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看见(柴静着书)

2019-11-10 23:31:47 百科
看见(柴静着书)

看见(柴静着书)

《看见》是2013年01月1日由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记,作者是柴静。该书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基本介绍

  • 书名:看见
  • 作者:柴静
  • ISBN:978-7-5495- 2932-2
  • 类别:文学,传记
  • 页数:405
  • 定价:¥39.80
  • 出版社: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1-0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960mm×635mm)
  • 图片:33幅
  • 字数:230千字
  • 印张:26.5
  • 重量:499g

图书简介

该书讲述柴静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内容简介

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导、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导她也多有製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三重内涵:
1.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本书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幺,思考着什幺,又记下了什幺。
2.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通过她在新闻热点第一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怎样面对。
3.我们自己的故事:採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作品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幺?”他开了口。“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
第二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这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我看到了一些东西,但只不过隐约地感到怪异,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第三章 双城的创伤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双城连续服毒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四章 是对峙,不是对抗
能不能採访準确,不是能不能完成工作,或者能不能有乐趣这幺简单,这事关人的性命,我要是问得不準确,不配坐在这椅子上。
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聚会上,朋友说,你现 在做的这些题目太边缘了,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碰到这些问题。作家野夫说:“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大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免于受辱了。”
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
第七章 山西,山西
我出生在一九七六年的山西。山西姑娘没见过小溪青山之类,基本上处处灰头土脸,但凡有一点诗意,全从天上来。
第八章 我只是讨厌屈服
今 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 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
第九章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二○○六年二月底,我接到通知,迷迷糊糊去别的部门开会。被惊着了,因为在“新闻联播”里要开一个有我名字的专栏,叫“柴静两会观察”。
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準确是记者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準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号啕大哭。
第十一章 只求了解认识而已
虐猫那期节目播出后,我收到王的简讯,她要的并不是同情,节目也没给她同情。她只要求得到公正,这个公正就是以她的本来面目去呈现她。
第十二章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 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我脑袋里旧思维习惯改不了,新的又不知道怎幺形成。钱钢老师说,你可以看一看历史,“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第十三章 事实就是如此
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不仅事关技术,更是对事件各方科学精神的检验,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间。
第十四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去 年地震的裂缝里青草簌簌地拱动,湿黑的山坡上一层一层墨绿的杉树林,梨花浅白,空气里都是水滴和鸟叫。很多坍塌滑坡的山体,现 在已经慢慢重新覆盖上了草木,就在这片山峦之间,正在建成新的房屋、村庄和家庭。
第十五章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全世界媒体都在这儿,金牌运动员有无数人採访,我说:“那咱们就採访不显眼的吧,失败者也成,只要打动咱俩的就算。”
第十六章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新闻调查六年,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征地题材,各种口音,各个地方,各种冲突。节目组每天一麻袋信里,一半是关于征地的。
第十七章 无能的力量
从世俗的意义上说,卢安克做的事情没用,没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
第十八章 採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
第十九章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第二十章 陈虻不死
谈起陈虻时,有人说智慧,有人说尖锐,白岩松说“那是个非常寂寞的人”。 他的寂寞不是孤单,是没完成。
后记

编辑推荐

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首度出书讲述十年央视生涯。个人成长的告白书,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看见》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幺,思考着什幺,又记下了什幺
看见(柴静着书)
我们自己的故事。採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经典语录

  1.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2.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3.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
  4. 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
  5.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幺出发。
  6. 道德,不是没有弱点,而是看清它,然后抑制它。
  7. 什幺是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就是不往地上砸瓶子。
  8. 你生活得太塑胶了,不真实。
  9. 别当了主持人了,就不是人了。
  10. 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期待答案吗?你要不期待,你就别问了。
  11. 人在关口上,常是一些看上去荒唐的事起作用。
  12. 你可小心,别变成最初你反对的人。
  13. 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
  14. 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 才会忘记自己。
  15. 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
  16. 我摸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17. 回忆太痛苦,但痛苦也是一种清洗,是对牺牲人的告慰。
  18. 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19. 人在那种苦快意的痛苦里毛髮直竖,电子乐里失真的人声像在金属上兇狠的刮刺,绳索突然全都绷断了,我睁开眼,像一只重获自由的小兽,久久的凝视着这个新的世界。
  20. 我们都痛恨用马赛克压在人脸上的丑陋和不尊重。
  21. 对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愤怒,也不需要还击,只需要蔑视。
  22. 什幺样的人能理解人?听别人说话的人。
  23. “我们的社会为什幺不接受同性恋者?”“因为我们的文化里,把生育当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爱情,应该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应。
  24.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
  25.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到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26. 今 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 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
  27. 準确是记者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準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之中,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决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创作背景

《看见》的写作动机,很自然也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两个“离开”。第一个是2000年引她入央视的“导师”、《东方时空》创办人之一陈虻去世,第二个是2009年突然调离《新闻调查》。两件事,都是柴静无法预期的,让她感觉到生死万物的无常。她说:“人其实是背对着死亡,一天天倒退地活着。人都有一死,但内心需要一种东西活着,而用文字记录,就是唤醒这种内心的过程。”有人曾提议书名叫《我看见》,但柴静觉得“我”字刻意,去掉直接叫《看见》更自然,随后才发现跟自己的节目名字一样。

作品鉴赏

看完这本书,可以看出,柴静没有刻意选取她这些年记者生涯的重大事件,而是更多地在写那些曾经带给她震撼、指引她向前、给予她方向的人与事,那些真正触碰过她心灵深处的人与事,是非对错,事件真假,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思考和历练。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柴静对自己前半段人生和事业的小总结,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思考这个社会,思考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关係。一个刚正、不愿屈服,不愿低头的柴静,便是一个伟大的中国记者形象。

业内争论

柴静在《看见》中写的一些关于採访的观点,引发了业内一些争论,例如闾丘露薇就在部落格中针对柴静的一些特点加以评论,以暗讽方式将柴静的採访表情总结为“蹲、抱、皱眉”,称“电视记者表情应中性”;对柴静“採访是一场抵达”的理念评论“一个人再有名,没新闻点就不该采”,对柴静“关心新闻中的人”的採访态度评论为“关注人安全讨巧”。对此先是宁财神挺身而出替柴静说话,后来音乐人周云蓬也忍不住微博宣称“大声支持柴静”,“嘲讽她是林徽因者,不知林是个美好的女子。盼望闾丘露薇来大陆电视台工作,实现她公正客观中性的新闻理想。”
看见(柴静着书)
围绕《看见》一书销量破百万所引发还远不止这些,但柴静对此表现出的冷静令广大读者钦佩。
 
前言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誌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导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儘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导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导自己。
——柴静

作者简介

柴静,山西临汾人,1976年出生。
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
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
曾为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
柴静,从当初大学的会计专业摇身一变成为央视的当家女花旦,可谓是励志典範。而其外冷内热,直斥时弊的人文风格更是让她获封“公知女神”称号,成为文青们仰望的神坛人物。可以说,央视造就了柴静,也造就了“灰姑娘也可以有春天”的神话。
被誉为“当代林徽因”的央视主持人柴静可以说是无数文艺青年心目中的灯塔,她冷静而带有煽情性的访谈为她赢得了不少铁桿冬粉。然而在继“砍柴风波”“美国生女事件”后,柴静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其主持的央视节目《看见》更是早2013年7月份就已经停播,这一度让柴静出走央视的传闻甚嚣尘上。
2014年10月13日。曾经和柴静共事过的央视前主持人邱启明在微博承认“柴静确实于13年底就辞去了央视职务”。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