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Mesh网路基础》提供了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供您参考。《无线Mesh网路基础》内容涵盖了无线Mesh网技术介绍、工程实施中潜在的问题以及最佳化建议,并给出了若干实际工程实施示例的评估。书中还简要介绍了无线感测网。书中给出的这些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无论是对于电子通信工程师、软体工程师,还是对于信息科技领域的战略规划者、服务提供商和频谱规划人员,都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无线Mesh网路基础》同样适用于无线通信专业的研究生。
基本介绍
- 书名:无线Mesh网路基础
- 作者:史蒂夫·梅思利 (Steve Methley)
- 类型:科技
- 出版日期:2012年7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560543855, 9787560543857
- 外文名:Essentials of Wireless Mesh Networking
- 译者:王萍
- 出版社:西安交大出版社
- 页数:208页
- 开本:16
- 品牌: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无线Mesh网路基础》对无线Mesh网路的这些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特别介绍了无线Mesh网路对外部网路的访问,例如网际网路,并对无线Mesh网路和多跳网路进行技术评估,突出其优点,指出其缺点,为无线Mesh网路的成功套用提供清晰、简明的思路和方法。最后对无线Mesh网路的一些实际套用进行性能评估。这些套用包括无线城市、社区网路以及车辆自组织网(VANETS)等。无线感测器网路(WSNs)是无线Mesh网路另一个很重要的套用,在相应章节对这些套用将面临的挑战进行阐述。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史蒂夫·梅思利(Steve Methley) 译者:王萍 李颖哲 黄飞
史蒂夫·梅思利(Steve Methley),在电信和数据通信领域具有二十佘年的专业经验,曾作为实验室课题组长,先后在英国电信、惠普公司和东芝公司从事科研工作;作为技术顾问,目前从事的工作涵盖专业技术、网路实施设计、商业战略规划、社会经济学分析及未来从有限範围的用户发展到大範围全球协作的远景前瞻。
史蒂夫·梅思利(Steve Methley),在电信和数据通信领域具有二十佘年的专业经验,曾作为实验室课题组长,先后在英国电信、惠普公司和东芝公司从事科研工作;作为技术顾问,目前从事的工作涵盖专业技术、网路实施设计、商业战略规划、社会经济学分析及未来从有限範围的用户发展到大範围全球协作的远景前瞻。
图书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 Mesh网概述和专有术语
1.1 什幺是Mesh网?
1.2 未来网路中Mesh网的地位
1.3 Mesh网如何工作?
1.3.1 Mesh的形式
1.3.2 网路採用规划方式还是自组织方式?
1.3.3 自组织纯粹Mesh网路的特点
1.3.4 接入Mesh网的特点
1.3.5 Mesh与多跳对比
1.4 Mesh网中关键议题和本书结构
第2章 Mesh网有吸引力的特性与套用
2.1 Mesh套用示例
2.1.1 蜂窝或WLAN热点区域多跳
2.1.2 社区网路
2.1.3 家庭、办公室或大学室区域网路络
2.1.4 微基站回程
2.1.5 车辆自组织网路(VANETs)
2.1.6 无线感测器网路
2.2 覆盖範围特性
2.2.1 开阔的乡村传播环境
2.2.2 障碍物密集的市区环境
2.2.3 混合环境的扩展
2.3 总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Mesh技术基础
3.1 概述
3.2 物理层
3.2.1 物理Mesh与逻辑Mesh
3.2.2 Intra—Mesh和extra—Mesh网路流量
3.3 媒体接入控制
3.3.1 用于固定的和计画套用的MACs
3.3.2 移动和自组织套用中的MACs
3.4 路由
3.4.1 每个节点都是路由器
3.4.2 每个节点都是中继
3.4.3 主动和被动路由
3.5 传输层和套用层
3.5.1 弹性和非弹性套用
3.6 总结
第4章 Mesh网容量、扩展性以及效率:假设检验
4.1 假设1:Mesh网路中用户自身能够产生容量?
4.1.1 从问题的答案开始
4.1.2 容量和扩展性——思想实验(a thought experiment)
4.1.3 质疑“自身产生容量”模型
4.1.4 纯粹Mesh网容量限制分析
4.1.5 容量有限的潜在原因——从数学角度分析
4.1.6 容量有限的潜在原因——从物理机制角度分析
4.1.7 对自身产生容量这种说法的进一步分析
4.1.8 混合Mesh网容量、例子与结论
4.1.9 接人Mesh网路容量、例子以及结论
4.2 关于容量的结论
4.3 假设2:Mesh网路的频谱效率更高?
4.3.1 频谱效率
4.3.2 纯Mesh网和蜂窝网效率比较
4.3.3 多跳效率
4.3.4 实际Mesh网路的议题
4.4 结论:针对全向天线
4.5 假设3:定向天线有利于Mesh网吗?
4.5.1 天线控制
4.5.2 性能和可製造性
4.6 结论:关于定向天线
4.7 假设4:Mesh网路能够提高频谱利用率吗?
4.7.1 频谱的‘热点频段’
4.8 关于利用率的结论
4.9 假设检验的总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干扰对Mesh网的影响
5.1 干扰类型
5.2 干扰对物理层和MAC层的影响
5.2.1 物理层
5.2.2 媒体接人控制
5.2.3 结论
5.3 Mesh网路专有路由和传输方法
5.3.1 路由
5.3.2 传输协定
5.4 网路共存方法
5.4.1 基于知识库的方法
5.4.2 地域频谱规划
5.5 干扰影响和共存问题的总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Mesh业务和业务质量
6.1 业务质量及等级需求
6.2 业务质量驱动器
6.2.1 Mesh能否开展新服务?
6.2.2 Mesh能支持怎样的移动性能?
6.3 增加网路基础设施改善服务质量
6.3.1 Mesh能否保障服务质量?
6.3.2 QoS对用户行为的依赖性
6.3.3 受控的QoS
6.4 服务质量总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Mesh网路潜在缺陷的避免
7.1 容量
7.2 基础结构
7.3 效率
7.4 中继疲劳
7.5 初期部署
7.6 提升能力
7.7 用户行为的可靠性
7.8 ad hoc和QoS
7.9 安全和信任
7.10 商业经济意义
7.11 Mesh网路不衰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第8章 适合Mesh网的通信套用
8.1 用户侧Mesh网的套用
8.1.1 蜂窝界理论
8.1.2 蜂窝多跳或WLAN热点扩展
8.1.3 社区网路
8.1.4 家庭或办公室的室区域网路络
8.1.5 用户侧Mesh网总结
8.2 网路侧或回程网的套用
8.2.1 微基站回程
8.3 联合用户和网路侧的Mesh网套用
8.3.1 车辆自组织网
8.4 时间进程
参考文献
第9章 成功的Mesh网实现
9.1 无线城市
9.2 社区网际网路
9.3 车辆自组织网(VANET)套用
9.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Mesh网路形式的无线感测器网(WSN)
10.1 引言
10.2 WSN感测器
10.3 WSN电源
10.3.1 能源清除/获取
10.4 无线感测器技术及套用
10.4.1 感测器接口和校準
10.5 RFID,Mesh网和感测器网路的不同
10.5.1 RFID
10.5.2 Mesh网路
10.5.3 无线感测器网路
10.5.4 Mesh网路和感测器网路的比较
10.6802.15.x,ZigBee和6LoWPAN的区别
10.6.1 IEEE 802.15.4 and ZigBee
10.6.26LOWPAN
10.6.3 总结
10.7 WSN分类建议:结构化和平等性
10.8 感测器网路系统架构
10.8.1 无线感测器网系统要求
10.8.2 经典基于IP位址的路由和传输——回顾
10.9 非结构化网路
10.9.1 无线感测器网实现途径——数据汇聚路由
10.9.2 无线感测器网实现途径——地理信息路由
10.9.3 无线感测器网实现途径——其他路由机制
10.10 结构化的WSN
10.10.1 WSN方法——层次化
10.10.2 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对比
10.10.3 所有节点平等和不平等
10.11 外部路由和传输选择
10.12 WSN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语
部分定义
附录:移动模型
关于作者
Mesh网路潜在问题描述
前言
致谢
第1章 Mesh网概述和专有术语
1.1 什幺是Mesh网?
1.2 未来网路中Mesh网的地位
1.3 Mesh网如何工作?
1.3.1 Mesh的形式
1.3.2 网路採用规划方式还是自组织方式?
1.3.3 自组织纯粹Mesh网路的特点
1.3.4 接入Mesh网的特点
1.3.5 Mesh与多跳对比
1.4 Mesh网中关键议题和本书结构
第2章 Mesh网有吸引力的特性与套用
2.1 Mesh套用示例
2.1.1 蜂窝或WLAN热点区域多跳
2.1.2 社区网路
2.1.3 家庭、办公室或大学室区域网路络
2.1.4 微基站回程
2.1.5 车辆自组织网路(VANETs)
2.1.6 无线感测器网路
2.2 覆盖範围特性
2.2.1 开阔的乡村传播环境
2.2.2 障碍物密集的市区环境
2.2.3 混合环境的扩展
2.3 总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Mesh技术基础
3.1 概述
3.2 物理层
3.2.1 物理Mesh与逻辑Mesh
3.2.2 Intra—Mesh和extra—Mesh网路流量
3.3 媒体接入控制
3.3.1 用于固定的和计画套用的MACs
3.3.2 移动和自组织套用中的MACs
3.4 路由
3.4.1 每个节点都是路由器
3.4.2 每个节点都是中继
3.4.3 主动和被动路由
3.5 传输层和套用层
3.5.1 弹性和非弹性套用
3.6 总结
第4章 Mesh网容量、扩展性以及效率:假设检验
4.1 假设1:Mesh网路中用户自身能够产生容量?
4.1.1 从问题的答案开始
4.1.2 容量和扩展性——思想实验(a thought experiment)
4.1.3 质疑“自身产生容量”模型
4.1.4 纯粹Mesh网容量限制分析
4.1.5 容量有限的潜在原因——从数学角度分析
4.1.6 容量有限的潜在原因——从物理机制角度分析
4.1.7 对自身产生容量这种说法的进一步分析
4.1.8 混合Mesh网容量、例子与结论
4.1.9 接人Mesh网路容量、例子以及结论
4.2 关于容量的结论
4.3 假设2:Mesh网路的频谱效率更高?
4.3.1 频谱效率
4.3.2 纯Mesh网和蜂窝网效率比较
4.3.3 多跳效率
4.3.4 实际Mesh网路的议题
4.4 结论:针对全向天线
4.5 假设3:定向天线有利于Mesh网吗?
4.5.1 天线控制
4.5.2 性能和可製造性
4.6 结论:关于定向天线
4.7 假设4:Mesh网路能够提高频谱利用率吗?
4.7.1 频谱的‘热点频段’
4.8 关于利用率的结论
4.9 假设检验的总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干扰对Mesh网的影响
5.1 干扰类型
5.2 干扰对物理层和MAC层的影响
5.2.1 物理层
5.2.2 媒体接人控制
5.2.3 结论
5.3 Mesh网路专有路由和传输方法
5.3.1 路由
5.3.2 传输协定
5.4 网路共存方法
5.4.1 基于知识库的方法
5.4.2 地域频谱规划
5.5 干扰影响和共存问题的总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Mesh业务和业务质量
6.1 业务质量及等级需求
6.2 业务质量驱动器
6.2.1 Mesh能否开展新服务?
6.2.2 Mesh能支持怎样的移动性能?
6.3 增加网路基础设施改善服务质量
6.3.1 Mesh能否保障服务质量?
6.3.2 QoS对用户行为的依赖性
6.3.3 受控的QoS
6.4 服务质量总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Mesh网路潜在缺陷的避免
7.1 容量
7.2 基础结构
7.3 效率
7.4 中继疲劳
7.5 初期部署
7.6 提升能力
7.7 用户行为的可靠性
7.8 ad hoc和QoS
7.9 安全和信任
7.10 商业经济意义
7.11 Mesh网路不衰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第8章 适合Mesh网的通信套用
8.1 用户侧Mesh网的套用
8.1.1 蜂窝界理论
8.1.2 蜂窝多跳或WLAN热点扩展
8.1.3 社区网路
8.1.4 家庭或办公室的室区域网路络
8.1.5 用户侧Mesh网总结
8.2 网路侧或回程网的套用
8.2.1 微基站回程
8.3 联合用户和网路侧的Mesh网套用
8.3.1 车辆自组织网
8.4 时间进程
参考文献
第9章 成功的Mesh网实现
9.1 无线城市
9.2 社区网际网路
9.3 车辆自组织网(VANET)套用
9.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Mesh网路形式的无线感测器网(WSN)
10.1 引言
10.2 WSN感测器
10.3 WSN电源
10.3.1 能源清除/获取
10.4 无线感测器技术及套用
10.4.1 感测器接口和校準
10.5 RFID,Mesh网和感测器网路的不同
10.5.1 RFID
10.5.2 Mesh网路
10.5.3 无线感测器网路
10.5.4 Mesh网路和感测器网路的比较
10.6802.15.x,ZigBee和6LoWPAN的区别
10.6.1 IEEE 802.15.4 and ZigBee
10.6.26LOWPAN
10.6.3 总结
10.7 WSN分类建议:结构化和平等性
10.8 感测器网路系统架构
10.8.1 无线感测器网系统要求
10.8.2 经典基于IP位址的路由和传输——回顾
10.9 非结构化网路
10.9.1 无线感测器网实现途径——数据汇聚路由
10.9.2 无线感测器网实现途径——地理信息路由
10.9.3 无线感测器网实现途径——其他路由机制
10.10 结构化的WSN
10.10.1 WSN方法——层次化
10.10.2 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对比
10.10.3 所有节点平等和不平等
10.11 外部路由和传输选择
10.12 WSN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语
部分定义
附录:移动模型
关于作者
Mesh网路潜在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