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汽车与交通概论

2020-01-26 08:10:50 百科
汽车与交通概论

汽车与交通概论

《汽车与交通概论》是201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田晋跃

基本介绍

  • 书名:汽车与交通概论
  • 作者:田晋跃
  • ISBN:9787302398271
  • 定价:42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7.01

内容提要

本书可以作为车辆相关专业的任选课教材,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内外汽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以弥补专业教材中汽车新技术及交通运输等内容较为欠缺的不足,同时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大胆探索汽车新技术及交通安全知识的兴趣。 通过本书的学习,主要使学生了解汽车发展史、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原理与典型系统、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汽车、汽车底盘电子控制与安全性研究等方面的技术原理与典型的系统结构,同时学习了解国内外有关汽车的法规,并对智慧型车辆与智慧型交通系统的研究开发情况及技术的发展趋势等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加深对现代道路交通发展趋势的理解。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汽车运用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任选课教材,也可供从事汽车运用工程及汽车设计等工作的人员参考。

前言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Congrès Internationaux d’Architecture Moderne)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档案《雅典宪章》中曾明确提出: “轿车化运输的普遍套用,需要有一个新的街道系统,以适应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其目的就是要鼓励发展轿车,这种策略很快就在许多国家的政策上表现出来。
轿车的大量生产,与其说是技术上的革命,毋宁说是商业上的成功。1913年,极富创造才能的美国汽车製造商亨利·福特(H.Ford)首先在轿车生产过程中採用科学管理方法、流水线作业和标準化批量生产。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导致汽车售价暴跌,到1916年,T型车售价仅为360美元。当时一个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收入即可以购买一辆T型汽车,从而把汽车从富人享用的奢侈品,变成了普通家庭的代步工具。
20世纪60年代,法国曾提出“要使每个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巴黎的交通一定要适应小汽车的发展”。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轿车是家庭出行的最好工具,轿车交通是交通发展的根本出路。
1987年,我国召开了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我国政府决定汽车工业实行战略重点转移,从以生产载重汽车为主,逐步转为生产轿车。
1994年夏天,中国政府公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该政策指出: “到2000年,中国汽车总产量要满足国内市场90%以上的需要,轿车产量要达到总产量一半以上,并基本满足进入家庭的需要”; “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 “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干预个人购买和使用正当来源的汽车,应採取积极措施在牌照管理、停车场、加油站、驾驶培训学校等设施和制度方面给以支持和保障”。
在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1800万辆,创历史新纪录。这一纪录也超过了美国历史上销量最高的年份。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稳居全球产销量第一,以后几年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加比例高速发展。
根据推测,2020年典型的大城市小汽车拥有量将达到每千人130~220辆,以一个家庭平均2.5人计算,则相当于每3个家庭至少拥有1 辆小汽车。比较而言,目前北京作为汽车化的先导者,小汽车拥有量接近每千人100辆。
对于目前每千人小汽车拥有量低于50辆的城市而言,在今后的15年中如果其小汽车拥有量达到每千人 130~220辆的水平,其城市政府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汽车与道路的发展是同步的,也是相互制约的。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成通车的公路总里程达到398.4万km,高速公路达7.4万km。预计到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将要达到10万km。公路里程的增加改善了我国公路的结构与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公路交通事故增多的负面效应。
中国近几年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均在30%左右,远远超过已开发国家,如日本的交通事故致死率为0.9%,美国的交通事故致死率为1.3%,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事故急救能力差。据统计,从2001年开始,我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均超过9万人,实际上如果救助及时有效,每年可能少死6万人。
车祸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车辆本身的技术缺陷或机械故障、道路环境不良(如路面破损和阻障),以及交通主体行为不当。根据传统的交通事故分析,主体行为不当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所有交通事故的90%以上。酒后驾车、超速驾车和无执照驾驶等拙劣驾驶方式的驾驶者一直是发生车祸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的原因。
汽车交通技术系统的组成要素有人、车、路及社会管理,下面通过考查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个系统。
有一辆运行中的轿车,其性能可将速度30km/h的车在10m以内停住。突然驾驶员看到公路前方8m处有一儿童,虽然紧急剎车,但不幸撞倒了孩子。现在,问题是: 谁应对此事故负责?其实答案可以有许多种:
(1) 孩子——因为不懂交通规则而走到公路上。
(2) 妈妈——没有看管好孩子。
(3) 驾驶员——车开得太快。
(4) 车主——没有购买可在短距离剎住的车,而市场上可买到剎车距离为6m的轿车。
(5) 汽车设计者——未能设计出更好的剎车装置。
(6) 製造商——没有要求设计者设计出好的剎车装置。
(7) 政府——没有要求生产厂家必须安装现有最好的剎车装置。
(8) 行业协会——没有建立和推动更加严格的行业标準。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交通事故与车辆的性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係。这是因为机器的缺陷以及管理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予以改进和弥补,而驾驶者主体的缺陷则是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的遗留物,在短时间内难以人为地予以完善。人不但存在着视觉、反应速度等生理上的不完善,人的理智也十分脆弱,即使有了安全设施和减少事故的法律条文,驾驶者仍然屡屡拒绝使用相应设施,拒绝遵守法律条文。
汽车专家设计汽车时不应该只考虑样式,还应该考虑到驾驶者主体的因素,考虑使用者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行车经历及能力等因素,考虑他们的健康状况、视力、内在的紧张和压抑程度,必要时通过立法来保证。
汽车交通技术系统存在着使用操作上的个人与交通运输的高度组织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目前从技术上尚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所以,只要轿车仍是无序运行着的私人的交通方式,只要汽车还在高速行驶,只要汽车仍然是由几吨重的金属製成的,那幺其运行过程中巨大的动量就会构成对人的威胁,车祸发生率就难以降下来。
20世纪末,中国开始大力发展汽车产业,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目前正处在轿车消费急剧增长的时期。然而,轿车交通导致的车祸、污染、能源紧张、社会不公平等弊端已显露无遗。对于如何解决交通问题,特别是城市交通的导向问题,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抉择。
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化与机动化快速发展的形势,决定了人、车、路、环境、管理等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比任何国家都要複杂。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来看,科技进步和套用是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动员和集成相关科技、产业和政府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措施和标準体系,提升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全面提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保障水平的必然选择。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汽车运用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专业学习用书,也可供从事汽车设计等工作的人员参考。
本书属于专业方向课程中的任选课,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之后,再了解一些国内外汽车技术与交通运输的最新发展动向,以弥补车辆工程专业教材中交通技术内容较为欠缺的不足,同时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大胆探索交通运输相关领域新知识的兴趣。
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汽车发展简史、汽车发动机新技术、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汽车、汽车底盘电子控制与汽车安全性研究等方面的技术原理与典型的系统结构,以及国内外智慧型车辆与智慧型交通系统的研究开发情况及技术的发展趋势,另外还介绍了交通事故分析的基础知识,以及涉及汽车的国内外标準和法规。
本书作者近年来一直从事汽车新技术课程的教学,根据多年的教学大纲,完成了本书的编写。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研究生黄家铭参与了第5章和第8章的资料收集和初稿编写,在此一併表示感谢。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在此,谨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书中提出的观点、方法有的是作者个人的看法,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5年5月

目录

1汽车与交通发展概要
1.1世界汽车发展史
1.2中国汽车发展史
1.3现代汽车工业的主要特徵
1.4汽车发展的问题
1.5中国交通发展历程
习题
2汽车发动机新技术
2.1发动机新技术概述
2.2汽车汽油发动机新技术
2.3汽车柴油发动机新技术
习题
3汽车底盘新技术
3.1自动变速器技术
3.1.1液力自动变速器
3.1.2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
3.1.3无级变速器CVT
3.1.4自动变速器换挡控制系统
3.2现代汽车转向技术
3.2.1电动式EPS
3.2.2四轮转向控制系统
3.3汽车驱动防滑技术
3.4现代汽车悬架技术
习题
4新能源与绿色汽车
4.1新能源与绿色汽车的定义
4.2代用燃料和能源新技术
4.3绿色汽车技术
习题
5世界主要汽车安全技术法规
5.1世界主要汽车安全技术法规简介
5.1.1美国FMVSS汽车安全技术法规
5.1.2欧洲汽车安全法规EEC和ECE
5.1.3日本道路车辆安全标準
5.1.4中国汽车强制安全标準
5.2汽车主动安全法规的分析对比
5.2.1灯光
5.2.2视野
5.2.3制动
5.2.4轮胎
5.3汽车被动安全法规的分析对比
5.4汽车防火安全法规的分析对比
习题
6汽车安全技术
6.1汽车安全保护系统的发展
6.2安全气囊及电子控制系统
6.3预紧安全带
6.4新型轮胎安全技术
习题
7汽车交通事故分析技术
7.1交通事故
7.2驾驶员的特性
7.3汽车特性
7.4道路环境特性
7.5事故车速分析基础
7.6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7.7汽车交通事故模拟分析技术
习题
8公共汽车交通体系
8.1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
8.2如何选择城市公交系统
8.3快速公交系统
8.4公交系统新技术
8.5公交系统管理
8.6绿色公共汽车的技术问题
习题
9智慧型汽车与智慧型交通运输
9.1智慧型交通运输的概念和内容
9.2现代汽车智慧型新技术
9.3智慧型交通运输
习题
10城市绿色交通系统
10.1城市和城市交通的发展
10.2城市道路交通设施
10.3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0.4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管理
10.5城市公共汽车运行组织
习题
参考文献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