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设有3个系(力学系、土木系、建筑系)和2个研究中心(工程力学研究中心、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共五个单位,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和岩土工程),1个“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设岗单位(工程力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力学、土木工程),1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系统分析、结构工程、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桥樑与隧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工程管理、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1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系统分析、结构工程、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桥樑与隧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工程管理、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设计艺术学、美术学),1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和3个本科专业(工程力学、建筑学、土木工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 类别:公立大学
- 主要院系:力学系
- 在校学生:1085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是中国矿业学院1950年创建的建设系,从1950年1965年,培养本科生16届共1500人。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矿业大学形成两地办学的格局,1978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成立,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和矿山工程力学专业恢复研究生招生,1997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成立,于1998年恢複本科招生,而原来的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和矿山工程力学专业也更名为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于1999年恢复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工程力学专业于2000年恢复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当时隶属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和基础学院,2002年,土木专业、工程力学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分别从资源与安全工程系和基础系分离合併成立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发展历史
1950年始建土木工程学科(矿山建设工程);
1981年矿山建设工程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8年,矿山建设工程(联合矿山工程力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
1999年获得土木工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
2001年岩土工程、 工程力学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2年工程力学一级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整体授予权、工程力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5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整体授予权、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007年岩土工程、工程力学再次通过全国重点学科评审;
2008年土木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在校学生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085人,其中本科生623人,研究生462人(包括硕士研究生354人,博士研究生108人)。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20人,副教授21人。
科研成果
近年来,共出版学术专着30余部、教材2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EI收录200余篇。承担了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在内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20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家级奖励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和二、三等奖20余项。
学校规模
学院拥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实验设施,设有北京市岩石混凝土破坏力学重点实验室、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重点实验室、岩石力学与分形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工程力学测试技术研究所、矿山工程力学研究所、深部矿井降温技术研究所、滑坡灾害智慧型监控技术研究所等科研和实验机构,其中北京市岩石混凝土破坏力学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集岩石混凝土材料宏细微观静动态物理力学性能研究与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实验室;深部工程灾害控制实验室是煤炭资源与安全开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国际领先的深部岩体力学实验系统,在我国深部开採工程灾害控制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合作交流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与英国、加拿大、德国、美国、日本、香港、波兰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係。学院每年派出3-4名教师出访开展合作研究,并邀请多名国外知名学者前来访问讲学。学院正在实施UK-CHINA GEO Net 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六所英国世界着名大学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计画,搭建国际研究生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