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驾驶员交通特性

2019-08-08 11:29:37 百科

驾驶员交通特性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driver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驾驶员驾驶车辆的过程就是感觉、知觉、判断和操纵等阶段不断循环的过程,驾驶员的交通特性对这个过程都有很大影响,其中视觉特性、反应特性和注意力特性更为重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 外文名:Driver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 研究对象:驾驶员
  • 组成:视觉特性、反应特性及注意力特性
  • 分类:感知特性、判断特性及操作特性

简介

交通特性分析是交通工程的一个基本部分,是进行合理的、科学的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人是交通系统的最主要部分,驾驶员是人中最重要的。在道路交通要素中,驾驶员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充分认识和掌握驾驶员的交通特性,对于保证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驾驶员在驾驶车辆过程中,首先通过自己的感官(主要是眼、耳)从外界环境接受信息,产生感觉(视觉和听觉),然后通过大脑一系列的综合反应产生知觉,知觉才能判断物体的性质。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所谓“深度知觉”,如目测距离、估计车速和时间等。最后,驾驶员凭藉这种“深度知觉”形成判断,从而指挥操作。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driver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驾驶员驾驶车辆的过程就是感觉、知觉、判断和操纵等阶段不断循环的过程,驾驶员的交通特性对这个过程都有很大影响,其中视觉特性、反应特性和注意力特性更为重要。

组成

视觉特性

视觉是眼睛对外界事物影像产生的生理反应,它给驾驶员提供80%的交通信息。驾驶员的视觉特性主要有:
1、视力。眼睛辨别物体大小的能力,分为静视力和动视力。静视力即驾驶员静止时的视力,如中国中小型车辆驾驶员要求两眼裸视力或矫正视力达到对数视力表4.9以上。动视力是汽车运动过程中驾驶员的视力。动视力随速度的增大而迅速降低,如车速为60km/h时,可看清240m处的交通标誌;车速为80km/h时,只能看清160m处的交通标誌。视力还与亮度有关,亮度下降,视力下降;特别要指出,黄昏对驾驶员的观察能力最不利。此外,视力从暗到亮或从亮到暗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其间会产生视觉障碍。
2、视野。两眼注视某一目标,注视点两侧可以看到的範围称为视野。视野与车速有关,随着车速增大,驾驶员的视野明显变窄。如车速为40km/h时,视野90°~100°;车速为80km/h时,视野60°。
3、色感。人对不同颜色的辨认和感觉。红色刺激性强,易见性高,使人产生警觉;黄色光亮度最高,反射光强度最大,易唤起人们的注意;绿色光比较柔和,给人以平静、安全感。因此,交通工程中将红色光作为禁行信号,黄色光作为警告信号,绿色光作为通行信号。驾驶员不得有红、绿色盲。

反应特性

反应是驾驶员感受外界刺激后,经分析判断,开始动作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就是反应时间,反应时间是反应特性的指标,一般是零点几秒。而反应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驾驶员的训练水平、工作经验、年龄、性别、环境、情绪以及思想集中情况。反应特性是驾驶员特性的最重要的特性。

注意力特性

注意力是对交通情况产生方向性的意识,是驾驶员特性的基本特性。注意力特性是通过为对交通情况的关注,能预测到可能产生的后果;还能够注意多个交通情况,同时预测它们后果;可以根据情况迅速转移注意力。注意力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和经验积累来提高,但注意力会随注意时间的增长而衰减,特别在单一或枯燥的环境下,注意力衰减很快。所以长时间单调的驾驶环境,容易使驾驶员疲劳,注意力下降。

分类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是驾驶员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特性,依据驾驶过程的不同阶段将驾驶员的交通特性分为感知特性、判断特性及操作特性三类。
影响驾驶特性的驾驶员自身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按延续时间的长短又分为短时和持续因素两种情况,当然,车辆、道路及交通条件、气象状况等对驾驶员的驾驶特性也有影响,有时甚至影响巨大,但它毕竟是外部因素,是要通过驾驶员自身而起作用。因此,研究驾驶员的驾驶特性主要是研究驾驶员自身的感知、判断及操作特性。

驾驶员的感知特性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始于感觉,驾驶员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外部环境获取信息。知觉是比感觉更複杂的认知形式,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
驾驶员的感知特性分为感觉与知觉两个方面。人们一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存在于知觉中。研究表明,视觉水平低下(观察距离不当)、对速度知觉过早(速度感与实际速度差异)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车辆在加速或减速时,许多驾驶员依靠自己的速度感判断速度的大小。但是车上的速度表与自己心中的速度表(速度感)未必一致。一般说来,不看车速表,主观判断车辆的速度时,感觉的速度比实际车速慢。在车速低时这种评价误差还较小,车速越高,误差就越大。过低评价(速度)是由若干原因造成的,主要是物理方面的原因。还有发动机声音、道路噪音等。与大型车相比,乘坐噪音较小的轿车时速度感(感到的速度值)要小一些。
观察距离及主观速度知觉能力,直接决定驾驶员的驾驶水平。因此,可通过分析驾驶员的深度和速度知觉差异测评驾驶员的感知特性。驾驶员的深度知觉水平可用深度知觉仪来测量,速度知觉能力可使用速度知觉仪来测量。

驾驶员的判断特性

驾驶员的判断特性因人而异。驾驶经验与驾驶水平的差异、感知速度的差异、疲劳、酒后驾驶及驾驶适应性等问题都会影响驾驶员的判断特性。在影响驾驶员判断特性的所有心理品质中,最重要的是驾驶员对道路情况变化的反应及注意能力,因此驾驶员的判断特性通常用选择反应时及注意水平指标来测评。
驾驶员的反应特性可以用视觉反应时测试仪来测量,驾驶员的注意分配特性可使用注意分配实验仪来测量。

驾驶员的操作特性

驾驶员的操作特性不是人体的一种心理特徵,但也是影响行车安全的一种特性。由操作错误引起的交通事故主要是不能正确地踏制动踏板或加速踏板,或者是对方向盘转动过度或不足。
虽然由于操作错误引起的交通事故比感知或反应判断错误所引起的交通事故少,但操作错误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驾驶员操纵汽车不当,容易造成动作差错。如由于受训不够、动作不规範造成的动作不到位或动作错误;由于安全意识较差、违反操作规程引起的动作盲目或随意;由于经验不足、疲劳造成的动作不协调等都会造成驾驶员操作失误。
驾驶员的操作特性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光反应正确操作次数及动作判断错误次数两项指标来测评。

影响因素

影响感知、判断及操作特性的驾驶员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从心理和生理角度分析驾驶特性影响因素,可为驾驶员自身差错事故分析及道路交通安全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影响驾驶特性的心理因素

影响驾驶特性的心理因素主要指驾驶员本身的心理素质以及在特定行车环境中的心理活动,既包括主观上的因素,如个性、心理应激、智力等因素;也包括受外界人为或特定环境影响下的情绪变化因素。
1、情绪。驾驶员在驾驶车辆参与交通活动时不可能没有情绪。驾驶员的情绪既能影响驾驶员的驾驶特性,又能改变驾驶员的行为方式。驾驶员的情绪根据其发生的速度、强度和延续时间的长短,分为激情、应激和心境三种状态。
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是确保驾驶员行车安全的重要心理素质。驾驶员的情绪状态与交通安全关係密切,带着消极情绪行车的驾驶员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对事故和安全组驾驶员的情绪状态统计分析表明:事故组驾驶员的消极情绪(疲劳、紧张、慌乱)得分明显高于安全组,且差异非常显着,而积极情绪得分明显低于安全组驾驶员,事故组驾驶员的情绪状态不稳定,即情绪较为纷乱、烦恼或失调。
2、个性。驾驶员的个性特徵在整个驾驶过程中对驾驶员的心理活动起着制约作用,个性与协同各种生理机能、保证驾驶特性的正常发挥有着密切的关係。 事故组驾驶员的攻击性、神经质倾向性较强,在持久性、协调性方面与安全组驾驶员存在显着性差异。攻击性这一人格特徵与事故的关係最为密切。
3、心理应激。驾驶员的心理应激与道路交通事故有关,直接影响驾驶员的驾驶特性。其中,驾驶员生活事件、职业本身的因素、个性、社会支持与应对、生活事件等均会影响心理应激程度。
心理应激的致激因子可以来自于驾驶情境,如行车过程中车辆突然发生故障、道路上突然出现某些出乎意料的複杂情况等;也可以来自个人日常生活,如经济困难、身患疾病、同别人吵架等。处于心理应激状态或被不良情绪困扰的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对交通情境的辨认和反应能力都会下降,容易造成驾驶失误。
4、安全态度。驾驶员的安全态度是影响驾驶特性的重要心理特徵,驾驶员的安全态度不同,其表现的驾驶行为也不同,不正确的安全态度易导致交通事故。研究表明,易发生交通事故的驾驶员通常具有以下心理特性:刺激型心理、麻痹型心理、逞强心理、侥倖心理、牴触心理、随意性心理。
5、智力。智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驾驶员的驾驶特性。由于驾驶员都是正常的成年人,这方面在驾驶员入职时已经得到确认,因而在智力上没有太大差别。

影响驾驶特性的生理因素

驾驶员体力不足、生理缺陷,机能下降等不良生理现象与交通事故的发生有直接联繫。影响驾驶员感知、判断及操作特性的生理因素主要是指影响驾驶员身体素质的因素,通常包括反应时间、感觉缺陷、疲劳、血型、驾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疾病、服用药物以及饮酒等。
1、反应时间。驶员的反应时间影响着道路交通系统的可靠性,是造成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驾驶员对交通信息的感知和判断时间由反应时间决定的。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越长,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机率就越大。 由于驾驶员存在个体差异,个体之间的反应时间差异较大,判断信息的时间也不同,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影响了驾驶员不断调整自身操纵状态,反应时间过迟导致行车安全的可靠性降低。
2、疲劳。疲劳对驾驶员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疲劳后驾驶员反应时间延长,对道路情况的反应不及时,操作的準确性下降,导致产生错误动作。疲劳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中,60%是由于睡眠不足 4h造成的。
3、血型。驾驶员的血型与交通安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係,不同血型的驾驶员在驾车时,心理活动有所不同,行车中发生的事故也有差异。
4、驾龄。从交通事故责任者的驾龄看,驾龄在1年以下的新驾驶员,由于技术尚不熟练,经验不足,发生事故几率明显高于其它驾龄的驾驶员。驾龄满3年后,驾驶员会自以为技术熟练,出现忽视安全的倾向,以至于驾龄在3-10年之间的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呈上升的趋势。而当驾龄满10年以后,发生交通事故开始有明显下降。
5、年龄。年龄影响人的感知、判断及操作特性。年龄在 10~17 岁时,判断能力和动作与反应速度均未达到 90%;在 18~29 岁时,人的判断能力和动作与反应速度均达到了最大值,尤其是20~25岁年龄段,反应速度为一生中最快。
6、性别。在通常驾驶条件下,男女驾驶员对交通状况的处理能力差别不大,而在紧急情况下,女性驾驶员的剎车距离比男性驾驶员的长,男性驾驶员的个性多为主动攻击性,女性则表现为被动的受攻击性。驾驶车辆时酒后开车、强行超车,多属于男性驾驶员的行为,女性驾驶员则少见。对于违反行车速度的想法也不同,男驾驶员对超速行车往往採取不在乎的态度,而女性则很重视。
7、受教育程度。驾驶机动车的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劳动,驾驶员操作车辆时,首先,应了解该车的操作要领和技术性能。其次,要知道车辆运行在道路上如何处理交通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而得到这方面知识的快慢程度则取决于人的文化素质。国小、国中和高中受教育程度 文化程度的驾驶员人均事故数高。驾驶员的文化程度对行车安全有显着影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驾驶员明显优于具有国中程度的驾驶员。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