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哈德门(北京四大城区之一)

2019-03-06 02:13:30 百科
哈德门(北京四大城区之一)

哈德门(北京四大城区之一)

哈德门即崇文门,又称海岱门,始建于1267年,历经元、明、清三朝,近740年历史。因是向皇城内运酒的专用通道,被称为“酒门”,又称“酒道”,因之闻名于世。谐音又称为“哈达门”,官方称呼为“文明门”“崇文门”。因为才子赶考必经之门,被称为“幸运之门”,又因明清时期在此设立税务司,又被称为“财富之门”,是京都九门之中颇具声名的名门之一。另有同名的品牌名称和网路用语。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哈德门
  • 地理位置:北京
  •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950平方米
  •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 景点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 门票价格:无
  • 着名景点:崇文门

景区简介

是中国北京东南方的一座城门,于1968年被拆除。原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9.1米),进深三间(24.3米),城楼为两层,连同城台通高35.2米。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箭楼与正阳门箭楼形状相似,但尺寸略小。瓮城宽78米,深86米,西面辟闸楼、券门。崇文门关帝庙在瓮城内东北角,南向。哈德门又称文明门、海岱门,历经元明清三朝近800年历史,因是向皇城内运酒的专用通道,被称为“酒门”,又称“酒道”,因之闻名于世。“酒道”是中国酒文化中终极之大成。谐音又称为“哈达门”,官方称呼为“崇文门”。因为才子赶考必经之门,被称为“幸运之门”,又因明清时期在此设立税务司,又被称为“财富之门”,是京都九门之中颇具声名的名门之一。

修建历史

始建于1268年,修建于1419年(永乐十七年),初名为文明门,沿用元大都城文明门之名。正统朝后取《左传》“崇文德也”之典改名崇文门。并在正统朝期间增建瓮城、闸搂、箭楼。崇文门多走酒车。1900年,崇文门箭楼在义和团之乱中被英军开炮击毁,1920年拆除。1950年拆除崇文门瓮城。1966年拆除崇文门城楼,发现该楼为明代所建的大木结构,木料为金丝楠木。其中部分木料后来用于故宫和天安门的翻修工程。如今在崇文门地区建有北京捷运崇文门站。

标誌含义

崇文门是“景门”,有光明、昌盛之门的含义,其标誌是镇海的崇文铁龟。由于靠近通惠河,崇文门也是北京各城门中最繁忙的城门,在明朝、清朝和民国初期均设有税关,所有进城货物、乃至入京大臣的随身行李,都要在崇文门纳税。慈禧太后“梳妆费”和民国时期总统年薪都由崇文门关税中支出。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崇文门税关方告撤消。
在每天关闭城门的时候,只有崇文门会通过敲钟来提醒要出入城门的人。而其他城门则敲击一种形状扁平的打击乐器,这种乐器发声如“嘡”。因此老北京有“九门八嘡(点)一口钟”的说法,同时老北京口语里常说的“钟点”大概也来源于此。在过去北京南郊大兴县一带有很多酿酒的作坊,酒车常从崇文门进城,因此崇文门多走酒车,也有了“崇文门进酒车,宣武门出囚车”的说法。
清末民初,崇文门内西侧是东交民巷使馆区,东侧若干条胡同,也聚居大量外国人。崇文门内大街是当时的“洋”街。

地名

哈德门原有城墙、城门、城楼,还有瓮城共两门楼,上世纪50年代拆了门楼,上世纪60年代又拆了城墙。还有城墙外的环城铁路和护城河,建成了如今的捷运和崇文门西大街、东大街。
当年的护城河,是原有城墙沿墙的一条河,河随墙走向。环城铁路是原围绕城墙有一条铁路,主要是货运。没建北京站前,客运站是在前门,旧址还在,原称为北京东站。货运站在前门西边,称为北京西站,前门的前面是没有铁路的,来往全国各地的火车,都是在前门各进各站,也就是客车都是由东便门往西经崇文门往西到达北京东站。货运都是由西来经过宣武门到达北京西站。

买卖家林立

哈德门瓮城内有几家专卖缸瓦製品的,有大、小型号的水缸、罈子、罐子。因家庭中没有自来水,都是用水缸盛从井里挑来的水,也有用来盛米、面等食品用。当时因没有塑胶製品,铁製品易生鏽价格也贵,所以缸瓦製品,是适合百姓家庭日常生活的需要。
哈德门大街的马路东边更热闹,大多数人都是去花市大街购物的。路东面有旅店、锦芳小吃店、千芝堂中药店,除启元茶庄外,还另有一家茶叶店与手帕胡同相连。在花市西口有书店、启元茶庄、通泉百货店、千芝堂中药店,还有协成裕绸布店。千芝堂中药店旁边是大生号油盐店,也是前店后厂,香油、花生油、芝麻酱等都是自己加工,走到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香油味,加工出来的成品都是供应给糕点厂和门市上售出。他们的生意很兴隆,经营有蔬菜、调味品、自製的各种鹹菜以及用花椒、大料、小茴香等配好的炖肉作料,黄花、木耳等各种乾菜和糖果之类。

花市大街

哈德门大街的热闹与花市大街有关。花市大街由西口至晓市口,完全是商业,有坐商、各种大小门市,也有摊商。有些临时的摊商天天开市,不像广安门的报国寺、财神庙的集市有固定日期开市。从广安门、前门一带来的顾客,乘六路电车很方便,这也是来花市的原因之一。花市大街里主要是经营炊具、小百货、日用品,卖绢花的首饰、古字画、与花有关的产品,都集中在花市头条至四条和羊市口里。花市大街是由广渠门外到市里的一条主干道,平日由城外到城内卖菜的等都由花市大街经过。每年到腊月开始卖各种农产品的就比平日要多了,到腊月十五以后更显得多多了。
哈德门门环哈德门门环
以字为媒广交朋友
城市里学校放寒假了,一些老师和写毛笔字较好的先生们也来到花市摆对联摊,随写随卖,也赠人。来此摆对联摊的有两种目的,一种是为了赚钱,补充日常生活的不足,另一种为交友,以字为媒,广交朋友,互相交流。每年到了阴曆三月初一至初五又是一个热闹的高潮,在东便门对面有一个小庙叫蟠桃宫,每年举行庙会五天,由西面来的人都要过哈德门大街。庙会期间顺着东河沿搭起了大棚,有卖各种小吃的,有卖儿童玩具及妇女用品,最突出的是女人梳头用具,也有各种文艺节目样样俱全。
周边胡同店铺相连
哈德门外路西的胡同有河沿、打磨厂、巾帽胡同、木厂胡同、茶食胡同。路东有花市头条、二条、三条、四条、花市大街、手帕胡同。哈德门从北往南到磁器口,店铺相连,人来人往,路中心是由哈德门通往菜市口的六路电车。路两侧的店铺经营各有特点,如纸铺专营学生文具用品以及百姓日常生活中用纸,有卫生纸、窗户纸(过去用纸糊窗户,因用玻璃的人很少)、大白纸(糊顶棚及墙用的,因平房都是用高粱秆搭架子外糊纸的纸顶)、草纸(相当粗糙完全用草製成,是女人专用),还有迷信用纸、香及蜡烛,理髮店;大城硷店是专营加工食用硷及工业硷;烟店专营大菸叶及少量的菸捲火柴。当时菸捲叫洋菸。火柴叫洋火或取灯;还有一家做铜器的,是门市上製作,既可来料加工,也可现出样订做或买现成品。品种有铜锅、铜盆、涮锅、铜壶等,有红铜的、青铜的,各种标準规格和非标準规格都可预订。

木厂胡同

拐角处有一家绳麻商店是前店后厂,专门加工各种麻绳出售,成品都是卖给各行业使用,如装卸工用的大绳,商店批发零售商品时捆东西用的粗细各种麻绳及家庭纳鞋底用麻等。最有名的老字号万全堂中药店,也在崇文门大街路西,主营中草药及中成药的各种丸散膏丹,他们的特产是“万应锭”,专治小儿的一般病,药的剂型是像枣核一样的式样,外皮金黄色里面是黑色,有一种清香气味,小孩都爱吃,花钱不多,好得也快。万全堂传说中已有500多年历史,是先有万全堂后有同仁堂。1992年因崇文门大街改建施工全部拆除,2000年前万全堂又在光明楼和天坛东门重新开业。

相关品牌

商标注册

因为名门声誉,许多商家认识到其中价值,积极开发哈德门文化资源。其中青岛海岱门造酒有限公司注册了“哈德门”酒水商标进行酒水行销,全国知名的“哈德门捲菸”则存在了8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名牌产品。  合法注册的哈德门的商标有酒、酒店、香菸等,其中哈德门(注册号1269588)酒类的商标权由青岛海岱门造酒公司持有,藉助“酒门”、“名门”、“酒道”等历史美誉,公开上市的有哈德门三鞭酒等,也是经中国社会调查所通过商品品质、传播知名度等公开评定的中国着名品牌,哈德门酒店、餐饮、食宿类的商标在北京哈德门饭店手中,
哈德门商标图样哈德门商标图样
其他类的商标由颐中菸草集团公司持有,其中尤以哈德门捲菸最为着名。
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哈德门在北京知名度比较高,英美菸草菸草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藉助哈德门在民间的知名度开发此牌子,外国人多称为“哈达门”香菸是由英商设计,于1924年在我国注册的。“HATAMEN”作为哈德门(哈达门)的英文名称,与烟标中部的英文“CIGARETTES”(捲菸)相呼应。(注:在大英博物馆里面发现的有关哈德门的老照片拍摄于1900-1903年,相信是1901年皇帝太后迴銮之前拍摄的,标注的是“海岱门”,英文有“hatamen”、其他文字“hetamen”的字样)。
1951年8月,由于殖民主义的嫌疑,该商标上的英文被全部取消。在此之前,“哈德门”香菸的生产厂家名称几经变动,哈德门烟标的下部曾分别出现过“英美菸草菸草有限公司”、“颐中菸草股份有限公司”“启东菸草股份有限公司”等的英文名称,商标设计也有过细微的改动,但“HATAMEN”作为“哈德门”(哈达门)的英文习惯用法,却一直沿袭下来。

打入冷宫

直至1963年,“哈德门”因被认为有殖民主义的色彩,“不宜做人民牌号”而被强行中止生产。“哈德门”从此被打入冷宫。时间进入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这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早就今非昔比。此时的青岛捲菸厂(其前身即是英美菸草在青岛的一个分厂),在企业持续陷入低谷,产品大量积压的情况下,迫切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品牌。创造一个新的品牌,难上加难,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在这种形式下,对老品牌“哈德门”的调查开始提上青岛捲菸厂的议程。经过调查发现:“哈德门”知名度一如既往。几十年过去了,但“哈德门”并没有在人们的脑海中消失,在许多菸民的眼里,“哈德门”的名字仍然是如雷贯耳。消费者对“哈德门”的品质认知较高。在中止生产前,“哈德门”流行达40年之久,老菸民对它的感情已经根深蒂固,并因此成为“叙旧”时常提的话题。需要指出的是,“哈德门”的中止生产纯粹是一种行政命令,而非品质、技术等的原因。

重见天日

九十年代初,“怀旧”、“复古”之风成为时尚。在商业文化上表现为老字号受到空前关注,“老三届酒家”走红,“红太阳”大流行……经过品牌资产检视,青岛捲菸厂发现了“哈德门”的巨大魅力,决定将其重新推入市场。但是,在“哈德门”商标注册时,却遇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历史障碍,这足以使“哈德门”的复兴胎死腹中。三十年来一直流传着的一个关于“哈德门”名称来历的故事:英国为纪念本国庚子事变中阵亡的哈德将军,威逼清政府将北京的“崇文门”改名为“哈德门”,因此,“哈德门”的名称是“国耻”。为了改变这一事关民族尊严的说法,青岛捲菸厂派出专人,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终于以详实的史料反驳了有关“国耻”的说法:“哈德门”这一名称实际上在元朝时便已经出现,并非传说的故事那样。这样一来,“哈德门”是国耻的声音渐渐微弱,直至消失,“哈德门”的商标注册也最终如愿以偿。

HATAMEN标记

1992年,青岛捲菸厂决定恢复“哈德门”香菸的生产,并对“哈德门”的商标进行了技术性的处理,重新启用了“HATAMEN”这一标记。菸草业的人知道,除了该商标遇到了商标局的注册障碍,还同时引发了和天津卷厂的商标权抢注官司。当然结局以在先注册的青岛捲菸厂争的。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德门”是几乎无人不知的香菸品牌。当时的报纸称:“无人不抽哈德门,是人都抽哈德门”。“哈德门”早在1919年前便已在中国注册生产,为了创立“哈德门”品牌,财大气粗的英美菸草公司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对哈德门品牌进行宣传包装,因此“哈德门”一投产,就迅速风靡中国,“哈德门”香菸一上市,便迅速藉助原来的影响力迅速打开市场。当年生产了2000多箱,全部销售一空。1993年生产了7万箱,虽几次调价,仍供不应求;1994年达到26万箱,并且保持着“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良好局面,当年实现利税4.7亿元,这相当于青岛市财政收入的近1/8。青岛捲菸厂在短短的两年内盘活了陈旧资产,将虚拟资产变现,这一现象被称为“哈德门现象”而成为业内人士研究的热点。有外商曾提出“哈德门”商标转让一事,但被青岛捲菸厂拒绝,青岛捲菸厂的意见是:给十个亿也不卖! 它的走红一直持续了四十多年,几代人口碑相传,使“哈德门”成长为强势品牌。

崇文门

沈信夫
北京四大城区之一的崇文区,无疑是由崇文门而得名的。崇文门原为元大都的十一个城门之一(当时名文明门),是南城三个门最东的一个。明朝改建北京城,将十一门改为九门;文明门的位置虽然未动,但改名为崇文门。清朝沿用此名,直到今天。这中间有许多遗闻铁事。

遗闻铁事

元大都城是用土夯成的(上古叫做"版筑"),下宽上窄,巍然屹立。开始建筑于1267年(元至元四年),完成于1276年(至元十三年),整整十个年头。因为是用土夯成的,于是产生了如何防止雨水沖刷城土的问题,后来用千户(官名)王庆瑞建议,"以苇排编,自下彻上"。就是用苇帘子自下往上覆盖,像人穿蓑衣一样,简称苇城或蓑城,并在文明门外设立了阴场。《析津志》载:每年都要"收苇以蓑城",达"百万"(担)之多。今天崇文区内的草厂头条到十条,南、北、中芦草园(原名芦苇园)等地名,都与元朝的收苇场有关。后来由于元朝发生皇位之争,守城一方恐怕对方用火攻城,乃撤去苇帘。

元大都十一门

元大都为什幺开十一个门,南三北二,东西各三?正史上无记载。元末明初写成的《农田余话》(着者不详)说,"燕城系刘太保定製,凡十一门,作哪咤城三头六臂两足"的形状。稍后的张昱也写道:"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哪咤城。"似此,十一门是採用传说中哪咤形象的象徵了。进城三门是"三头",北城二门是"双足",东西各三门是"六臂"。"幢幢十一门,车马如云烟"(清乃贤着《金台集》),可见大都是非常热闹的。至于把大都设计为十一个城门的"刘太保"就是刘秉忠。他当过和尚,法号子聪,做官后改名刘秉忠。元朝最高统治者是信佛教的。刘由一个叫海云的和尚介绍,见到了还未继承皇位的忽必烈。刘跟着忽必烈打云南,伐南宋,很受忽必烈重视。忽必烈夺得皇位后,封刘为太保,参与国家大事。刘秉忠虽是佛教徒,但精心研究道家的学说,对于《易经》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宋代邵雍《经世书》中的"先天象数"都津津乐道。建筑大都城时,尤其在规划设计方面,他是主要负责人之一。所以,他为迎合元朝最高统治者"国运绵长"的狂妄、迷信心理,为发挥自己的理论,施展自己的抱负,从城门数目的设计上,来宣扬毫无根据的"神道设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刘死后葬在卢沟桥。

元朝的文明门

在当时又叫哈达门。《日下旧闻考》引晰津志》说:"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哈达大王为何许人,已不可考。"哈达"又传谐音为"哈大"、"哈德",直到解放前还有哈德门牌香菸。在元朝,哈达门这种称呼,已超过了文明门。一些知识分子在写作时,认为"哈达"、"哈大"不够文雅,一方面利用它的谐音,一方面利用文明门在南城东端的地理位置,写成"海岱门"。明朝人蒋一葵写的《长安客话》说:"泰山、渤海俱都城东尽境,元时以'海岱'名门取此。"海,即渤海、东海;岱,即岱宗,岱宗即泰山。唐大诗人杜甫《望岳》就有"伤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这两个地方都在东方,解释的较有道理。到了清乾隆时,杨从清着的《北京形势大略》又说:(崇文门)"又曰海岱,言山陬海皆梯航纳贡,税课司在焉。"这只是从明朝人史玄《旧京遗事》上"京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一语而来。由于崇文门有个总课税司,就把"海岱"解释为"山陬海耀",这是极为牵强的。但不管对"海岱"二字的解释如何,明清的文人雅士,甚至最高统治者都往往不用"文明"、"崇文、而用"海岱"。如明人卓明卿《登崇文楼》诗:"城头初夜净氛埃,海岱分明望眼开,紫气半空时入座,秋声万里此登台。"登上海岱门,秋高气爽,紫气东来,眼开万里,何等雄壮!清人着的《白华堂诗录》:"海岱瞻门高,风尘苦身贱。"以自己的"身贱"衬托、歌颂海伤门的高耸。因而从元到清不断有达官名士,居住在崇文门一带。如《宸垣识略》载:元朝御史王俨在文明门外东南里许,筑有别墅,"园地构筑,甲诸邸第",更有一座"水木清华亭",尤为出众。当时人许有壬记云:登上此亭"北瞻闉闍(城门),五云杳霭;西望舳舻(指通惠河上船只),泛泛于烟波浩渺、云树参差之间"。可见当时文明门附近的盛况。死后被赐溢为"文正"的雍正进士、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的刘统勛(按清朝的溢法,"文正"最难、最少),雍正赐他御製诗是"海岱高门第",意思说刘是住在海岱门的一户高贵人家。《水曹清暇录》又记有名书法家张照(字得天)也住在崇文门外,"展宇宏深,有楠木厅",极为讲究。不过,清朝时代的崇文门,已不是元大都的南城城址和明朝初期的都城最南端,而是变成较为热闹的内城了。

改名崇文门

文明门改为崇文门
明燕王朱棣原来封在北京,在夺取了他的侄儿建文帝的皇位以后,年号永乐,决定把首都由南京迁到北京。于是从1406年(永乐四年)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北京城。1420年(永乐十八年)建成。改建后的北京城,第一,把元大都的南城城址,向南移了0.8公里。原来大都南城城址,约在今天天安门广场北段,南移后成为如今的样子。同时把北城拆去,东西城也拆了一部分,另建了北城。如今的安定门外和蓟门桥附近,还有元大都土城的遗蹟。第二,把土城改为砖城。元大都的土城虽然披上"蓑衣",但苇帘子终不能抵挡雨水,所以在元朝一代,部分"城崩"的事经常发生,只在忽必烈时代的至元二十年到三十年之内,就"城崩"八次。每次修理,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所费不货。明朝改建的砖城也略呈梯形,下宽上窄,每行砖与每行砖之间,往上稍有凹进,以利雨水下流。第三,把元大都的十一门改为九门,南城三个门照旧,只把城门的名称改了,如文明门改为崇文门,直到今天。

1552年

(明嘉靖三十一年),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计画在整个北京城外,再建筑一道外城,结果困于财力物力,只在南城外筑成一条东西狭长的城墙,就是今天的东起广渠门、西到广宁门的外城,又叫罗城。这样一来,昔日北京城最南面的崇文门,就成为内城。街道店铺,住户人家,出人此门的官吏商人,日益增多。

清朝入关以后

在城建上沿袭明制。它为了调剂在京满人官吏的收入,"京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见明史玄《旧京遗事》)。起初在《户部税则》中规定,行李不在纳税之列,"然而外吏人都,往往有应纳税之物,如续绸缎布等"。于是"征私钱以为免税之资",甚至"虽无货亦征之矣"。关吏"又四出巡逻,得之指为漏税,加倍罚之"(以上均见《天咫偶闻》)。清朝陈康棋《郎潜纪闻》载:"吴江陆中丞以山东布政使陛见,关吏(指崇文门税局)所索过奢,公实不能与,乃置衣被于外,携一仆前行,曰:'我有身耳,何税为!'既入,从故人借衾褥,事竣还之而去。"课税时,手续繁多,盘问备至,延误时日。一般小商贩,也须排队等候。天长日久,小商贩想出一个办法;根据自己货物多少,把税款插在帽沿上,走到关口,关吏取下银钱,立即放行。清人查嗣瑮曾有一首诗说:"九门征课一门专,马迹车尘互接连。内使自取花担税,朝朝插鬓掠双钱。"这钱即归关吏私有。崇文门税局收入甚多,为了防止其他官吏忌妒,以"献鲜"为名,每年三月。向皇帝及大臣送黄花鱼,十月送冬笋和银鱼,成为变相的分赃。当时又规定城内不许开"烧锅",凡外来酒类皆由官方指定的酒商出售,在祟文门指定了十八家,由它们统一收售,统一纳税,俗称"十八家酒店"。酒税是很重的,一般酿酒小作坊,为了维持生计,往往在夜间胸前挂着装满酒的猪尿脖,偷偷爬过城墙,以避交高税。这就是"背私酒"的。背私酒是非常辛苦和危险的。他们用脊背贴着城墙,用双脚和双手紧紧蹬着和扒着每行城砖微凸出的地方,一点一点往上"爬",到了城上再用绳子把身体系下去。封建统治者的严重剥削,逼得人民九死一生地去谋取生路。所以当时称祟文税局是"鬼门关。

明末以来

崇文门外是比较热闹的,大小商贩,车水马龙。护城河水清滢,河上架有桥樑,河中游有画舫,两岸种着树木花草。绿柳迎风,红花邀月,秀丽非常。明人董喧有《夏日出文明门》诗:"文明城外柳荫荫,百啭黄鹏送好音。行过御沟(护城河)回望处,凤凰楼阁五云深。"过桥不远为花儿市,"每月逢四日有市,日用及农器为多。其北四条胡同,则皆闺阁装饰所需,翠羽明珰,假花义髻之属,累累肆间"(见《天咫偶闻》)。沿护城河往东,为太平宫,俗称蟠桃宫,每年三月,"都人治酌呼从,联镳飞鞚,游览于此","人眠芳草地","箭洒(投壶游戏)绿杨坡"(见清初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清末人震钩也说"太平宫庙市最盛","地近河埂,了无市聒,春波泻绿,软土铺红,百戏竞陈,大堤入曲,衣香人影,摇扬春风,凡三里许"。冬天,护城河上又是一番风景:"寒冬冰冻,以木作床,下镶钢条,一人在前引绳,可坐三四人,行冰如飞,名曰拖床。积雪残云,景更如画。冰上滑擦者,所着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名曰溜冰。都人于各护城河下,群聚滑擦,往还亦以拖床代步。更将拖床连线一处,治酌陈看于上,欢饮高歌,两三人牵引,便捷如飞。较之坐骥乘车,远胜多矣"(见《帝京岁时纪胜》)。后来护城河水日渐淤塞,清政府及民国军阀又不加倍浚,往日胜景,一去不返。崇文门到蟠桃宫的交通,则改为骑驴;驴识道,不乱走,不用人牵,到目的地自有驴将行人接去,绝无差误。这种情况,一直到解放前夕。

如今

崇文门城墙已经拆除,护城河水改为暗沟流通。沿着城墙墙址,地面上铺成宽阔清洁的柏油马路,车马行人,昼夜不息;马路两旁,高楼耸立,绣帘翠幕中住着万户人家。地下筑有环城铁路,四通八达,电掣风驰,每天吞吐着几十万人次。这里与七百年前的元大都时相比,那是天壤之别了。
参考资料:(《文史资料选编》第31辑,1986年出版)

网路名词

军事论坛上的黑话,暗指喜欢德国以及德军的网友集团,统称为哈德门。详见SONICBBS

短片

影片信息

导演: 杨潇  编剧: 杨潇 / 孙浩然
主演: 吴承伟 / 郝宇昆
类型: 剧情 / 短片
製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国语/国语
上映日期: 2011年
又名: wish you were here

剧情简介

来自青岛乡下的国强来到大城市找他的表哥孙家俊,一是为了找份工作,二是想实现自己的“动作片演员梦”。孙是国强心目中的武术偶像,但找到表哥并住下之后他发现一切都没有想像中那幺顺利,表哥也发现和他很难相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