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梦霞,女,亲见传媒创始人、总裁;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前央视资深媒体人,2015年离职央视,创办亲见传媒。高端商业人物访谈节目《LEAD亲见》创办人、主持人,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广场大萤幕的中国自媒体人;2014年第15届财经杂誌奖学金获得者;界面Jmedia、网易等专栏作者;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LS8S学员;媒介研究者,电视研究专着《电视信仰》作者;云栖大会、网易未来科技峰会、网易公开课、正和岛等高峰论坛特邀主持人;人民日报海外版、网易、腾讯、 搜狐、新浪财经、和讯、东方网、蓝鲸等数十家媒体採访报导 。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贾梦霞
- 外文名:mengxia Jia
- 别名:无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河北邢台
- 职业:亲见传媒创始人 製片人 主持人 品牌顾问
-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 主要成就:2008抗震救灾全国电视专题节目二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
- 代表作品:《LEAD亲见》 CCTV《财富故事会》《商道》 《2014新年新世界跨年直播》 电视专着《电视信仰》
学习经历
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材料系,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4年获第15届《财经》杂誌奖学金;2016年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LS8S学员。
工作经历
央视工作13年,曾担任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金融组记者、《财富故事会》、《商道》、《对手》、《领导者》、《CCTV“青年创业中国强”》、《春暖2007·财富手拉手》、《2014新年新世界跨年直播》等多档重量级节目和大型活动主创,担任记者、编导、策划、总撰稿、出镜专访主持人、嘉宾主管等。
贾梦霞曾操刀央视多个重量级人物专访栏目和深度报导节目,曾担纲製作《领导者》专访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比尔·盖茨、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梦工厂总裁杰弗里·卡森伯格、演员安吉丽娜·茱莉、时任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等;《经济信息联播》特别节目“国美控制权之争”、《对手》“归真堂该不该上市?”、“该不该强制分红?”、“”该不该限制明星天价片酬?“、“王老吉商标该归谁?”等重量级节目;其中《善道行商》节目由中央电视台选送,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2008抗震救灾全国电视专题节目二等奖。 贾梦霞专注于商业人物报导领域,商业人物访谈领域有深厚专业积累,曾专访李彦宏、李开复、周鸿祎、刘积仁、姚劲波、蒋锡培、王中军、陈绍鹏、余彭年、郑李锦芬、徐小平、冯鑫、杨晖、罗军、王东、刘畅等近百位知名企业家。
2015年离职央视,创办亲见传媒。
获奖记录
编导节目《善道行商》由中央电视台选送,获2008抗震救灾全国电视专题节目二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
2014年获第15届《财经》杂誌奖学金;
2014年获第15届《财经》杂誌奖学金;
媒体报导
1、“Lead亲见”登入美国时代广场大萤幕 腾迅新闻
2、梦霞“亲见” 前央视美女记者带你看大佬们的“商业秘密” 环球网
3、商业访谈节目《lEAD亲见》亮相纽约时代广场 人民网
代表作品
节目《LEAD亲见》
《LEAD亲见》创造多个商业人物视频首秀记录:
1、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直播专访首秀;
2、新希望女掌门刘畅视频专访首秀;
3、新生代企业家找钢网CEO王东视频专访首秀;
4、暴风复盘首日,暴风集团CEO冯鑫独家视频专访;
周鸿祎的直播专访吸引了133万人同时线上。
新希望六和董事长刘畅採访后称:“《LEAD亲见》是一个非常时尚的企业家平台,整个採访过程非常轻鬆。”
和传统电视节目不同,《LEAD亲见》创立之初就是基于网际网路传播的用户思维,打造定位于商业人群、学习型人群的 “轻鬆的严肃视频”,它不提供娱乐,提供一手商业方法论和企业家大脑“作业系统”—— 企业家思维分享。
《LEAD亲见》秉承商业报导求真求智的第一原则,传播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前沿商业思想,2016年第一季共採访14人製作28期节目,其中3期节目流量超百万,单期平均20多万。直播专访360董事长周鸿祎,直播录播双双超百万,途家网罗军节目流量超百万,网易科技等多家媒体转载推荐,郎永淳专访视频点击量超百万,数十家媒体转载。
採访心得:”真听真看真感受“;採访风格:端庄与风趣、理性与感性、知性与性感,密度与湿度,和谐共生。
“相信亲见,不信传言。"
亲见传媒亮出“亲见”现场和人物的视频理念,以专业品质、高影响力的商业人物报导为切入点,后续将开发出定位于不同层次商业人群的精準分类视频产品和深度服务,进行资源深度连结整合,致力于打造以视频为入口最具价值2B服务平台公司。
专着《电视信仰》
电视一线实践的同时,贾梦霞还致力于媒体研究,2005年到2008年, 她“三年一问”,採访全国20余位一线电视製作人主持人,其中有陈虻、李伦、张越、王志、汪涵、孟非、杨澜、李静、戴军等业内知名人物,出版电视理论专着《电视信仰》。

该书出版后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被称为“一部特殊的中国电视断代史”——以人物方式记录当代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里程碑式人物、《生活空间》创办人陈虻(2008年逝世)称书中採访《别为自己的低级趣味製造藉口》:”是所有对我的採访中最为全面和深入的一篇”。此文较完整记录了陈虻的纪录片理念、操作方法以及他对中国电视新闻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和思考,北大新传徐泓教授将该採访作为压轴篇目收入其编着陈虻语录《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幺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一书。
《电视信仰》另一位被採访者孟非称贾梦霞对他的採访:”有个女孩子採访了我,居然写得很是与众不同,是所有写我的文章中最挖出了些东西的一篇”。
李开复在序言中回顾了贾梦霞採访他的一段经历:“我同样为她作为节目製作人时职业的新闻精神所打动。在整个节目期间,她做了一个世界级记者所能做到的一切——她坦诚,讲求实证,又非常善于交流;她在提问和讨论时总会顾及问题的正反两个反面,可以在客观的新闻事件和丰富的心理感受之间取得完美的平衡;她熟稔的新闻技巧使得她可以轻易地把一个焦点新闻变成有趣的娱乐短片。”
着名电视专家袁方博士在序言中评价:“作者在书中有一个观点:什幺样的人会做出什幺样的电视,做电视就是做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相处方式。我深以为是。”
除了对电视趋势的洞察外,书中人物访谈部分逻辑严谨,层次清晰,专业的电视业务探讨之外,不乏对电视人群体深厚的情感关怀,对话犀利而不失温暖,着名传播学者于丹称之为:“一场灵魂的追问,在这场追问成因的过程中,一个用了心的作者,分明看见自己的灵魂。”
《电视信仰》文章节选:
1、张越:我们不要极端的情绪化、不要大哭大吵、不要煽情。我们的生活不缺那些很刺激的、很火爆的、很暴力的情绪,在当今中国人的人生当中,这种东西太多了。它不好,它不健康,我不想在节目里面不断地暗示、刺激和渲染这种情绪。我希望人们平静一点,善意一点。
2、杨澜:风地里的树
中国电视产业的瓶颈和它本身DNA里出现的一些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当这些问题现在就好像齿轮一样全都卡在这儿的时候,凭你有什幺样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你都是很微小的东西,真正的问题是一个产业链的问题。
3、李静:我是一个结构比较完整的人
做主持人就是做自己,你生活中什幺样个性就是什幺样,你也很难掩饰。你生活中是有意思的人,上电视也有意思,生活中没意思的人,上电视也一定没意思。即使弄点意思那意思也是装出来的,开个玩笑也一点都不好玩。
4、汪涵:神的孩子都跳舞
西方极乐世界说地是柔软的沙子铺成的,脚踩上去极其绵软。树叶郁郁葱葱,风吹过的时候,树叶碰撞的声音就是佛的声音。其实西方极乐世界就在我们心里,它不远。所有的宗教到最后就是一个字,爱。
5、陈虻:别为自己的低级趣味製造藉口
什幺事都是一个多数跟少数的问题。大部分人都用手机,也还是有人拒绝;大部分人喜欢娱乐,也还是有人思想,只不过以前喜欢思想的人的比例比现在高而已。那幺这个比例将来会不会慢慢地又变回来呢?没準。
6、李伦:梦想照进现实
我觉得不只是做电视,做什幺都需要梦想。尤其是在这幺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这可能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容易让人摇摆,容易让人放弃,容易让人悲观,容易让人沮丧。所以我经常说,我们要树立一个生活态度:就是希望大家在这儿是一伙相信梦想的人,是一伙虔诚生活的人。
论文《经济类电视谈话节目分析》
社会评价
于丹
梦霞一句又一句的追问逐渐拨开了一些深层的意识,缘着那些问题一路探询而下,隐约可以听见灵魂片断吱吱嘎嘎的声音,像久不挪动的家具要清扫一下的时候,就带出了那种凝铸了历史的动静。在这一场追问成因的过程中,一个用了心的作者,分明看见自己的灵魂。
李开复
在整个节目期间,她做了一个世界级记者所能做的一切——她坦诚,讲求实证,又非常善于交流;她在提问和讨论时总会顾及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可以在客观的新闻视角和丰富的心理感受之间取得完美的平衡;她熟稔的新闻技巧使得她可以轻易地把一个焦点新闻变成有趣的娱乐短片。
袁方
对未来的电视史家来说,《电视信仰》这本书应该是比较深刻地反思中国电视过去二十年的一部断代史。作者在书中有一个观点:“什幺样的人会做出什幺样的电视,做电视就是做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相处方式。”
我深以为是。
人物自述
一个电视人的心灵独白
一
因为做电视,我拥有了另外一只眼睛:摄像机。
摄像机是最好的放大器,生活中我们并不曾十分留意一个人的表情,摄像机却相当于给了一个时间的暂停,司空见惯的东西会在镜头前放缓、定格、放大、纤毫毕现,一瞥间不小心会看到“高大上”人士在真实环境当中的真实表现,很多时候,光明的另外一面一定会看到黑暗。
如果你仅仅因为一个人“成功”而走近他,你一定会失望。
“欺骗”观众的时候感觉自己在製造垃圾,内心有很多挣扎和痛苦。
我失望过,迷茫过,甚至绝望过。
就像我在採访主持人张越时,她在我面前流露出的那种看到过真相之后的难以言喻的忧伤。
我和很多人探讨《电视信仰》,那是我内心无法释怀的迷茫,是犹豫中还想坚持。
在我最最沮丧的时候,我一人坐在济州岛的海边,坐在岸边防护堤的大石头上,眼前一个浪头打来,我以为我会哭,可是没有,我没有掉眼泪。
那个瞬间我知道,我没有问题。
天地之大,最深之处是孤独。
正视自己的黑暗,并且心甘情愿接受世间所有的阴影,把最不堪的困顿变成营养,把眼泪变成微笑。光明无须去谴责黑暗,它只要努力去扩展,光明到处,黑暗就会消散。
人可以自救。
自救的方法就是愿意尝试着去接受,去理解,去放下,去和周遭和解,让内心有光。
二、
十几年记者生涯,我的岁月年轮镌刻着一些场景,挥之不去。
此刻,我又想起初入央视,雨后西安的一家肯德基店内,王志老师对我的王志式提问:“你来《面对面》什幺目的?”
是啊,我什幺目的呢?我是个没有目的的生命,我只是一个怀揣着满腔的挚爱,活一辈子就想好好去体验和感受的人。可是,我要说我没有目的会不会有人信呢?
记者这个职业最能满足对体验和感受的贪心。
那些年,那些难忘的场景在脑海中迴旋……
我想到成都双流一场滂沱大雨中挤满了中外记者的变性人婚礼。
新娘张琳刚刚从身份证上的“他”变为“她”,她化着妩媚的浓装,带着一种孤芳自许和稍许彆扭的优雅施施然走过村庄,身边围满了指指点点的看热闹人群。
而张琳的老父亲此刻正一个人躲在菜园里偷偷抹泪。
我想到放弃高考立志要当作家的山村女孩刘娟。
刘娟在嘉陵江边伤心地哭泣,在摄像机前她含泪唱起刘德华的《天意》:“谁在乎,我的心里有多苦,谁在意,我的明天去何处……”
我想到在大连打工的三轮车夫郭荣庆。
国中毕业的郭荣庆在大连远郊山脚下一间小出租屋内複习功课,屋不过盈尺,仅仅能放下一张单人床,他坐在床上,用一个自製的木架放在床上当书桌,看书的时候一抬头,就能看到屋顶上密密麻麻抄满了的数学公式,睡不着的时候,他也可以盯着天花板背诵。
在桥头趴活时,郭荣庆一个人在寒风中埋头苦读《资本论》,萧瑟的剪影在一群嘻嘻哈哈的的工友中显得特别孤寂,同时又特别生动……
后来,他考取了社科院的法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成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一位法学老师。
想起在南京一家咖啡馆,孟非和我聊电视,说到深有共鸣处,你一句我一句最后不知道到底是谁在说话、一时间竟恍惚不知道身在哪里。
想起在长沙广电旁的璇宫,坐在我面前的汪涵出人意料地严谨、周到、博学、谦卑,他身体前倾、轻轻端起一杯碧螺春。
想起自称打的是迷蹤拳,人们都看不清他的路数,拿他当个笑话,而他又在社会某个层面如鱼得水的陈游标。
在陈游标的苏北老家,回到村里的他显得格外活泼,我面前的他身手矫健、一跃而起蹦到院中的一个石磨上,脸上绽放出一个狡黠而又虚弱的笑。
想到央视活动中在贵宾室一角,饮料大王宗庆后端坐一隅,兀自威严沉静,脸上有一种人不理我,我不理人的倔强。
想到那年深秋傍晚从首都机场神采奕奕沖我走来,正準备在中国大干一场的李开复,也想到理想国际百度12楼李彦宏背着手向前踱去略为伛偻的背影。
想到瀋阳东软软体园同心湖边,刘积仁眼眶里蓄积的泪水。
想到慈善家余彭年,我佩服他深思熟虑之后理性做公益,每到深圳总去看看他,那天下午,长满了老年斑的老人正在彭年酒店游泳池边一个人一圈又一圈孤独地散步。
如今,余老已经仙逝,很多人的境遇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成功和荣耀,失意和遭遇都会在岁月中烟消云散。
留下的是一份惦念、感恩和遥远的祝福。
都是值得悲悯和疼爱的人,不管别人还是自己。
一切都是过眼烟云,所谓“成功”,其实远没有人们想像中那幺重要。
一个人真正应该在乎的恰恰是一种生命的“状态”。
认识自己,而又不执念于自己,在和真实世界的互动中,活出一种自我,活出一种状态,活出一种精气神,活出一种流动的生命气象,才是人作为人活这一世的最大成功和享受。
这就是我愿意去报导和传播的人的精神。
随笔文章

1、李彦宏,你还记得自己为什幺出发吗?!
节选:2005年,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还记得上市团队从美国归来之后,李彦宏接受了我对他的电视专访,他穿着一件标誌性的红色POLO体恤衫,坐在理想国际大厦12楼他的办公室内,云淡风轻地对我讲述惊心动魄的上市24小时。
2、刘积仁:花白头髮再创业
节选:刘积仁花白头髮,有一副高大的身材,一眼看上去不太像个企业家,甚至不太像大学教授,他有着一种天生的艺术家气质,打上领结穿上燕尾服可以站到乐池中去拉小提琴。
3、陈绍鹏联想第二季:不惧蓝莓“脆弱期"享受农业"j寂寞期"
节选:这位成功多年的IT男确实有些倦意,他想尝试一个“全新的、不同东西”,但不知道具体是什幺。当有一天,柳传志问他是否想接手农业,“要感兴趣就做,不感兴趣就当我没说”时,他感到这个“新东西”已经走到面前。
4、【JMedia】民国风月:枪炮与玫瑰
节选:民国不但有风骨,还有风雅。这种风雅当然不是生活和物质的风雅,而是知识和文化的风雅,是精神和情趣的风雅,是思想园地百花齐放的风雅。民国,是一个在枪炮中盛开玫瑰的时代。
5、【JMedia】为张贤亮三声叹 他的作品甚至超越莫言
节选:张贤亮去世了, 一个传奇作家、传奇商人,一个磨难跌宕的人生,一根被命运之手激烈拨弄过的粗壮有力的琴弦,终于安然地断了。
6、【梦溪笔谈】汪涵:世上没有主持神
节选:汪涵自己发明了一个词叫“善顺”。翻遍佛教的典籍都找不到这个词的出处,在我理解,“善顺”也就是不拧巴,善于顺应眼前和当下吧。
7、【JMedia】左木心右马云,人生就是一河两岸
节选:站在木心美术馆门口往回看,身前的寂寞和身后的盛名,穷困潦倒的孤独艺术家和席捲一切的喧嚣的网际网路,它们就这样一左一右,隔水而居,又毫不违和。世事也是如此吧,多遥远的距离,其实不过一水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