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系始建于2000年6月,前身为学院基础教学部计算机教研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系
- 创办时间:2000年6月
- 所属地区:河南省郑州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理工
- 党委书记:梁晓夏
系部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套用系始建于2000年6月,前身为学校基础教学部计算机教研室,1994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及套用专业学生。现有在校学生约1100人,教职工6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29人,占教师总数的48%,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4人,占教师总数的89%。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开发)三个本科专业(方向)及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专业。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路工程、嵌入式开发、学科基础四个教研室,智慧型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两个校级重点科研实验室,一个校级计算机技术示範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先后两次获得了中央专项资金项目建设的支持,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总投资近2000万元。
作为河南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河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单位,全系共主持完成各级各类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40多项,项目资金800多万,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各级各类奖项近百项,主编或参编教材、专着20余部。教师中1人获国家优秀教师, 1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获河南省创新人才计画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2人获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2人获河南省优秀教师,4人获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智慧型系统、竞争情报、网路信息化等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部分研究方向和成果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具有明显优势,获得了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郑州市“科研创新团队”和学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的支持。
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立足航空工业,面向IT行业,坚持“管工结合”的办学特色,培养複合型套用型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所培养学生先后在ACM大学生程式设计竞赛、ITAT全国信息技术大赛、机器人大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H3C网路大赛等多种专业竞赛中屡获大奖,考取了软体工程师、网路工程师等国家级资格证书和Cisco、RedHat、华为等知名IT公司的专业认证。每年均有一批学生考研进入国内重点高校和研究院所继续深造学习,在国家中央和省级机关、部队、金融机构、大型IT企业、跨国公司均活跃着我系校友的身影。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IT行业发展趋势,我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均设定了两个以上的专业方向,学生入学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专业方向,规划今后的职业道路。作为2012年河南省首批立项批准的“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以及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有手机终端软体开发、数据处理、多媒体3个专业方向,网路工程专业形成网路设计管理、网路软体开发2个专业方向。
我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也是全校仅有的两个省级“卓越人才计画试点”项目之一。我系同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路工程两个专业开设“卓越人才”试点班,为培养卓越计算机人才提供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立项建设了计算机公共课系列课程、计算机核心课程两个校级教学团队。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IT行业发展趋势,我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均设定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学生入学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专业方向,规划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
师资队伍
通过引进、自身培养等方式,使师资队伍不断壮大,逐步建立起了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截止2014年9月,共有教师6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0人,讲师32人,助教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54人,占教师总数的87%,另有1名教师脱产攻读博士学位。
系领导
李玲玲、荆立夏、孙建华、赵中堂
办公室
程秋云、杨 婷、张 健、刘燕美
学生办公室
周青、曹宝锋、刘磊、马伟杰、张振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郑小东(教研室主任)、王红梅(教研室副主任)、李琳、刘宁、李向、于永玲、邵晓艳、宋涛、肖连、高洁、管涛、刘丽、段莹、牛晓太、傅尔胜、齐艳珂、王初阳、臧利萍、薄树奎
网路工程教研室
赵学民(教研室主任)、董赞强、余建国、赵妍、张春凤、张森、齐兵辉、王红霞、李清秀
嵌入式开发教研室
孙新德(教研室主任)、王杰(教研室副主任)、金秋春、刘国梅、刘华、程文静
学科基础教研室
赵中堂(教研室主任)、王永庆(教研室副主任)、史军勇、刘双红、李玉玲、吴昊、张晓煜、白首华、薛海燕、车葵、范喆
实验室
周九常(实验室主任)、刘超慧(实验室副主任)、何渊淘
开设专业
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开发方向)专业。
系现有四个教研室(计算机系统结构教研室、计算机软体教研室、计算机套用教研室和网路工程教研室)。一个计算机技术实验中心(下设计算机网路综合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组网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接口技术实验室和计算机维护实验室)、以及一个计算机技术套用研究所。雄厚的师资和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为教学、科研以及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支撑条件。特别是为提高学生的网路实践能力而重点建设的计算机网路综合实验室,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高校均处于领先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面,系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理念,突出管理院校的特色,致力于积极、向上的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套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与技术合作,正在朝着产学研相结合的目标迈进。我系本科毕业生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受到社会的好评,其中有104名学生考取多所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硕士研究生。
科学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计算机套用技术是与众多学科互相交叉渗透、与高新技术紧密联繫的综合性学科。我院该学科起源于2000年成立的计算机科学与套用系。历经10个春秋,计算机系由23名教师、承办1个专科专业的教研室,成长壮大到有63名教师、2个本科专业、4个教研室和含5个实验室的计算机实验中心以及愈千名本科生的教学、科研团队。本学科依託河南省地方经济和航空工业,经过数年的建设和发展,面向国防和航空工业的实际需求,以航空制导理论和技术研究为突破口,立足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促进行业科技与经济领域进步的技术服务理论和方法。本学科是学校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的重要交叉学科,其发展对相关学科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计算机套用技术学科的研究点对一些交叉学科带动明显,如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等。该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1)计算机视觉与智慧型信息处理:主要以航空工业和地方工业的技术需求为切入点开展套用研究,致力于计算机视觉与智慧型技术,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2)资料库技术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数据仓库系统的分析、规划与设计思想,基于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框架的DSS体系理论方法,以及DSS智慧型化发展趋势;
另外开展了知识发现研究,从统计学习理论出发,以基本的统计模型为基础,研究当今流行的模型和方法,涉及支撑向量机、蚁群和粒子群算法。在套用方面,结合以上方法与理论,在图像分析、文本处理和数据仓库技术等套用领域开展一系列工作,如基于分类、聚类模型的图像分割算法套用模型,文本数据的分析方法等。
1.主要研究内容
该方向主要致力于计算机视觉与智慧型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以航空工业和地方工业的技术需求为切入点开展套用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多光谱、多感测器信息融合技术;
(2)自动目标识别技术;
(3)视频和图像的安全技术;
(4)GIS与遥感信息智慧型集成方法。
2.特色优势
该方向在“智慧型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的支持下,重点开展与航空领域结合紧密的遥感、自动目标识别与跟蹤、制导等套用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具有较强的航空军工特色。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具有很强的学术与组织协作水平,承担并完成过包括国家863和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多项高水平项目;学术梯队年富力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博士后2人、硕士3人;学术梯队学缘和知识结构合理,成员既有来自重点高校也有来自科研院所,既有来内地的也来自香港大学的,既有理学专业的也有工学专业的;学术梯队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套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能有效实现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
3.已取得代表性成果
近3年,本方向参与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获得3项省级科技成果,出版教材2部,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其中3篇EI收录。提出了有效的图像自动配準和融合方法;建立了基于信息融合的典型目标自动识别与跟蹤系统平台;建立了某型号巡航飞弹末制导段航迹规划软体系统;提出了聚类结合空间信息的遥感影像分割新方法和基于多尺度影像分割的新方法;提出了多种视频、图像的安全水印算法及加密算法等。
4.在研代表性项目和可能取得的突破
目.前在研的代表性项目有“面向SAR/红外複合制导的智慧型图像融合技术研究”、“基于觉知机制的新型遥感图像解译”、“引入视觉认知机制的遥感图像感知”等。在现有项目的支撑下,该方向将在自动目标识别、遥感图像解译、智慧型图像配準和融合、图像安全算法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其理论成果将对遥感图像套用和航空武器性能提高有重要意义。今后2年本方向有望实现发表学校C类以上论文10篇,出版专着和教材3部,获得国家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省级成果鉴定1项以上。
网路环境下可视媒体智慧型信息处理
2012年2月,经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批准,我系建立了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网路环境下可视媒体智慧型信息处理研究团队。团队共21人,均为硕士及以上学位,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6人,博士8人。近三年发表C类以上期刊论文50余篇,省部级以上项目24项,总计资助经费277.9万元,其中包含4项国家级项目;出版专着教材4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4项。
本项目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视媒体的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理论方法
1.可视媒体中的机器学习算法
可视媒体包含的内容有信号、图像、文本、视频等,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是对于虚拟的计算机而言本质都是数据。对于既定的源媒体和分析目标,研究相应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在统计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研究针对可视媒体的机器学习模型和算法,包括自组织映射、独立成分分析、谱聚类、支撑向量机、Fisher判别分析、Markov随机场、Boosting算法、贝叶斯网路、混合模型等。
2.可视媒体的决策支持系统(DSS)
DSS是人工智慧重要的部分。针对可视媒体,研究现代DSS的规则提取算法,如决策树算法、神经网路算法,以及决策融合方法。结合不确定信息处理方法,研究不确定环境下决策过程的变化,建立推理模型。研究DSS资料库和DSS数据的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模型,力求缩短它向大型MIS资料库存取数据的时间;研究模型系统和模型库管理系统,用户接口和基础库等。研究构造模型库的软体、工具和模型化语言等。
3.可视媒体的空间数据挖掘
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挖掘算法,提取实体对象的空间信息。空间数据挖掘与科学计算可视化ViSC联繫密切,本项目拟对后者做进一步拓展,通过研究标量场可视化技术中的格线序列法、Cuberille表示和显示方法以及体绘製算法,提出科学计算可视化在数码图像领域套用的相关技术。
二、多元信息融合的可视媒体的识别技术
1.多元信息智慧型融合
研究複杂背景下异质感测器大失配图像序列快速、高精度自动配準理论和方法;研究基于集成计算智慧型技术的图像序列自适应融合理论和方法;研究基于视觉感知的融合效果评价方法和準则。
2.可视媒体特徵提取
特徵提取和表示是可视媒体的匹配、检索、识别等智慧型处理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基于视觉机理的显着特徵提取。显着特徵与可视媒体的内容紧密相关,不同内容的可视媒体显着特徵不同,需要建立目标类别和显着特徵之间的联繫;研究基于马尔可夫随机场模型的可视媒体上下文语义信息提取。可视媒体数据含有丰富的上下文语义信息,在图像理解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可视媒体的多尺度几何结构特徵提取。
3.可视媒体中特定目标的识别
可视媒体中的目标具有多样性,目标识别方法和规则也相应有所区别。研究特定目标的特徵抽取和表达方法;根据对特定目标的特徵抽取和表达,组成一个特徵库,确定特定目标和特徵库中的有效特徵的相关联繫,建立针对特定目标的识别规则;基于人类视觉机理和认知特徵,综合特定目标语义结构、多尺度特徵,探索特定目标识别的新方法。
三、高效、安全的可视媒体网路平台构建
1.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的研究
研究Web Service、ESB(企业服务汇流排)等SOA核心技术的高效、稳定实现;基于SOA相关理论及技术,设计面向公众的基于SOA的智慧型信息平台架构,使公众能通过网际网路、手机简讯、电话语音、户外显示系统等多种方式共享信息;针对城市公共信息中的交通信息、就业信息、社会保障信息等公共信息资源进行信息抓取及标準化,以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城市智慧型信息平台架构下予以实现。
2.分散式网路的数据传输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BT类型P2P网路的可靠的、大範围的测量,研究分析该类型网路的行为特徵和规律,从而建立起贴近实际的网路数学模型,提出具有良好位置知晓性的多源档案传输算法。
3.网路的安全可靠性研究
重点研究能对篡改精确定位,且能近似恢复被篡改图像内容的新型数字水印技术;同时,结合网路环境下生物特徵识别与认证中的生物特徵数据保护要求,开展基于新型认证水印的生物特徵保护的研究,在保证所提取生物特徵真实完整的前提下,使网上传输的生物特徵图像得到充分利用。
4、网路环境下的图书馆管理、企业竞争情报研究
(1)研究网路环境下的图书馆知识共享与服务、图书馆公共形象塑造等问题,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改善图书馆的服务效果,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形象。(2)研究企业竞争情报,特别是研究网路环境下和网路组织合作中的企业竞争情报模式,研究企业竞争情报的开展机制,研究企业反竞争情报的开展及其与企业保密工作的融合,研究反竞争情报视角下的企业保密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