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基础

2020-03-08 18:32:15 百科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基础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基础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基础》是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13年5月出版的一本书籍。作者是沈金龙、于大为,本书全面地介绍了计算机通信与网路的基本概念和基础技能。

基本介绍

  • 书名:计算机通信与网路基础
  • 作者:沈金龙 于大为 
  • ISBN:978-7-115-31290-7
  • 页数:275 页
  • 定价:38.80 元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年5月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开
  • 丛 书 :21世纪高职高专通信规划教材

人民邮电出版社教材


责任编辑 滑玉
印 张 18
字 数 432 千字

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为8章,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内容重塑,突出以“机—线—网”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线,遵循“识网”→“组网”→“护网”→“用网”的认知过程架构知识点。每个章节之后,以案例命题,任务驱动,强化操练,体验计算机通信的全程、全网运行环境。主要内容涵盖了计算机通信与网路的基础知识与技术;网路设备与网路体系结构;数据通信技术(数据传输、通信接口、数据交换、差错控制);乙太网技术(虚拟区域网路)和无线区域网路;网际网路TCP/IP协定栈、移动IP、融合网路技术;计算机网路服务和套用;网路接入技术;以及网路管理基础。
本书内容丰富新颖、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力求展示计算机通信与网路的新技术、新进展,注重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每章给出小结,涵盖知识点、技术难点和学习要求,章末附有练习与思考,以利于教学与複习。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通信技术、计算机网路技术等专业的平台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引论 1
1.1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的发展进程 1
1.1.1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在线上系统 1
1.1.2 计算机系统互连成网 3
1.1.3 计算机网路体系结构的标準化 4
1.1.4 网际网路的由来 5
1.2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基本概念 6
1.2.1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的含义 6
1.2.2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的组成 7
1.2.3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的分类 7
1.2.4 现代通信网路架构 8
1.3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发展动态 12
1.3.1 下一代网路 12
1.3.2 物联网和泛在网 14
【单元1】识网 14
案例1-1-1 认识通信网路世界 14
案例1-1-2 网际网路频宽测试 16
本章小结 17
练习与思考 18
第2章 网路结构与设备 19
2.1 网路拓扑结构 19
2.1.1 概述 19
2.1.2 网路拓扑结构与特徵 20
2.2 网路设备 24
2.2.1 概述 24
2.2.2 网间互连设备 25
2.2.3 Cisco 1841集成多业务路由器 26
2.3 计算机网路体系结构 28
2.3.1 通信协定与分层体系结构 28
2.3.2 ISO/OSI参考模型 29
2.3.3 网际网路TCP/IP协定栈 35
2.4 计算机通信与网路标準化机构 37
【单元2】组网-1 39
案例2-2-1 典型网路设备(Cisco 1841集成多业务路由器) 39
本章小结 44
练习与思考 45
第3章 数据通信技术 46
3.1 数据通信系统 46
3.1.1 传输代码 47
3.1.2 通信传输方式 49
3.1.3 异步通信和同步通信 50
3.2 数据传输基础 51
3.2.1 传输介质及其特性 51
3.2.2 数据调製与编码 57
3.2.3 多路复用技术 61
3.2.4 数字传输系统 63
3.2.5 数据传输质量参数 67
3.3 数据通信接口 70
3.3.1 数据通信接口特性 70
3.3.2 微机串列通信接口 72
3.4 数据交换技术 74
3.4.1 交换方式分类 74
3.4.2 电路交换原理 75
3.4.3 报文交换原理 76
3.4.4 分组交换原理 77
3.4.5 公用数据网 80
3.5 差错控制 85
3.5.1 奇偶校验码 86
3.5.2 循环冗余码 86
【单元2】组网-2 88
案例3-2-2 典型传输介质(UTP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88
本章小结 92
练习与思考 93
第4章 构建区域网路 96
4.1 区域网路概述 96
4.1.1 区域网路的基本特徵 96
4.1.2 区域网路参考模型与标準 97
4.2 乙太网 99
4.2.1 乙太网工作原理 100
4.2.2 乙太网帧格式 102
4.2.3 交换式乙太网 104
4.2.4 高速乙太网 106
4.3 虚拟区域网路 109
4.3.1 虚拟区域网路概念 109
4.3.2 VLAN的划分方式 110
4.3.3 VLAN成员间通信方式 111
4.4 无线区域网路 112
4.4.1 无线区域网路标準 112
4.4.2 无线区域网路组成 115
4.4.3 802.11 MAC帧格式 116
【单元2】组网-3 119
案例4-2-3 构建区域网路 119
本章小结 125
练习与思考 126
第5章 网际网路与融合网路 127
5.1 网际网路IP编址 127
5.1.1 IPv4地址 127
5.1.2 IPv6地址 133
5.2 IP数据报格式及协定 135
5.2.1 IPv4数据报的格式 136
5.2.2 IPv6数据报的格式 137
5.2.3 网际网路控制报文协定 139
5.2.4 地址转换协定和反向地址转换协定 140
5.3 网际网路寻径 140
5.3.1 网际网路组网结构 140
5.3.2 网际网路路由协定 142
5.4 IP组播 145
5.5 移动IP 147
5.5.1 移动IP的概念 148
5.5.2 移动IP的通信过程 149
5.6 融合网路 150
5.6.1 基于IMS移动和固定网融合的解决方案 150
5.6.2 IMS分层网路架构 151
【单元2】组网-4 153
案例5-2-4 路由器基本配置 153
案例5-2-5 网路静态路由和动态(RIP)路由协定基本配置 159
本章小结 163
练习与思考 164
第6章 计算机通信服务与网路套用 166
6.1 计算机通信服务 166
6.1.1 传输层概念 166
6.1.2 用户数据报协定 170
6.1.3 传输控制协定 172
6.2 套用层协定与网路套用模式 178
6.2.1 套用层协定 178
6.2.2 网路套用模式 178
6.3 网路基本服务 181
6.3.1 域名系统 181
6.3.2 远程登录 185
6.3.3 档案传输协定 186
6.3.4 引导程式协定与动态主机配置协定 187
6.3.5 电子邮件系统与SMTP 188
6.3.6 全球资讯网与HTTP 191
6.4 实时通信技术及其套用 197
6.4.1 网路电话系统的组成 197
6.4.2 网路电视系统的组成 200
【单元3】用网-1 203
案例6-3-1  计算机通信服务 203
【单元3】用网-2 207
案例6-3-2 实时通信系统(IP电话) 207
本章小结 211
练习与思考 211
第7章 网路接入技术 214
7.1 接入网基本概念 214
7.2 基于铜缆的接入技术 217
7.3 基于光缆的接入技术 220
7.4 光纤同轴混合(HFC)接入 222
7.5 无线接入 226
7.6 SDH和WDM承载IP 228
7.6.1 SDH承载IP 228
7.6.2 WDM承载IP 229
7.7 电话拨号接入 229
【单元3】用网(2) 232
案例7-3-3 线缆接入网路方法 232
本章小结 239
练习与思考 240
第8章 网路管理基础 241
8.1 网路管理的基本概念 241
8.1.1 网路管理目标 241
8.1.2 网路管理标準化 242
8.2 网路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 242
8.2.1 网路管理系统的逻辑模型 242
8.2.2 Internet网路管理逻辑模型 243
8.3 网路管理的主要功能 244
8.4 网路管理协定 246
8.4.1 公共管理信息协定 246
8.4.2 简单网路管理协定 247
8.4.3 网路管理系统 250
8.5 网路安全 251
8.5.1 网路安全层次模型 251
8.5.2 数据保密技术 252
8.5.3 用户身份认证 255
8.5.4 数字签名与报文摘要 258
8.5.5 访问控制 259
8.5.6 高层安全 263
【单元4】护网-1 265
案例8-4-1 网路监视 265
【单元4】护网-2 270
案例8-4-2 网路安全 270
本章小结 273
练习与思考 273
参考文献 275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