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网管员必读:网路管理

2020-02-29 09:02:00 百科
网管员必读:网路管理

网管员必读:网路管理

2007年9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winidows作业系统类图片,王达编着

基本介绍

  • 书名:网管员必读:网路管理
  • 作者:王达
  • 页数:655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9-1
  •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网管员必读—网路管理》第1版的全面重写,因为书中所涉及的两个主要网路作业系统都已升级。本书介绍的是Windows Server 2003 R2和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Advanced Server 4。
本书共两篇,15章,前10章介绍的是Windows Server 2003 R2系统中的各主要网路管理方法,如用户和组的管理、用户档案配置与套用、档案系统管理、磁碟系统管理、活动目录管理、组策略配置与管理、远程管理与远程协助、伺服器性能管理等。后5章介绍的是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Advanced Server 4系统中的各种安装方式、基本网路属性配置、网路连线的创建与配置、用户和组群管理、档案系统管理、磁碟系统管理、DNS/DHCP/Apache HTTP伺服器配置、RPM和资源管理等。
本书内容全面、系统而又专业,既有适合初级读者的基础知识介绍,又有适合中、高级读者所需的各种複杂网路配置和经验介绍。可供广大自学者自学,又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

王达,1992年大学毕业,十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发表过千余篇以技术专题为主的文章,出版过多本以网路为主的计算机图书。曾是天极网IT168e800和《电子世界》等媒体的专栏作者。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获得了不少荣誉。个人所获荣誉有:
2004年在华储网年度评比中获得“读者最喜爱IT图书作者”称号。
2005年在电子工业出版社飞思公司年度评比中获得“最佳作者”称号。
2006年获得第二书店“输出荣誉奖”。
编着图书所获荣誉有:
2004年:《虚拟专用网(VPN)精解》、《网管员必读——网路基础》和《网管员必读——网路套用》获得华储网年度评比“读者最喜爱IT图书”称号。
2005年:《网管员必读——超级网管经验谈》获得华储网年度销售排行第三名。
2005年:《网管员必读》系列图书获得华储网年度评比“读者最喜爱IT图书”称号。

目录

第一篇 Windows Server 2003 R2篇
第1章 Windows Server 2003 R2主要功能和特性
1.1 Windows Server 2003的三次重大更新和Windows Server 2008展望
1.1.1 Windows Server 2003的三次重大更新
1.1.2 Windows Server 2008主要新功能展望
1.2 Windows Server 2003的主要网路管理功能
1.2.1 Windows Server 2003新增或改进功能对照表
1.2.2 伺服器可靠性方面的主要功能
1.2.3 伺服器可用性方面的改进
1.2.4 伺服器可伸缩性方面的改进
1.2.5 伺服器可管理性方面的改进
1.2.6 伺服器安全性方面的改进
1.2.7 伺服器远程管理方面的改进
1.2.8 Active Directory功能方面的改进
1.2.9 磁碟和档案管理功能方面的改进
1.2.10 网路协定和技术方面的改进
第2章 用户和组管理
2.1 Windows Server 2003本地用户和组
2.1.1 本地用户和组账户
2.1.2 本地组的默认安全设定
2.2 域用户和组
2.2.1 Active Directory命名
2.2.2 域默认用户账户类型
2.2.3 域组账户
2.2.4 组作用域
2.3 “Active Directory用户的计算机”容器和组织单位
2.3.1 “Active Directory用户和计算机”管理单元基本结构
2.3.2 组织单位(OU)
2.4 域用户的管理
2.4.1 新建域用户账户
2.4.2 重设用户密码
2.4.3 複製用户账户
2.4.4 利用Ldifde.exe来实现域用户账号的批量添加
2.4.5 利用CSVDE命令实现域用户账户的批量添加
2.4.6 利用脚本批量添加域用户账户
2.4.7 移动用户账户
2.4.8 删除用户账户
2.5 用户账户属性配置
2.5.1 基本选项配置
2.5.2 设定登录时间
2.5.3 限制用户登录的主机
2.5.4 禁用或启用用户账户
2.5.5 配置用户的所属组
2.5.6 其他属性配置
2.6 域组管理
2.6.1 新建组
2.6.2 将成员添加到组
2.6.3 允许Anonymous Logon组中的成员成为Everyone组中的成员
2.6.4 转换组类型
2.6.5 更改组作用域
2.6.6 删除组
第3章 用户配置档案的配置与管理
3.1 用户配置档案
3.1.1 Windows Server 2003系统用户配置档案新功能
3.1.2 用户配置档案类型和使用用户配置档案的优点
3.1.3 执行常见用户配置档案任务的新方法
3.1.4 用户配置档案的内容
3.1.5 使用用户配置档案的经验与建议
3.2 用户配置档案的使用与管理
3.2.1 漫游用户配置档案的创建
3.2.2 複製用户配置档案
3.2.3 删除用户配置档案
3.2.4 在配置档案中添加主资料夹
3.2.5 重定向“我的文档”
3.3 用户登录脚本配置
3.3.1 脚本档案基础
3.3.2 登录脚本可用环境变数
3.3.3 登录脚变数的设定方法
3.3.4 创建登录脚本
3.3.5 配置域用户登录脚本
第4章 磁碟系统管理
4.1 磁碟管理概述
4.1.1 与磁碟管理有关的术语
4.1.2 磁碟管理视窗
4.1.3 分区样式
4.2 管理磁碟
4.2.1 初始化新磁碟
4.2.2 查看磁碟属性
4.2.3 将基本磁碟转换成动态磁碟
4.2.4 将动态磁碟转换为基本磁碟
4.2.5 远程磁碟管理
4.3 管理基本卷
4.3.1 指派、更改或删除驱动器号
4.3.2 将分区标记为活动分区(仅限于32位)
4.3.3 创建分区或逻辑驱动器
4.3.4 扩展基本卷
4.4 管理镜像卷
4.4.1 创建镜像卷
4.4.2 创建和测试镜像系统或启动卷(仅限于32位)
4.4.3 中断镜像关係
4.4.4 从镜像卷中删除镜像
4.4.5 重新连线磁碟并修复镜像卷
4.4.6 用另一磁碟上的新镜像替换出现故障的镜像
4.5 磁碟配额基础
4.5.1 磁碟配额的主要作用
4.5.2 磁碟配额和用户
4.5.3 磁碟配额和卷
4.5.4 磁碟配额项更新
4.5.5 磁碟配额和转换为NTFS的卷
4.6 磁碟配额的使用与管理
4.6.1 启用磁碟配额
4.6.2 删除磁碟配额
4.6.3 查看用户的磁碟配额信息
4.6.4 添加新配额项
4.6.5 创建配额报告
4.6.6 将配额设定导出到其他卷上
第5章 档案系统管理
5.1 档案伺服器的配置
5.1.1 档案伺服器的主要功能
5.1.2 档案伺服器配置之前的準备
5.1.3 配置档案伺服器
5.2 资料夹共享
5.2.1 档案伺服器中的“资料夹共享”选项
5.2.2 资料夹共享许可权
5.2.3 已分享档案夹的创建与配置
5.2.4 特殊共享资源
5.2.5 已分享档案夹的卷影副本管理
5.3 NTFS档案和资料夹访问许可权的配置
5.3.1 档案和资料夹的许可权
5.3.2 设定、查看、更改或删除档案和资料夹许可权
5.3.3 NTFS档案访问许可权属性
5.4 分散式档案系统(DFS)基础
5.4.1 分散式档案系统概述
5.4.2 DFS特性和安全考虑
5.5 创建DFS
5.5.1 创建DFS根目录
5.5.2 添加DFS根目标
5.5.3 添加DFS连结
5.5.4 添加目标
第6章 活动目录管理
6.1 Active Directory基础
6.1.1 Active Directory目录数据存储
6.1.2 Active Directory的内容
6.1.3 Active Directory安全性
6.1.4 Active Directory中的访问控制
6.1.5 Active Directory客户端
6.2 有关Active Directory的操作建议
6.2.1 “Active Directory用户和计算机”的操作建议
6.2.2 指派Active Directory对象许可权的操作建议
6.3 利用Active Directory发布资源
6.3.1 发布用户和计算机
6.3.2 发布共享印表机
6.3.3 发布已分享档案夹
6.4 利用Active Directory管理域控制器
6.4.1 Active Directory伺服器角色
6.4.2 重命名域控制器
6.4.3 删除域控制器
6.4.4 降级失败后的Active Directory数据删除
6.5 利用Active Directory管理域
6.5.1 域树和林
6.5.2 域和林功能级别
6.5.3 提升域功能级别
6.5.4 使用不同域控制器管理域
6.5.5 管理不同域
6.5.6 重命名域
6.5.7 从Windows NT 4.0域升级到Windows Server 2003域
6.5.8 从Windows 2000域升级到Windows Server 2003域
6.6 管理信任
6.6.1 域信任基础
6.6.2 域信任类型
6.6.3 验证信任
6.6.4 删除信任
6.6.5 创建快捷信任
6.7 Active Directory複製管理
6.7.1 Active Directory目录複製基本思路
6.7.2 站点概述
6.7.3 目录複製原理
6.7.4 站点内的複製
6.7.5 站点间的複製
6.7.6 站点建立的适当考虑
6.8 目录複製配置
6.8.1 创建站点
6.8.2 创建站点连结
6.8.3 创建子网并将其与站点关联
6.9 管理複製
6.9.1 配置站点连结
6.9.2 配置站点连结桥
6.9.3 配置首选桥头伺服器
6.10 “Active Directory架构”管理单元的安装
6.11 Active Directory命令行管理工具
6.11.1 用来管理Active Directory的命令行工具
6.11.2 Active Directory支持工具
第7章 组策略管理
7.1 组策略基础
7.1.1 组策略概述
7.1.2 组策略对象
7.1.3 组策略处理和优先权
7.2 组策略管理控制台
7.2.1 新、旧组策略相关操作比较
7.2.2 组策略管理控制台结构
7.3 域组策略的管理
7.3.1 管理组策略的继承
7.3.2 安全筛选器创建与管理
7.3.3 WMI筛选器的创建与管理
7.3.4 策略的结果集的创建与管理
7.3.5 组策略对象的备份、还原、複製和导入
第8章 组策略的配置与套用
8.1 “账户策略”配置与套用
8.1.1 “密码策略”及配置
8.1.2 “账户锁定策略”及配置
8.1.3 “账户策略”套用
8.2 “本地策略”配置与套用
8.2.1 “审核策略”及配置
8.2.2 “用户许可权分配”策略及配置
8.2.3 “安全选项”策略及配置
8.2.4 “本地策略”套用
8.3 “受限制的组”策略配置与套用
8.4 “资料夹重定向”策略配置与套用
8.4.1 “资料夹重定向”概述
8.4.2 “资料夹重定向”策略套用
8.5 “软体安装”策略配置与套用
8.5.1 “软体安装”的两种软体安装方式
8.5.2 利用“软体安装”策略的注意事项
8.5.3 利用“软体安装”策略分配应用程式
8.5.4 利用“软体安装”策略发布应用程式
8.5.5 利用InstallShield 11.5创建MSI程式包
8.6 “软体限制策略”配置与套用
8.6.1 “软体限制策略”概述
8.6.2 使用“软体限制策略”时的建议
8.6.3 “软体限制策略”的套用
8.7 “磁碟配额”策略
8.7.1 “管理模板”
8.7.2 磁碟配额策略选项
第9章 远程网路管理与协助
9.1 远程管理概述
9.2 远程管理工具
9.2.1 MMC 3.0
9.2.2 远程桌面连线
9.2.3 远程桌面管理单元
9.2.4 管理远程桌面
9.2.5 Windows Server 2003管理工具包
9.2.6 远程桌面Web连线
9.2.7 远程管理(HTML)
9.2.8 远程协助
9.3 使用MMC进行远程管理
9.3.1 管理单元控制台访问模式
9.3.2 创建新的远程管理MMC
9.4 使用“远程桌面连线”管理远程计算机
9.4.1 远程桌面连线伺服器端的配置
9.4.2 Windows 2000系统远程桌面连线客户端的配置
9.4.3 远程桌面连线的建立
9.5 远程桌面Web连线
9.5.1 伺服器端“远程桌面Web连线”组件的安装
9.5.2 “远程桌面Web连线”伺服器端的配置
9.5.3 “远程桌面Web连线”示例网页
9.5.4 “远程桌面Web连线”的网路连线建立
9.5.5 “远程桌面Web连线”的建立
9.6 管理远程桌面
9.6.1 “管理远程桌面”概述
9.6.2 配置管理远程桌面
9.7 用“远程桌面”管理单元管理伺服器或终端伺服器
9.7.1 无终端伺服器情况下的远程管理
9.7.2 远程管理终端伺服器
9.8 远程管理(HTML)
9.8.1 “远程管理(HTML)”的主要功能
9.8.2 “远程管理(HTML)”组件的安装
9.8.3 通过“远程管理(HTML)”进行远程管理
9.9 远程协助 398
9.9.1 远程协助概述
9.9.2 Windows XP/2003的协助请求方配置
9.9.3 Windows XP/2003的协助提供方配置
9.10 利用MSN进行远程协助
9.10.1 直接利用MSN进行远程协助
9.10.2 利用“帮助和支持中心”进行MSN远程协助
9.11 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远程协助
9.11.1 利用“帮助和支持中心”创建邀请档案
9.11.2 通过“帮助和支持中心”直接传送协助邀请电子邮件
9.12 主动给用户提供远程协助
第10章 伺服器性能管理
10.1 性能监视
10.1.1 “系统监视器”概述
10.1.2 “性能日誌和警报”概述
10.1.3 “任务管理器”概述
10.1.4 性能对象和计数器
10.2 使用“性能”控制台
10.2.1 设定监视配置的考虑
10.2.2 “系统监视器”控制台界面
10.2.3 “性能日誌和警报”控制台及日誌档案类型
10.3 伺服器基本性能监视器
10.3.1 创建监视控制台
10.3.2 性能监视视图配置
10.4 创建性能日誌和警报
10.4.1 监视DNS伺服器的性能
10.4.2 监视DHCP伺服器的性能
10.4.3 创建DNS和DHCP伺服器计数器日誌
10.4.4 创建系统进程、执行绪、TCP/IP网路连线跟蹤日誌
10.4.5 创建记忆体使用警报
10.5 “性能”控制台的套用
10.5.1 分析性能数据
10.5.2 性能故障分析
第二篇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4篇
第11章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4的安装
11.1 写在前面的话
11.2 安装前的準备
11.2.1 安装前的準备
11.2.2 安装引导光碟的製作
11.3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4安装的引导
11.3.1 图形化安装程式用户界面
11.3.2 文本模式安装程式用户界面
11.3.3 启动安装程式
11.3.4 选择一种安装方法
11.4 磁碟分区设定
11.4.1 自动分区
11.4.2 利用Disk Druid分区
11.4.3 添加分区
11.5 引导装载程式配置
11.5.1 GRUB配置概述
11.5.2 高级引导装载程式配置
11.6 kickstart安装
11.6.1 执行kickstart安装的基本步骤
11.6.2 创建kickstart档案
11.6.3 kickstart选项
11.6.4 软体包选择
11.6.5 使用kickstart档案
11.6.6 準备安装树
11.6.7 开始kickstart安装
11.6.8 使用Kickstart配置器
第12章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AS 4.0基础网路配置
12.1 网路配置
12.1.1 网路属性配置概述
12.1.2 IP位址配置
12.1.3 设备别名
12.1.4 使用配置档案
12.2 网路连线创建
12.2.1 建立乙太网连线
12.2.2 建立数据机连线
12.2.3 建立xDSL连线
12.2.4 建立WLAN无线连线
12.3 IPsec连线建立
12.3.1 主机到主机Ipsec连线
12.3.2 网路到网路(VPN)连线
12.3.3 测试IPsec连线
12.3.4 启动和停止Ipsec连线
12.4 基本防火墙配置
12.4.1 安全级别配置
12.4.2 SELinux配置
12.5 iptables服务
12.5.1 与iptables有关的主要术语
12.5.2 iptables基本语法与套用示例
12.5.3 iptables服务的启动与关闭
12.6 控制对服务的访问
12.6.1 AS 4.0中管理系统服务访问几种方法
12.6.2 TCP会绕程式
12.6.3 运行级别
12.6.4 服务配置工具
12.6.5 ntsysv
12.6.6 chkconfig
12.7 自动化任务的部署
12.7.1 cron的自动部署方法
12.7.2 at和batch
12.7.3 查看等待运行的作业
12.7.4 其他的命令行选项
12.7.5 控制对at和batch的使用
第13章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4.0基本网路管理
13.1 用户和组群管理
13.1.1 Linux系统用户和组群管理概述
13.1.2 Linux用户和用户配置档案
13.1.3 组和组配置档案
13.1.4 用户和组的关係
13.1.5 用户和组基本管理命令
13.2 用户和组管理
13.2.1 用“用户管理器”管理用户账户
13.2.2 用“用户管理器”管理组账户
13.2.3 账户的命令行管理方式
13.3 用户和组许可权配置
13.3.1 档案和目录读取许可权
13.3.2 使用chmod命令改变许可权
13.3.3 使用数字来改变许可权
13.4 Red Had Linux 档案系统管理
13.4.1 Linux档案系统的基本结构
13.4.2 识别和使用档案类型
13.4.3 在Shell提示下操作档案
13.5 访问存取控制列表
13.5.1 挂载档案系统
13.5.2 设定存取ACL
13.5.3 设定默认的ACL
13.5.4 检索ACL
13.6 网路档案系统(NFS)
13.6.1 使用NFS的意义
13.6.2 挂载NFS档案系统
13.6.3 使用TCP协定
13.6.4 用NFS伺服器配置工具配置NFS共享
13.6.5 以命令行方式配置NFS共享
13.6.6 主机名格式
13.6.7 启动和停止伺服器
13.7 Red Hat Linux磁碟分区基本操作
13.7.1 ext3档案系统
13.7.2 创建一个ext3档案系统
13.7.3 删除分区
13.7.4 重新划分分区大小
13.7.5 转换到ext3档案系统
13.7.6 还原到ext2档案系统
13.8 Red Hat Linux交换空间
13.8.1 什幺是交换空间
13.8.2 添加交换空间
13.8.3 删除交换空间
13.9 用户磁碟配额
13.9.1 配置磁碟配额
13.9.2 管理磁碟配额
13.10 RAID与LVM的创建与配置
13.10.1 硬体RAID和软体RAID
13.10.2 RAID级别和线形支持简介
13.10.3 逻辑卷管理器(LVM)
13.10.4 创建软体RAID配置
13.10.5 LVM的创建与配置
13.11 用户定义的设备名称
13.11.1 设备名称概述
13.11.2 配置Devlabel
13.11.3 热插入设备
13.12 Samba伺服器的配置
13.12.1 使用Samba的意义
13.12.2 Samba伺服器的图形化配置
13.12.3 管理Samba用户
13.12.4 添加共享
13.12.5 命令行配置
13.12.6 加密口令
13.12.7 启动和停止伺服器
13.12.8 连线Samba共享
第14章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4网路伺服器配置
14.1 BIND伺服器配置
14.1.1 BIND概述
14.1.2 named服务
14.1.3 域名服务配置档案
14.1.4 DNS伺服器配置示例
14.1.5 DNS伺服器测试
14.2 DHCP伺服器配置
14.2.1 DHCP伺服器配置档案
14.2.2 DHCP伺服器配置档案解析
14.2.3 DHCP伺服器配置档案配置示例
14.2.4 租期资料库
14.2.5 启动和停止DHCP伺服器
14.2.6 DHCP转发代理
14.2.7 配置DHCP客户
14.3 Apache Web伺服器配置
14.3.1 了解相关目录
14.3.2 利用“HTTP”配置工具配置Apache Web伺服器
14.3.3 虚拟主机配置
第15章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4程式包和资源管理
15.1 使用RPM管理软体包
15.1.1 RPM概述
15.1.2 RPM的设计目标
15.1.3 寻找RPM软体包
15.1.4 RPM软体包的安装
15.1.5 RPM软体包的删除
15.1.6 RPM软体包的升级
15.1.7 RPM软体包的刷新
15.1.8 RPM软体包的查询
15.1.9 RPM软体包的校验
15.2 检查软体包的签名
15.3 套用RPM
15.4 软体包管理工具
15.5 系统资源管理
15.5.1 系统进程管理
15.5.2 记忆体用量
15.5.3 监控档案系统
15.5.4 硬体资源管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