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技术与套用(第2版)》是201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亮。
基本介绍
- 书名:现代通信技术与套用(第2版)
- 作者:张亮
- ISBN:9787302315674
- 定价:32元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4-12
- 装帧:平装
- 版次:2-1
图书简介
现代通信技术涉及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网路技术、数据通信与数据网、ATM技术、宽频IP技术、接入技术等。纵观通信技术发展,其显着特点: 频率由低频向高频发展,通信方式从中波、短波发展到微波、毫米波。可以说,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是不断开拓更高频率、不断提高通信容量的历史。数位化、大容量、远距离、保密性好、可靠性高等是现代通信的特点,发展趋势是在数位化、综合化基础上,向智慧型化、移动化、宽频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
本书共4章,从巨观角度全景式介绍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套用。第1章通信技术基础,介绍通信系统的构成、分类,通信传输介质,通信复用技术、交换技术、同步技术;第2章常用通信技术,介绍有线通信的电话通信、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的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第3章数据通信技术,介绍数据通信基础、关键技术、通信接口,数据通信网;第4章现代通信技术套用,介绍三网融合,物联网技术,多媒体通信。每章还安排6个简短精练的阅读材料,兼顾知识性、实用性。
本书概念简洁、原理明了、材料丰富、内容新颖、语句流畅、条理清晰,体例安排及内容裁剪等都有鲜明特色。适合作为本科、专科、高职高专的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材,对工程人员、管理人员、在职培训及自学者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前言
本书是为更好地满足本科、专科、高职高专的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习现代通信技术与套用课程而编着的,从巨观角度全景式介绍了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套用。
1. 本版修改原则
(1) 从巨观角度编写。本书对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套用作全景式介绍,为读者巨观上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掌握和套用相关技术奠定良好基础。有些内容允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将来结合相关课程或工作实践再加深理解。
(2) 普及性、实用性。作为本科、专科、高职高专学生及相关人员了解、学习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套用的通用书籍,既要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又要突出时代性、实用性。
(3) 广度优先的原则。为多角度、全方位拓展知识面,加深对现代通信技术相关内容的了解,每章安排6个简短精练的阅读材料,素材选择有一定特色。
为明晰本书体系结构,更好地体现本书特色,将第1版中的“有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两章合併为“常用通信技术”;将“计算机通信”调整为“数据通信技术”;同时,增加了第4章“通信技术套用”,介绍新颖的三网融合、物联网技术、多媒体通信等。此外,调整了正文及阅读材料的部分内容。与第1版相比,修改了约40%的内容。
2. 体例安排思路
鑒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内容多、涉及面广,要做到选材得当、组织合理、深入浅出、联繫实际、新颖实用,确实有一定难度。为此,本书採用分层结构,分正文和阅读材料两层:(1) 正文内容。为本书的核心,从系统的角度介绍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套用,占全书篇幅的80%。
(2) 阅读材料。独立成篇的阅读材料是正文的补充,每章安排6个,兼顾知识性、实用性,努力体现“广度优先”原则,占全书篇幅的20%。
这样,既突出重点,又能适应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需要。可设计相应的教学大纲,选择书中全部或部分内容介绍。
[2][4]现代通信技术与套用(第2版)3. 章节内容安排
本书共分4章,分别介绍通信技术基础、常用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通信技术套用。
(1) 通信技术基础。介绍通信系统模型、分类,通信传输介质,复用技术,交换技术,同步技术;阅读材料介绍信息技术基础、保密通信常识、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标準化组织(ISO)、如何读懂电路原理图、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故障特点。
(2) 常用通信技术。介绍有线通信的电话通信、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的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阅读材料介绍音频编码技术、红外通信技术、雷射通信技术、蓝牙通信技术、集群通信技术、移动定位技术。
(3) 数据通信技术。介绍数据通信基础、关键技术、通信接口、数据通信网;阅读材料介绍加密技术、数据编码技术、字元编码常识、几种接口标準、新颖的IPv6协定、下一代网路(NGN)。
(4) 通信技术套用。介绍现代通信技术套用,包括三网融合、物联网技术、多媒体通信;阅读材料介绍云计算、纳米技术基础、微机电系统(MEMS)、全球定位系统(GPS)、射频识别(RFID)技术、图形与图像基础知识。
4. 本书使用建议
(1) 对教师的建议。教材与教学不应完全等同。教材注重从概念和定义出发,要求系统、全面;教学要求从问题或实例出发,层层剖析、逐步深入。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一定拘泥于教材顺序组织内容,教学内容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覆盖教材,应从“以教为主”逐渐过渡到“教与学相结合”,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了:教哪些内容?如何教这些内容?这样教会有什幺效果?有些内容应允许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将来结合相关课程或工作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
(2) 对同学的建议。大学的学习方法有别于中学,作为迈向工作岗位前最重要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阶段,一定要培养自学的能力,因为学习是终身的事。大学阶段主要掌握一些基础性、原理性的知识,特别是从系统的、巨观的角度理解所学知识,明白学习什幺,如何学习。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努力构建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培养系统观、大局观,更多的具体内容可以在工作时结合实践去充实、提高。因此,大学阶段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此外,本书中独立成篇的阅读材料是正文内容很好的补充,值得认真阅读。
本书课件可联繫责编。本书编写时参考的资料已列入书末的“参考文献”中,谨对这些资料的作者、出版者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邹开颜老师、赵从棉老师的辛勤付出。限于编者水平,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1. 本版修改原则
(1) 从巨观角度编写。本书对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套用作全景式介绍,为读者巨观上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掌握和套用相关技术奠定良好基础。有些内容允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将来结合相关课程或工作实践再加深理解。
(2) 普及性、实用性。作为本科、专科、高职高专学生及相关人员了解、学习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套用的通用书籍,既要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又要突出时代性、实用性。
(3) 广度优先的原则。为多角度、全方位拓展知识面,加深对现代通信技术相关内容的了解,每章安排6个简短精练的阅读材料,素材选择有一定特色。
为明晰本书体系结构,更好地体现本书特色,将第1版中的“有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两章合併为“常用通信技术”;将“计算机通信”调整为“数据通信技术”;同时,增加了第4章“通信技术套用”,介绍新颖的三网融合、物联网技术、多媒体通信等。此外,调整了正文及阅读材料的部分内容。与第1版相比,修改了约40%的内容。
2. 体例安排思路
鑒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内容多、涉及面广,要做到选材得当、组织合理、深入浅出、联繫实际、新颖实用,确实有一定难度。为此,本书採用分层结构,分正文和阅读材料两层:(1) 正文内容。为本书的核心,从系统的角度介绍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套用,占全书篇幅的80%。
(2) 阅读材料。独立成篇的阅读材料是正文的补充,每章安排6个,兼顾知识性、实用性,努力体现“广度优先”原则,占全书篇幅的20%。
这样,既突出重点,又能适应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需要。可设计相应的教学大纲,选择书中全部或部分内容介绍。
[2][4]现代通信技术与套用(第2版)3. 章节内容安排
本书共分4章,分别介绍通信技术基础、常用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通信技术套用。
(1) 通信技术基础。介绍通信系统模型、分类,通信传输介质,复用技术,交换技术,同步技术;阅读材料介绍信息技术基础、保密通信常识、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标準化组织(ISO)、如何读懂电路原理图、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故障特点。
(2) 常用通信技术。介绍有线通信的电话通信、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的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阅读材料介绍音频编码技术、红外通信技术、雷射通信技术、蓝牙通信技术、集群通信技术、移动定位技术。
(3) 数据通信技术。介绍数据通信基础、关键技术、通信接口、数据通信网;阅读材料介绍加密技术、数据编码技术、字元编码常识、几种接口标準、新颖的IPv6协定、下一代网路(NGN)。
(4) 通信技术套用。介绍现代通信技术套用,包括三网融合、物联网技术、多媒体通信;阅读材料介绍云计算、纳米技术基础、微机电系统(MEMS)、全球定位系统(GPS)、射频识别(RFID)技术、图形与图像基础知识。
4. 本书使用建议
(1) 对教师的建议。教材与教学不应完全等同。教材注重从概念和定义出发,要求系统、全面;教学要求从问题或实例出发,层层剖析、逐步深入。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一定拘泥于教材顺序组织内容,教学内容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覆盖教材,应从“以教为主”逐渐过渡到“教与学相结合”,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了:教哪些内容?如何教这些内容?这样教会有什幺效果?有些内容应允许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将来结合相关课程或工作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
(2) 对同学的建议。大学的学习方法有别于中学,作为迈向工作岗位前最重要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阶段,一定要培养自学的能力,因为学习是终身的事。大学阶段主要掌握一些基础性、原理性的知识,特别是从系统的、巨观的角度理解所学知识,明白学习什幺,如何学习。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努力构建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培养系统观、大局观,更多的具体内容可以在工作时结合实践去充实、提高。因此,大学阶段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此外,本书中独立成篇的阅读材料是正文内容很好的补充,值得认真阅读。
本书课件可联繫责编。本书编写时参考的资料已列入书末的“参考文献”中,谨对这些资料的作者、出版者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邹开颜老师、赵从棉老师的辛勤付出。限于编者水平,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编者2013年3月
目录
第1章通信技术基础1
1.1通信技术概述1
1.1.1通信发展历程1
1.1.2通信系统模型5
1.2通信系统分类5
1.2.1模拟通信系统6
1.2.2数字通信系统9
1.3通信传输介质15
1.3.1有线传输介质15
1.3.2无线传输介质17
1.4多路复用技术21
1.4.1多路复用概述21
1.4.2常用复用技术22
1.5通信交换技术28
1.5.1交换技术概述28
1.5.2常用交换技术30
1.6通信同步技术39
1.6.1同步技术概述39
1.6.2常用同步技术39
小结46
思考与练习47
阅读材料47
阅读材料1信息技术基础47
阅读材料2保密通信常识49
阅读材料3国际电信联盟(ITU)51
阅读材料4国际标準化组织(ISO)52
阅读材料5如何读懂电路原理图54
阅读材料6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故障特点54
1.1通信技术概述1
1.1.1通信发展历程1
1.1.2通信系统模型5
1.2通信系统分类5
1.2.1模拟通信系统6
1.2.2数字通信系统9
1.3通信传输介质15
1.3.1有线传输介质15
1.3.2无线传输介质17
1.4多路复用技术21
1.4.1多路复用概述21
1.4.2常用复用技术22
1.5通信交换技术28
1.5.1交换技术概述28
1.5.2常用交换技术30
1.6通信同步技术39
1.6.1同步技术概述39
1.6.2常用同步技术39
小结46
思考与练习47
阅读材料47
阅读材料1信息技术基础47
阅读材料2保密通信常识49
阅读材料3国际电信联盟(ITU)51
阅读材料4国际标準化组织(ISO)52
阅读材料5如何读懂电路原理图54
阅读材料6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故障特点54
第2章常用通信技术57
2.1电话通信技术57
2.1.1电话通信基础57
2.1.2电话通信系统61
2.1.3电话通信的发展趋势67
2.2光纤通信技术72
2.2.1光纤通信基础72
2.2.2光纤通信系统78
2.2.3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82
2.3移动通信技术86
2.3.1移动通信基础86
2.3.2第2代移动通信89
2.3.3第3代移动通信95
2.3.4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109
2.4微波通信技术112
2.4.1微波通信基础112
2.4.2微波通信系统115
2.4.3微波通信的发展趋势121
2.5卫星通信技术122
2.5.1卫星通信基础122
2.5.2卫星通信系统125
2.5.3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131
小结133
思考与练习134
阅读材料134
阅读材料1音频编码技术134
阅读材料2红外通信技术136
阅读材料3雷射通信技术138
阅读材料4蓝牙通信技术141
阅读材料5集群通信技术144
阅读材料6移动定位技术147
2.1电话通信技术57
2.1.1电话通信基础57
2.1.2电话通信系统61
2.1.3电话通信的发展趋势67
2.2光纤通信技术72
2.2.1光纤通信基础72
2.2.2光纤通信系统78
2.2.3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82
2.3移动通信技术86
2.3.1移动通信基础86
2.3.2第2代移动通信89
2.3.3第3代移动通信95
2.3.4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109
2.4微波通信技术112
2.4.1微波通信基础112
2.4.2微波通信系统115
2.4.3微波通信的发展趋势121
2.5卫星通信技术122
2.5.1卫星通信基础122
2.5.2卫星通信系统125
2.5.3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131
小结133
思考与练习134
阅读材料134
阅读材料1音频编码技术134
阅读材料2红外通信技术136
阅读材料3雷射通信技术138
阅读材料4蓝牙通信技术141
阅读材料5集群通信技术144
阅读材料6移动定位技术147
第3章数据通信技术150
3.1数据通信基础150
3.1.1数据通信概述150
3.1.2数据通信系统151
3.2数据通信关键技术153
3.2.1数据传输技术153
3.2.2通信复接技术156
3.2.3差错控制技术159
3.2.4常用通信协定167
3.3数据通信接口173
3.3.1通信接口概述173
3.3.2常用通信接口174
3.4数据通信网179
3.4.1数据通信网基础179
3.4.2通信网拓扑结构182
3.4.3常用数据通信网185
3.4.4数据通信网互联201
小结205
思考与练习206
阅读材料206
阅读材料1加密技术简介206
阅读材料2数据编码技术208
阅读材料3字元编码常识211
阅读材料4几种接口标準214
阅读材料5IPv6协定简介216
阅读材料6下一代网路(NGN)218
3.1数据通信基础150
3.1.1数据通信概述150
3.1.2数据通信系统151
3.2数据通信关键技术153
3.2.1数据传输技术153
3.2.2通信复接技术156
3.2.3差错控制技术159
3.2.4常用通信协定167
3.3数据通信接口173
3.3.1通信接口概述173
3.3.2常用通信接口174
3.4数据通信网179
3.4.1数据通信网基础179
3.4.2通信网拓扑结构182
3.4.3常用数据通信网185
3.4.4数据通信网互联201
小结205
思考与练习206
阅读材料206
阅读材料1加密技术简介206
阅读材料2数据编码技术208
阅读材料3字元编码常识211
阅读材料4几种接口标準214
阅读材料5IPv6协定简介216
阅读材料6下一代网路(NGN)218
第4章通信技术套用222
4.1三网融合222
4.1.1三网融合概述222
4.1.2三网融合的关键技术225
4.2物联网技术229
4.2.1物联网技术概述229
4.2.2物联网的体系结构234
4.2.3物联网系统的组成236
4.2.4物联网的关键技术238
4.2.5物联网技术的套用239
4.3多媒体通信240
4.3.1多媒体技术概述240
4.3.2多媒体通信技术242
4.3.3视频的压缩编码243
4.3.4多媒体通信网路253
4.3.5多媒体通信的套用254
小结263
思考与练习264
阅读材料264
阅读材料1云计算简介264
阅读材料2纳米技术基础267
阅读材料3微机电系统(MEMS)269
阅读材料4全球定位系统(GPS)271
阅读材料5射频识别(RFID)技术274
阅读材料6图形与图像基础知识276
附录缩略语英汉对照表278
参考文献284
4.1三网融合222
4.1.1三网融合概述222
4.1.2三网融合的关键技术225
4.2物联网技术229
4.2.1物联网技术概述229
4.2.2物联网的体系结构234
4.2.3物联网系统的组成236
4.2.4物联网的关键技术238
4.2.5物联网技术的套用239
4.3多媒体通信240
4.3.1多媒体技术概述240
4.3.2多媒体通信技术242
4.3.3视频的压缩编码243
4.3.4多媒体通信网路253
4.3.5多媒体通信的套用254
小结263
思考与练习264
阅读材料264
阅读材料1云计算简介264
阅读材料2纳米技术基础267
阅读材料3微机电系统(MEMS)269
阅读材料4全球定位系统(GPS)271
阅读材料5射频识别(RFID)技术274
阅读材料6图形与图像基础知识276
附录缩略语英汉对照表278
参考文献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