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计算机通信网原理与技术

2019-12-20 22:55:39 百科

计算机通信网原理与技术

《计算机通信网原理与技术》是2012年5月31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基本介绍

  • 书名:计算机通信网原理与技术
  • ISBN:9787302275022
  • 定价:49元
  • 出版时间:2012-5-31
  • 装帧:平装

图书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计算机通信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和线索来组织内容,全面而又系统地讲述分层次的网路体系结构。本书内容涵盖了区域网路、广域网、网际网路(以Internet为典型)等,突出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的概念,详细讨论了用于计算机通信的各类通信交换技术,并儘可能地反映本领域的新进展,如流量工程、网路安全与管理、网路工程等,同时也重视必要的理论分析。书中各章都附有习题,可作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延续,其中的某些设计性习题可供学生展开专题讨论。

图书目录

第1章计算机通信网概述
1.1计算机通信和计算机通信网的概念
1.1.1计算机通信和通信网
1.1.2计算机网路与分布系统
1.1.3计算机通信网的组成
1.1.4网路结构
1.2网路硬体
1.2.1传输技术
1.2.2网路规模
1.2.3LAN、MAN、WAN和网际网路的基本结构
1.3网路软体及协定体系结构
1.3.1通信协定
1.3.2协定的分类
1.3.3协定的三个要素
1.3.4分层的协定体系结构
1.3.5网路体系结构的标準化
1.3.6协定体系结构实例
1.4主要设计问题
1.4.1解决设备的非兼容性
1.4.2协调传送和接收
1.4.3提高可靠性,减小差错
1.4.4最佳化性能
1.4.5网路管理
1.4.6各层的设计问题
1.5本书的主要内容
複习题
思考与讨论
第2章协定分层的基本原理
2.1OSI/RM概述
2.1.1OSI/RM的目的
2.1.2开放系统的基本概念
2.1.3开放系统互连环境
2.2分层原理
2.2.1层的概念
2.2.2虚拟通信与实信息流
2.2.3服务与服务访问点
2.2.4(N)实体、(N)SAP与(N+1)实体传递服务的规则
2.2.5(N)协定
2.2.6标识符
2.2.7地址映射
2.3连线及其操作
2.3.1(N)连线
2.3.2连线的建立与释放
2.3.3连线的复用与分用
2.4数据传送
2.4.1数据单元及其组成
2.4.2正常数据、加速数据和特权数据
2.4.3数据单元的分与合
2.5服务原语
2.5.1原语及其主要类型
2.5.2原语互动时序
2.5.3服务原语与PDU
2.6ISO选择OSI/RM层次的原则
2.7OSI/RM与TCP/IP模型的比较
2.7.1两者的比较
2.7.2对OSI模型和协定的批评
2.7.3对TCP/IP模型的批评
複习题
思考与讨论
第3章现代通信网及其交换技术
3.1电话网与电路交换
3.1.1电话网的分级结构
3.1.2电路交换基本原理
3.1.3交换结构
3.2数据网与分组交换
3.2.1电路交换不适合计算机通信
3.2.2存储转发机制
3.2.3从报文交换到分组交换
3.2.4异步复用、标记交换与虚电路
3.2.5分组最佳长度
3.2.6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比较
3.3综合业务数字网与信元交换
3.3.1ISDN
3.3.2BISDN
3.3.3ATM信元交换
3.4下一代网路与软交换
3.4.1下一代网路概述
3.4.2软交换的体系结构
3.4.3软交换的特点
3.4.4软交换的功能结构
3.4.5软交换支持的主要协定
3.5无线数据通信网
3.5.1无线数据通信的概念
3.5.2无线接入系统
3.5.3无线区域网路
3.5.4Adhoc网路
3.5.5无线感测器网路
複习题
思考与讨论
第4章数据链路层
4.1数据链路层的设计问题
4.1.1向网路层提供的服务
4.1.2帧的构成
4.1.3差错控制
4.1.4流量控制
4.2差错检测和纠正
4.2.1差错检测的基本概念
4.2.2奇偶校验码
4.2.3循环冗余码
4.3反馈重发差错控制的基本原理
4.3.1三种ARQ方案
4.3.2通信效率
4.3.3最佳分组长度
4.4滑动视窗式流量控制
4.5协定的描述方法
4.5.1协定开发过程
4.5.2协定的形式描述
4.6数据链路层协定实例——PPP协定
複习题
思考与讨论
第5章介质接入控制
5.1广播信道的分配问题
5.1.1静态分配法
5.1.2动态信道分配
5.2查询技术
5.2.1两种常用的查询方法
5.2.2查询系统性能分析
5.2.3自适应查询——适应树搜寻协定
5.3随机接入:纯ALOHA和时隙ALOHA
5.3.1纯ALOHA
5.3.2时隙ALOHA
5.4随机接入:CSMA
5.4.1CSMA原理和基本方式
5.4.2CSMA/CD方式
5.4.3不同CSMA方式的性能分析
5.5关于IEEE802标準
5.5.1IEEE802.3标準及乙太网
5.5.2IEEE802.4标準:令牌汇流排
5.5.3IEEE802.5标準:令牌环
5.5.4三种区域网路标準的比较
5.6无线区域网路标準
5.6.1IEEE802.11标準概述
5.6.2物理层
5.6.3MAC层
5.6.4其他的无线区域网路标準
複习题
思考与讨论
第6章路由选择与网路拥塞控制
6.1网路层概述
6.1.1网路层的任务
6.1.2向传输层提供的服务
6.1.3网路层的内部结构
6.2路由选择算法
6.2.1关于路由选择
6.2.2简单路由选择算法
6.2.3动态路由选择算法
6.2.4距离矢量路由算法
6.2.5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6.2.6Ad hoc网路中的路由
6.2.7感测器网路中的路由
6.3网路流量控制
6.3.1流量控制的作用及功能
6.3.2流量控制所经历的层次
6.3.3集中式和分散式流量控制技术
6.3.4流量整形技术
6.3.5服务质量
6.4网路拥塞控制
6.4.1拥塞控制概述
6.4.2拥塞控制的源算法
6.4.3拥塞控制的链路算法
複习题
思考与讨论
第7章流量工程
7.1流量工程概述
7.1.1流量工程的引入
7.1.2流量工程的功能
7.1.3流量工程的系统组成
7.1.4流量工程的发展阶段
7.2多协定标记交换
7.2.1MPLS协定核心概念
7.2.2MPLS基本框架
7.2.3MPLS工作原理
7.3流量工程中的信息发布
7.3.1发布信息的内容
7.3.2发布信息的时机
7.3.3扩展的IGP协定
7.4路径的计算和建立
7.4.1路径计算
7.4.2资源预留协定
7.4.3带约束路由的标籤分发协定
7.5流量工程中的数据转发
7.5.1MPLS转发机制
7.5.2虚电路合併
7.5.3路由环的防止与检测
7.6流量工程中的保护机制
7.6.1路径保护
7.6.2局部保护
7.7流量工程中的服务质量
7.7.1区分服务的体系结构
7.7.2边界路由器
7.7.3逐跳行为
7.7.4区分服务与流量工程相结合
複习题
思考与讨论
第8章网路互联
8.1网路互联的概念
8.1.1网路互联的要求
8.1.2互联设备的类型
8.1.3网路互联应考虑的问题
8.1.4网路之间的差别
8.2交换机
8.2.1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8.2.2生成树网桥
8.2.3生成树算法
8.2.4源路由网桥
8.2.5交换机的优缺点
8.3路由器
8.3.1路由器的原理
8.3.2路由选择协定
8.3.3路由信息协定
8.3.4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定
8.3.5边界网关协定
8.4其他网路互联设备
8.4.1三层交换机
8.4.2隔离交换技术
8.4.3网关
8.5IP协定
8.5.1IPv4协定
8.5.2IPv4协定族
8.5.3IPv6的诞生
8.5.4IPv6分组头
8.5.5IPv6的地址结构
8.5.6从IPv4向IPv6过渡
複习题
思考与讨论
第9章传输层
9.1传输层的一般概念
9.1.1传输层的功能
9.1.2网路服务类型和传输协定等级
9.2传输层处理的独特问题
9.2.1端到端差错控制
9.2.2端到端传输连线管理
9.2.3传输层逾时和拥塞控制
9.3传输服务
9.3.1传输服务的分类与功能
9.3.2传输服务质量
9.3.3传输服务原语
9.3.4状态转移图
9.4传输协定
9.4.1TPDU的确定
9.4.2传输协定的规程要素
9.4.3定址
9.5传输协定实例
9.5.1TCP
9.5.2UDP
複习题
思考与讨论
第10章计算机通信网的高层
10.1会话层简介
10.1.1会话层服务的功能单元
10.1.2对话管理与对话同步
10.1.3活动管理
10.1.4会话服务原语
10.2表示层简介
10.2.1表示层的概念与功能
10.2.2语法转换
10.2.3表示上下文
10.2.4表示服务原语
10.3套用层及套用层协定
10.3.1套用实体的模型
10.3.2电子邮件和SMTP
10.3.3目录服务与域名系统
10.3.4档案传输服务
10.3.5虚拟终端与远程登录
10.3.6全球资讯网和HTTP
複习题
思考与讨论
第11章网路安全与网路管理
11.1网路安全
11.1.1网路安全概述
11.1.2密码技术
11.1.3数字签名与公钥管理
11.1.4访问控制与防火墙技术
11.1.5漏洞扫描与入侵检测系统
11.1.6无线区域网路安全
11.1.7常见入侵类型及防範对策
11.2网路管理
11.2.1网路管理概述
11.2.2网路管理基本模型
11.2.3新型网路管理模型
11.2.4网路管理协定
11.2.5网路管理的安全问题
複习题
思考与讨论
第12章网路工程
12.1网路工程概述
12.1.1网路建设的一般性原则
12.1.2网路计算模式
12.1.3实施网路工程的主要阶段
12.2网路需求分析
12.2.1用户需求分析
12.2.2需求分析步骤
12.2.3可行性报告的撰写
12.3网路系统方案设计
12.3.1网路拓扑设计
12.3.2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设计
12.3.3地址分配和聚合设计
12.3.4网路容错设计
12.3.5网路安全设计
12.4网路平台选型
12.4.1硬体平台选型
12.4.2软体平台选型
12.4.3安全平台选型
12.5综合布线
12.5.1综合布线系统
12.5.2综合布线系统标準
12.5.3综合布线系统组成
12.5.4综合布线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
12.6网路系统的测试、验收和维护
12.6.1网路系统的测试
12.6.2网路系统的验收
12.6.3网路系统的维护
12.7网路工程举例——校园网组网
12.7.1校园网建设
12.7.2校园网的整体设计
12.7.3校园网中设备的选择
12.7.4校园网的安全
12.7.5校园网新技术
複习题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