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数据中心

2019-11-03 22:37:04 百科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全球协作的特定设备网路,用来在internet网路基础设施上传递、加速、展示、计算、存储数据信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数据中心
  • 外文名:Data Center
  • 拼音:shù jùzhōng xīn
  • 注音: ㄕㄨˋ ㄐㄨˋㄓㄨㄙ ㄒㄧㄣ

组成

简介

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是“数据中心是一整套複杂的设施。它不仅仅包括计算机系统和其它与之配套的设备(例如通信和存储系统),还包含冗余的数据通信连线、环境控制设备、监控设备以及各种安全装置”。谷歌在其发布的《The Datacenter as a Computer》一书中,将数据中心解释为“多功能的建筑物,能容纳多个伺服器 以及通信设备。这些设备被放置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对环境的要求以及物理安全上的需求,并且这样放置便于维护”,而“并不仅仅是一些伺服器的集合”。
採用internet接入时,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PC加数据中心软体即可。文中路由器指的是一般公司上网时是通过路由器上网的,此时须在路由器上做一些设定。也可直接把宽频接入线接至PC中来实现。不需要ISP开通服务。但在根据获取的外网IP位址及方式选择採用合适的动态域名软体。
数据中心网路拓朴图数据中心网路拓朴图
关于gre两端地址,radius server地址,企业路由器连线埠地址都由无线设备拨号时自动获取。无线设备与运营商通信设备之间自动协商,不需要设定。
数据中心如果需要採用无线方式,也可採用H7920 移动路由器实现。但要注意频宽。
採用运营商提供的专线接入时,一般到用户端已是RJ25接口,数据中心不需要任何硬体。有PC机即可。也不需要开通任何服务。但一般使用专线接入时,都会採用APN或VPDN方式组网内部私网,从而能分配固定IP位址,方便管理。

具体组网结构如下

无线DDN系统分为监测点和数据中心两部分,监测点採用GPRS DTU,可提供RS-232、RS485、以及乙太网接口,数据中採用宽频ADSL或专线方式接入Internet,具体接入方式如下:
a) 监测点接入方式: 监测点通过RS-232、RS485或乙太网接口与GPRS DTU传输模组连线,然后设定DTU相关参数,每一个GPRS DTU传输模组装入一个中国移动的数据SIM卡即可。b) 数据中心接入方式:数据中心接入主要分两大类:
1) 採用Internet接入 数据中心採用宽频ADSL接入方式,此种方式优点是频宽大、费用经济。缺点是安全性较差、延时比专线接入稍大。採用区域网路共享上网方式,此种方式基本同ADSL接入类似,但注意接入时需做连线埠映射。採用电话线拨接方式。此种方式接入频宽较窄。所以只适合于点数较少,且数据量小的组网方式。网路拓朴图如下:
2) 移动公司接入 数据中心採用无线网路运营商(指中国移动)提供信道接入,此种方式实际中有以下几种连线方式:採用移动公司机房专线接入方式,此种方式频宽大(一般为2M),对延时、安全性都非常好,但租用此专线价格较贵。特别适合银行、POS机组网等需安全係数较高的用户,对子站非常多的情况下也推荐採用此种方式。採用GPRS无线接入方式,此种方式在数据中心接一台GPRS MODEM,通过数据中心的PC机拨接。优点是组网讯速,费用经济。缺点是频宽窄(GPRS上行10Kbps,下行40Kbps),延时大。这种方式在测试时用的比较多。如果準备在实际工程中使用需注意SIM卡需申请APN。
数据中心网路拓朴图数据中心网路拓朴图

新型的网路拓扑结构

新的网路拓扑设计是一种专用通道的拓扑结构,具体的套用走专用的网路通道,这种拓扑设计理论上考虑到网路内的设备可以自由移动物理位置,并继承了传统网路拓扑结构的交换机转发数据的特点。虽然目前的主流网路好像用不上这些技术,但新兴技术的成熟总需要时间来验证,也许不是现在,但作为次世代的技术,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包括:多层的leaf-spine网路拓扑结构、Hypercube立方体网路拓扑结构、Toroidal环形网路拓扑结构 、Jellyfish水母型网路拓扑结构 、DCell网路拓扑结构 、FiConn网路拓扑结构、BCube网路拓扑结构 、CamCube网路拓扑结构 、Butterfly蝴蝶型网路拓扑结构。

网际网路

DCCI网际网路数据中心(DATA CENTER OF THE CHINA INTERNET,简称DCCI),是中国网际网路独立的第三方市场监测、客群测量平台,专业数据採集与研究平台。通过线下、线上等不同渠道,採用专业研究人员与技术相结合的手段,面向产业市场、用户客群两个方向,进行动态、精确的监测、测量、统计、分析、研究、预测。
採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样本、统一的定义、超大的样本量、精确有效的样本结构、动态持续的深度监测,DCCI通过中国网际网路领域最大规模市场用户调查等工作,首次实现了对中国网际网路各类市场领域、各个企业服务、网际网路用户/客群的统一测量,由此实现了不同细分市场、不同企业服务、不同用户客群群体的统一研究,实现了横向、纵向、点对点进行统计、分析以及不同网路媒介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可比较性。对于此前各类研究机构小样本量、项目零散、时间空间区间完全不同、研究架构和定义差异较大,因此无法进行数据对应、持续性研究,以及无法实现的在同一个维度、体系下对于网际网路各个层次主要要素进行关联、比较、交叉分析的状况而言,可谓是网际网路研究监测领域最重大的突破。相关成果,对于网际网路系统研究、网站从业者研究自身业务结构、把握竞争对手市场状况,以及在对不同媒介客群价值进行深入比较的基础上实现网路广告的精确投放、网路行销的精确互动,有着突破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依託互联空间(北京)数据技术研究中心之专利技术、研究力量,DCCI网际网路数据中心联合中国网际网路权威行业组织、优秀研究机构、知名分析师等,为国内外从事与网际网路有关的商业运营、投资决策、技术开发及相关研究的企业、机构等,提供独立第三方的、值得信赖的市场监测与客群测量服务。数据服务产品线主要包括:

Netmeasure客群测量

:DCCI定期发布Netmeasure中国网际网路客群测量数据、报告, Netmeasure首次在中国範围内提出中国网际网路作为媒介的测评指标体系,帮助广告主客观评价网路媒体;为有关各方提供及时有效的网际网路各种媒介的评价指标客群调查数据。集中的对40个最有代表性的网际网路细分媒介领域,根据DCCI系统的网际网路媒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客观深入的专业调研,在中国网际网路客群测量领域独此一份。Netmeasure中国网际网路客群测量报告是广告主、广告公司及国内外网际网路企业家的“2007网际网路媒介投放决策指南”。

Netmonitor市场监测

DCCI之 Netmonitor定期发布中国网路广告市场等50个领域的季度、年度市场数据。中国网际网路发展领域长期以来缺乏相对準确、全面、系统的市场数据。尤其是各个细分领域,一直缺少关于规模、增长率、用户行为等方面的数据资讯,即使已有数据,其质量也往往层次不齐,统计方法、研究架构千差万别。商业市场调查研究机构由于是从单一客户角度出发形成研究报告,数据由于缺乏全行业的深度、广度支持,数据的有效性难以保证。从业者、研究者、投资者等各个方面在自身工作需要相关数据和研究资讯的时候经常无以参照,而一些彼此矛盾的数据更让业者经常感到无所适从。随着网际网路的日益蓬勃发展,各个领域对真正的行业第三方的有效数据尤其是行业公共数据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DCCI联合各方专家、联合各个机构,及时为有关各方提供準确有效的产业市场数据、分析和预测,以及分析预测。

Netguide年度调查报告/数据

DCCI作为中国网际网路调查发起、承办机构,发布中国网际网路各细分市场规模、增长率、用户网际网路消费额、市场集中度等年度市场总体数据,面向国内外业界出具每年一度的《中国网际网路调查报告》。以第三届调查、报告为例,“2006-2007中国网际网路调查”于2006年6月开始,12月底结束,历时半年,是中国网际网路发展领域每年一度规模最大的市场调查,本次调查为第三届,由DCCI网际网路数据中心负责实施。调查由资深市场调研专家主持,採取了在线上调查、1对1企业当面访问、1对1企业电话访问、企业家专题研讨会、专家专题研讨会等多种专业市场调查方法。面向产业市场的调查,报告课题组前后举办专题研讨会36场,1对1企业访问达到900人次,涉及企业900多家。超过300位知名专家、企业家成为该项调查和报告的专家顾问之后,系统的参与了报告各个领域的工作。面向用户的调查回收实名、有效问卷达到80684份以上。企业访问有效问卷回收超过900份。最终报告面向50个细分领域,内容近4000页。

数据中心温湿度

1数据中心机房的设计与温湿度环境要求
(1)污染物。远离腐蚀气体、易燃易爆物;腐蚀气体随着新风吸入机房后会对计算机设备和人员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不洁净的空气也会对计算机设备的运行造成不利影晌,还会对机房内精密空调、新风机等的滤网等造成污染。
(2)温度、湿度。
温度和湿度必须被严格控制,以提供可连续运行的温度和湿度範围。
干球温度计:20℃~25℃(68F~77F)。
相对湿度:40%~50%。
最大露点:15℃(59℉)。
最小露点:5.5℃(41.9℉)。
最大变化速度:每小时5℃(9℉)。
(3)噪声。计算机系统停机时,机房内的噪声在主机房中心处测试应小于65dB(A)。
(4)照度。计算机机房在距地0.8m处,照度不应低于300lx,辅助房间照度不低于200lx。
(5)无线电干扰场强。在频率为0.15~1000MHz时不大于126dB。
(6)磁场干扰场强不大于800A/m。
(7)在计算机系统停机条件下,主机房地板表面垂直及水平向的振动加速度值不应大于5OOmm/s。
(8)主机房地面及工作檯面的静电泄漏电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準GE6650一1986《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的规定。
(9)主机房内绝缘体的静电电位不应大于lkV。
2.数据中心製冷
针对数据中心热源进行冷却是最有效的冷却手段。可供选择的技术包括浸入式冷却和直接液冷系统,目标是使用最小的能耗实现安全散热。
冷却系统的散热风机用于驱动冷空气在架空地板下和风道中流动,将冷却单元贴近计算机设备安装可以有效减少散热风机所需的能耗。选择哪种热源冷却方法取决于房屋设计、通道可达性、成本和其他因素。
循环液体——水或製冷剂——通过管道将量从冷却装置带出数据中心。虽然在数据中心漏水是让人担心的大问题,但是只要妥善的安装、配合泄漏检测和排水系统就可以降低贵重设备进水毁坏的风险。如果你还是不愿意让水从你的数据中心流过,也可以使用泄漏后立即会变成无害气体的製冷剂来替代。但输送製冷剂的管道比水管更难安装、更昂贵,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和选择。
很多热源冷却装置只带走显热,也就是让人能感觉到热的温度。电子设备产生的显热并不包含湿气,因此多数热源冷却装置都不带湿度控制功能。
由于多数热源冷却装置不能有效应付热负荷不高的场景,以低热量密度机架和机柜为主的数据中心仍然需要使用常规的空气调节器,如计算机房周界空调设施。在其他设计中,单独的加湿控制可能是热源冷却单元的必要补充。

套用

一个数据中心的主要目的是运行套用来处理商业和运作的组织的数据。这样的系统属于并由组织内部开发,或者从企业软体供应商那里买。像通用套用有ERP和CRM系统。一个数据中心也许只关注于操作体系结构或者也提供其他的服务。常常这些套用由多个主机构成,每个主机运行一个单一的构件。通常这种构件是资料库,档案伺服器,套用伺服器,中间件以及其他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数据中心也常常用于非工作站点的备份。公司也许预定被数据中心提供的服务。这常常联合备份磁带使用。备份能够将伺服器本地的东西放在磁带上,然而,磁带存放场所也易受火灾和洪水的安全威胁。较大的公司也许传送他们的备份到非工作场所。这个通过回投而能够被数据中心完成。加密的备份能够通过Internet传送到另一个数据中心,安全保存起来。为了灾难恢复,各种大的硬体供应商开发了移动设备解决方案,能够安装并在短时间内可操作。供应商像思科系统,Sun微系统,IBM和HP开发的系统能够用于这个目的。

虚拟化

企业级的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是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比如能根据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变化,如何实现这些技术,虚拟化技术,或是模组化数据中心的创建等,都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快速变化的商业需求和有着大规模能耗和製冷需求的最新技术都在催生数据中心的改变,而这些则意味着企业需要花费巨额资金,举例来说,刀片伺服器的问世彻底改变了每平米的能耗和製冷需求,因为刀片意味着需要耗费更大的能源及散发更多的热量。
市场谘询公司Gartner预计,刀片会在未来被更加灵活的伺服器类型所代替,这类伺服器的计算架构会把记忆体、处理器、输入输出设备一起作为共享资源池看待,然后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把这些资源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用户不用依赖硬体厂商来决定每台伺服器的硬体配置,而是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购买资源,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和利用。IT部门可以把32片刀片伺服器和部分记忆体模组合併在一个大型伺服器内,作为一个固定的计算单元来使用,这样的做法是通过减少资源的浪费来提高伺服器的利用率,但是,刀片伺服器是无法根据IT部门运行的套用软体来进行最佳化配置的。
Gartner认为"数据中心的设计原理是很简单的,就是计算出当前的需求,再把未来15到20年的增长需求估算在内,就可以建设配套设施了。最新建造的数据中心开放时通常会有大量的空置空间,整个数据中心都要依靠UPS,供水,供电和製冷系统的支持,但多数空间却是闲置的。这就导致了硬体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费用居高不下,这种模式是低效的"。
而分散建造数据中心的方法是价格每个区域都是独立配置的,但这并不会意味着数据中心会被分散,分析预测,企业数据中心作为私有云运行,这种灵活的计算网路通过谷歌和亚马逊这样的公共提供商进行模组化,然后在内部对企业自己的用户进行管理。
私有云会需要后作业系统来把所有的企业分散式资源作为单独的计算池来管理,分析师预测,虚拟化的日益普及是源于X86伺服器作业系统的故障,这从根本上限制了每台伺服器的功效,从而导致了无数能源的浪费,并且,虚拟机的配置是非常容易的,因此,虚拟化发展非常迅速。
当IT产业呼吁高效节能的伺服器作业系统,并且能够根据套用软体的特殊类型进行自定义,从传统的功能型作业系统逐渐向整个数据中心的后作业系统时代过渡会成为必然。
后作业系统仍然处于发展阶段,VMware公司最新的虚拟数据中心作业系统就是如此,有分析师把整个概念描述为"位于套用软体和分散式计算资源之间的虚拟化层,它能利用分散式计算资源来执行日程管理,负载,套用软体监管和错误处理"。
所有这些最新的概念和技术诸如云计算,虚拟化,后作业系统,分散建造数据中心,更多自定义化伺服器体系架构都在推动数据中心向未来迈进,IT部门能按照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来提供按需定製的服务,而不必担心空间或者能源的浪费和过度配置,目标就是创建操作便捷,适宜发展的数据中心资源。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数据中心的灵活性,为了更好的适应需求的变化。

主要中心

世界数据中心

(World Data Center)是国际科学联合会下设的科学数据组织,有40多个学科数据中心,分属四个数据中心群:WDC-A 美国、WDC-B 前苏联、WDC-C 欧洲和日本、WDC-D 中国。
1988年,中国加入WDC,并建立世界数据中心中国中心(World Data Center D)。WDC-D组织机构包括:中国国家协调委员会、科学委员会、中国中心协调办公室、科学委员会秘书处及九个学科数据中心。

中国有九个分中心

中心名 挂靠单位
海洋学科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地震学科数据中心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地质学科数据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信息中心
空间学科数据中心 中科院空间中心
天文学科数据中心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气象学科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中心
冰川学科数据中心 中科院寒旱所
资源环境学科数据中心 中科院地理所
地球物理学科数据中心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绿色中心

绿色数据中心成趋势

时下的经济环境,让企业更加关注投入产出率(ReturnofInvestment),更加严格的控制预算和成本。而“绿色”、“减碳”也已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名词,随着绿色科技的概念全面性进入消费者与企业环境中,过去只讲求“生产力”、“效率”的数据中心(DataCenter),或俗称的机房,也无法免于这股趋势。
绿色数据中心绿色数据中心
美国《CIO》杂誌在2008年做的一项有280位IT经理人参与的,针对教育领域/非营业组织(12%)、製造服务业(10%)、金融/银行/会计业(9%)、政府组织(7%)、医疗照护/医药服务/製药/生技业(6%),以及批发商/零售/物流业(6%),关于“绿色IT”的调查中,过半IT经理人(55%)表示,他们所处的企业至少都拥有一个包括诉诸环境延续,与绿化IT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方案,而1/4的企业正开始着手面对这个议题。但仅仅只有54%的企业回响,他们的企业时常参与供货商的产品回收程式方案,或者以环境安全为前提处置IT设备,21%偶尔才会做如此的动作,而20%的企业很少或从未这样做。除此之外,1/3的人是根本没有想到其所採购或建置的产品,是否是节省能源或者符合环境延续流程的。
在这次调查中,社会责任(38%)以及降低营运成本(37%)是IT经理人推动绿化IT运作的两大主要动机。比较积极的企业已经着手进行,或者计画构建使他们IT运作于对环境能更为友善的基础建设,比如降低伺服器能源消耗(64%)、教育使用者在夜晚关掉机器设备(57%)、把计算机调置为未使用则进入睡眠模式的状态(49%),以及更新或者重新校正可以提升效能的数据中心冷却系统(44%)。63%的人表示他们的公司需遵照美国电子回收规定,而其中有92%的IT经理人表示已经遵守所需规定法规。
大多数的企业仍然没有一套可计算出该公司对于环境造成冲击程度的方法。61%的人表示,他们的企业没有二氧化碳排放量(CarbonFootprint)的统计数据,仅只有16%的企业才正準备进行。近乎1/4的企业没有计算IT设备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11%有把此部份计算进去。24%的IT经理人表示,他们的企业监管IT相关能源支出,但近一半(46%)的企业则说他们没有IT绿化环境永续的目标。20%的IT经理人表示在迈向IT部门“绿化”的路上,他们已经研拟好应对方针。

多层次混合数据中心设计

在惠普“专业成就卓越投资回报关键设施服务研讨会”上,惠普推出了为企业提供从评估、规划、实施到维护的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服务和解决方案,即“数据中心成功路线图”。该路线图包含旨在改造和最佳化数据中心环境和能源效率的两大关键服务,分别是数据中心标準化评估服务和多层级混合设计服务。
Gartner副总裁兼首席研究专家DavidJ.Cappuccio表示:“单一的设计方法抬高了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而多层次设计方法因其选用最为合理、实用的设施规模而有效控制了投资成本和运营开销。”
一种行业标準分级系统(Industry-standardClassificationSystem)把数据中心设施定义为I-Ⅳ层级。第Ⅳ层级要求满足最高可用性要求。
多层级混合设计是由惠普EYPMCF提供的一项服务,同时也是惠普关键设施服务(CriticalFacilitiesServices)的一部分。
对于多层级混合设计服务,惠普EYPMCF关键设施服务业务策略与发展总监RickEinkorn说,多层次混合设计首先通过业务需求分析来评估和最佳化相关套用,同时发掘哪里需要採用冗余的技术和基础设施来支持关键业务套用。需求类似的套用被分别集中到相应的数据中心层级,即配置相应冗余度和可扩展性的同一区域(或同一层级)。建设第Ⅱ层级和第Ⅳ层级相结合的基础设施相比于全部採用第Ⅳ层的基础设施可以为企业节省上百万美元。惠普多层级混合设计成本分析工具(CostAnalysisTool)可以反应设不同施设计方案的调整对投资成本的影响。例如,一个五万平方英尺的数据中心採用多层级混合设计相比单纯採用Ⅳ层设计标準,可以节省近24%的建设成本。此外,多层级分区设计降低了数据中心的能源和空间需求,显着降低运营成本。

中心作用

可能各大IT新闻都会提到“数据中心”, 看起来是很庞大的家伙,IT巨头Google、MS等耗资巨头投入到数据中心建设中,那幺什幺是数据中心? 从字面意思,非IT人可能人认为是放数据的计算机中心,其实这只是表面,数据中心的建设在不同情况,它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
在数据处理中,分为两大类。一是事务处理,二是数据查询和分析。数据处理或者分析,一般是在资料库中处理,而数据查询分为两大类,一是资料库查询,二是搜寻技术。而随着各种技术的互相作用,搜寻技术和数据分析也越来越有“合作”的意思。
搜寻技术还处于“模糊查询”阶段,也就是从数亿计网际网路信息中模糊搜寻出想要的信息,但由于是模糊查询,所以绝大多数信息都不是想要的,于是几大巨头都在把数据挖掘技术容入搜寻技术中,缩小客户搜寻到準确信息的时间。
但由于搜寻技术其“模糊特点”,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化中,暂时还不适合,因为企业查询的需要是準确的信息,老闆可没那幺多时间一个个排除。于是企业内部建设的数据中心基本是数据仓库,为準确查询和分析服务。
那幺何为数据仓库?前面提到的企业/单位投资信息化,他们不停上信息化系统,比如ERP、CRM、Call Center、OA或者计费等。但上了这些系统后,会产生大量数据,客户首先的需求是查询和报表。但很多报表和查询是需要跨系统的,而且複杂查询和报表很耗 资源,可能影响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于是上世纪80年代人们专门建设一个资料库系统,把各个系统的数据拿到那里进行準确的查询和报表製作,这样既方便又準备,而 且不会影响业务系统。那幺从这点说,数据仓库是全数据的集合。
而后来查询和报表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他们想知道这些数据里到底有哪些有价值的信息,会给决策者哪些有用的帮助。于是上世纪90年代人们把OLAP和数据挖掘 加入数据仓库套用之中。为了更好地分析,人们从数据仓库里还会按照业务需要提出N多数据集市为查询、分析服务,这样会更方便,因为不同部门的需求不同,业务定义也可能不同,所以把数据仓库的信息分到各个数据集市是很有必要的。
但有一点要申明,数据仓库和OLAP、数据挖掘以及查询、报表没有必然关係,他们是不同的逻辑事物,但相互作用密切。正如前面提到,数据挖掘已经结合搜寻技术,更方便地给人们提供网际网路搜寻服务。而数据挖掘在数据仓库的作用,就是更好地分析,比如着名的沃尔玛尿布和啤酒的案例就是数据挖掘的结果,它把数据中很多潜罪责找出一定联繫的几率,这样来帮助企业决策。
那幺数据中心是何物?如果是针对具体的企业或者单位,其实就是业务系统数据存储技术+数据仓库,当然有的单位乾脆只有数据仓库,比如科研单位,他们又不作 业务处理,只有分析需求。但如果是网际网路公司,就和普通企业和单位的数据中心不同,因为网际网路的信息实在庞大,不可能包罗所有信息到资料库,也处理不了那 幺多信息,所以他们的数据中心的其中作用就是加强网际网路数据的处理速度和效果;另一个作用也是数据仓库,但他们的数据仓库就不会包含所有网际网路信息,而是企业本身关心的信息,当然数据量也非常大,一般十TB以上。
中国信息化其实还在初级阶段,可能很多人认为有了PC,可以上网,有很多软体用,信息化程度就上去了?其实不然。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应该包括準确快速处理、查询、分析数据等。当前美国几乎所有国家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都配有数据仓库系统,而中国很多部门的普通业务系统还不够完善,更不要说建设数据仓库了。
其实最有意义的一个项目,应该是中国农业部数据仓库的建设。数据中心/数据仓库建设后,全国各乡镇级以上都可以作为其用户,查询具体信息和分析信息,还会出现农作物卖不出去,老百姓买不起的现象吗?不会!因为各个地方适合种什幺,当年各种作物的市场需求等都看在眼里。然而信息化不是万能的,还要 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农业技术指导、专门的採购、物流、销售公司等。

市场需求

灵活性

- 大多数机房没有更多的空间来放置新伺服器、存储设备和基础设施设备

数据中心外包

- 虚拟化带来更多的数据中心外包、主机託管等需求

计算问题

如今的数据中心架构发生着意义深远的改变,自区域网路得到大规模普及以来,IT领域发生的最显着变化可能就是IP与存储网路的统一。
看到这里可能会想:向新一代数据中心体系架构迁移听起来像是专为经济繁荣时期计画的一项盛事。但是假使考虑到潜在的长期成本和运营灵活性收益,首席信息官和他们的顶级IT体系架构就必须开始计画统一基础架构的影响。这种转变已经不仅仅是利用乙太网光纤通道来运行存储流量那幺简单了。而是在万兆乙太网基础上建立一个独立的统一网路架构,用万兆乙太网来承担数据中心的各种流量,从数据到声音到存储到高性能集群都应如此。
思科系统公司首席技术官Padmasree Warrior在他的部落格中写道,数据中心面临的问题是"他们是虚拟化的孤岛",虚拟化伺服器,存储设备和网路都是分开管理的。在她今年初的部落格上也进行了很多类似的讨论,Warrior表明了思科整合这些管理孤岛的远景规划。思科公司希望能提供数据中心统一计算战略的细节,本周一的新产品发布就是其中的一步。
思科的想法正确与否?自从针对数据中心的灵活性和自动化研发虚拟IT资产的机遇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这似乎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路线。那家厂商能成为这种体系架构的中心依然是有待时间和市场来证明的问题。
统一数据中心基础架构从长远来看有两方面的优势。一个好处是能降低成本:因为能提高利用率,减少线缆和网路连线,所以能降低基建投资。更重要的是,统一数据中心有望降低运营成本,由于能实现数据中心管理自动化,简化工作负载的同时也减少了所需的劳动力成本。并且与对存储和网路管理分别管理的方式相比,数据中心只需一个基础架构团队就能实现整个统一管理。
第二个好处是统一基础架构能通过虚拟IP和光纤通道存储网路增加IT的灵活性,通过单一的控制台就能实现管理需求。不再需要安装新的套用软体,改变存储容量,对电缆重新分配或者按照存储和网路团队的互联需求来做出改变。统一数据中心基础架构有望让企业与处理能力,网路频宽和他们随着需求改变进行分摊的存储容量等统一模式结合的更加紧密。
不过统一基础架构还必须採取严厉的措施:按月来和準备现金流而不是按年。厂商不能提倡重新替换战略,向需要採购新硬体的统一基础架构方向发展。任何硬体投入都需要经过详细审查。
那幺统一基础架构为什幺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了呢?原因之一是思科和竞争对手都在积极筹划统一计算。Warrior的部落格内容就已经初见端倪,众所周知思科公司研发代号为"加利福尼亚"的刀片伺服器,它把交换机与存储,数据网路流量和虚拟化管理都集中在刀片伺服器中。思科在本周一公布了统一计算战略的细节。此举可能会让思科公司处于与他们的合作伙伴-诸如IBM和惠普相竞争的对立地位,要知道IBM和惠普都是知名的伺服器製造商。Warrior在最近的视频中坦承,为了巩固和争夺市场,会看到行业领军人物以新的方式展开激烈竞争。
统一基础架构获得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向虚拟化的大举挺进也在暴露自身的问题。数据中心架构师需要虚拟伺服器有更多的连通性,因为与过去伺服器仅用于一种套用软体的时代相比,虚拟机要用于多种用途,那时的伺服器所需的连通性是相对有限的,而伺服器需求的连通性要求已经大大提高。除了存储和网路方面面临的难题外,架构师在分别管理物理伺服器和虚拟伺服器时经常会为日益增长的複杂性头疼。
激发统一计算的最后一个因素就是全新乙太网标準,以实现整个乙太网存储流量的无损耗传输。
在短时间内,这种统一应该被看成是能简化管理的成本牵制战略,虽然多数简化行为都是物理层面,而非逻辑层面的。
但统一基础架构真正的价值在于操作的灵活性。如果厂商能交付统一,虚拟的基础架构--逻辑基础架构的管理像物理基础架构的管理一样统一化,那幺只需一个IT团队就能实现对整个网路的运营,监控和管理,使用一个控制台就能管理存储和标準IT的流量。

存在的问题

在上世纪90年代末,企业为了共享存储系统建立了独立网路,利用光纤通道来连线存储阵列。同时以IP为基础的该地区域网的使用也向伺服器到伺服器互联,伺服器到客户互联,IP电话传输以及与许多其他服务连线等方向发展。结果就是如今的数据中心被自己的基础架构困住。
数据中心面临的物理问题是伺服器本身和用来连线这些伺服器到其他套用环境的电缆。通常伺服器至少有2个双连线埠光纤通道汇流排适配器来连线存储,两个双连线埠网路接口卡来连线IP网路。这四个卡插槽和12个线缆外挂程式意味着可供扩展的空间寥寥无几,大量的散热,无数的线缆和大面积的数据中心占地空间。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需要IT部门事先计算好物理光纤通道的配置,进行安装,一旦工程正确完工就儘可能不再去碰它。
根据思科系统和博科通讯这种领先厂商的说法,解决方案是研发基于融合增强型乙太网或者思科数据中心乙太网的统一基础架构,这两种标準乙太网的设计都是为了把存储乙太网规格扩展到万兆。思科将其冠名为DCE,他们认为这与CEE的名称是一致的。
思科的目标就是通过统一网路界面和单一电缆运行存储和IT流量。甚至分配给伺服器一个二级接口和用于冗余的电缆通道,这种安装方式可以将电量的数量从12减少到2个,主汇流排适配器/网路接口卡也能从至少4个减少到不到2个。
这种标準能让IT团队按照特定流量的优先权来进行工作负载分配,比如将60%的频宽分配给存储。这种标準还能根据特定的输入/输出流来暂停命令;暂停所有的通讯。按照乙太网环境,可能会和套用软体产生冲突。DCE包括多通道能力,能提高大型网路的可靠性。
或许与乙太网光纤通道,相关CEE和DEC有关的最重要的事实是他们还没有得到标準的认可。厂商并不希望发生太大的改变,由于这些标準是统一计算的基础组成部分,因此这也给了首席信息官们更多等待的理由
以下是笔者对统一体系架构的大致观感。一端是连线到融合网路适配器的乙太网,融合网路适配器由Emulex和QLogic提供,很快会使用博科和其他厂商的产品。这些融合网路适配器替代了伺服器中使用的四个网路接口卡,能对用于作业系统的任何协定-包括光纤通道,IP流量或者乙太网光纤通道进行转化。
在基础架构另一端的是以常规光纤通道为基础的存储系统。不过他们不是用于存储阵列的本地乙太网光纤通道连通性(虽然某些厂商宣称很快就会实现)。无论如何思科公司不会摒弃现有的光纤通道存储区域网路。因此在乙太网光纤通道和本地光纤通道之间的移交必然会在基础架构中间发生。
对于中间部分,两家主要的基础架构提供商思科和博科之间在分类方面存在分歧。思科构想的是机架顶部交换机,这种方式能让乙太网光纤通道连线埠实现与伺服器的互联。然后交换机有可供流量上行传输到光纤通道存储区域网路交换机架构或者IP基础架构的连线埠。
而在博科的构想中,交换机中有3个功能模组,比如Brocade 8000。一个是用来连线光纤通道存储的常规光纤通道模组,它也能将CEE标準连线埠连线到标準IP交换机的标準IP连线埠上,实现到企业该地区域网的连线。在乙太网光纤通道基础架构构建的初期阶段,企业需要一个二级交换机来抽取各种协定,把他们传送到适合的交换机。
儘管这些方式在早期阶段听起来并不像是完全的"统一"概念,但是对于多数用户而言,必须意识到统一计算是从伺服器网路接口卡整合开始的循序渐进的战略实施过程。在实现乙太网光纤通道接口在存储层面上得到普及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未来的套用是一个混合型基础架构。
统一基础架构并不是思科或者博科或者其他厂商自己能说了算的。毫无疑问很多厂商的系统都不能兼容共处,因为他们使用的是光纤通道存储区域网路系统。不过由于这是光纤通道的问题,因此系统可能会在最低级别上实现兼容,把他们混合起来可能会限制某些特性的套用。

统一投资回报率的硬参数

统一基础架构大部分的投资回报率应该来自于被降低的运营成本,特别是减少的劳动力。但是资金成本必须经过详细的审查。据对统一基础架构战略的了解,切实能节省的设备配置是伺服器的网路接口数量和电缆的整合。
儘管用户使用的乙太网卡和主汇流排适配器数量可以大大减少,但替换他们的融合网路适配器却要花费2到3倍的成本。最新的融合网路适配器可能能实现更多的频宽,但是这种战略不能按照卡的成本来支付费用。融合网路适配器可能会遵循类似硬体的方法:如果大批量生产成本会有所下降,当集成在系统主机板上时成本也会大幅下滑。但是还没有适合乙太网光纤通道的主机板。
频宽需求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万兆乙太网接口与四连线埠1GB卡相比,性能显然能大幅提升。这种影响在存储方面体现的就不那幺明显,但是和频宽的改进相结合可能会增加交换机的成本。
但是最直观的资金投入是企业需要採购多少新的物理伺服器,数据中心是否会耗尽交换机基础架构的连线埠。如果企业要大规模增加伺服器数量,那幺相应的连线埠能力和频宽压力都会增加,随着统一基础架构设备,管理软体和标準逐渐成型,特别是2009年底或2010年扩展行动开始展开,那幺乙太网光纤通道才会显得有意义。
虚拟化在统一计算中的激发的兴趣也会令人头疼,但是这也正是其价值所在。提议标準的某些特定能力应该允许虚拟化实现更大的灵活性,比如在预先安装虚拟机基础上对频宽区分优先权。这项工作是通过IP和光纤通道主汇流排适配器设备来完成的,如果用多用途统一基础架构来实现就更有价值。这是因为统一基础架构能允许运行在单机版伺服器上的套用软体有权访问虚拟存储,让基础架构经理确保套用软体的性能服务水平。密集的虚拟化部署能降低数据中心的成本,提高虚拟化项目的投资回报率。

一切有待时间来证明

任何投资都需要慎重考虑。这也能理解为什幺很多企业在和网路厂商讨论统一基础架构时都表现谨慎。
一家金融技术和服务提供商的首席信息官不无担忧的说,统一计算战略-配置交换机和融合网路上适配器卡所需的基建费用会整合伺服器所节省的费用抵消殆尽。
一家油气公司认为他们今年已经採购了足够多的伺服器来为统一战略做準备。但是公司的首席信息官表示,企业要等到所有的标準都得到认可,新的基础架构可靠性得到验证才会有所行动。
另外一家没有配置大量伺服器的油气公司则通过在他们的新伺服器上配置乙太网光纤通道卡来为统一基础架构做準备。公司的基础架构经理表示,公司计画下个季度购置一台访问层乙太网光纤通道交换机。

推荐方案

那些新建数据中心或者準备大规模扩建的企业应该考虑统一基础架构。但是许多企业都在尽力避免新建数据中心,至少要到经济形势好转以后才会考虑这个问题,他们把整合伺服器作为可行方式之一。他们的最佳战略是什幺呢?
一家统一数据中心绝不是真实世界中数据中心预想的样子,即使多数有影响力的技术厂商都在蓄势以待。对首席信息官来说制定未来几年中的应对伺服器增长的计画是非常重要的--就应该开始行动,如果统一战略是他们追求的目标,那幺任何他们购买的设备都应该支持统一基础架构。在这种进步中唯一可能拖后腿的就是物理存储系统,物理存储系统反映出未来光纤通道的每个方面。
没有使用乙太网光纤通道的企业也能实现性能的大幅改进。多数厂商称明年就能实现8GB光纤通道连通性成本的大幅降低。博科甚至对16GB光纤通道也做出承诺。其他的网路接口卡和交换机提供商在未来也有望实现这些升级。
由于经济原因厂商不会用乙太网光纤通道代替现有的基础架构。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按需配置的统一基础架构奠定基础。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还意味着能将光纤通道交换机和IP基础架构1GB乙太网刀片上的投资最小化。随着乙太网光纤通道的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还能减少电缆的占地空间和管理成本。
交换机的成本通常也是个不小的障碍,原因之一是人们都在迫切等待着思科统一基础架构战略的出炉。如果在模式下增加伺服器(使用的连线埠数量是统一基础架构连线埠数量的4倍)迫使企业购买一台新的交换机,这样不如购买一台乙太网光纤通道交换机。
企业还应该跳出统一基础架构的思维去解决战术问题,诸如维护多重网路接口卡的成本和複杂性,伺服器背后堆积的成捆的电缆以及更多IP频宽的需求。从战略上来说,企业希望在不扰乱下层物理基础架构的前提下,节约成本,增加动态重新分配资源的灵活性。如果厂商能实现这一点,那幺首席信息官就会乐于去尝试。

管理实例

英特尔高水平数据中心的管理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其业务的运行以及创新对于数据中心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英特尔的技术能够解决数据中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降低设备管理压力,控制成本激增,提高系统整体安全性,加快回响速度,帮助企业建立高水平大型数据中心。
DataCenter设计/评估
英特尔在数据中心设计和评估方面有强大实力和丰富经验,以专业的英特尔数据中心设计方法论和建造流程,採用业界领先的数据中心生命周期理论,在全球範围内已经设计和建造过250个数据中心,对高密度数据中心的热力学模型、设计、建造和运维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英特尔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工具模拟高架地板上、下的空气动力状况,并自己构造一些工具验证和最佳化计算流体力学模型软体的性能。英特尔参与计算流体力学模型软体的设计是因为英特尔是唯一在高密度数据中心散热领域做创新和研究的公司。
为了验证、最佳化这些模型的效果以及动力、散热设计假设,英特尔实际建造了部分数据中心。最新完成建造的T3级、7000平方米的数据中心已经具备可以支持超过5KW/平方米耗能的能力。
VT(VirtualizationTechnology)虚拟化技术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虚拟化技术对IT基础架构的建设和维护非常重要,IT基础架构的升级已经不再是为了解决暂时的业务维护问题,而是放眼未来的创新大计的保证。英特尔的虚拟化技术(IntelVT),从IT系统的最基础层面帮助IT管理者实现虚拟化,特别适合于数据中心级别的数据整合和迁移。
英特尔多核64位处理器的推出,为虚拟化技术在广阔的x86伺服器套用过程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英雄用武之地。或者说,虚拟化技术之所以在近一年来的时间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与英特尔推出了以四核为代表的多核处理器息息相关。这是因为,多核是运行多个作业系统和套用的虚拟化伺服器的理想选择。
同时,採用英特尔虚拟化技术的VMM所支持的作业系统範围,将比目前纯软体VMM解决方案更加广泛。另外,CPU的虚拟化技术是一种硬体方案,支持作业系统直接在上面运行,从而无需进行二进制转换,减少了相关的性能开销,极大简化了VMM设计,进而使VMM能够按通用标準进行编写,性能更加强大。对于那些已经在运用虚拟化软体工具的用户来说,不用增加任何额外成本,就可以藉助内置在英特尔处理器中的虚拟化技术,来提升虚拟化软体工具的性能。
英特尔虚拟化技术的主要特性和优势:
l专为虚拟机监视器(VMM)提供的全新特权空间,可支持未经修改的作业系统和套用在专门为它们设计的环境中运行,从而简化硬体调用;
l通过硬体底层指令集来支持虚拟机监视器(VMM)与已安装的GuestOS(虚拟机上的作业系统)之间的切换,使得虚拟化技术更加简单、高效、可靠;
l 虚拟机监视器(VMM)和已安装的GuestOS的处理器状态信息保留在专用记忆体地址空间中,这样可以缩短各个作业系统访问硬体之间的间隔时间,同时提高了各个虚拟机上的作业系统之间的安全;
随着英特尔四核至强处理器平台和双核安腾平台的进一步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将享受到内置在其中的英特尔虚拟化技术的好处。
EEP(EnergyEfficientPerformance) 高能效表现
针对企业数据中心对系统高效能的追求,英特尔的多核套用以及45纳米技术都为系统高效能做出了贡献。
与英特尔65纳米技术相比,英特尔45纳米技术的密度增加了一倍,它在相同的晶片空间中纳入了近两倍数量的电晶体。这样,双核处理器就拥有了超过4亿个电晶体,而四核处理器中的电晶体数量则超过了8亿。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特尔45纳米技术将带来计算性能的巨大飞跃,使二级高速快取增加50%,并实现更高水平的突破性能效表现。
有效支撑分支机构
大量分支机构的存在给企业带来了IT支撑和管理的巨大工作量,营业网点数量众多在某些情况会成为银行的负担,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英特尔帮助企业实现网点转型,降低IT支撑和管理成本,促进渠道整合。
vPro博锐技术
英特尔博锐处理器技术能够极大地降低电脑管理的相关成本。这要凭藉英特尔博锐处理器技术的两大关键组件:英特尔主动管理技术(英特尔AMT)和英特尔虚拟化技术(英特尔VT)。实际上,这两项技术本身也具备降低或消除全部电脑IT支持成本的潜力。其优势在于:
改进远程资产管理-无论电脑是否开机,採用英特尔博锐处理器技术的电脑都能够更轻鬆地进行识别。这就可以降低库存错误和审核错误。
识别错误造成的净成本-根据研究表明安装支持英特尔博锐处理器技术的电脑之后,补救措施方面的工作可节省68% 至 91%。
微软斥资1.3亿元投资建设数据中心。

无线技术

有了基于英特尔迅驰处理器技术的笔记本电脑,用户可体验高清晰度(HD)数字娱乐、强劲性能表现、耐久的电池使用时间、以及让人惊异的无线连线能力。迅驰处理器的主要特点如下:
集成无线区域网路能力-凭藉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集成无线区域网路能力,无需使用线缆、板卡和天线。藉助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Wi-Fi认证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网际网路和网路连线访问信息和进行现场交流。遍布全球的许多公共Wi-Fi网路(称为“无线热点”)都可以提供这种连线能力。此外,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设计用于支持广泛的工业无线区域网路(WLAN)安全标準和领先的第三方安全解决方案(如思科兼容性扩展),因此可以确定数据已经得到最新的无线安全标準的保护。此外,英特尔还将与思科等厂商合作,共同为领先的第三方安全解决方案提供支持。

架构展望

以Web为中心的计算技术的兴起意味着关注IT资产的角度从物理转向了逻辑。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那些未能摧毁我的,使我更强大。”是的,如果你能在这一度繁荣又一度萧条的IT轮迴中活下来而不会感到焦头烂额,那幺你一定觉得自己真的很强大。不过且慢,还不到鬆一口气的时候,现在你需要利用已经积聚起的每一分力量,去和面前那些动摇IT业的变革做一番争斗。
主要的技术供应商和向前看的网路及IT经理人都认为,一个以Web为中心的崭新计算模型正在孕育成形,但是对于这个计算模型最终的形态以及该如何命名,他们却莫衷一是。会象IBM鼓吹的那样成为按需计算吗?会是Oracle、Sun和其他厂商力推的格线技术热吗?还是完全朝着公用计算、自动计算、虚拟化或其它方向前进呢?
诸如Cisco、EMC、HP和微软等技术巨擘都在为争取你的欢心而激烈较量,而设计上的胜利者将在未来十年收益颇丰。(证据何在?只要看看现在Wintel阵营的统治地位和客户机/伺服器领域。)
你不得不对这些高高在上的理念进行一番甄选,研究研究你的关键技术供应商的发展路线,与此同时,针对你的基础架构的每一层及其上面的套用努力做出最佳选择。
不用担心,让我们来为你了解眼前的变革助上一臂之力。我们将在本文探索一种我们称之为新数据中心的概念。新数据中心的出现代表着IT业内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一场既有风险又能为你和你的战略供应商带来回报的革命。
业界能否最终把未来数年称之为“新数据中心时代”,只有时间知道。我们在此提出这一概念仅供你在设计新的网路化IT环境时参考之用。

伺服器

新数据中心演变的核心是计算平台的战略选择。哪一种平台能够最好地支持ERP和CRM等传统套用以及崭露头角的面向服务的Web套用?你必须在标準Intel伺服器、专有硬体和刀片伺服器之间做出选择,并且为64位系统以及格线和虚拟计算技术的到来做好準备,或者你也可以选择本质上把流程外包的按需计算产品。

基础架构软体

然后,你就得为各种相互竞争的作业系统(Unix、Linux和Windows)决定它们的最佳作用,每一种作业系统都经历着不同的成功道路。在Windows领域,你正在关注作业系统和微软其它核心软体组件的多种升级技术,以便支持更强有力的合作和套用集成。
另外,你还要为新一代的Web套用挑选开发平台。如果你对围绕这些新套用的各种标準、安全和管理问题尚不了解,那幺很快你就会变得内行。

网路和Web基础架构

你的网路基础架构必须能够满足合作新需求以及Web套用的爆炸性增长。为VoIP和新兴的会话初始化协定(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套用提供高质量支持做好準备,这有可能意味着将中枢和数据中心交换机升级至10Gb/秒乙太网,以及将配线室升级至1G。
许多公司还部署了一大批新设备,以解决具体的高容量、高交易量Web站点和Web新套用的问题--比方说,第4层至第7层交换机、安全套接字层加速和负载平衡等。在整个Web基础架构生态系统中,各厂商相互竞争的领域不仅在产品性能上,也在将更多功能合併至一台设备的能力上。不过最终你希望构建一个单一的网路基础架构,而不必继续为每一次网路新挑战急急惶惶。这将导致Web和传统基础架构厂商之间在控制能够支持现有和分散式新套用的统一网路时发生冲突。

无线/移动能力

你的雇员正收拾起能够Wi-Fi的膝上型电脑,在家里或旅馆里使用Wi-Fi。你的业务部经理髮现无线计算技术如何加快了决策制订并改进了客户服务,所以你面临压力要把无线技术紧密结合到基础架构中。你会为无线功能升级现有的交换机或者利用新的无线LAN交换机辅助无线设计、部署和安全性能吗?你如何在Wi-Fi热点混用2.5G和3G数据交换机,以便为雇员提供无缝高速数据访问呢?同样,準备好迎接无线新套用的浪潮吧。

存储

存储市场将继续经历飞速的变革,这些变革由现正进行的存储资源网路化以及存储虚拟化进程所推动。存储区域网路(SAN)、网路连线存储(NAS)和IP存储将在你的战略计画中起到什幺作用?很多重要的业务问题同样在重塑存储业。企业需要採用新方式从所存储的信息中收集业务情报,新的服从和报告法规的出台也表明存储需求正在迅速增长。

安全

牢固的安全措施是新数据中心所必需的,但目前仍然很难描述。各种威胁不断变化而且攻击越来越密集,但是各公司却想方设法让套用更加分散、信息更容易访问,这两者结合是很危险的。
在未来几年,你必须选择如何以最佳方式在整个新数据中心部署安全技术:应该安装什幺硬体、软体和网路基础架构安全工具?管理化安全服务应该起到什幺作用(如果能起作用的话)?你如何使用越来越多的安全工具管理数据大潮?还有令人头疼的是,不断打补丁的软体和无线技术安全难题,这些可真够你受的。

网路和系统管理

随新数据中心而来的是系统和网路管理的新需求。主要厂商必须超越设备管理层面,让用户对套用性能有清晰了解--然后提供各种工具确保这些性能的发挥。还有,你需要更好地支持移动设备、网路和安全管理集成,并且了解和热衷于IBM、HP和微软等主要厂商的自动化(即自我恢复)管理战略。

高效中心

整合使数据中心高效运行所需的工具

构想将伺服器、网路和存储作为一个共用资源池进行管理,可以迅速地重新部署这一资源池,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戴尔的高效数据中心可整合、简化、自动化数据中心资源的管理,从而实现了上述愿景。 将类似虚拟的功能引入物理伺服器,消除不必要的管理控制台,以动态方式重新部署伺服器。戴尔为高效运行异构数据中心提供了先进的解决方案。
利用戴尔高级基础设施管理器(AIM)可将伺服器、网路和存储作为一个共用资源池进行管理。部署更快捷,风险更低,可预测性更强。 戴尔高级基础架构管理支持数据中心中已有的标準,使动态工作负载具有灵活性,并提供自动部署和高效运行管理功能。
1、保护您的投资 — 支持现有伺服器/存储/网路
2、同时支持虚拟环境和物理环境
3、提供灵活性 — 可混合搭配虚拟化解决方案 , 包括 VMWare、HyperV 和 Xen

戴尔服务

戴尔服务可分析您的硬体与软体需求,帮助评估哪些软硬体适合您的环境,哪些与您的业务目标一致,为您的高效数据中心提供建议和设计
远程基础架构监控服务 — 提高重要远程 IT 资产监控与管理的可靠度和成本效率
数据中心管理服务 — 旨在使您能够外包一些与存储管理、备份管理和虚拟伺服器管理有关的核心管理任务
远程受管服务 — 旨在帮客户简化并主动管理其 IT 基础架构,实现更好的操作控制,并迅速消减成本
系统管理谘询服务 — 帮您洞察成本去向,消减管理 日益分散、异构环境过程中的总体拥有成本 (TCO)

迈出第一步

了解高效数据中心优点的第一步是参加戴尔 IT 谘询高效体系结构研讨会。研讨会由戴尔主办,为期半天,解决您技术和相关业务方面的主要挑战。您将与戴尔顾问合作,确定可行的解决方案与技术领域,给企业带来可计量的效率提升。

数据中心的可再生能源

数据中心内的能源消耗,总体而言是非常有效的。随着虚拟化和云计算的增长,数据中心的整体能源使用效率才会有所改善。能源浪费最严重的阶段其实是製造能源的时候。
无论是煤、煤气或燃油为数据中心提供能源,大量能源损失都发生在其产生阶段。大多数化石燃料系统也都位于远离市区的地方。更先进点,更小型的能源製造设备可以改善这种情况。高温燃料电池採用一系列碳氢化合物燃料,将其分解为氢,然后从空气中获取氧,用于创造电能,并产生热量与水分。
关键在于儘可能多的捕捉输出。燃料电池产生的热能可以被用于为寒冷的空间提供供暖,甚至为水加热。手机燃料电池所产生的纯净水有助于缓解位于缺水地区数据中心的用水紧张。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与风能同样可以用来进行电解水,为燃料电池製造氢。然后可能建立一个真正可再生的连续数据中心主电源系统。这种方法不一定是製造电能的最便宜方式,和那些交钱就能获得能源的方法相比,但它确实一个为数据中心长期供电的有效手段。

电源管理

数据中心大部分电子元件都是由低压直流电源驱动运行的,例如晶片,电阻器,电容器等等。引入高压单向和三向交流电源,经降压器处理达到所需电压。每次转换都会导致电量消耗,即使是现今最好的转换器最高转换率通常也只有98%。
数据中心的电源配送多数是单向交流电。每台IT设备内部都有一个主要转换器满足多变压输出。更多机载转换器甚至能满足特定元件对电压的要求。不过,大型转换器往往比这些小型转换器更有效。所以这些迷你型转换器可能只达到95%效能。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涉及到6个转换步骤,那幺将近四分之一的电能就在这个过程中流失了。
因此,在跨越儘可能多区域的地方使用直流电肯定是一个有效办法。这可以避免在数据中心设备上额外使用转换器。
在电信行业里,一些人的设备使用的是直流电。因为整个行业都是以直流电供应型设备发展建立起来的,老式电信设备对于多向直流电压没有过多需求。因此,在这种设备上的电力配送可以通过内置于设备构造之中的转换器实现,而大型铜製汇电板则负责高电流直流电的配送。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