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RedHatLinuxFedoraCore系统管理与网路配置指南

2019-10-15 20:36:21 百科
RedHatLinuxFedoraCore系统管理与网路配置指南

RedHatLinuxFedoraCore系统管理与网路配置指南

本书全面、翔实地介绍了使用RedHatLinuxFedoraCore进行系统管理与网路配置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Linux的安装、图形界面的操作、字元界面的操作、系统的配置和管理、档案系统管理、账户和组群管理、许可权与档案系统安全、软体包管理、备份和压缩及系统监视与进程管理等Linux系统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内容,还包括配置DHCP伺服器、配置DNS伺服器、配置FTP伺服器、使用iptables防火墙、配置Proxy伺服器、配置WWW伺服器、配置Mail伺服器、配置Samba伺服器、配置与套用Telnet和SSH服务等网路管理与安全方面的诸多内容。

基本介绍

  • 书名:RedHatLinuxFedoraCore系统管理与网路配置指南
  • 作者:沈炜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

版权资讯

ISBN: 9787115158703
开本: 16
定价: 49.00 元

内容简介

本书附带一张视频教学光碟,包含了大量重点实例的讲解,以及RedHatLinuxFedoraCore图形化界面的操作,例如在图形化界面下安装RedHatLinuxFedoraCore、RedHatLinuxFedoraCore系统配置等。
本书语言简洁、操作步骤详细、实例丰富,适合从事Linux系统和网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Linux培训班学员、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Linux爱好者学习与参考。

目录

第1章 Linux的基础知识
1.1 Linux的起源
1.2 Linux的特点
1.3 Linux的版本
1.3.1 核心版本
1.3.2 发行版本
1.4 Linux作业系统和发行版本
1.5 “自由”软体和GNU许可证
1.5.1 什幺是GNU公共许可证
1.5.2 “自由”软体的优势
第2章 安装Linux
2.1 安装前的準备工作
2.1.1 安装前的準备工作
2.1.2 各种安装方式
2.2 安装RedHatFedoraCore4
2.2.1 从光碟中安装
2.2.2 首次启动FedoraCore4的设定
2.3 RedHatFedoraCore设定建议
2.3.1 设定文本启动方式
2.3.2 设定语言参数
2.3.3 字元界面下的中文解决方案
第3章 图形界面操作基础
3.1 X-Windows概述
3.2 X-Windows的基本概念
3.2.1 X伺服器
3.2.2 视窗管理器
3.2.3 桌面环境(KDE)
3.3 登录和注销
3.3.1 用户账户
3.3.2 登录
3.3.3 注销
3.3.4 关机和重启
3.4 GNOME使用初步
3.4.1 GNOME的组成
3.4.2 GNOME的面板
3.4.3 GNOME的桌面
3.4.4 GNOME的基本使用
第4章 字元界面操作基础
4.1 虚拟控制台
4.2 本地登录和注销
4.3 系统运行级别和关机
4.4 Shell和命令基础
4.4.1 命令格式
4.4.2 编辑命令
4.4.3 目录和档案名称的命名规则
4.4.4 通配符
4.5 提高工作效率的技巧两则
4.5.1 自动补齐功能
4.5.2 历史记录
4.6 文本编辑器
4.6.1 Vi简介
4.6.2 进入插入模式
4.6.3 编辑模式下的操作
4.6.4 命令模式下的操作
4.6.5 设定Vi环境
第5章 系统配置和管理
5.1 系统的基本配置
5.1.1 配置显示
5.1.2 设定系统时间
5.1.3 配置音效卡
5.2 印表机的配置和管理
5.2.1 安装印表机
5.2.2 配置印表机
5.2.3 设定印表机共享
5.3 Nautilus的使用
5.3.1 使用Nautilus浏览档案和资料夹
5.3.2 使用Nautilus管理档案和资料夹
第6章 档案系统管理
6.1 Linux档案系统概述
6.1.1 Linux下常见的档案系统
6.1.2 查看Linux支持的档案系统
6.2 档案系统的使用和创建
6.3 Linux的目录与档案结构
6.3.1 Linux的目录结构
6.3.2 Linux的档案系统结构
6.4 档案系统基本操作命令
6.4.1 查看目录或者档案属性
6.4.2 新建和删除档案
6.4.3 查看和创建档案
6.4.4 複製和移动档案
第7章 账户和组群管理
7.1 Linux下的账户系统档案
7.1.1 用户账号档案——passwd
7.1.2 用户口令档案——shadow
7.1.3 用户组账号档案——group
7.1.4 使用vipw和vigr命令编辑用户和组账号档案
7.1.5 使用pwck和grpck命令验证用户和组账号档案
7.2 用户账号维护命令
7.2.1 useradd
7.2.2 usermod
7.2.3 userdel
7.3 组账号维护命令
7.3.1 groupadd
7.3.2 groupmod
7.3.3 groupdel
7.4 口令维护命令
7.4.1 passwd
7.4.2 gpasswd
7.4.3 chfn
7.4.4 chsh
7.5 用户和组状态命令
7.5.1 id
7.5.2 whoami
7.5.3 su
7.5.4 groups
7.6 SetUID和SetGID程式
7.7 临时禁用用户账号
7.8 使用RedHat用户管理器管理用户和组
7.8.1 使用RedHat用户管理器管理用户账号
7.8.2 使用RedHat用户管理器管理组群
第8章 许可权与档案系统安全
8.1 档案许可权的基本知识
8.1.1 根用户root的许可权
8.1.2 重要档案的许可权
8.2 设定档案与目录的访问许可权
8.2.1 基本许可权与特殊许可权
8.2.2 使用chmod命令改变档案/目录的许可权
8.2.3 使用档案管理器设定档案/目录许可权
8.2.4 使用umask命令设定许可权
8.2.5 使用chgrp/chown命令改变档案/目录的所有权
第9章 软体包管理
9.1 RPM软体包的基础知识
9.1.1 RPM包的名称格式
9.1.2 安装RPM包
9.1.3 查询RPM包
9.1.4 删除RPM包
9.1.5 升级RPM包
9.1.6 刷新RPM包
9.2 使用RetHat软体包管理器
9.2.1 使用软体包管理器安装新的程式
9.2.2 使用软体包管理器删除程式
第10章 备份和压缩
10.1 备份的基础知识
10.2 使用tar命令进行备份
10.2.1 使用tar命令备份整个系统
10.2.2 备份档案系统到SCSI磁带驱动器
10.2.3 恢复备份档案
10.2.4 备份操作实例
10.2.5 tar命令其他用法
10.3 使用dump命令和restore命令
10.3.1 使用dump命令执行备份
10.3.2 使用restore命令执行还原
10.4 压缩的基础知识
10.4.1 常用压缩命令与压缩工具
10.4.2 图形化的压缩/解压缩工具
第11章 系统监视与进程管理
11.1 查看登录的用户
11.1.1 查看线上用户
11.1.2 查看用户的行为
11.2 系统监视
11.2.1 使用top命令
11.2.2 查看记忆体使用情况
11.3 进程管理
11.3.1 使用ps命令获得进程状态
11.3.2 使用kill命令删除进程
11.3.3 控制进程的优先权
11.3.4 使用系统监视器
11.3.5 作业控制
11.4 守护进程
11.4.1 守护进程的基础知识
11.4.2 守护进程管理工具
11.5 日誌档案管理
11.5.1 常见的日誌档案
11.5.2 查看文本日誌档案
第12章 Linux下的网路管理初步
12.1 网路的基础知识
12.2 TCP/IP协定基础
12.2.1 TCP/IP网路模型
12.2.2 TCP/IP网路相关概念
12.3 Linux的常用网路命令
12.3.1 ping命令
12.3.2 netstat命令
12.3.3 ifconfig命令
12.4 建立区域网路
12.4.1 建立普通乙太网连线
12.4.2 建立无线乙太网连线
12.5 连线到Internet
12.5.1 建立数据机连线
12.5.2 建立ISDN连线
第13章 配置DHCP伺服器
13.1 DHCP服务的基础知识
13.1.1 DHCP服务简介
13.1.2 DHCP服务的安装
13.2 DHCP伺服器的配置
13.2.1 配置档案的格式
13.2.2 配置IP作用域
13.2.3 设定客户端的IP选项
13.2.4 设定租约限期
13.2.5 保留特定的IP位址
13.3 启动和停止DHCP服务
13.4 配置DHCP客户端
13.4.1 手工配置DHCP客户端
13.4.2 图形化配置DHCP客户端
13.4.3 在Windows中配置DHCP客户端
第14章 配置DNS伺服器
14.1 DNS的基础知识
14.1.1 DNS框架结构
14.1.2 DNS规划
14.1.3 hosts档案
14.2 在Linux下架设DNS伺服器
14.3 安装chroot软体包
14.4 配置主要名称伺服器
14.4.1 主配置档案
14.4.2 设定根区域
14.4.3 设定主区域
14.4.4 设定反向解析区域
14.4.5 根伺服器信息档案named ca
14.4.6 区域档案
14.4.7 反向解析区域档案
14.4.8 实现负载均衡功能
14.4.9 实现直接解析域名
14.4.10 实现泛域名的解析
14.4.11 主要名称伺服器的测试
14.5 配置辅助名称伺服器
14.6 配置快取Cache-only伺服器
14.7 启动和停止DNS服务
14.8 DNS客户端的配置
14.8.1 Linux中DNS客户端的配置
14.8.2 Windows中DNS客户端的配置
第15章 配置FTP伺服器
15.1 FTP伺服器简介
15.2 安装VSFTPD伺服器
15.3 启动和关闭VSFTPD服务
15.4 VSFTPD伺服器的配置
15.4.1 VSFTPD的档案结构
15.4.2 vsftpd.conf档案说明
15.4.3 VSFTPD的参数设定
15.5 实例——配置VSFTPD伺服器
15.5.1 允许匿名用户上传档案
15.5.2 限制用户的目录
15.5.3 基于IP位址的虚拟FTP伺服器
15.5.4 配置档案的设定
15.6 客户端访问FTP主机
15.6.1 Windows平台下访问FTP主机
15.6.2 Linux平台下访问FTP伺服器
第16章 使用iptables防火墙
16.1 防火墙的概述
16.1.1 防火墙的分类
16.1.2 防火墙的工作原理
16.2 使用iptables实现包过滤型防火墙
16.2.1 iptables概述及原理
16.2.2 iptables传输数据包的过程
16.2.3 iptables的优点
16.2.4 iptables的基础知识
16.3 关闭系统防火墙
16.3.1 iptables命令格式
16.3.2 iptables命令的使用
16.4 配置规则的一些建议
16.5 安全级别配置工具
16.6 NAT的基本原理
16.6.1 NAT服务概念
16.6.2 NAT服务的工作原理
16.6.3 NAT服务的基本类型
16.6.4 使用iptables实现NAT服务
16.6.5 NAT客户端的配置
第17章 配置Proxy伺服器
17.1 Proxy(代理)伺服器简介
17.1.1 代理伺服器的作用
17.1.2 代理伺服器的硬体安装与设计
17.2 SquidServer简介
17.3 Squid代理伺服器的安装
17.4 Squid代理服务的基本配置
17.5 初始化Squid
17.5.1 使用硬碟缓冲区的目录结构
17.5.2 设定错误提示信息为中文
17.6 启动和停止代理服务
17.7 代理客户端的配置
17.7.1 Firefox代理的配置
17.7.2 Windows系统下IE浏览器的设定
17.8 SquidServer的安全访问控制
17.8.1 限制网内某些IP位址用户使用代理伺服器上网
17.8.2 限制网内用户访问某些网站
17.8.3 限制网内用户访问某些格式的档案
17.8.4 限制网内用户使用代理伺服器的时间
17.8.5 控制网内用户使用代理伺服器的并发连线数
17.9 启动Squid为透明代理
17.9.1 透明代理的简介
17.9.2 配置Squid代理的相关设定
第18章 配置WWW伺服器
18.1 Apache简介
18.2 Apache的获取和安装
18.2.1 在字元界面下安装Apache服务
18.2.2 在图形界面下安装Apache服务
18.3 配置httpd.conf档案
18.4 启动和运行Apache
18.4.1 启动和关闭httpd服务
18.4.2 启动系统时自动运行httpd
18.5 测试Apache伺服器
18.6 实现用户验证
18.7 关于CGI脚本
18.8 SSI/XSSI
18.9 虚拟主机
18.9.1 基于IP位址的虚拟主机
18.9.2 基于名称的虚拟主机
18.10 管理日誌档案
18.10.1 访问日誌
18.10.2 错误日誌
18.10.3 查看日誌档案
18.10.4 定义日誌格式
18.10.5 日誌分析
18.10.6 高级技术
第19章 配置Mail伺服器
19.1 电子邮件服务概述
19.1.1 电子邮件系统模型
19.1.2 电子邮件使用的协定
19.2 Postfix邮件伺服器系统
19.2.1 Postfix的历史
19.2.2 Postfix的特点
19.2.3 与Sendmail的比较
19.3 Postfix邮件服务的安装
19.4 Postfix邮件服务的配置
19.4.1 Postfix服务的基本配置
19.4.2 用户别名的配置
19.5 启动和停止Postfix服务
19.6 POP邮件服务的实现
19.6.1 dovecot服务的安装
19.6.2 dovecot服务的基本配置
19.6.3 启动dovecot服务并设定为自启动
19.7 邮件客户端软体
19.7.1 Evolution简介
19.7.2 Evolution的初始设定
19.7.3 使用Evolution
第20章 配置Samba伺服器
20.1 SambaServer的安装
20.2 Samba服务的配置档案
20.2.1 Samba服务的主配置档案
20.2.2 Samba服务的地址档案
20.2.3 Samba服务的密码档案
20.3 Samba服务的档案共享
20.3.1 全局参数
20.3.2 用户映射
20.3.3 使用加密口令
20.3.4 设定已分享资料夹
20.3.5 宏变数
20.4 Samba服务的列印共享
20.5 启动和停止Samba服务
20.6 Linux客户端的访问
20.6.1 利用主机名访问共享资源
20.6.2 利用smbclient访问共享资源
20.6.3 使用smbmount/smbumount
20.6.4 Windows客户端的访问
20.7 图形化配置Samba伺服器
第21章 配置与套用Telnet和SSH服务
21.1 Telnet服务概述
21.2 Telnet服务的安装
21.3 启动和停止Telnet服务
21.4 Telnet客户端的使用
21.4.1 Windows平台
21.4.2 Linux平台
21.5 Telnet服务的安全问题
21.5.1 Telnet服务最大连线数
21.5.2 不允许root直接通过Telnet登录
21.5.3 Telnet服务连线埠
21.6 SSH服务概述
21.6.1 SSH的基本原理
21.6.2 SSH服务简介
21.6.3 SSH的套用
21.7 SSH服务的安装
21.8 SSH服务的配置
21.9 启动和停止SSH服务
21.10 SSH客户端的使用
21.10.1 Windows平台下SSH的使用
21.10.2 Linux平台下SSH的使用
21.11 使用公钥认证
21.11.1 公钥认证的原理
21.11.2 在伺服器端启动公钥认证
21.11.3 Windows下PUTTY程式使用公钥认证
21.11.4 在openssh-clients程式中使用公钥认证
第22章 Linux的网路安全
22.1 Linux是否安全
22.2 Linux系统中的病毒
22.2.1 Linux系统病毒的发展历史
22.2.2 防毒软体的使用
22.3 防範黑客攻击
22.3.1 黑客攻击行为方法
22.3.2 特洛伊木马
22.3.3 入侵检测方法
22.4 Linux安全管理经验
22.4.1 阻截黑客入侵
22.4.2 对付特洛伊木马
22.4.3 提高Linux系统安全的其他方法
附录A 在虚拟机中安装Linux
A.1 虚拟机简介 401
A.2 VMware和VirtualPC
A.2.1 VMware
A.2.2 VirtualPC
A.2.3 VirtualPC和VMware之间的区别
A.3 获得VMwareWorkstation
A.4 安装VMwareWorkstation
A.5 新建虚拟机
A.6 在虚拟机中安装Linux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