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计算机网路》对网路通信的基本知识和概念、计算机网路体系结构特别是TCP/IP协定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对区域网路技术、城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网路互联技术、接入网技术和无线网路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介绍,对网路管理技术、网路安全技术和网路性能测试与评价技术进行了介绍。
基本介绍
- 书名:现代计算机网路
- 作者:王铁君
- ISBN:9787302251682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图书信息
书 名:现代计算机网路
出版时间: 2011年10月1日
开本:16开
定价:49.00元
内容简介
计算机信息技术特别是网路技术在近些年发展极为迅速,为了能使读者更清晰地学习和理解网路技术,掌握网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
《现代计算机网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概念清晰、叙述準确,易于学习和理解,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电子信息以及通信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硕士研究生教材,也可供计算机网路设计人员、开发人员以及网路管理人员作为技术参考书使用。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计算机网路的形成与发展
1.1.1 计算机网路发展阶段的划分
1.1.2 网际网路的发展
1.1.3 计算机网路在我国的发展
1.2 计算机网路的定义、分类及性能指标
1.2.1 计算机网路的定义
1.2.2 计算机网路的分类
1.2.3 计算机网路的性能指标
1.3 计算机网路的体系结构
1.3.1 网路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1.3.2 网路体系结构的研究方法
1.3.3 几种常见参考模型
1.4 计算机网路的发展动向
1.4.1 网路并行计算技术研究
1.4.2 存储区域网路的研究
1.4.3 光网路技术的研究
1.4.4 无线网路技术的研究
1.4.5 网路安全技术研究
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 信息、数据和信号
2.1.2 信道的基本概念
2.1.3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
2.2 数据调製和编码
2.2.1 数字数据编码为数位讯号
2.2.2 数字数据调製为模拟信号
2.2.3 模拟数据编码为数位讯号
2.2.4 模拟数据调製为模拟信号
2.3 传输介质
2.3.1 导向传输介质
2.3.2 非导向传输介质
2.4 多路复用技术
2.4.1 频分多路复用
2.4.2 时分多路复用
2.4.3 波分多路复用
2.5 数据交换技术
2.5.1 电路交换
2.5.2 分组交换
第3章广域网技术
3.1 广域网的演变与发展
3.1.1 广域网技术的特点
3.1.2 广域网研究的技术思路
3.2 广域网结构与参考模型
3.2.1 广域网组成
3.2.2 广域网参考模型
3.2.3 广域网的物理层
3.3 广域网的数据链路层
3.3.1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3.3.2 HDLC协定
3.3.3 PPP协定
3.3.4 HDLC与PPP协定的区别
3.4 广域网的连线类型
3.4.1 WAN的交换方式
3.4.2 WAN的连线类型
3.5 广域通信网的基础网路
3.5.1 公共电话交换网
3.5.2 公用数据网(X.25)
3.5.3 帧中继网(FR)
3.5.4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3.5.5 异步传输模式(ATM)
3.5.6 数字数据网(DDN)
3.5.7 同步光纤网(SONET)和同步数字型系(SDH)
第4章 区域网路和城域网
4.1 区域网路参考模型与协定标準
4.1.1 区域网路参考模型
4.1.2 IEEE802协定标準
4.2 乙太网
4.2.1ALOHA协定
4.2.2CSMA/CD协定
4.2.3乙太网的性能
4.2.4乙太网的MAC子层
4.2.5乙太网在地域连线範围的扩展
4.3高速乙太网
4.3.1快速乙太网
4.3.2千兆乙太网
4.3.3万兆乙太网
4.3.410万兆乙太网/4万兆乙太网
4.4虚拟区域网路
4.4.1虚拟区域网路的基本概念
4.4.2VLAN的分类
4.4.3干道和VTP
4.4.4VLAN的优点
4.5无线区域网路
4.5.1无线区域网路的组成
4.5.2802.11区域网路的物理层
4.5.3802.11区域网路的MAC层协定
4.5.4802.11区域网路的MAC帧
第5章网路互联技术
5.1网路互联的基本概念
5.2网际协定IPv4
5.2.1IP位址
5.2.2地址解析协定
5.2.3IPv4数据报
5.2.4ICMP协定
5.3路由选择算法与路由协定
5.3.1路由信息协定(RIP)
5.3.2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定(OSPF)
5.3.3外部网关协定
5.4路由器与第三层交换技术
5.4.1路由器的构成
5.4.2路由器的分类
5.4.3第三层交换
5.5IP多播与IGMP协定
5.5.1IP多播的基本概念
5.5.2乙太网物理多播
5.5.3Internet组管理协定
5.6IPv6技术
5.6.1IPv6概述
5.6.2IPv6分组
5.6.3IPv6地址
5.6.4IPv4到IPv6的过渡
5.6.5IPv6的套用
5.7移动IP技术
5.7.1移动IP概述
5.7.2移动IPv4
5.7.3移动IPv6
第6章传输层
6.1传输层的服务和规範
6.1.1进程通信
6.1.2传输层协定
6.1.3传输层的基本功能
6.2用户数据报协定(UDP)
6.2.1UDP的主要特点
6.2.2UDP数据报的格式
6.2.3UDP的基本工作过程
6.3传输控制协定(TCP)
6.3.1TCP协定的特点
6.3.2TCP报文段格式
6.3.3TCP的连线管理
6.3.4TCP的流量控制
6.3.5TCP的差错控制
6.3.6TCP的拥塞控制
6.3.7无线TCP
第7章网路服务和套用层协定
7.1域名系统DNS
7.1.1DNS基础
7.1.2Internet的域名结构
7.1.3域名伺服器
7.1.4域名解析
7.1.5DNS报文
7.2电子邮件系统
7.2.1电子邮件系统概述
7.2.2SMTP协定
7.2.3邮件读取协定: POP3和IMAP4
7.2.4电子邮件的格式
7.3.3统一资源定位符(URL)
7.3.4全球资讯网文档
7.3.5HTTP协定
7.3.6搜寻引擎
7.4档案传输协定(FTP)
7.4.1FTP概述
7.4.2FTP的工作原理
7.4.3匿名FTP服务
7.4.4FTP的使用
7.4.5简单档案传输协定(TFTP)
7.5动态主机配置协定(DHCP)
7.5.1DHCP的产生背景
7.5.2DHCP的报文格式
7.5.3工作过程
7.6远程登录协定(Telnet)
7.6.1Telnet的基本概念
7.6.2Telnet的工作原理
7.6.3Telnet的使用
7.7无线套用协定(WAP)
7.7.1WAP概述
7.7.2WAP协定栈
7.7.3WAP 2.0採用的新标準和技术
7.8P2P套用协定
7.8.1P2P概述
7.8.2P2P的套用
第8章无线网路新技术
8.1无线网路的发展历程
8.1.1无线数据网路
8.1.2无线自组织网路
8.1.3无线Mesh网路
8.1.4无线感测器网路
8.2无线自组织网路Ad hoc
8.2.1无线自组织网路Ad hoc的信道分配技术
8.2.2无线自组织网路Ad hoc的路由协定
8.2.3无线自组织网路的QoS技术
8.2.4无线自组织网路中的多播与广播技术
8.2.5无线Ad hoc网路的安全技术
8.3无线感测器网路
8.3.1无线感测器网路的组成
8.3.2无线感测器网路的体系结构
8.3.3无线感测器网路的关键技术
8.4无线格线网路技术
8.4.1无线格线网路概述
8.4.2无线格线网路结构
8.4.3无线格线网路的关键技术
第9章接入网技术
9.1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9.1.1接入网技术发展的背景
9.1.2接入服务的界定
9.1.3接入技术与“数字会聚”及“三网融合”
9.2接入网体系结构
9.2.1接入网的定义
9.2.2接入网的地位
9.3接入技术的基本类型
9.3.1接入技术的分类
9.3.2拨号接入技术
9.3.3xDSL体系结构
9.3.4ADSL技术
9.3.5光纤接入技术
9.3.6宽频无线接入技术与IEEE 802.16标準
第10章网路管理技术
10.1网路管理的功能域
10.1.1配置管理
10.1.2性能管理
10.1.3故障管理
10.1.4安全管理
10.1.5记账管理
10.2网路管理模型
10.2.1管理站
10.2.2管理代理
10.2.3管理信息库
10.2.4网路管理协定
10.3网路管理协定
10.3.2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定
10.4SNMP协定的工作原理
10.4.1管理信息库MIB
10.4.2管理信息结构SMI
10.4.3SNMP工作模式
10.4.4SNMP的协定数据单元
10.5SNMP协定的新版本
10.5.1SNMPv2协定
10.5.2SNMPv3
10.6网路管理新技术
10.6.1RMON技术
10.6.2基于Web的网路管理技术
第11章网路安全与可靠性
11.1网路安全概述
11.1.1网路安全的基本概念
11.1.2网路安全问题的根源
11.1.3网路安全体系结构
11.1.4网路安全的评估标準
11.2密码学
11.2.1密码学简介
11.2.2对称密码体制
11.2.3公钥密码体制
11.2.4数字签名和数字信封
11.2.5公钥基础设施
11.3网路安全套用技术
11.3.1认证的套用
11.3.2电子邮件安全
11.3.3IP安全
11.3.4Web安全
11.3.5VPN技术
11.4网路安全防护技术
11.4.1防火墙技术
11.4.2入侵检测技术
11.4.3恶意代码防範技术
11.4.4计算机取证技术
第12章网路系统测试及其性能评价
12.1网路测试及分析的基本理论
12.1.1网路生命周期
12.1.2影响网路性能的主要因素
12.1.3计算机网路系统测试的模式
12.1.4网路系统的测试範围划分和测试标準
12.1.5网路生命周期的测试任务
12.1.6网路系统性能评价方法
12.2网路端到端的性能测试技术
12.2.1路由协定
12.2.2IP QoS性能
12.2.3IP网路性能测试工具
12.3网路系统综合测试技术
12.3.1测试工具
12.3.2网路系统层各特徵参数的测试方法
12.3.3网路系统综合性能测试的其他工具
12.3.4常用工具特点比较
12.4网路系统性能评价
12.4.1模拟模型(仿真)技术方法
12.4.2网路仿真
12.4.3利用OPNET仿真器对网路性能进行仿真
12.4.4利用NS-2仿真器对网路性能进行仿真
12.5网路断层扫描技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