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计算机通信与网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从识网、组网、用网与护网几个方面,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机通信与网路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计算机网路体系结构与设备、数据传输与通信接口、数据链路控制、公用数据交换网、区域网路与城域网、网际网路和宽频IP网、计算机通信服务与网路套用、网路接入技术,以及网路管理和网路安全技术。
基本介绍
- 书名:计算机通信与网路
- 作者:沈金龙,杨庚
- 页数:372 页
- 开本:16 开
基本信息
书 名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工业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
丛 书 名 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规划教材——名师名校
标準书号 ISBN 978-7-115-24866-4
编目分类 TP393
作 者 沈金龙 杨庚 主编
责任编辑 蒋亮
开 本 16 开
印 张 23.75
字 数 582 千字
页 数 372 页
装 帧 平装
版 次 第1版第1次
初版时间 2011年9月
本 印 次 2011年9月
定 价 45.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丰富、新颖,既着重于基本原理的阐述与技术分析,又介绍了计算机通信与网路技术的新进展,突出基本概念,图文并茂,简明扼要。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计算机通信与网路”课程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和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干部的参考用书。
作者信息
沈金龙,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南京邮电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通信与网路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有线通信工程系,留校任教。1964年9月~1965年6月同年受学院派送在北京邮电科学研究院参加国家大通路通信会战工程。1982年9月~1984年10月赴Queen’s University,atKingston, Canada,加拿大,金斯顿,皇后大学电气工程系作访问学者,进修计算机通信。
1985年~1993年曾任计算机通信教研室主任、计算机工程系副主任。1997年10月赴俄罗斯圣·彼得堡电信大学学术交流。获得ccie ,h3c,多种网路工程师证书。现为南京邮电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邮电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学监察检查委员。江苏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路专家组成员。1986年评为全国邮电教育先进工作者,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邮电教育科研工作,培养了大批本、专科学生和许多硕士研究生,先后主讲了本科《计算机通信网》、《局域计算机网与分布系统》、《宽频综合业务数字网与ATM交换技术》、《电信新业务》,硕士研究生《排队系统与模拟方法》、《计算机通信与网路》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通信与网间互连,多媒体计算机通信与网路,交换技术,网路性能分析与研究。主持并完成了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资助的《基于帧中继的网路通信平台的研究》,上海市长途电信局《图书情报资料联网系统》,《档案管理联网系统》,《江苏省邮电管理局办公自动化网路内部信息站点系统》等开发项目十多个。
编辑推荐
数据通信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套用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产物。目前,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发展仍然处于突飞猛进中,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基础平台宽频化,网路水平智慧型化,套用技术多元化、个性化,为各种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内容涉及高速区域网路、IP城域网、高速无线区域网路、lPv6、虚拟区域网路、三层四层交换、网路安全等。
目 录
第1章 引论 1
1.1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的发展进程 1
1.1.1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在线上系统 1
1.1.2 计算机系统互连成网 3
1.1.3 计算机网路体系结构的标準化 4
1.1.4 网际网路的由来 5
1.2 现代电信网 6
1.2.1 通信系统模型 6
1.2.2 现代电信网的架构 6
1.3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技术 11
1.3.1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的含义 11
1.3.2 计算机网路的组成 12
1.3.3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的分类 12
1.4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的发展动态 13
1.4.1 下一代网路 14
1.4.2 物联网和泛在网 15
本章小结 15
複习题 16
第2章 网路结构与设备 17
2.1 网路拓扑结构 17
2.1.1 概述 17
2.1.2 网路拓扑结构与特徵 18
2.2 计算机网路体系结构 22
2.2.1 通信协定与分层体系结构 22
2.2.2 ISO/OSI参考模型 23
2.2.3 结构化分层功能 24
2.2.4 OSI参考模型功能简述 25
2.2.5 OSI-RM分层结构的重要概念 28
2.3 网际网路TCP/IP协定栈 32
2.3.1 TCP/IP分层体系结构 32
2.3.2 TCP/IP模型的工作机理 34
2.4 网路设备 34
2.4.1 概述 34
2.4.2 网间互连设备 35
2.4.3 Cisco 1841集成多业务路由器 36
2.5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标準化机构 38
本章小结 42
複习题 42
第3章 数据传输与通信接口 44
3.1 传输介质及其特性 44
3.1.1 线传输介质 44
3.1.2 软传输介质 49
3.2 数字传输与模拟传输 53
3.2.1 数据通信基础 53
3.2.2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调製 55
3.2.3 数字数据的数位讯号编码 56
3.2.4 模拟数据的数位讯号编码 57
3.2.5 模拟数据的模拟信号调製 58
3.3 数据传输质量参数 58
3.3.1 传输损耗 58
3.3.2 信道容量 60
3.3.3 误码率和误组率 61
3.4 多路复用技术 62
3.4.1 时分复用 62
3.4.2 频分复用 64
3.4.3 码分多址 64
3.4.4 波分复用 64
3.5 传输系统 65
3.5.1 数字传输系统 65
3.5.2 模拟传输系统 68
3.6 数据通信接口 69
3.6.1 RS-232-E接口规範 70
3.6.2 RJ-45接口规範 73
3.6.3 USB接口规範 74
本章小结 75
複习题 75
第4章 数据链路控制 77
4.1 数据链路控制的基本概念 77
4.1.1 物理链路的基本结构 77
4.1.2 数据链路控制的功能 78
4.2 数据链路控制技术 79
4.2.1 确认重发技术 79
4.2.2 滑动视窗控制机制 84
4.2.3 连续ARQ协定 86
4.2.4 选择重传ARQ协定 88
4.3 差错控制技术 89
4.3.1 奇偶校验码 89
4.3.2 海明码 90
4.3.3 循环冗余码 91
4.3.4 纠/检错能力分析 93
4.4 数据链路控制协定 94
4.4.1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定 95
4.4.2 点到点协定 100
本章小结 103
複习题 103
第5章 公用数据交换网 105
5.1 交换技术基础 105
5.1.1 交换节点的基本组成 105
5.1.2 交换方式 107
5.2 数据交换原理 107
5.2.1 电路交换原理 107
5.2.2 报文交换原理 109
5.2.3 分组交换原理 110
5.3 公用数据交换网 114
5.3.1 X.25分组交换网 114
5.3.2 帧中继 118
5.3.3 异步传送模式(ATM) 124
5.4 移动网 129
5.4.1 GSM网路结构 129
5.4.2 GPRS 135
5.4.3 移动信令协定 138
本章小结 142
複习题 143
第6章 区域网路与城域网 145
6.1 区域网路/城域网参考模型与标準 145
6.1.1 区域网路/城域网参考模型 145
6.1.2 IEEE 802区域网路/城域网标準 148
6.1.3 乙太网系列规範 149
6.2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150
6.2.1 访问控制技术 150
6.2.2 争用技术基础 151
6.2.3 CSMA/CD 154
6.3 乙太网技术 155
6.3.1 乙太网卡 155
6.3.2 乙太网/802.3标準的帧格式 156
6.3.3 乙太网的信道利用率 156
6.4 交换式乙太网 158
6.4.1 区域网路的扩展 158
6.4.2 交换式乙太网 159
6.4.3 虚拟区域网路 162
6.4.4 高速乙太网 165
6.5 电信级城域乙太网 171
6.5.1 电信级城域乙太网的概念 171
6.5.2 电信级城域乙太网的EAN套用 173
6.5.3 电信级乙太网提供EPON OLT的可靠汇聚 174
6.6 无线区域网路 175
6.6.1 无线区域网路标準 175
6.6.2 IEEE 802.11无线区域网路的拓扑结构 178
6.6.3 802.11 MAC帧格式 179
6.6.4 MAC层功能结构 184
本章小结 189
複习题 190
第7章 网际网路和宽频IP网 191
7.1 网路互连和网际网路 191
7.1.1 网路互连 191
7.1.2 网际网路体系结构分析 192
7.2 IP数据报与编址 194
7.2.1 IP数据报 194
7.2.2 IP编址技术 199
7.3 数据报传送与差错处理 210
7.3.1 无连线的数据报传送 210
7.3.2 差错与控制报文处理 213
7.3.3 IP位址与物理地址的映射 215
7.4 网际网路的路由选择协定 218
7.4.1 自治系统与路由选择协定分类 218
7.4.2 内部网关协定——RIP 220
7.4.3 内部网关协定——OSPF 223
7.4.4 外部网关协定——BGP 229
7.5 IP组播 233
7.5.1 IP组播基本概念 233
7.5.2 IP组播地址和IP协定对组播的处理 234
7.5.3 IP组管理协定 236
7.5.4 组播转发和路由选择 237
7.6 移动IP 239
7.6.1 移动IP的概念 239
7.6.2 移动IP的通信过程 240
7.7 宽频IP网 242
7.7.1 基于IPv6的下一代网际网路 242
7.7.2 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路 248
7.7.3 IMS 254
本章小结 557
複习题 258
第8章 计算机通信服务与网路套用 261
8.1 计算机通信服务 261
8.1.1 传输层的概念 261
8.1.2 用户数据报协定 265
8.1.3 传输控制协定 267
8.2 套用层协定与网路套用模式 275
8.2.1 套用层协定 275
8.2.2 网路套用模式 275
8.3 网路基本服务 278
8.3.1 域名系统 278
8.3.2 远程登录 282
8.3.3 档案传输协定 283
8.3.4 引导程式协定与动态主机配置协定 285
8.3.5 电子邮件系统与SMTP 286
8.3.6 全球资讯网与HTTP 293
8.4 实时通信技术及其套用 298
8.4.1 网路电话系统的组成 298
8.4.2 网路电视系统的组成 304
8.5 套接字 309
8.5.1 套接字的概念 309
8.5.2 套接字编程 310
本章小结 311
複习题 312
第9章 网路接入技术 315
9.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315
9.2 V5.x接口 319
9.2.1 V5.x接口特徵 319
9.2.2 V5.x协定结构 320
9.3 基于线缆的接入技术 322
9.4 基于光缆的接入技术 326
9.5 光纤同轴混合(HFC)接入 328
9.6 无线接入 332
9.7 SDH和WDM承载IP 334
9.7.1 SDH承载 IP 334
9.7.2 WDM承载IP 335
9.8 电话拨号接入 336
本章小结 338
複习题 339
第10章 网路管理和网路安全技术 340
10.1 网路管理的基本概念 340
10.1.1 网路管理的发展及逻辑结构 340
10.1.2 网路管理标準化 342
10.2 网路管理的主要功能 342
10.3 网路管理协定 345
10.3.1 公共管理信息协定(CMIP) 345
10.3.2 简单网路管理协定(SNMP) 347
10.4 网路安全 352
10.4.1 网路安全的目标 353
10.4.2 安全服务与安全机制 354
10.5 数据加密技术 357
10.5.1 对称密钥密码技术 357
10.5.2 非对称密钥密码技术 359
10.6 用户身份认证 360
10.6.1 基于共享密钥的用户认证协定 360
10.6.2 基于公开密钥算法的用户认证协定 361
10.6.3 基于密钥分发中心的用户认证协定 361
10.6.4 数字签名 362
10.6.5 报文摘要 363
10.7 访问控制 364
10.7.1 访问控制基本原理 364
10.7.2 防火墙技术 364
10.8 虚拟专用网 365
10.9 高层安全 367
本章小结 369
複习题 369
参考文献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