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线化,就是将城区行政性地划分为一个个的“格线”,使这些格线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格线化
- 外文名:Mesher,gridding,grid,meshing
- 意思:城区行政性地划分为一个个的格线
- 目的: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
- 原则: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
系统介绍
格线化管理就是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格线状的单元,并对每一格线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它是一种数位化管理模式。这一创新的模式是依託现代网路信息技术建立的一套精细、準确、规範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政府通过这一系统整合政务资源,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公共管理、综合服务的效率。
系统功能特点
建立格线标準规範体系
根据其地理布局、属地管理、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的人员划分成若干个格线状的单元,再根据划分好的格线结构,按照对等方式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添加政府的服务团队人员,对格线内的居民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各种服务功能,让格线化管理的工作人员,对每个格线进行点对点的单独操作,使政府开展的各种工作能够细腻地渗透到每一个民众中去。
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基础信息资料库
结合地区基层调查数据和已有的各专业部门(公安、民政、房产、计生、政法、党建等)数据,构建“格线化管理”基础资料库。该资料库同时具备添加、更新、删除、搜寻、查询、统计等功能。既能反映格线内每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又能反映某个区域内某方面或某一类的总体情况,更为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提供了方便的数据获取方式。
建立民情日誌,加强党群关係
民情日誌是党员联繫民众的重要体现,格线负责人定期去走访民众,然后将本次走访情况或体会写成一篇日誌,其中可以涉及到在走访中发现的任何问题。最后,对本日誌中所描绘的事情进行具体的处理,如果自己无法解决,还可以开启流程,与服务办事模组互相映射,进行上报处理。并且,在每次处理完一篇日誌所描绘的问题后,还要对本次处理的效果进行考核。上级也可以通过日誌来督查格线服务团队的服务频率和服务质量,考核服务团队。
建立办事服务模组,为民众解决实事
格线服务队员通过简讯平台、民众来访及组团服务人员定期上门调查收集等渠道,收集民众的各方面的反映和要求后,进入系统受理,对于受理的各类事件,首先由各格线、社区、乡镇(街道)、县区、市各级相关单位和人员处理。对每件事件的受理、处理、办结及反馈评价等情况能在平台上全面反映,并可按事件类型、责任人、办理时间等要素进行分类查询,各级领导根据授权,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办理进度、进行督办。
建立简讯互动平台,加强党群互动
设立全市统一的特服号码,面向各格线内民众已登记在册的通讯工具(移动、联通、小灵通等)开放提交各类建议、诉求,受理后能够快速处理和答覆,并以简讯形式向各类特定的群体发布各类信息。
建立考核系统,提高基层执政能力
考核分为几个部分:具体在格线化业务功能里的考核,比如民情日誌,办事服务、基础数据的完善、老百姓诉求解决的满意率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业务套用考核;履约考核,主要针对基层干部竞选或者任前承诺,进行相应的考核比较;关键指标考核(KPI考核);整体干部工作展现。
产品特色
界面友好、操作简易;
系统从网路安全、系统安全、设备安全等方面和角度深层次的把控;
平台具备较强的扩展性;
架构保证先进性,稳定性,复用性;
多终端接入、多语言支持;
兼容性好、负载能力强。
1、格线化定义:格线化管理,直接表现为管理单元的细化,实质是针对现行管理制度弊端,开展的一次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是按照转变领导方式,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要求,推进人、财、物、权、责全面下沉,强化基层基础建设的制度再造。
2、格线化核心:是以格线化管理为载体,以差异化职责为保障,以信息化平台为手段,促进条块融合,联动负责,形成社区(村)管理、服务和自治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治理结构,实现政府职责特别是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在基层的有效落实
3、格线化的意义:一是解决现行管理制度弊端,强化政府职责落实的迫切需要,二是转变领导方式,深化“坚持依靠民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的有效载体,三是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4、格线化基本架构:明确一个目标,坚持两个原则,细化三级格线,搭建四级平台,形成五级联动。
5、明确一个目标:努力营造稳定、有序、和谐的发展环境和民众生活环境
6、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二是条块融合、职责明确、联动负责、逐级问责
7、三级格线:一级格线是乡(镇)办,二级格线是村(社区),三级格线是村组(楼院、街区)
4、四级平台:市、县(市区)、乡(镇)办、村(社区)联网的社会公共管理信息平台
5、五级联动:市、县(市区)、乡(镇)办、村(社区)、村组(楼院、街区)由地方党委政府、职能部门、民众工作队三方联动联责,逐层领导下沉分包,构建“事事有人管,人人都有责”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