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中原工学院

2019-04-21 17:26:50 百科
中原工学院

中原工学院

中原工学院原名郑州纺织工学院,是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河南省高校交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

学校始建于1955年,原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1998年划转为河南省管理。学校前身是榆次纺织机械工业学校,1957年迁往郑州市,更名为郑州纺织机械製造学校。1960年更名为郑州纺织机械学院,1987年升格为郑州纺织工学院。2000年定名为中原工学院。学校是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拥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截至2018年5月,学校分南区、北区和西区三个教学区,占地1610亩,校舍建筑面积68.6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63亿元,共有藏书441.42万册;共有教职工1824人,其中专任教师1234人;设有20个教学部门,开办63个本科专业。

2019年1月8号,中原工学院参与的“废旧聚酯高效再生及纤维製备产业化集成技术”项目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基本介绍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3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 
  • 主管部门:河南省
  • 学校官网:http://www.zzti.edu.cn
  • 中文名:中原工学院
  • 外文名: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简称:中工(ZUT)
  • 创办时间:1955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理工
  • 属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
    校长:王宗敏
  • 院系设定:纺织学院、服装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机电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等
  • 校训:博学弘德,自强不息
  • 校歌:《中工颂》
  •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中路41号
  • 院校代码:10465
  • 主要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

历史沿革

1955年,学校建校,前身是“榆次纺织机械工业学校”。
中原工学院
1957年,学校迁往郑州市,更名为“郑州纺织机械製造学校”。
1958年,学校划归河南省管理,省政府根据河南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将学校改建为“河南纺织机械学院”,实行本科、中专并存。
1959年,全国院校调整,学校恢复“郑州纺织机械製造学校”校名,仍归纺织工业部管理。1959年,青岛纺织干校电机专业併入学校,学校改称“郑州纺织机电学校”。
1960年,纺织部报经国务院批准将学校更名为“郑州纺织机械学院”,再次升格为本科院校。
1961年,国家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学校本科再度下马,恢复“郑州纺织机电学校”校名。
“文革”期间,学校先后划归河南省、郑州市纺织局管理,由于“文革”的原因工作陷于瘫痪。
1970年,郑州市革委会将学校撤销,改建为“郑州纺织机械配件厂”。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郑州纺织机电专科学校”,招收首届专科生。
1987年,学校升格为“郑州纺织工学院”,成为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
1997年,学校通过了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1998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原工学院。
200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正式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
2005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7年,教育部向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设立中原工学院中原彼得堡航空学院的函》。
2018年,创办航空技术新兴特色学科。
2018年,学校被河南省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开设20个二级学院、开办60个本科专业。
二级学院专业名称
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
纺织工程、轻化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中原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
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14
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
中原工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套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中原工学院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路工程、软体工程
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
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表演
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摄影、动画
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会计学、工程造价、市场行销、会展经济与管理、空中乘务与空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公共事业管理
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
中原工学院法学院/智慧财产权学院
法学、社会工作、智慧财产权
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英语、汉语国际教育、日语
中原工学院理学院
数学与套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套用物理
中原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本科:纺织工程、市场行销、会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 专科:建筑工程管理、汽车製造与装配技术、摄影摄像技术
中原工学院亚太国际学院
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品设计)
中原工学院软体学院
本科:软体工程(网路软体开发、移动网际网路、金融信息化、网际网路行销与管理方向) | 专科:软体技术(软体技术开发、软体服务外包、移动套用开发方向)、网路系统管理、计算机套用(软体测试与维护方向)、计算机信息管理(网际网路行销方向)
中原工学院中原彼得堡航空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体工程专业(合作办学,4年制本科)

师资力量

据2018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现有教职工1827人,其中专任教师1234人,高级职称540人,博士418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师6人、全国模範教师1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有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河南省教学名师8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河南省特聘讲座教授6人,省级及以上教学和科研团队17个。
河南省优秀教师:郑秋生
河南省教学名师:董秀洁、董广杰、李克兢、王东云、郑秋生、陈锦晓
河南省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名称负责人所在学院获批年份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教学团队
刘让同
纺织学院
2007
工程数学教研室教学团队
曹贤通(宋长明)
理学院
2008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周光辉
能源与环境学院
2010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杜建慧
外语学院
2011
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团队
王东云
电子信息学院
2013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段学军
能源与环境学院
2015
网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郑秋生
计算机学院
2015

学科建设

中原工学院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拥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工程领域(机械工程、动力工程、控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纺织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设计学
省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科学技术哲学、凝聚态物理、科技创新与智慧财产权研究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套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信号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科学技术哲学、专门史、凝聚态物理、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体与理论、计算机套用技术、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桥樑与隧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专业硕士学位点:法律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艺术硕士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6年5月,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14个河南省特色专业、17门河南省精品课程、5门河南省双语教学示範课、8门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河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7个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河南省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河南省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有河南省中原工学院大学科技园、新郑市中原工学院大学科技园孵化器。
国家级特色专业:纺织工程、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自动化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工程
河南省特色专业: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网路工程、轻化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市场行销、环境工程
河南省精品课程:纺织品设计学、线性代数、流体传动技术、服装材料学、纺纱学、发展经济学、电工学、织造学、染整工艺学、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网路与通信、机械原理、传热学、管理信息系统、纺织厂设计、空调用製冷技术、材料科学基础
河南省双语教学示範课:织物结构与设计、工程力学、经济与商务、自动控制原理、弹性力学
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空调用製冷技术、染整工艺学、传热学、纺织厂设计、计算机网路与通信、新型纺纱技术、线性代数、服装生产管理
河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民俗学
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自动化、纺织工程、网路工程、土木工程、通信工程、软体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套用工程
河南省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河南省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中原工学院
  • 教学成果
2008年至2015年6月,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47项,其中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1项;中国纺织教育学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0项。曹健教授主持的《基于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高级套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 学生成绩
截至2016年5月,在近三届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共11项。近五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学校学生获奖234项,其中一等奖44项、二等奖102项、三等奖88项。在“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连续四届夺得一等奖;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两次获得素有“国际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设计奖”;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获得全国高校服装设计最高奖“新人奖”,学校获得服装设计“育人奖”。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5月,先后与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纽西兰、台湾等3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55所知名高校或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先后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纽西兰理工学院联合举办纺织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建筑工程管理等9个专业的本专科层次合作办学学历教育项目。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挂靠单位。
中原工学院是中俄交通大学联盟创始成员之一,并与俄联邦圣彼得堡国立宇航仪器製造大学、河南裕鸿置业有限公司三方合作的“中原彼得堡航空大学”办学项目正式签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5月,学校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0个省部级实验室、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测试中心、3个市厅级开放实验室、5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6个市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2个省级创新型科技创新团队、7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4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8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验室金刚石工具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功能性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功能盐材料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工程实验室:河南省金刚石工具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棉纺精梳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河南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图像分析与机器视觉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现代製造装备与仪器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环境友好型智慧型交通协同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空调製冷节能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分散式能源接入与微电网系统工程实验室、河南省高档超硬材料工具工程实验室。
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系统与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智慧型化专用虚拟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作单位)、河南省热泵空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级测试中心:河南省静电测试中心
市厅级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现代製造装备及仪器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供热空调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市厅级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校纤维成型及改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郑州市微电网系统重点实验室、郑州市高速实时信号採集与处理重点实验室、郑州市计算机网路安全评估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校纤维成型及改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市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市金刚石锯切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市纺织工程技术中心、河南省高校高速实时信号採集与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精密製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空调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系统与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创新型科技创新团队:河南省功能性纺织材料与纺织品科技团队(带头人:崔世忠)、河南省可再生能源热泵空调新技术科技团队(带头人:田长青)
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河南省高校产业用纺织材料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顾伯洪)、河南省高校建筑环境与节能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连之伟)、河南省高校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方润生)、河南省高校可再生能源热泵空调新技术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田长青)、河南省高校金刚石包覆技术及其超硬複合材料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张旺玺)、河南省高校运算元控制与智慧型计算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邓明聪)、河南省高校金刚石功能複合材料科学及套用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尹龙卫)
市级科技创新团队:郑州市产业用纺织品的设计、加工与套用创新团队(带头人:崔世忠)、郑州市精密测量仪器关键技术研究与系列测量仪器开发创新团队(带头人:赵则祥)、郑州市网路安全深度测评关键技术研究和软体开发创新团队(带头人:郑秋生)、郑州市新能源汽车空调与複合能源热泵新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田长青)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原工学院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中原工学院可再生能源热泵空调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原工学院超硬材料製品工程协同创新中心、中原工学院精密製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原工学院大数据资源管理与系统安全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原工学院分散式能源接入与微电网智慧型控制系统协同创新中心、中原工学院产业集聚区智慧财产权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原工学院临空经济与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5月,学校纺织学科共承担2项河南省重大公益项目,“高效能棉纺精梳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套用”项目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68项,承担省院合作项目、省科技攻关等省部级科研项目总计315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平台18个,其中国家级平台1个;横向科研项目2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34件;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040余篇,出版着作240余部。近5年入校科研经费近九千万元。
2012年2月,学校与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联合申报的“触媒法合成高品级金刚石关键设备与成套工艺技术开发”项目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1月,学校联合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上海昊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高效能棉纺精梳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套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年,学校获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10项、二等奖5项;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论文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
2019年1月8号,中原工学院参与的“废旧聚酯高效再生及纤维製备产业化集成技术”项目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底,中原工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6.9万余册,电子图书278.9万多册,纸质期刊1298种,电子期刊20117种,报纸20多种。订购中文资料库20种,外文资料库11种,试用资料库46个,开放获取资料库15个,期刊论文类:知网、维普、万方、台湾学术文献、港澳优秀硕博论文等;图书类:读秀学术搜寻、超星汇雅等;多媒体类:网上学术报告厅、超星学术视频、知识视界等;专题类:起点自主考试学习系统,正保远程教育,外语类如新东方、环球、知识视界、世界名校课堂等;外文类:爱思唯尔SD,中数图,百链云等。
  • 学术期刊
《中原工学院学报》
《中原工学院学报》1990年创刊,双月刊,主要以专题研究论文及技术报告等形式发表纺织、服装、机械、电气信息、能源与环境、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建筑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经济、临空经济、智慧财产权、法律语言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原工学院
该刊为河南省一级期刊 ,是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固定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位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 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文献资料库》、《纺织文摘》收录期刊。
《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
《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由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技术学会与中原工学院联合主办,季刊。主要以专题研究论文及技术报告等形式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具体内容涉及成组技术(相似工程)、先进制造技术及现代生产管理的研究与套用,包括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现代生产与管理技术、信息化技术、网路化製造、虚拟製造、生产模式研究、相似製造理论与方法、计算机套用、企业技术改造等。
中原工学院
该刊为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固定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位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全文收录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期刊、《CAJ-CD规範》执行优秀期刊、河南省综合质量检测一级期刊。
《纺织服装科技》
《纺织服装科技》由河南省纺织工程学会、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中原工学院联合主办,季刊,该刊作为纺织服装工程技术人员学术探讨、经验交流的园地,反映和代表了河南纺织服装科研和生产水平。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学校文化

形象标识

  • 校徽
校徽以“鼎”为原型进行创作,师法石鼓文与篆刻笔意,内含学校简称“中工”二字。
中原工学院
校徽图案上部的“中”字,恰如两个对坐的人,正在携手合作、钻研学问;标誌图案的下部,既是“工”字,又与上面的图形合起来显现出“大”字,体现大学之大。
校徽中的整个文字图案,用笔圆中带方、端庄大方,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构成鼎的造型,雅致中不失厚重,体现着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美感,兼具大气、亦不失文秀,与张海先生手书的苍劲有力校名文字,形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整个校徽力求通过“国之重器——鼎”传达文脉深厚的中原文化气息,同时体现出我校作为大学的深厚文化学养以及身处中原地区所应具有的文化面貌。
  • 校歌
中工颂
中原工学院
阮志斌作词
李仲党作曲
嵩岳山高,黄河水长。
中原沃土,传承着智慧的光芒。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经日纬月,编织着绚丽的华章。
博学弘德的旋律里,风采在飞扬。
自强不息的足迹里,汗水育栋樑。
中原崛起更争雄,让开拓和奋进见证我们的荣光!
中原工学院
莘莘学子,济济一堂。
中原沃土,撒播着我们的希望。
志存高远,意气轩昂。
求知报国,合奏着青春的交响。
博学弘德的誓言里,追求在宣讲。
自强不息的超越里,天高任翱翔。
织锦未来彩霞飞,用今天的精彩拥抱明天的辉煌!
拥抱明天的辉煌!

精神文化

  • 校训
博学弘德 自强不息
博学——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既指广泛学习,也指学问渊博。学校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倡导刻苦学习,勤奋实践,博採众长,学以成才、学以立业、学以报国;倡导用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获取新知,勇于探索真理。
弘德——出自东晋《华阳国志》:“思弘德化,思弘德教”。主要涵义是指弘扬人类的文明与美德。学校重视道德情操与法制精神的统一;倡导培养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以德立身,以德立校,以德立国;倡导学会做人,全面发展,志向远大,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主要涵义是指君子应刚毅坚卓,不屈不挠,生生不息。学校几上几下的曲折发展历程,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学校重视遵循客观规律,锐意进取,永不懈怠,同心同德,不断在更高的标準上发展壮大。
  • 校风
勤奋、严谨、进取、文明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
校长,党委副书记
王宗敏
党委副书记
刘志刚
赵水根
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黄乾
纪委书记
李俊杰
副校长
曹健
黄健
刘洲峰
孙斌
(最新领导信息参见

历任领导

时间姓名职务
2017.9至今
王宗敏
校长
2015—2019.3
崔世忠
党委书记
2015-2017.9
俞海洛
校长
2003—2014
崔世忠
校长
2001-2014
谢振山
党委书记
1998-2001
凌德麟
党委书记
1988-2003
凌德麟
校长
1985-1990
蒋仁德
党委书记
1990-1998
吴法耇
党委书记
1983-1988
刘奇艮
校长
1979-1983
王景武
党委书记
1979-1980
朱福祥
主要负责人
1966-1970
尹佩章
主要负责人
1959-1966
王普云
党委书记
1955-1959
芦保江
党委书记
1958-1970
郑群
校长
1956-1957
钱绍宋
校长
1955.9-1955.11
苗枫
党委书记
1955-1956
张涛
校长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