地上分布第四纪不同成因类型的黄土堆积。龙骨山山体的石灰岩比较纯净,在节理的密集处发育了一系列水平状和垂直状溶洞,成为远古人类居住和活动的良好场所。

保护对象

遗址出口的古人类化石有北京猿人(直立人阶段)、新洞人(古人阶段)、及山顶洞人(新人阶段)。在他们居住的洞穴内,还留有大量用火遗蹟、石器、共生哺乳动物、化石、鸟类化石等,其中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6具及10多件下颌骨、上百枚牙齿,它们代表了40个猿人个体。此外,在附近2平方公里範围内,还发现了1000多万年到几百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共20多个,像这样种类多、数量大、分布集中的遗址在国内外十分罕见。至今在龙骨山已发现的人类古文化遗址有五处,即猿人洞(第一地点)、山顶洞第十五地点、第四地点和新洞。
“北京人”“北京人”
1918年春,瑞典考古学家安德森最先发现龙骨山化石地点。1921年、1923年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兹丹斯基到周口店考察发掘时找到一枚人类臼齿化石。周口店第一地点人类化石发现是1926年由安德森首次宣布的。从1927年4月起,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中国地质调查所李捷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解剖系主任步达生负责,对龙骨山各遗址进行大规模正式发掘。1929年12月2日,我国年轻地质科学工作者裴文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写下了古人类学上光辉的篇章。
(一)猿人洞(第一地点)是保护区内最重要的遗址。洞顶标高128米、底部90米,洞长107米,洞宽12米,洞内堆积物很厚,地层分13层。从第十一层到第三层大多有北京猿人化石和文化遗物。最厚的灰烬层达6米。据测定,北京猿人距今约46至23万年。迄今在猿人洞内发现的材料有:
(1)北京猿人化石,包括完整、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件、头骨破片12件、下颌骨12件、牙齿157个、股骨断片7件、肱骨3件、锁骨1件和月骨1件,全部材料大约代表41个个体;
(2)北京猿人製作和使用的工具——石器,现存17091件,包括石片、石锤、石核,工具有刮剥器、雕刻器、砍砸器、尖状器等;
(3)与北京猿人共生的脊椎动物化石有哺乳类97种,鸟类62种和若干爬行类。
(4)用火证据包括灰烬、烧石、烧骨等。
(二)山顶洞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之一,位于猿人洞南侧。山顶洞已发现3个完整的晚期智人头骨、石器、骨器和装饰品等珍贵文物以及墓葬,为了解晚期智人的发展水平和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第十五地点在猿人洞南70米,1934~1935年发掘出旧石器千件和哺乳动物化石33种以及大量鸵鸟蛋化石,年代大致与晚期北京猿人相当。
(四)新洞和第四地点是互相连通的,发现一件人类牙齿化石、石器和许多动物化石,大约距今15万年。

遗址保护

搭建保护棚

周口店遗址于2015年8月1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猿人洞保护建筑工程正式启动。北京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介绍,拟在猿人洞搭建覆盖面积3700余平方米的保护棚,以隔绝雨、雪、冰雹、阳光等自然因素对遗址的损坏。
周口店遗址猿人洞保护棚外部效果图周口店遗址猿人洞保护棚外部效果图
该方案以“最小遮盖、消除隐患、融入自然”为设计原则,拟在猿人洞搭建覆盖面积3700余平方米的保护棚,保护棚南北跨度77.5米,东西跨度54.5米,最大高度达35.7米。由于猿人洞堆积剖面风化而凹凸不平,出现松滑、空洞、裂隙和危石,存在着局部坍塌和落石的隐患。即将修建的保护棚将覆盖整个遗址,可以实时观测遗址的採光、温湿度等变化进行保护。
据介绍,保护棚採用空间单层网壳钢结构,以覆盖所需最小面积及高度进行体量设计,以最小化对遗址本体的干预,通过内外两层屋面的叠合设计隔绝雨、雪、冰雹、阳光等自然因素对遗址本体的直接作用,在对猿人洞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确保建筑设计与遗址环境相协调。设计人员还将通过三维技术来恢复龙骨山的山体形质,并在保护棚上设计了绿植土层进行绿化,使外观看起来与遗址景观非常协调,该设计儘可能给游客呈现出猿人洞的原始风貌。
因为在施工过程中不能破坏遗址,且猿人洞内植被密集,通道狭窄,使场地布置和施工条件受限,吊装机械布置具有一定难度。施工时将採用安全係数较高的承插式脚手架或胎架,为保证安全,地基以岩石层为佳,地基最深可达地下4至5米。此外,保护棚为单层网壳结构,造型複杂,坡度大、跨度大、焊接量大,对钢结构的安装和焊机要求极高。施工团队将有80到100人,先搭建好1米多厚的水泥板后再进行钢结构施工。同时由于施工地点位于山体中,网壳下方最大30余米落差,施工安全尤其是高坠及消防也将面临考验。
周口店遗址猿人洞内部效果图周口店遗址猿人洞内部效果图
为了减少施工对遗址生态的影响,此项工程不採用现场加工的方式,而是把工程所需的建筑材料儘量前期加工好,再运到遗址现场安装和施工。同时,施工时还将覆盖部分植被,并将影响施工的植物移植到别处,施工结束后再移回原处。此外,文物保护方案及措施也是该工程的工作要点。为此成立了工程文物保护机构,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且从坠物伤害、火灾伤害、震动伤害、人为破坏四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防範措施。
据悉,整个保护工程将耗时一年半,预计2016年年底完工,建成后对游客全面开放。施工期间,前期不会影响游客参观,施工后期为保障安全遗址将暂时关闭。

历年保护情况

近年来周口店遗址不断受到风力、雨水侵蚀。此次搭建保护棚的猿人洞是周口店遗址的核心区域,这里曾发现了代表约40个“北京人”个体的近200件人类化石、十万余件石器、数层灰烬和百余种动物化石,是遗址最具科学价值的标誌性堆积体,保存了遗址最完整的地层序列和丰富的科学信息。
据了解,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发掘以来,周口店遗址长期遭受日晒、雨淋、风蚀等自然力的破坏。2002年8月16日,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市院共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协定”。北京市政府负责遗址保护範围内及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建设、管理及科普教育工作;中国科学院负责遗址的科研工作。
2004年到2006年对猿人洞、山顶洞等7个化石地点进行了加固保护。
2009年起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对猿人洞西剖面开展保护性清理髮掘,同时启动了猿人洞保护方案的徵集和论证。通过前期的勘察、测量与专家论证,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设计方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在完成工程施工各项手续的基础上启动实施。
2012年成立的周口店遗址监测中心,实现了猿人洞、山顶洞等化石地点的岩体稳定性监测、土壤含水率以及遗址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55项监测指标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线上演示。并实现了遗址安防、技防、消防、人防全覆盖。同时,还关闭、关停遗址周边污染破坏自然环境的工矿企业;拆除了与遗址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物,绿化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
2012年,受7·21特大暴雨影响,遗址本体受到不同程度损坏,部分化石地点出现岩体脱落。通过现场勘查论证,于2014年3月份正式实施了加固保护工程。猿人洞、山顶洞等部位出现的滑坡已通过锚桿、灌浆、封堵、加防护网等形式进行了加固,遗址本体得到了有效保护。

意义

通过地质和古生物研究,建立了华北中更新统的标準哺乳动物群,使北京猿人地点的沉积成为华北中更新统的标準剖面,对我国第四纪地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在遗址附近太平山北坡发现的化石产地剖面,经古地磁测定。为距今73~72万年。这是继1938年报导第12化石地后,半个世纪以来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半个世纪以来,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为探索人类自身和文化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意义在于:
(1)解决了自十九世纪末爪哇猿人发现以来猿人究竟是人还是猿的长期争论,确立了猿人阶段在人类发展史上的真正地位,从而大大地推进科学界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起源的认识;
(2)肯定了北京猿人遗址是一个极其丰富的早期人类文化宝库。证明了大约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人类已具有创造和发展文化的能力,能够製作多种类型的工具,学会了用火,并能狩猎较大的动物;
(3)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古生物资料,从而建立了我国北方更新世中期的标準剖面和代表性哺乳动物群。这在第四纪地质、古生物、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上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