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香港浸会大学

2019-11-02 19:49:41 百科
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简称“浸大”(HKBU,位于香港九龙,为香港特区政府全面资助的八所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之一。其前身为香港浸信会联会于1956年创办的私立高等学府,致力提供全人教育。1983年,当时的浸会学院获政府全面资助,成为公立专上学府,至1994年获得正名,成为香港浸会大学。现为京港大学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沪港大学联盟成员,获教育部列入国家重点高校名单。

浸大于2018年6月最新公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277名;在2019TIME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401-500区间;在2018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亚洲大学排名中,位列第55位。在2019年THE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世界第60名,位居香港第二位。在2018年计算机科学学科排名中,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在人工智慧领域学术排名世界第42位,位居香港第三位(其中香港第一名为香港科技大学,位列世界第25位,第二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位列世界第32位,第四名为香港理工大学,位列世界第78名),在资料库领域排名世界第47名。

浸大工商管理学院从2010年至今获得AACSB、EQUISAMBA商学院认证,成为香港首家获得三项国际顶级认证的商学院。

2016年2月15日,香港特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辖下的质素保证局发表第二轮《香港浸会大学质素核证报告》,肯定了浸大的教与学方针已相当成熟,不单可与本地和亚洲区内大学并驾齐驱,甚至可与不少世界顶级大学看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香港浸会大学 
  • 英文名: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 简称:浸大,HKBU
  • 创办时间:1956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综合类
  • 属性:世界着名大学
    世界一流博雅研究型大学
    香港法定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
    香港八大公立大学
    京港大学联盟
    沪港大学联盟
  • 所属地区:香港
  • 现任校长:钱大康
  • 知名校友:吴宇森、林俊明、郑家富、梁逸峰、张小娴、闾丘露薇等
  • 主管部门: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
  • 校训:笃信力行
  • 校歌:香港浸会大学校歌
  • 主要院系:文学院、理学院、传理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中医药学院等8个
  • 学校地址:香港九龙塘窝打老道224号
  • 主要奖项:AACSB、EQUIS、AMBA认证
    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生物感测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8 QS综合星级评定五星级大学 
  • 世界排名:泰晤士报排名世界第111名 
  • 校监:梁振英
  • 发展定位:世界一流大学
  • 荣誉大学院士:陈瑞球、王锦辉
  • 荣誉大学博士:李兆基、方润华、王国强、孙少文

学校历史

香港浸会大学前身为1956年创立的香港浸会书院,1972年始改称香港浸会学院,首任校长为林子丰博士,校碑是由着名教育家、书法家、文学家、清华大学韩家鳌教授题写。目前大学共设有八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中医药学院、传理学院、理学院、视觉艺术院、社会科学院及持续教育学院。前六个学院共开设40多个本科专业及30多个高等学位修读课程。大学现有全职教学人员近500人,学生近6,000名,其中包括本科生4,300多人,研究生约4,500多人,国际交换生近200人。持续教育学院则开办副学士、学士及硕士课程,同时亦提供证书/文凭及短期进修课程,每年学生达50,000人次。
该院于创办初期只开设外国文学系、社会学系、数理学系、土木工程学系及工商管理学系的文凭课程。由1986年开始,该院开办学位课程。1994年11月,立法局通过有关条例,香港浸会学院正式升格为大学,成为香港八所受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
香港浸会大学自创校以来一直增设多项创新课程,以配合香港社会的发展,着名的包括传理学、中医药学、社会工作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及政治及国际关係学等。浸大开办的中国研究、体康管理、欧洲研究、翻译学及人文学等课程,也是香港首创的。
除此之外,“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幼稚园”(位于九龙塘)和“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国小”(位于沙田石门)亦是香港浸会大学的附属机构。
2005年,香港浸会大学和北京师範大学在中国内地的珠海市建立北京师範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合作办学)简称UIC,学生成绩合格毕业时获颁香港浸会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北京师範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北京师範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2007年,香港浸会大学取录了9岁的沈诗钧入读数学系学士及硕士课程,成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大学生。
2010年,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获得了AACSB认证。
2013年,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获得了EQUIS认证以及AMBA认证。成为世界不超过百分之一的获得三大认证(AACSB&EQUIS&AMBA)的商学院。
“善衡校园”及“大学会堂”“善衡校园”及“大学会堂”
2014年,香港浸会大学携手南京大学及广东省惠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启动建设“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惠州饶宗颐国学院”。
2016年, 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再次获得为期5年的AACSB,EQUIS双重认证,肯定了浸大工商管理学院的世界顶级地位。

办学条件

院系设定

文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英国语言文学系
创意及专业写作系
宗教研究系
人文学系
翻译学系
工商管理学院
套用经济学
财务学
环球与中国商贸学
人力资源管理学
资讯系统及电子商贸学
市场学
中医药学院
教学科研部
临床部
技术开发部
持续教育部
传理学院
电影学院
传播系
新闻系
持续教育学院
国际学院
附属幼稚园
理学院
生物系
化学系
计算机科学系
数学系
物理系
社会科学院
地理系
政治及国际关係学系
历史系
社会学系
视觉艺术院
(参考资料)

专业设定

浸会大学文学院专业信息
浸会大学音乐文学士(荣誉)
浸会大学翻译学文学士(荣誉)
浸会大学宗教研究文学士(荣誉)
浸会大学人文学科文学士(荣誉)
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文学士(荣誉)
浸会大学英国语言文学文学士(荣誉)
浸会大学中国文学语言及文化文学硕士
浸会大学语言研究文学硕士
浸会大学音乐文学硕士
浸会大学哲学硕士
浸会大学哲学博士
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专业信息
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士(荣誉)
浸会大学中国研究社会科学学士(荣誉)(经济)
浸会大学套用会计与金融理学硕士
浸会大学套用经济学理学硕士
浸会大学人才资源管理策略理学硕士
浸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浸会大学哲学硕士
浸会大学哲学博士
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浸会大学中药学学士(荣誉)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学士及生物医学理学士(荣誉)
浸会大学健康管理学硕士
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
浸会大学中药学硕士
浸会大学针灸学硕士
浸会大学哲学硕士
浸会大学哲学博士
浸会大学传理学院
浸会大学传理学社会科学学士(荣誉)
浸会大学传理学文学硕士
浸会大学哲学硕士
浸会大学哲学博士
浸会大学理学院
数学理学士(荣誉)
套用化学理学士(荣誉)
套用生物学理学士(荣誉)
套用物理学理学士(荣誉)
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理学士(荣誉)
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理学士(荣誉)
环境及公共卫生管理理学硕士
绿色科技(能源)理学硕士
资讯科技管理理学硕士
高级信息系统理学硕士
分析化学理学硕士
科学计算理学硕士
哲学硕士
哲学博士
浸会大学社会科学院
历史文学士(荣誉)
社会工作学士(荣誉)
欧洲研究文学士(荣誉)
地理社会科学学士(荣誉)
心理学社会科学学士(荣誉)
社会学社会科学学士(荣誉)
体育及康乐管理文学士(荣誉)
中国研究社会科学学士(荣誉)
政治及国际关係学文学士(荣誉)
体康管理社会科学硕士
社会工作硕士
教育硕士
哲学硕士
哲学博士
为配合社会需要,浸会大学陆续开设多项全港首创的课程,包括浸会大学中医学双学位课程,毕业同学可获颁浸会大学中医学学士学位及生物医学理学士(荣誉)学位、其它首创的课程包括:浸会大学中国研究社会科学学士(荣誉)学位课程、浸会大学欧洲研究文学士(荣誉)学位课程、浸会大学翻译学文学士(荣誉)学位课程、浸会大学体育及康乐管理文学士(荣誉)学位课程、浸会大学传理学文学硕士学位课程、浸会大学分析化学理学硕士学位课程等。
持续教育学院
香港浸会大学持续教育学院于1975年创立,是大学七所学院之一。学院的宗旨为推动“终身学习”,为不同年龄的市民提供各种专业和学术深造课程,配合发展迅速的社会培训各方面的人才。
持续教育学院一直不遗余力为社会大众设计各类课程,提供全面的进修阶梯,让社会人士能够更有弹性地安排个人的进修计画和学习进程。除了推出短期课程、证书、文凭,学士和深造课程外,学院并为不同的政府部门及私营机构度身订造培训课程。部份课程已加入政府持续进修基金可获发还款项课程名单内。
学院的兼读课程每年有学生约35,000人,其中4,000人正修读学士或深造课程。除开办香港浸会大学学位课程外,该院自1985年起更与多间海外学府合办多个学位课程。另外,学院每年三个学期均开办超过300项晚间短期课程,部分更可以组合形式获取证书或文凭资格。学习模式方面则灵活多变,集堂课、导修、密集研究及小组研习等,以提高教学效率配合学习的需要。
全日制课程方面,为配合特区政府扩充专上教育学额的目标,大学于2000年成立国际学院提供副学士学位课程。连同副学士基础及学位衔接课程,学院共有全日制学员接近3,000人,为中学毕业生提供另一升学蹊径。此外,为配合幼师培训,学院亦于2000年开办全港第一所大学附属幼稚园,作为幼师实习及研究基地。
该院的授课地点分布港岛、九龙和新界各地,方便学员在就近区域上课,教室设施先进齐备,务使学员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学员人数及课程的类别持续增加,学院在过去几年不断提升及增设教学设施,其中包括位于九龙塘校园、楼高十层的“陈瑞槐夫人胡尹桂女士持续教育大楼”(陈瑞球博士捐助)及九龙塘建新中心占地48,000平方尺的总办事处。而2006年9月,面积达300,000平方尺的香港浸会大学石门(沙田)校园国际学院落成启用,除了提供额外3,000名全日制学额外,亦成为新界区的持续教育重镇,为在职人士提供短期及由证书至深造程度的课程。

优势学科

传理、中医药、社会学、计算机等

教学建设

香港浸会大学文理互通,教研并重。通过学术研究创造知识是大学的重要任务,而教研人员积极投入学术研究亦能为学生建立良好榜样,培养同学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激发同学对真理知识的渴求。各学院共设有30多个研究中心,创造研究成果,并鼓励教师为政府及工商界提供专业意见和服务,广泛套用科研成果,造福社群。2014/15学年,大学获社会各界热心捐助以支持各项教研活动的款额总逾港币六亿元,显示出浸大多年来的努力和成就深得社会人士的认同和肯定。
大学于1983年开始接受政府资助,一直自强不息,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一所规模完善、文理兼备的研究型学府,并提供工商管理、中医学、传理、计算机、教育及社会工作等专业课程。浸大独特的办学风格及理念,培育全人的使命,皆源于基督教传统。大学锐意提供启发创意及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不断向前迈步,立志成为蜚声国际的世界顶级优秀学府。
为了接受挑战、善用机遇,浸会大学制订了“愿景2020”。此计画为浸会大学未来的发展订立了主要的方向,并落实本校追求卓越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承诺。浸大将充份结合“高质素教与学”、“创新研究”及“社区互连”三大策略发展重点,以达致大学愿景。“愿景2020”发展策略计画建基于过往的成果,并将引领大学更上一层楼,以期对香港及内地作出更大贡献。
香港浸会大学教职员热诚投入工作,加上社会及校友的鼎力支持,大学定会秉持理念,继续壮大,迈向卓越的高峯,成为香港以至邻近地区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首选大学。
学校以英语授课,获政府授权颁发博士、硕士、学士等学位,毕业生取得之学位获内地及国际认可。
浸大教研并重,文理互通,全面落实全人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毕业后之工作及升学能力。浸大现有全职教学人员近500人,本科生及研究生超过10000名。
大学创办至今,一直致力于优质教学与研究,广纳贤才、服务社会、探求学术、追求卓越。大学实行英语教学,以配合国际化。
除一般课堂学习外,浸大亦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舍堂教育等项目,在课堂内外落实全人教育的理念。
浸会大学致力提供一个教学设施完善、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除重视同学的专业培训及全人发展外,更培养同学终身学习、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为促进国际间学术文化交流,浸大与约160所大学签订了交换生协定,每年约派出100多位同学前往各大学交流学习。内地同学若学习成绩优秀,亦可获选派为交换生。
六十年来 滋兰树蕙
香港浸会大学创立于1956年,是一所由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公立大学,获政府授权,颁发荣誉博士、博士、研究式硕士及修课式硕士、学士、及副学士学位。
香港浸会大学60周年校庆标誌香港浸会大学60周年校庆标誌
2016年3月5日为香港浸会大学60周年校庆日,浸大会于本年度举行一系列盛大活动进行庆祝。大学创办至今,一直致力于教学与研究,广纳贤才,服务社会,探求学术,陶冶情操,实践全人教育,追求卓越成就。同时大学实行英语授课,以配合国际化的需要。除一般课堂的学习外,浸大亦通过人文素质的训练,让学生有机会全面地接受全人教育。
为达至上述目标,浸大社群及校园着力提供一个优良的学术环境,这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提升专业技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实现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文理互通 教研并重
香港浸会大学文理互通,教研并重。浸大深信,通过学术研究创造知识是大学的重要任务,而教研人员积极地投入学术研究亦能为学生建立良好榜样,培养同学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激发同学对真理知识的渴求。各学院共设有20多个研究中心,创造研究成果,并鼓励教师为政府及工商界提供专业意见和服务,广泛套用科研成果,造福社群。
除研究工作外,研究院同时亦致力于拓展高等学位课程,进一步凝聚了研究生的向心力及对浸大的归属感。
国际合作 文化交流
为促进学术文化交流及迈向国际化,浸会大学积极与海外及内地大学合作。大学设有国际学生办公室、交换生计画、暑期学生交流计画、永隆银行国际商贸研究所和林思齐东西文化交流中心,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国际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香港浸会大学之“2020愿景”香港浸会大学之“2020愿景”
交换生计画
浸大已与海内及内地160所大学签订了交换生协定,定期举办学生交流计画及研究生互派活动。2003/2004学年,世界各地如北美、欧洲、澳洲及亚洲各国知名学府中,共有100多名学生被选派前来浸大就读为期半年或一年的本科课程;而浸大派往外国及内地交流学习的学生亦超越100人。
浸大坚信,现今的大学生不但应在他们的专业範畴内具备一定知识,更须具有远大的眼光。跨越文化的交换生计画正好让莘莘学子有机会扩大他们的视野,改善语文能力,并增加他们的专业知识。曾参加交换生计画的同学,都感到这份经验弥足珍贵,对他们将来毕业后的发展及个人成长方面,都有莫大的裨益。
暑期学生交流计画
学生事务处设有环球工作体验计画。过去六年,学生事务处均在暑期派出学生,前往美国、台湾、内地等地的工商业机构参与义务工作。这计画不但有助学生将来的就业,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及沟通能力,强化了他们的处事技巧,令学生对未来选择在不同的地域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MBA课程
浸大自1956年成立至今,一直是本港及亚洲商学教育的先驱。数十年来,工商管理学院的地位不断提升。学院于2010年及2013年分别获得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及欧洲管理髮展基金会颁授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EQUIS)认可资格,确认学院卓着的学术成就、高度的国际化,以及通过与商界的紧密联繫所建立的专业地位。而其【工商管理硕士】及【商业管理理学硕士】课程亦于2012年取得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协会(AMBAs)颁授认证,进一步确立学院作为国际级学府的地位。现时,全球只有少于百分之一的商学院获得此三重认证。
香港浸会大学MBA在职中国班
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极其重视为大陆培养高级工商管理英才,以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已与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合作,在大陆开展MBA教育。仅在珠江三角地区在读学员就达200余人。2006年起与亚太管理学院合作在长江三角地区招收MBA 学员,以满足长三角及周边地区企业家及高级工商管理人才学习之急需。
课程机构
全部课程有十八门学科,共三十七学分。其中十四门学科为主修课,四门学科为辅修课。
此十八门学科分九个单元授课。开学典礼和"香港课程"在香港完成。
学制
学制为18个月。
授课模式
在一般情况下,每单元教授两门学科,于周五、六、日上课,为期两周。除开学典礼和"香港企业实地考察及研讨会系列课程"于香港举行外,其余课程均于内地进行。按香港课程之标準,每科课时为二十二小时,而考试将安排于第三周的周末举行。
授课语言
以中文(国语)辅以英语讲授。
课程认可
香港浸会大学乃香港特区政府全资的大学,学位获香港政府及国际承认。大学的MBA课程自开办以来,颇受企业界欢迎;MBA (香港班)校友多任职港资与外资企业,亦有部分从事中港商贸。根据学院进行的MBA毕业生调查,平均百分之四十的同学(全部均为在职经理人员)在学习的两年期间获得企业内部或转职的晋升机会。
证书
学员修毕全部课程,经过考试,并符合本大学学位要求者,可获香港浸会大学颁发与其在香港现有毕业生完全相同的MBA学位证书。
入学资格
1、持有香港浸会大学认可之本科或大专毕业证书;
2、具有两年或以上之有关工作经验;
3、面试 (由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面试)。
内地录取
香港浸会大学计画在内地招生190人,按申请考生的高考成绩和面试成绩,英语最低110分,择优录取。
2015年,香港浸会大学内地录取分平均高出一本分数线120分左右,学费每年12万港元左右。
浸大2017年计画招收内地高考生约160名,各省市不预设名额。今年浸大将继续以高考及面试成绩为评核基础,各学院内综合表现最优秀且英语成绩达120分或以上的学生可获颁发奖学金。全额奖学金每年17万港元,半额奖学金8.5万港元,为期四年。此外,大学亦有各类奖学金项目,以嘉许成绩卓越的学生。
2017年浸会大学将于北京和广州举行面试。面试以英语为主,部分专业如中医学及生物医学、中药学等辅以国语进行。面试形式包括“个人面谈”或“小组讨论”的形式。面试主要考察考生的英语能力、个人素质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大学将按申请人的国家统一高考成绩及入学面试表现综合考量、择优录取。

学校声誉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公布的2019年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浸会大学排名第401-500位,亚洲排名第55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公布的2016年全球最国际化大学排名,香港浸会大学位列全球第149名,而大陆,台湾,日本高校无一上榜。
QS公布的2018-2019年世界最年轻大学50强排名中,香港浸会大学位列世界第27名。
QS公布的2019年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浸会大学位列世界第277位,较去年上升22位。

合作交流

香港浸会大学致力于不同层面推动校园国际化,不断扩展与海外大学的网路以促进学术及研究交流,同时于校园开拓不同的国际平台,扩阔学生视野。学校的课程具备国际化元素,培育同学的跨文化技能及知识,使他们在全球化的社会中,成为具竞争力的公民。大学与世界各地超过300间学府结成伙伴院校,每年让400多名学生得以参加交换生计画。

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科研成果
成果
时间
计算机科学系张晓明教授全球首创“唇语密码”技术,双重验证使用者的身份,提升安全度。
2017年3月
李敏教授与宋聚先博士研发的新型自噬调节剂获得一项美国专利。
2016年11月
谢灏贤、陈醒铭和刘正之合着论文获得化学和分析及检测科学界别的肯定。
2016年9月
(参考资料)

科研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香港浸会大学)
化学生物感测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分室
研究所
中国当代研究所
裘槎环科所
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
香港浸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联合研究所
骨与关节疾病转化医学研究所
先进材料研究所
饶宗颐国学院
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
计算及理论研究所
北京 - 香港 - 新加坡非线性与複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健康及医疗信息学研究中心
数学图像及视像中心
非线性研究中心
量化系统生物学中心
高效能集群系统计算机中心
北京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套用数学联合研究所
普适计算研究中心
统计学研究及谘询中心
研究中心
亚洲能源研究中心
套用伦理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公司管治与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香港地学计算与分析研究中心
人力资源策略及发展研究中心
媒介与传播研究中心
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
翻译学研究中心
青年研究实践中心
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
比较管治与政策研究中心
康臣肾病中药研究中心
许士芬博士体康研究中心
近代史研究中心
高智明伉俪巴金森症研究中心
中药标準化研究中心
有机电子科学卓越研究中心
岑尧宽岑碧泉纪念癌症炎症研究中心
嘉汉林业珠三角环境套用研究中心
香港境外研究中心(研究院)
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浸会大学常熟研究院
香港浸会大学(海门)科技研究院

文化传统

校训

“笃信力行”“笃信”:忠实地信仰。
“力行”:努力地实行。

愿景

及至2020年,香港浸会大学将成为区内全人教育的领袖学府,于学术上表现卓越,力求创新。

使命

香港浸会大学在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範畴力臻至善,秉承基督教高等教育的理念,推行全人教育。

校徽

香港浸会大学设有校徽和标誌。校徽于1956年创校后便开始使用,由三种图案:圣经、波浪和绳结组成。圣经代表优质独特的基督教育,包括学术研究和对伦理及灵性的培育;波浪代表香港以岛为主的地貌,也与儒家的“智者乐水”呼应,代表大学不断努力改善质素;绳结代表在主的怀抱中基督徒能够联结一起。
标誌则于1994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正名为大学后开始使用,由靳与刘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设计。标誌建基于书本和水的图案,将学校英文名称缩写“BU”与书本的轮廓结合,使标誌与汉字的“迎”和“进”相似,代表中西文化的融合。而标誌在1996年10月的香港设计展获奖。

活动

1、学生会编委会(Student Union Editorial Board)
2、学生会(Student Union)
3、Accountancy Soccer Association (ASA)
4、Students' UnionThe Riddlebusters
5、划艇会(Rowing Club)
6、学生会泰拳及拳击学会(Student Union Society of Muay Thai and Boxing)
7、运动康乐大联盟(Student Union The United Association of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s)
8、摄影学会(Photographic Association)
9、游戏研究学会(Game Theory Society)
10、魔术学会(Magic Club)
11、学生会投资学会(Students' Union The Investment Society)
12、AIESEC
13、舞蹈学会(Dance Association)
14、空手道会(Krate Club)
15、跆拳道(Taekwon-do Club)
16、学生会精武武术学会咏春(Student Union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 Association)
17、内地香港青年联合会(Association of Mainland and Hong Kong Youths,AMHKY)
18、基督教徒团契(Christian Student Union),基督教徒诗班(Christian Choir),基督教徒乐队(Christian Band)
19、社会服务团(Social Service Association)
20、学生会橄榄球学会(Student Union Society of Rugby Club)
21、扶轮青年服务团(Rotaract Club)
22、天主教同学会(Catholic Society)
23、动漫艺术研究学会(Student Union Animation and Comic Arts Society)
24、学生会剑道学会(Student Union Kendo Club)
25、学生会居合道学会(Student Union Iaido Club)
26、剧社(Dramatics Club)
27、大学青年会(University YMCA)
28、心理效能学会(Psychological Competence Association)
29、青年启蒙基地(Base of Youth Enlightenment)
30、学生会法国德国文化兴趣学会(Student Union French-German Club)
31、咏春会(Wing Tsun Society)
32、香港青年奖励计画执行处支部(User Unit of the HongKong Award for Young people)
33、乐社(Band Society)
34、商和学会(Business United Society)
35、学生会日文化研究学会(Student Union Japanese Culture Club)
36、中文辩论会队(Chinese Debating Team)
37、学生会创行学会(Student Union ENACTUS)
38、学生会山艺历奇学会(Student Union Hiking Explorer Association)
39、USSEN
40、Dental Health
41、学生会登山协会(Student Union 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
42、和富领袖网路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校长
钱大康
署理常务副校长
贝力行
副校长
黄伟国、周伟立
行政副校长暨秘书长
李兆铨
协理副校长
卞兆祥、黄煜、黄岳顺、杨志刚
(参考资料)

历任校长

历任校长
林子丰
1956年—1971年
谢志伟
1971年—2001年
吴清辉
2001年—2010年
陈新滋
2010年—2015年
钱大康
2015年-

杰出校友

科教界

姚伟彬
澳门大学校长
梁逸峰
2010年第61届香港学校朗诵节表演冠军
穆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吕宇俊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陈永生
香港国际音乐学校校长
张乐圣
香港国际音乐学校副校长
古学斌
香港理工大学套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博士导师
沈诗钧
香港9岁神童

政治界

张超雄
香港立法会议员、公民党副主席

文艺界

吴宇森
好莱坞导演
杜琪峯
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导演
罗冠兰
香港资深舞台剧、前香港话剧团首席演员
毛俊辉
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
伍家廉
香港电台第五台节目总监
陈成球
香港现代水墨画协会会长
钱小蕙
资深电影策划及监製
袁志伟
香港无线新闻主管
李广忠
导演、编剧、作家、剪接师、摄影师
郑丹瑞
监製、导演、编剧、演员
张坚庭
导演、编剧、监製、演员
闾丘露薇
凤凰卫视战地记者
朱薰(吴佩贤)
DJ
刘锡明
演员、歌手
张栋樑
香港TVB主播
黄翠如
TVB艺人
黄珊
新闻主持人、记者
洪绮敏
新闻记者
柳俊江
新闻记者
陈凯欣
主持人
麦润寿
香港广播节目主持人
马赛
2008香港小姐季军,TVB演员
刘佩玥
2013年香港小姐季军,TVB艺人
七堇年
作家
张小娴
作家
霍艳
作家
汪盛
导演、製作人、媒体人

商业界

陈文龙
文化传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校园环境

香港浸会大学坐落于九龙塘和观塘。校园分为五部分,分别为位于窝打老道启用的“善衡校园”、位于联福道的“逸夫校园”及“浸会大学道校园”,以及位于观塘为前皇家空军军官俱乐部的“启德校园”。此外,持续进修学院在新界沙田石门设有“石门校园”。
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
善衡校园的名字,是纪念积极推动香港浸会学院成立的商人何善衡。校园于1966年落成启用,并曾于1990年进行局部重建。此部份的校园占地22,000平方米,内有11座主要建筑物,共提供48,000平方米可用空间。1978年5月,位于善衡校园内的“大专会堂”(即现今的“大学会堂”)落成启用,是当时香港的一个主要的艺术表演场地。
位于联福道的“逸夫校园”位于联福道的“逸夫校园”
为应付正名为大学后的收生增加及未来发展,逸夫校园于1995年落成启用。校园以邵逸夫命名,占地9,000平方米,特色是设有开扬的空间和广场,以及一条贯通整个校园的大道。邻近的“联校运动中心”亦于同期落成,是香港浸会大学联同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兴建和共享。
1998年,浸会大学道校园落成启用,占地18,000平方米。校园被浸会大学道围绕,内有教学与行政大楼、持续教育大楼、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大楼及学生宿舍等设施。
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位于浸会大学道校园,于2002年3月落成启用,由两座建筑物组成,提供1632个宿位。两座学生宿舍内有四个舍堂,分别是:
杨振宁堂 — 位于南座单数楼层,纪念当代科学家杨振宁
蔡元培堂 — 位于南座双数楼层,纪念现代教育家蔡元培
周树人堂 — 位于北座单数楼层,纪念现代文学家周树人(鲁迅)
宋庆龄堂 — 位于北座双数楼层,纪念现代政治家宋庆龄
宾馆及会议中心
吴多泰博士国际中心于1997年成立,是一座三星级宾馆,为宾客提供方便的住宿。中心邻近捷运站、火车站及大型购物商场又一城。毗邻的林护国际会议中心于1996年7月22日正式启用,中心的设备包括1个多用途会议厅、2间研讨室、1间圆桌会议室及用作展览的门廊。中心除为大学举办的各种本地及国际会议提供场地外,也欢迎外界人士预约使用。
校园扩建计画
随着大学即将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香港浸会大学于2007年3月宣布“校园扩建计画”,增加近27,000平方米实用面积,以应付教学、行政所需,并提供文娱康乐设施。扩建工程将会由同年7月开始,已于2012年10月竣工。计画分四期进行:
兴建浸会大学道校园入口。
兴建传理学院暨视觉艺术院大楼。
扩建永隆银行商学大楼和思齐楼。
在浸会大学道校园和在联校运动中心停车场兴建教学、行政及文娱康乐大楼。
此外,校方表示会继续争取拨地,以兴建新的学生宿舍。
九龙塘校园:港铁九龙塘站A2或E出口沿窝打老道步行, 或乘搭25MS小巴($4.3)/25M小巴(上车时通知司机分段车费较平); 或于乐富站A出口,步行约15分钟。
石门(沙田)校园:港铁石门站D出口。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