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防灾科技学院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实验室

2019-08-17 22:14:39 百科

防灾科技学院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实验室

防灾科技学院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实验室目前已有的科研用房1000平方米,办公用房500平方米。其中,既有服务于日常教学的基础地质实验室,也有能够完成学科最新研究、能够产出稳定数据的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活断层探测实验室、遥感与第四纪地质实验室;拥有碳14测年设备、热释光测年设备、採样钻机、雷射扫瞄器、RTK测量仪、地震仪、高密度电法仪、磁力仪、机电仪、图形工作站、ERDAS软体、显微镜、立体镜等等。近三年来承担并在该类实验室中完成的国家科研项目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科研项目经费总计1000多万元。
防灾科技学院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实验室研究方向一:新构造年代学
1、主要研究内容:新近纪以来的新构造与地质年代学研究,涉及各种年代方法和技术,套用于活动构造、新构造演化史以及环境变迁历研究,以及年代学方法和技术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2、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第四纪年代的準确性、完整性、可靠性、适用性问题。
3、近五年研究规划:
2016年:完善各项配套设施,保障实验室正常运行,开展夏垫活断层项目的测年研究工作,确保正在进行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2017年:完善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发展对外服务,在服务和实践中积累经验;
2018年:学习引进新的释光测试方法(单片再生法(SAR)、简单多测片再生法(SMAR),以及钾长石的多步升温MET-pIRIR法),提高释光测年準确性。
2019年:增加新的测试方法手段,扩建电子自旋共振法(ESR)、裂变径迹、宇宙成因核素等实验室,提高实验室测年年限;
2020年:完善新建实验室的各项软硬体设施,完成已有项目的研究,成果的整理出版,申请新的测年研究课题,保证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防灾科技学院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实验室研究方向二:活断层探测理论与方法
1、主要研究内容:联合套用多种物、化探测手段以及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确定活断层的空间位置、力学性质、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类型、滑动速率、古地震时间、复发周期等定量特徵的研究。
2、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解决隐伏活断层与城市活断层的精细探测与评价技术
3、近五年研究规划:
2016年:完善实验规章制度,使实验室开始正常运行,以实验室为依託,完成中央高校创新团队《夏垫断裂的地震地质特徵研究》项目的验收。
2017年:开展《三河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浅层地震探测以及钻探工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平原区夏垫断裂10万年以来滑动速率曲线与古地震完整序列研究》项目。
2018年:完成《三河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依託实验室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
2019年:补充新的探测技术手段,增加新的实验设备。
2020年:产出研究成果,完成重点实验室的验收。
防灾科技学院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实验室研究方向三:地震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控制方法
1、主要研究内容:联合运用多种观测手段、地质灾害仿真模拟技术以及地质灾害的评价和分析方法,对地震所引起的地质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减轻其引起灾害的控制方法的研究。
2、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地震所引起的地表形变(如崩滑流、地面沉降、塌陷、构造地裂缝、地震地表破裂、沙土液化等)及成灾过程的监测、模拟及预测问题。
3、近五年研究规划:
2016年:以北京周边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为主,开展野外地震地质灾害调查,包括滑坡体、地面变形、构造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表陡坎、鼓包等的调查;
2017年:开展野外实地测量,以及无人机航测,综合利用地形测量和影像解译进行微地形分析;
2018年:开展INSAR技术、D-INSAR技术、地震地表破裂带机率统计技术的套用研究,结合SRTM数据和ASTER数据等进行精细地貌特徵分析,揭示大区域下地震地质灾害形成发展的细节地貌特徵;
2019年:开展时序INSAR技术的套用研究,着重解决平原区和城区活断层及地质灾害的形变过程,开展地表破裂带评估技术研究,探索地震的发生机理;
2020年:开展多种手段(包括无人机技术、INSAR技术、GPS技术)的联合观测方法研究,大区域高精度的地表形变的连续观测技术研究,为平原区地震地质灾害地表演化过程的精细研究提供一条可行的解决方案;开展地震地表破裂带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综合套用多种技术和方法,评价其危险性。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