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

2019-09-18 04:04:58 百科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是信息系统审计全过程的组成部分,主要依据标準包括COBIT、CC、ITIL等信息安全管理标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信息系统安全审计
  • 主要依据标準:COBIT、ITIL等信息安全管理标準
  • 定义:信息系统审计全过程的组成部分
  • 性质:一个信息系统是否真正安全

定义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是评判一个信息系统是否真正安全的重要标準之一。通过安全审计收集、分析、评估安全信息、掌握安全状态,制定安全策略,确保整个安全体系的完备性、合理性和适用性,才能将系统调整到“最安全”和“最低风险”的状态。安全审计已成为企业内控、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控制等不可或缺的关键手段,也是威慑、打击内部计算机犯罪的重要手段。
在国际通用的CC準则(即ISO/IEC15408-2:1999《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準则》)中对信息系统安全审计(ISSA,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Audit)给出了明确定义:信息系统安全审计主要指对与安全有关的活动的相关信息进行识别、记录、存储和分析;审计记录的结果用于检查网路上发生了哪些与安全有关的活动,谁(哪个用户)对这个活动负责;主要功能包括:安全审计自动回响、安全审计数据生成、安全审计分析、安全审计浏览、安全审计事件选择、安全审计事件存储等。
这是国际CC準则给出的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俗来讲,信息安全审计就是信息网路中的“监控摄像头”,通过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洞察网路信息系统中的活动,全面监测信息系统中的各种会话和事件,记录分析各种网路可疑行为、违规操作、敏感信息,帮助定位安全事件源头和追查取证,防範和发现计算机网路犯罪活动,为信息系统安全策略制定、风险内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发展历史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信息系统安全审计起步较晚,相关审计技术、规範和制度等都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快速提高,信息系统安全审计正逐渐成为国内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热点之一。我国的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999年-2004年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导入期
1999年财政部颁布了《独立审计準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部分内容借鉴了国外研究成果。这是国内第一次明确提出对计算信息系统审计的要求。
同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GB17859-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準则》,该準则是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制度,实施安全保护等级管理的重要基础性标準,其中明确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创建和维护受保护客体的访问审计跟蹤记录,并能阻止非授权的用户对它访问或破坏。”
2005-2009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的快速成长期
随着网际网路在国内的迅速普及套用,推动国内信息系统安全审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相关部门、金融行业、能源行业、运营商均陆续推出多项针对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政策法规,推动国内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快速发展。
随着信息安全建设的深入,安全审计已成为国内信息安全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总体来看,由于信息系统发展水平和业务需求的不同,各行业对安全审计的具体关注点存在一定差异,但均是基于政策合规、自身安全建设要求,如:政府主要关注如何满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等政策要求的合规安全审计;电信运营商则基于自身信息系统风险内控需求进行安全审计建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