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研究

2019-09-10 19:41:00 百科

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研究

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研究是一篇西方经济学专业的博士论文,由徐长生老师指导,崔友平编着。

基本信息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授予时间
2007
关键字
经济周期 经济波动 巨观调控
馆藏号
F124.8
馆藏目录
2009\F124.8\1

中文摘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举世瞩目,但是,一直也面临着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不稳定难题。本文试图分析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徵,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大角度探寻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深层次原因,旨在寻找出控制通货膨胀和减少失业相结合、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相结合、总量平衡和结构最佳化相结合的巨观调控方式,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我国从1953-1976年23年间,大致经历了5个周期的经济波动,平均长度约4.8年。改革前我国经济周期长度极不规则,波动幅度大。改革开放后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经历了4次较为完整的经济周期波动,2000年我国进入了第5个经济周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总体特徵是增长位势提高,周期波动幅度降低,波动性质向增长波动转变,增长波动的扩张、收缩动力机制发生变迁,价格代替数量信号传递波动信息等。 本文运用AD—AS模型和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冲击论研究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首先,总需求波动对经济周期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总需求己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从投资需求来看,国有投资起着经济启动和收缩的先导作用。国有投资与非国有投资具有一致性,国有投资是国家巨观政策的操作和控制槓桿,非国有投资基本上是随市场景气循环的变动而进退。从消费需求来看,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消费一直处于受压抑状态,消费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并未充分表现出来。1978年以后情况有所改变,消费对国民经济成长贡献率居于主体地位。上世纪80年代,消费对经济成长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90年代以来,消费的作用仍是居于主体地位。从政府需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财政预算外收支以及地方政府的扩张行为,成为我国经济波动的一部分冲击源。从国外需求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上升,国外需求特别是出口对于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程度逐步加深。 其次,总供给冲击也会导致经济波动。从农产品波动冲击来看,粮食产量增长率的波动虽然不是我国经济波动的决定性因素,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当粮食减产,供求紧张时,粮食价格会上涨,往往会造成通货膨胀。从能源与原材料冲击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前面的4个完整周期中,我国的能源消耗增长率明显地呈波动性增长,能源周期与经济周期基本一致。从生产技术创新冲击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还分析了经济波动与三大产业波动的相关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波动是一种必然现象,我们应该承认经济周期波动的客观存在。我们应该注意到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具有两方面的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正效应主要表现经济波动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是深化我国体制改革的最好时机,是转变我国经济成长方式的良好契机等方面。经济周期波动的负效应在经济过热和经济萧条时期有不同的表现。经济过热负效应表现在造成我国经济的混乱,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破坏资源配置的基础,严重的经济过热可能会使货币贬值,加剧投机活动。经济收缩的负效应表现在物价水平持续下跌,企业亏损严重、停产、倒闭,失业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下降、投资持续下降等方面。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曆次针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巨观调控政策,发现国家巨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也会影响经济波动,而巨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效果取决于经济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选择。 本文最后提出了针对我国目前经济波动状况的巨观调控政策建议:继续实施“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实现区别对待的产业(行业)调控政策;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不失时机地推进金融、财税等方面体制改革,健全巨观调控体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