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範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Hong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中文简称“北师港浸大”,英文简称“UIC”,是首家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重点大学,创新地推行博雅教育及国际化办学模式,致力于建成世界一流的博雅型大学,培育国际精英人才,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UIC创建于2005年,由北京师範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于广东省珠海市携手创立,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特批。2014年,UIC投入新校区建设,并规划将附近一带打造为“大学小镇”,新校园于2017年9月投入使用。
UIC致力于建成世界一流的博雅型大学,学院设有工商管理学部、文化与创意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及理工科技学部四个学部,下设二十三个专业方向。现拥有一支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师资队伍,实施全英文教学。本科毕业生学成后获颁UIC毕业证书和香港浸会大学学士学位,在国内、香港及国际範围均获认可。另外,UIC获教育部批准开展研究生教育,开设研究型硕士、博士专业课程及授课型硕士专业课程,毕业生获颁香港浸会大学学位证书。
基本介绍
- 所属地区:广东省珠海市
-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 学校官网:http://uic.edu.hk/en
- 中文名:北京师範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 英文名: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
- 简称:中文简称“北师港浸大”,英文简称“UIC”
- 创办时间:2005年
- 类别: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
- 学校类型:综合
- 属性:省属高等院校
中外合作大学联盟成员 - 现任校长:汤涛
- 校训:博文雅志,真知笃行 (In knowledge and in deeds, unto the whole person)
- 校歌:《UIC Anthem》
- 专职院士:1
- 主要院系:工商管理学部、理工科技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文化与创意学部
- 学校地址: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金同路2000号
- 学校代码:16401
办学历史
2005年4月,国家教育部批覆同意设立北京师範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10月21日,举行首届开学典礼,共收生274人。11月18日,举行成立暨奠基典礼,校园进入建设阶段。
成立暨奠基典礼

2006年,UIC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评定程式,并成立了一个由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领导的品质保证机构。10月,教学楼第一期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
2007年6月,香港浸会大学评审团首次来联合国际学院对教学、学术、管理等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并对联合国际学院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评价。9月3日,工商管理学士课程(会计学专业)取得澳洲会计师公会的认证。10月,与美国明尼苏达州七所私立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为日后与明尼苏达州私立大学协会的长期交流合作打下基础。
2008年1月15日,举行校舍启用典礼,校园教学及行政等设施全面投入使用,校董会通过学校标识。7月,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联合研究所(JIRS)成立,以推动合作研究,并共同培养研究生。10月,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小镇正式投入使用。12月,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专家小组视察UIC,对UIC的教学质量和创新教育作出正面评价。
2009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在16个省市招生。5月,UIC成为首家通过香港会计师公会认证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地高校。6月6日,首届毕业庆典在校园举行,244名毕业生获颁发毕业证。
2010年3月,香港“中国富强基金会”与UIC携手推出“中国富强社会创业奖励计画”,这是UIC举办的首个面向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大学生的活动。11月22日,位于文化小镇的学习资源中心新馆正式启用。
2011年10月,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广东考察团莅临考察。学生宿舍组建成五个苑舍,在校内推动舍堂文化。11月30日,坐落在文化小镇的皮影戏艺术馆正式开馆。12月7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师範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委员会举行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
2012年4月25日,中国内地首个香港会计师公会QP课程资源中心在UIC开幕。6月,工商管理学部顾问委员会成立,随后理工科技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均成立顾问委员会,来自不同领域的高级管理人员及专家为UIC发展建言献策。6月24日,UIC在第四届毕业典礼上首次颁授荣誉院士予四位杰出人士,以后每年均以此形式表彰杰出人士对国家、社会作出的贡献,以及对UIC的支持。6月30日,珠海市社会创新研究基地落户UIC。8月9日,UIC入驻横琴金融产业服务基地。10月9日,UIC与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係,在横琴设立产学研合作基地。10月22日,UIC与珠海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定,共同打造世界一流博雅型大学,助力珠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颁授荣誉院士

2013年4月,实行招生改革,在广东省採用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制度。6月16日,首次实施的“广东省综合评价录取”入学测试在广州、珠海、汕头和湛江同时举行。10月23日,套用心理学实验室启用。
综合评价录取制度

2014年6月20日,珠海市人民政府与UIC合作协定签约仪式暨新校园奠基典礼举行。UIC获得珠海市政府提供会同300亩土地用于新校园建设,并规划将附近一带打造为“大学小镇”,更好地融入珠海的经济文化建设。目前,新校园正在建设中,预计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8月31日,拥有射道馆、古琴室和彩璃工坊的 “艺峯”(G区)揭幕。10月23日,新文化小镇第一期封顶。11月21日,与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建环境教学和志愿服务基地。12月12日,与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共建珠海首个养老服务示範培训基地。
珠海市人民政府与UIC合作协定签约仪式暨新校园奠基典礼

2015年1月,开设首个辅修课程,培育複合型人才。6月,进一步深化招生改革,在广东省实行多元招生模式,高考招生範围扩至30个省市自治区。同时,首次通过“港澳台联招考试”,录取香港考生。
2016年8月,获教育部批准计画开展研究生教育,将招收研究型硕士生及博士生和授课型硕士生。
2017年9月,UIC整体搬迁至金同路2000号,开启全新的篇章。
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近年来UIC教职员工在承担国家及省市研究课题方面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珠海市人文社科基金及其它产学研项目总计逾千万的经费资助,形成了以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方开泰教授为旗帜的多个重点研究团队。
方开泰教授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继2013年获得五项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后,UIC在2014年又有五项获得立项,其中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专业黄匡忠教授所申请的课题获重点课题立项。2015年共获得三项立项。
2015年,UIC首次申报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工程”并顺利通过评审,获得60.77万元资金资助。同时,获得珠海市“高等教育发展建设”项目总计360万元资金支持。2016年度,UIC获得广东省教育厅75万元的“创新强校”资金支持。
2015年,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雷波博士负责的珠海市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入选珠海重点实验室,获得100万元资金资助;统计专业获批珠海市优秀学科,获得100万资金资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徐宝军教授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苏伟峰博士荣获珠海特聘学者称号。
科研机构
● 素质保证及教育创新研究所 ● UIC DST-HKBU CSD 活跃媒体计算联合研究所 ● 食品与环境安全研究中心 ● 人才因素绩效研究与发展中心 ● 统计与计算智慧型研究所 ● 中国会计与商学研究中心 ● 跨文化学术研究所 ● 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 中国文化研究所 ● 社会管理研究与服务中心 ● 珠海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 ● UIC横琴产学研基地 ● UIC-天威3D创新开发实验室 ● 珠海市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 ● 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
(资料来源:)
学术资源
学习资源中心启用于2010年,是中国外语书籍馆藏量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学习资源中心现有纸本藏书约23万册,种类逾20万种,中英文藏书比例约为2:3。中心着重于建设英文藏书,以期达到总藏书量的70%。此外,中心还订购有300多种中英文纸质期刊报纸。
学习资源中心订购了丰富的电子资源,全面配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需求。目前,中心共有电子资源56种,其中包括EBSCO、SAGE、ScienceDirect等多个专业学术资料库,涵盖数万种电子学术期刊。还有大英百科全书、GaleVirtualReferenceLibrary、Ebrary电子书、超星电子书等共55万册电子图书。除此之外,中心还购买了Refworks、MyEnglishTutor、ProQuestResearchCompanion等线上学习工具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技能。
学习资源中心会定期举办国际学术图书展,每次展出超过5000册由国际知名学术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图书,内容紧扣UIC各专业研究方向,并邀请师生前来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纳入图书馆馆藏。
目前,学习资源中心已经和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签订了馆际互借协定。UIC师生可以通过提交馆际互借请求借阅馆藏没有的图书或期刊文章。
学术交流
学术会议与讲座
UIC与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在内的多所海外院校及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係,有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并邀请国内外学者前来讲演、交流学术、参加国际论坛及研讨会等。
2015年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简称IEEE)评估和学习国际会议于12月10日至12日在UIC举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位学者出席。这也是该会议首次在中国内地举办。16日,全国首届老年社会工作学术会议在UIC开幕,来自全国35所高校、18所社工机构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从人才培养、发展方向、宜居社区建设等多个角度探讨老年社工课题。
2016年4月1-2日,第九届“前沿信息技术、套用和工具国际学术会议”(FITAT)在UIC举办。60余名来自中国、韩国、日本、蒙古、泰国、苏丹的学者在会上交流关于数据挖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并讨论怎样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机器人技术、教育、医学、驾驶和高压断路器等多个方面。同年12月8-9日,由UIC、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的“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 第九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UIC举行。来自德国、法国、加拿大、埃及、土耳其、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海内外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珠 海,以“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多元文化对话与社会发展”为主题展开学术研讨。
高桌晚宴
高桌晚宴是UIC学术文化交流的一大特色项目,UIC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以举办高桌晚宴的形式进行学术分享。晚宴前,学校组织将对参与师生进行礼仪培训,包括着装礼仪、进餐礼仪和交谈礼仪。高桌晚宴源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西方名校的文化传统,其形式是由侍者服务的三道菜西餐正餐,辅以佐餐饮品及餐后咖啡。推行高桌晚宴的目的在于在交流学术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对正式场合社交礼仪和西方学术文化传统的了解。
办学条件
专业设定
招生方式 | 专业类 / 专业名称 | 科类 |
按大类招生 | 工商管理类 (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 理、市场行销、工商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 文理兼招 |
按大类招生 | 新闻传播学类 (广告学、传播学) | 文理兼招 |
按大类招生 |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翻译) | 文理兼招 |
按大类招生 |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只招理科 |
按专业招生 | 会计学 | 文理兼招 |
按专业招生 | 经济学 | 文理兼招 |
按专业招生 | 电子商务 | 文理兼招 |
按专业招生 | 社会学 | 文理兼招 |
按专业招生 | 套用心理学 | 只招理科 |
按专业招生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只招理科 |
按专业招生 | 环境科学 | 只招理科 |
按专业招生 | 统计学 | 只招理科 |
按专业招生 | 金融数学 | 只招理科 |
注:
按大类招生入读的新生,将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第十周前最后确认专业分流。各学部专业分流评审小组,将从个人意愿、个人能力、学业成绩、个人作品集、个人陈述、小组面试、老师评价七项标準中,挑选若干项作为本招生大类专业分流的选拔标準。
(数据来源:)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10月,UIC教职工人数约725人,师生比例达1:7。专任教师总数241(不含助教),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66%。从师资构成比例来看,37.5%来自国外,40.5%来自港澳台,22%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内地学者。
教学建设
- 教学理念
UIC的课程按照香港浸会大学的学术标準设定,经浸大质素保证系统严格审查;实施四年全英文教学,毕业生获颁UIC毕业证书和香港浸会大学学士学位。採用教学成效评估方法,力求毕业生具备“公民、知识、学习、技能、创意、沟通和群体”七大特质,以保障UIC接轨国际的教育品质。
- 教学特色
博雅教育
UIC採用的博雅教育模式,是参照香港浸会大学的博雅教育传统,并适应中国内地的国情和内地学生的特点作出的调整与完善。重视师生关爱、师生比例高和小班教学是博雅大学的特点。UIC博雅教育注重学生心智的开启与扩展,见识的广博与洞明,以及人格的健全和养成,而非局限于某一狭窄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的传授,旨在培养既能深谙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又具备全球眼光和视野的精英人才。
博雅教育的核心由两部分组成:专业学科领域和通识教育。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特殊的领域里进行深入研究,专业课大约只占学生所修课程总数的一半。通识教育使学生开拓学习的领域,并扩大他们的兴趣和观念。
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是UIC最特色的课程,是在体验式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一个新的全人教育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个人发展的整体框架,将其在大学中所学和大学之外的生活实践经验相融合。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体验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性格,以互补UIC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其关注每个学生的智力、道德、体能、审美、社会情感和精神潜质的全面发展,为此设定八个体验式学习模组:大学之道、体验拓展、义工服务、体育文化、情绪智慧型、环境意识、艺术体验和逆境管理,激励学生自我教育,实践出真知。
- 教学成果
截止2016年6月底,UIC已拥有八届约7,000名本科毕业生。
UIC毕业生约半数前往欧美、澳洲、亚洲等多个国家及地区深造,其中约六成毕业生进入全球前100强高校和香港八大公立高校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同时,UIC毕业生深受跨国企业、国企以及政府和公共组织等机构青睐,如中国银监局、四大国有银行、中央电视台、中石油、南方电网、香港商报、香港中国银行、毕马威、德勤、安永、普华永道四大会计师事务所、BP、IBM、美国江森自控能源动力集团等。
文化传统
学校标誌
- 校徽
校徽由字母U、I、C组成。“UIC”为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联合国际学院)的英文简称,同时也分别代表:Universality(博览世界,开阔眼界)、Integrity和Intellect(忠于知识和智慧的增长、忠于个人高尚品格)、College和Continuity(群学、终身学习),寓意UIC贯彻的博雅教育理念。徽标採用纯青色和蓝色相间,寓意UIC兼有北京师範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背景和优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时,UIC徽标构成了勒杜鹃的形状,勒杜鹃为珠海市市花,寓意博雅教育扎根于珠海,同时也象徵着UIC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

- 校训
博文雅志,真知笃行
In knowledge and in deeds, unto the whole person
In knowledge and in deeds, unto the whole person
- 校歌
悠悠珠江文脉长,诸贤会同意气昂。筚路蓝缕创吾校,华夏教育谱新章。本生命之源,根文化之壤。启德性之门,明智慧之光。师生家园齐努力,博文雅志筑梦想。浩浩南海通八方,凤凰展翼天际翔。兼容并蓄纳百川,情系中华怀万邦。聚四方学子,育国家栋樑。容中西思想,通古今文章。躬身服务彰仁爱,真知笃行创辉煌。

社团文化
UIC注重培育学生成为具有服务精神的领袖人才。UIC现有的学生组织(学生会、代表会、专业学会、仲议会)均由学生选举产生,如採用内阁竞选、自主投票的方式组成学生会。UIC鼓励学生髮展兴趣爱好,已有学术类、文化艺术类、义工服务类、体育运动类、社会企业类等60多个学生社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类活动不仅极大丰富了校园生活,也锻鍊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感。
同时,UIC鼓励师生服务社会,参与公益事业。通过走进社会、亲身参与社区服务,增强社会服务体验,锻鍊学生的服务型领袖才能,培养全人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宿舍文化
宿舍是融生活、学习、教育于一体的社区
UIC的学生宿舍是全新概念的生活区,融生活、学习、教育于一体,共分八个苑舍:创雅苑、博雅苑、文雅苑、卓雅苑、寰雅苑、科雅苑、智雅苑和德雅苑,分别位于旧文化小镇和新文化小镇。两个小镇不仅是休息的场所,更是生活的大课堂,是贯彻全人教育的平台。
UIC的苑舍推行舍堂文化,邀请来自学部学部的教授担任各个苑舍的舍监,参与苑舍管理;每个栋楼有一位舍堂主任(相当于辅导员),与学生一起住在宿舍,近距离地与学生接触;另外,学校聘请了高年级的学生担任学生舍堂导师,一起参与到苑舍文化建设中来。目前,已形成传统的苑舍文化传统活动有:苑舍高桌晚宴、苑舍日论坛(大一生和毕业生各一场)、以及为了增强苑舍凝聚力的苑际达人赛。此外,每个苑舍也有举办各具苑舍特色的小型活动,让学生的苑捨生活更加多元化。
学校领导
职务 | 姓名 |
UIC校董会主席、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许嘉璐教授 |
校长 | 汤涛教授 |
副校长 | 陈致教授 |
副校长 | 张 聪 教授 |
协理副校长 | 魏楚雄 教授 |
教务长 | 李建会教授 |
财务规划及发展执行总裁 | 陈立信先生 |
工商管理学部院长 | 左龙佩兰教授 |
理工科技学部院长 | 黄华雄教授 |
(数据来源:UIC官网)
校园环境
2014年,UIC获得珠海市政府提供会同村300亩土地用于新校园建设,并规划整合大学、社区产业、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资源,将附近一带打造为“大学小镇”,更好地融入珠海的经济文化建设。新校园距现有校园约1.5公里,其总建筑面积约26.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区域建筑面积约19.5万平方米,是金凤路现有教学楼建筑面积的5倍,可容纳6000名在校本科生及1000名教职工。建筑包括音乐、艺术、设计中心,恆温体育馆,大学会堂,演艺厅、教学楼,学习资源中心等。所有建筑均可在地下部分联通,其中体育馆内有篮球场、恆温泳池、网球场等场地,建成后将开放给公众使用。UIC于2017年秋整体搬迁至新校园,开启全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