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强,男,198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清华大学MBA毕业,1997~1998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国家高磁场实验室访问学者;现任六二五所航空钣金成形技术研究室主任,身兼中国一员、塑性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超塑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李志强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职业:塑性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超塑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毕业院校: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
人物贡献
近年来他先后承担国防预研以及型号研製等多项科研、开发项目和课题,发表论文55篇,多次荣获国防科技进步奖、航空科技进步奖和航天科技进步奖。
人物精神
自1986 年毕业来到六二五所,李志强一直从事航空钣金成形工艺与设备研究,在金属超塑性研究及超塑成形/扩散连线组合工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负责完成了多项国防预研重点课题、型号任务、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和技术改造项目,包括钛合金超塑成形/扩散连线的结构、工艺、力学性能及超塑成形/扩散连线专用设备研製,飞机整体壁板的喷丸、压弯成形技术研究和旋压成形工艺设备研究,并且为各种型号的飞机、发动机、火箭、飞弹、卫星提供关键零部件成形工艺的技术支持。
李志强说:“做技术工作一定要坚持,要忍得住。”1978年超塑成形技术在国内刚开始起步,1990~1995年间,这项技术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步履维艰;国内最初开展这项技术研究的200多家研究单位都纷纷下马或转行。“把火种留下”,这是李志强的信念和决心。“八五”期间,他负责“钛合金 SPF/DB夹层结构工艺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对三层、四层、五层钛合金夹层结构的製造工艺、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解决了夹层结构製造工艺中毛坯製备、进气、表面沟槽控制等技术难题,成功地研製了较大尺寸、内部结构複杂的各种多层空心夹层结构。
完成基础工艺研究后,六二五所于1995年完成了某型号发动机SPF/DB钛合金导流叶片研製,开创了超塑成形技术在我国航空发动机上套用的先河,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并且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开始,李志强将眼光锁定在大型飞机结构件上,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飞机钛合金超塑成形/扩散连线腹鳍的研製,在技术上又取得了重大突破。
1998年李志强担任研究室主任之时,超塑成形专业面临着向何处发展的重大抉择。他根据美、英等国超塑成形技术发展历程以及我国的具体情况,确立了“以预研为先导,以型号套用为重点,儘快实现工程化,建立我国超塑成形/扩散连线技术研发中心”的发展思路。他先后组织了五届 “超塑成形扩散连线技术推广套用交流会”,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确立了六二五所在中国超塑性研究的中心地位。
“梅花香自苦寒来”,李志强敏锐地认识到:技术上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不会永远存在,应该主动打破这种局面,“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所谓“将蛋糕做大”不应该仅仅由六二五所一家来做,而是要培育行业中几家有代表性的单位共同全面提升超塑成形技术水平,而且他一直认为必须用质量、周期和成本三个指标来衡量技术能力与水平,科研要与生产和型号套用紧密结合。本着这种思想,他在工作中积极向员工宣传、贯彻,调整大家对工作效果的评价标準,通过改变员工行为,严格控制生产成本,使参与研製的人员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综合技术能力。
李志强将自己定位为两个角色:首先是研究室主任,应该为研究室的技术发展、经济效益、人才建设负责;其次,从锻压行业和航空、航天工业金属成形技术发展来看,作为六二五所金属成形技术的代言人,他还要为研究所在行业中争取地位。
在从事了多年技术研究之后,他重新走入校门,在清华大学完成MBA课程。他说,管理虽然具有艺术性,但是我们首先应该强调管理的科学性;科学管理对技术工作是一种强有力的推动。
作为管理者,李志强非常注重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及团队建设。迄今为止,研究室共引进博士6名,培养硕士生8名。他要求年轻人参加各类会议、与客户开展技术交流。
在他带领下,课题组与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的设计单位和主机厂所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係,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凝练成一支思维活跃、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科研队伍,为发展航空钣金成形技术和工程套用推广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