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了七个世纪之久,古城墙已不见蹤影,被二环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24公里,墙基宽24米,墙通高12-14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升北平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1406年朱棣下诏迁都北京并下诏建宫殿,修城垣,1407年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坛庙。1419年将北京南城墙南移500多米,建在今天的前三门一线。重建的宫城分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宫城又称紫禁城,周长6里,城墙高7.9米,内外砖砌,外围护城河。清依旧制。
目前,北京明城墙遗蹟仅余两处,崇文门至东南城角楼一段是现存最长的一段明清北京城墙,全长1540米,占地15.4万多平方米,连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北京城东南城角楼,构成明清城墙遗址比较集中的地带,也是明城墙遗址公园的核心保护内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北京城墙
- 外文名称:Beijing city wall
- 地理位置:北京市
- 开放时间:全天
- 着名景点:元城墙,明城墙
- 所属国家:中国
- 所属城市:北京市
整体布局
古城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细心的人会发现,古城墙没有西北角,即二环路没有西北角,西直门和东直门路线有所不同,西直门路段就像方形桌子被砍去了一角。据史书记载,巍巍北京古城墙在元代时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谓“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内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现象。内城没有西北角,破坏了北京城整体的对称性,从整体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处。
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从卷帙浩繁的史书中寻找谜底,原由事理各有所云,但这个缺角之用意则异曲同工。我国着名的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曾这样解释,当初城墙是按矩形设计的,工程设计师们千方百计地想把矩形图案的对角线交在故宫的金銮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但由于自然原因,最终还是偏离了金銮殿。为避免杀身之祸,他们只好去掉一角,这就是西北角。
北京城墙遗蹟

另有相传,明朝建筑北城墙时,西北角修建为直角,但不知何故,屡建屡塌,前后百年间,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于无奈,最后建为斜角。社会学家对这一自然现象有一番传统观念上的解释,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北方向是个缺口。如西汉刘安写有《地形训》,认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撑着天体,其中支撑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训》讲八方吹来八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称不周风,东汉班固解释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这种解释,西北两个方向不应该互相连线,而应缺口。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间增筑。又称“国城”、“外郭”。城墙长28里,高7.5米至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东南角因避让水洼而向内曲折,被附会为“地陷东南”。嘉靖二十八年筹划重修外城时,最初的构想为在各城门外修建关厢子城,从而形成大城居中、九座子城拱从的奇特布局。后改为环城修筑外廓,南面将天坛南墙包入,然后东西两路向北(位置大约在内城城墙外2000米处),至洪武除年被废弃的元大都土城的东垣和西垣南端,然后从土城取土,修建北面、东北和西北三段城墙。外城总长度预计在120里左右,与内城构成“回”字形布局,辟门十一座,南、东、西各三座,北面两座。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开始修筑前三门外的关厢城(三座独立于城门之外的小城),但由于需要拆毁的店铺民房甚多,民情汹惧,工程不久即停止。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决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遗址,四面环绕修筑京城外郭城。最初规划的外城长七十里,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设城门十一座、敌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定水闸两处,其它低洼地带设定水关八处。由于工期浩大,在严嵩的建议下,改为先修筑南面城墙,将正阳门外的大片繁华市区包入。此议得到嘉靖帝的许可,外城工程于嘉靖三十二年闰三月开工,同年十月竣工。后因用兵频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灾后明廷将财力物力集中于宫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没有再筑。1564年增筑外城各城门的瓮城。
北京外城周长28里(14.409公里),呈东西宽、南北窄的扁长形,辟七门,四角建角楼四座。城墙内为夯土,外包砖石。外城城墙外层包砖1米左右,多为明代大城砖,内层包砖0.7米左右,多为清代小城砖。外城通高6至7米,顶厚10至11米,基厚11至15米。西段城墙最窄,顶厚平均为4.5米,基厚7.8米。外城城墙、城门和角楼于1951年至1958年陆续拆除。
明朝北京城

形制沿革
蒙元时期
金朝取代辽朝后,1153年从上京迁都燕京,改名为圣都,不久又称中都。蒙古兵在马上打下了金朝的中都城,大概那时蒙古贵族还没有想好是不是要在这里常住下去,所以兵荒马乱中,金朝统治者花了不少银两建设的中都皇宫被大火焚烧,落得个“瓦砾填塞,荆棘成林”的下场。
40多年以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汗位,凭着一统中国的雄心,决定把蒙古的都城迁到这里。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到达燕京之后,并未因原宫殿破废而苦恼,而是很舒适地住在“燕京近郊”。第二年,他下令修缮湖水(大抵是今天的中海和北海,南海尚未形成)中的一个小岛,称琼华岛。琼华岛俨然承担了新都的责任。
琼华岛水域上游就是高梁河,后来经过人工疏浚,在湖泊的东岸积土成岛。当年蒙古兵围攻中都,这里因在中都之外,倖免遇毁,宫殿也保存完整,自然也就成了忽必烈的首选之地。数年以后,以这个岛、这片湖为中心,富丽堂皇的皇城逐渐成型。湖泊东岸,是属于皇帝的“大内”,也是紫禁城的前身;湖泊西岸,分别是太子和皇太后居住的隆福宫、兴圣宫。皇城之外的大城,呈方形包绕。

明朝时期
1368年8月(洪武元年)明将徐达率兵攻下大都。明兵为便于军事防守,遂将北城南缩5里,另筑新城墙,由此奠定了明代北京城的北界。新建的北城墙仍然只设两个门,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明朝洪武年间,当北平尚未成为新王朝京城时,其範围和城墙情况变化并不巨大,但东、西、南三面的旧土墙已开始用砖包砌。公元1419年(永乐十七年)开始拓展南城墙,即从今东西长安街往南展拓到今前三门一线。
自明中叶起,对城楼进行了大规模修建。修筑京师九门的城楼工程,从公元1436年(正统元年)修到公元1440年(正统四年)才完工。此时的城墙不仅建筑了城楼,门外还设立了箭楼,月牙城也建起了城楼。各门外立牌楼,城四端设立角楼。此外,又加深了城壕,并用砖石衬砌两壁。城墙与壕沟均已颇具规模。原来的城垣仅外侧有砖皮,公元1445年(正统十年)始将城垣内侧也全部用砖加以包砌。明北京城墙开有九门,那时改定的名称多沿用至今:北面有德胜门、安定门;南面有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东面有朝阳门、东直门;西面有阜城门、西直门。明代中后期,北京已经发展成为繁华都市,但是缺乏抵御外敌的能力。北方蒙古族甚至能沖入城内。到了1476年,定西侯蒋琬终于鼓起勇气上奏,要求在北京城外面再修一个外城,可这个建议在当时没有付诸实施。
明北京内城

明北京城皇城是保护紫禁城的外围城墙,主要属于内务府专伺奉紫禁城的后院。始建于1417年,城垣较元代萧墙向外扩展,西南缺角,呈不规则方形,周长近11公里。墙用明城砖砌筑,涂红土,黄琉璃瓦覆顶。在官修的书籍中,天安门为皇城的正门。天安门位于皇城南垣正中,明清时期是皇城正门。明称“承天门”,意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初改建,并易名“天安门”。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中,仅天安门得以完整保存。北京内城是明初在元大都城垣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
1436年修筑京师九门城楼、箭楼及城垣、桥闸,此后在城垣内壁加砌砖石,至此内城建制趋于完备,奠定了清代北京的内城城垣格局。内城周长23.3公里,东、西、北垣各建二门,南垣建三门,四隅各建角箭楼。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以紫禁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明嘉靖以前,北京尚无“内城”之说,而是称之谓“城”、“大城”。历经明初数次改建,嘉靖年间修建了外城,于是出现内城、外城之别。北京的老城墙至明永乐年间开始,屡经修缮,历经沧桑。崇文门至东南城角楼一段,是现存唯一的一段明北京内城城墙,连同明北京城东南城角楼,构成明清城墙遗址比较集中的地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市政府对明城墙进行了全面修葺。已建成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总面积约15.5公顷,其中城墙遗址及城东南角楼占地3.3公顷。
清末民国
北京城的损毁早在清末就开始了。首先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正阳门城楼和箭楼(1903年被清政府修复)、崇文门箭楼和朝阳门箭楼被焚;然后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修环城铁路又拆毁了几处瓮城和箭楼;日本占领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但直到解放前夕,北京城的内城还是基本完整的。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1948年冬,北京城已经被人民解放军围得水泄不通,当时攻城部队曾派一名干部密访建筑学家梁思成,向他请教城里有哪些着名建筑和文物古蹟需要保护,以便攻城时避开。梁思把北京重点文物的位置準确地标在了北平军事地图上,据说毛泽东曾要求攻城部队注意保护古蹟,对照这幅地图进行精确的攻击练习。1949年初,傅作义投诚,北京和平解放,北京城倖免于战火的摧残,得以完整地迎接新中国成立。
建国之后
50年代初期,北京的城墙是保留还是毁灭的争论结果永久地改变了古都北京的历史风貌。一种观点断定,城墙是古代防御的工事,现今已完全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并正在日益阻碍和限制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另一种观点则是专家学者的声音。着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和其学生罗哲文和留英建筑专家陈占祥提出了"梁陈方案"。该方案建议,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而长安街就象是一根扁担,挑起北京新旧二城,新城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心脏,旧城则是古代中国的城市博物馆。
着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也认为,有一条被世界公认为“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首都也有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城墙与城门,同样是工事宏伟的古建筑,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着名建筑专家梁思成被日本人恭敬地称为"古都恩人",因为他在二战时期曾成功地劝阻了美军对奈良和京都轰炸。这一次他为保护自己祖国的古都而呼吁:在世界上封建时代名都大邑中,北京城是唯一得以完整保留下来的。所以对它的保留具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他建议,把宽阔的城墙顶部开闢为登高游览的地方,同时把墙外的护城河加以修砌,注以清流,对两岸进行绿化。这样就可以把北京旧城的周围形成一个具有极大特色的环城立体公园。
梁思成等人的设计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北京的指导思想是把北京建设成工业城市,毛泽东曾在天安门城楼上说过,以后从这里望过去将看到一片烟囱。此后,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也都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旧城保护没有受到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梁思成为彻底保护旧城,提出了一个另建新城的方案。1950年2月,梁思成和建筑学家陈占祥一起提交了《关于中华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提出在旧城外西侧另闢新区,作为新中国的政治心脏;一条便捷的东西干道连线新旧二城,如扁担一样担起中国的政治心脏和中国的城市博物馆。这份“梁陈方案”提出后立刻被否定。1957年,陈占祥因此被打成右派,而梁思成因彭真的提前保护,才免遭厄运。
从1952开始,北京外城城墙被陆续拆除,办法是组织市民义务劳动,或动员各单位拆墙取砖取土。几年内,北京外城的墙被全部拆除,内城的墙被拆了一半,留下一半。1953年5月,为改善交通决定把朝阳门和阜成门的城楼及瓮城拆掉,交通取直线通过。1954年,中轴线上的地安门被拆除。1956年,永定门城楼周围城墙被拆掉,1957年,永定门城楼箭楼被拆掉,拆除的理由是“妨碍交通”。1959年,修建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工程中,中轴线上的中华门被拆除。1965年7月,捷运工程开始动工,内城城墙的拆除工作也随即展开。1969年,内城城墙在修建捷运和备战备荒中被彻底拆除,城砖大多用在了“深挖洞,广积粮”的全民工程设施上。
如今,当中外游客探索古都北京的城市历史时,这里仅余倖存的遗蹟:在今广安门外的凤凰嘴村一带还保留了一点金代中都城的城墙的残迹;元大都城的城墙即上城已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并已建成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明北京内城西城墙南端遗蹟也进行了修复。此外,正阳门、箭楼、德胜门箭楼和东南角楼经过整修之后,也总算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些许实物见证。
主要建筑
宫城
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有宫城高墙环绕,城高10米,厚6米多,成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长3.42公里,城外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南面叫午门,北面名神武门,东边称东华门,西边为西华门。
皇城
皇城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6—1420年),明清皇城是北京旧城传统中轴线的精华组成部分,东西跨度2500米,南北绵延2755米,将紫禁城完全包含其中。它是以皇家宫殿、坛庙建筑群、皇家园林为主体,以平房四合院民居为衬托的,具有浓厚的皇家传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不过,由于历史原因,数百年来,古皇城屡遭破坏。如今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永定门、地安门等早已不复存在,城墙被毁。
内城
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周长24公里,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说的四九城,就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和九个城门,二十世纪70年代因修建捷运而拆除。
外城
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犯外族的侵扰,嘉靖32年(1553)给事中朱伯辰上书说,城外人口激增,应添修外城。北京城郊尚遗存有金、元城故址“周可百二十公里”如能“增卑补薄,培缺续断,可事半而功倍”。
城墙遗蹟
位于北三环与北四环间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明代北京城界南移时,留存城外的元代城墙遗址,俗称“土墙”。公园分海淀、朝阳两段,全长9公里,大致上与捷运十号线北段重合。公园最西端起点处,有乾隆御笔“蓟门烟树”碑,为旧燕京八景之一。从石碑往南走一点,可看见着名历史学家侯仁之撰文的“元大都城垣遗址碑记”,对于了解元代城墙历史很有帮助。公园东侧,从安贞门入口处步行约10分钟是“大都鼎盛”户外艺术区,有全北京最大的室外雕塑群和壁画。
此外,北京城墙保存至今的还有明北京城墙遗址,该遗址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二环路南端,东南角楼以西。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此处遗址是内城的西南角城垣。修复后全长约500米。城墙内外壁为下石上砖,内为土心。墙基厚18.08米,墙体高10.72米,城顶宽15.2米,雉堞高约1.8米。
城门介绍
朝阳门,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 “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 ![]() |
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崇文门以瓮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着名。此外崇文门税关之苛也使外埠客,商望门生畏。"崇文铁龟"之名遍响京都。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 ![]() |
正阳门,元称丽正门,京人俗称"前门",与地安门(俗称后门) 南北呼应。瓮城中关帝庙为九门之首,故人称"正阳关帝"。正阳门因皇帝龙车出入此门,正阳门又称"国门"。走“龙车”。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就是在这里。 | ![]() |
宣武门: 元称顺承门(讹传顺治门) 明永乐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顺承门”之名。正统元年明政府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工程竣工。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宣武门城楼面活五间,通宽32.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重楼重檐,歇崇山峻岭式灰筒瓦绿互谅互绿琉璃瓦剪边。瓮城南北长83米,东西宽75米;西墙辟券门,其上为闸楼。瓮城南墙城台之上为箭楼,箭楼面活七间,通宽36米;通进深21米,连台通高30米。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 | ![]() |
阜城门:元为平则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京西门头沟,斋堂的煤车多出入此门,故瓮城门洞内由煤栈客商募捐刻梅花,一束记之。"梅"与"煤"谐音,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 人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 | ![]() |
德胜门:元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德胜门东边的城墙上放着一尊炮,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应当要数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镌有乾隆帝六十二岁时(1797年)的御製诗。 | ![]() |
安定门:元称安贞门。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京 都九门中有八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唯安定门内建真武庙,在诸门中独具一格。实际上,安定门走的是粪车,因为以前地坛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粪场。之所以说成兵车回城,其实是一种名称的雅化,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厂改成寿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留题胡同,粪厂大院改成奋章大院是一个意思。 | ![]() |
东直门:元祟仁门,此门为京华九门中最贫之门,以郊外盆窑小贩,日用杂品占据瓮城为主,但瓮城庙中的药王雕像极为精细,市人称"东直雕像"。走砖瓦、木材车。过去的砖窑都设在东直门外,从南方运来的木材也从东直门进城。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无论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这条街上找到。 | ![]() |
西直门,元称和义门,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车都走此门,故瓮城门洞中刻 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京人皆知“西直水纹“。位于西城区北部。元代为大都城和义门所在地,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西直门内、外大街两侧多商业店铺,为区域性商业中心。 | ![]() |
文物保护
北京市政府自2000年10月,组织了专门机构着手研究政策、方法,并开展了腾退搬迁占用遗址的单位、住户,整治环境,修缮城墙遗蹟,建设城墙遗址公园等一系列工作。城墙遗蹟整治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搬迁占用单位和住户,彻底整治周围边环境。据现场调查,半个世纪以来,在遗址範围内形成的79个单位中,有20余个单位直接在城墙或基址上建造厂房、车间,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其中楼房19栋;500余户职工的住房建在城墙上,有的住房拆除城砖、挖掉城墙夯土;有的住房将城墙打洞改做后山墙,对城墙的原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随着市政府对占用遗址的单位、住户的外迁等一系列整治工作的实施,使这一地区的整体环境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是彻底解决了80余年来形成的单位、住户占用城墙遗址的问题,全部迁出了遗址区域内的79个单位、2200余户居民,拆除各类建筑4000余间,共清运渣土、垃圾160,000吨。
明城墙遗址

二是彻底改变了多年存在的房屋破落、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等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的环境,在整治的基础上,环绕城墙遗址栽种了52000平方米的草坪和树木,建成了环境优美“城墙遗蹟”公园。
三是彻底改变了城墙长期遭受破坏的状况,拆除了长期影响城墙安全的各种违章建筑,为城墙修缮保护工作的进行创造了基本条件。
2.全面保留城墙遗蹟的现存残状。在拆除遗址上的杂乱建筑清运渣土的工程中,认真维护好现存的城墙残状,特别注意不继续加大建章建筑物对城墙造成的破坏程度,儘量多地保留已残破的墙体。
3.城墙的维修工程,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墙的历史原貌为原则,其修缮方针是保留现状,恢复原貌,维修险情,加固残状,使城墙遗蹟得以保护和长久延续。
2015年,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市政协委员孔繁峙建议,恢复古都城墙框架轮廓,展示名城整体特色。充分整合利用目前全市不同地段保存的城墙遗址、城墙走向的整体轮廓,特别是环绕旧城的护城河和部分城门等遗址,让老北京的城墙轮廓清晰可见。在具备条件的旧城南部,重建内城的西南角楼。复建外城右安门角楼,展示古都外城南侧城墙的格局和建筑风貌。
拆毁年表
内城
内 城 | 城门名称 | 拆除或被毁时间 | 拆除理由或被毁情况 | 备 注 | |
正阳门 | 城楼 | 1900年失火被毁,1903年重建, 1965年经周恩来指示得以保留,1988年1月13曰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大修 | |||
箭楼 | 1900年被义和团焚毁,1903年重建,1915年改建,1965 年经周恩来指示得以保留,1978 年大修,1988年1月13曰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瓮城 | 1915 年 | 筑路 | 闸楼一併拆除 | ||
崇文门 | 城楼 | 1966 年 | 筑捷运 | ||
箭楼 | 1900 年 | 毁于八国联军炮火 | |||
瓮城 | 1901 年 | 英军筑铁珞穿行于瓮城,东西两侧开洞子门 | |||
1950年5月 | 拆除瓮城东西两册之铁路洞子门及残存瓮城以筑路 | 同时在城门两旁各闢修门洞一个 | |||
宣武门 | 城楼 | 1965 年 | 筑捷运 | ||
箭楼 | 1920年至1921年 | 作为危险建筑拆除,木料被售卖 | |||
瓮城 | 1932年12月 | 筑路 | 箭楼城台一併拆除;城砖被用于改筑南河沿暗沟 | ||
朝阳门 | 城楼 | 1956年10月 | 年久失修危破,拆除后材料保存 | ||
箭楼 | 1958 年 | 在下水道施工中作为危险建筑拆除 | |||
瓮城 | 1915 年 | 筑环城铁路 | |||
东直门 | 城楼 | 1965 年 | 筑捷运 | 木料均为楠木 | |
箭楼 | 1927 年 | 作为危险建筑拆除.木料被售卖 | |||
瓮城 | 1915 年 | 筑环城铁路 | |||
安定门 | 城楼 | 1969 年 | 筑捷运 | ||
箭楼 | 同上 | 同上 | 箭楼南之真武庙1958年拆除 | ||
瓮城 | 1915 年 | 筑环城铁路 | 闸楼一併拆除 | ||
德胜门 | 城楼 | 1921 年 | 梁架朽坏,作为危险建筑拆除 | 城台及券门于1955年拆除 | |
箭楼 | 1979年经全国政协委员郑孝燮等 呼吁得以保留 | ||||
瓮城 | 1915 年 | 筑环城铁路 | |||
西直门 | 城楼 | 1969 年 | 筑捷运 | ||
箭楼 | 同上 | 同上 | 拆除时城台内发现元大都和义门 瓮城城门 | ||
瓮城 | 同上 | 同上 | |||
阜成门 | 城楼 | 1965 年 | 筑捷运 | ||
箭楼 | 1935 年 | 失修残破被拆 | 仅存城台:闸楼同时被拆除 | ||
瓮城 | 1953 年 | 筑路 | 箭楼城台同时被拆 | ||
西南角 箭楼 | 箭楼 | 20世纪30年代 | 失修残破被拆 | 仅存城台 | |
城台 | 1969 年 | 筑捷运 | |||
东南角 箭楼 | 因捷运拐弯,若拆除会影响铁路运行而倖存;1982年2月23曰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东北角 箭楼 | 箭楼 | 1920 年 | 失修残破被拆 | 仅存城台 | |
城台 | 1953 年 | 筑路并取砖土 | |||
西北角箭楼 | 箭楼 | 1900 年 | 毁于八国联军炮火 | ||
城台 | 1969 年 | 筑捷运 | |||
北京环城铁路 1915年6月开工,12月24曰竣工。由西直门起,经德胜、安定、东直、朝阳四门.直达正阳门,使京张铁路与京奉铁路接轨-新中国成立后.环城铁路拆除 --注 |
外城
外城 | 城门名称 | 拆除或被毁时间 | 拆除理由成被毁情况 | 备 注 | |
永定门 | 城楼 | 20世纪50年代末 | |||
箭楼 | 同上 | 筑路.水道取直 | |||
瓮城 | 1951 年 | 筑路 | |||
左安门 | 城楼 | 20世纪50年代 | 同上 | ||
箭楼 | 同上 | 同上 | 1950年已坍塌大半 | ||
瓮城 | 1953 年 | 同上 | |||
右安门 | 城楼 | 2D世纪50年代末 | 同上 | ||
箭楼 | 2D世纪50年代中期 | 同上 | |||
瓮城 | 1953年12月 | 作为危险建筑拆除 | |||
广渠门 | 城楼 | 20世纪50年代 | 失修残破、拆除筑路 | 1950年楼顶已坍塌大半,挑檐大部分损缺 | |
箭楼 | 20世纪30年代 | 失修残破被拆 | |||
瓮城 | 20世纪50年代 | 筑路并取砖土 | |||
东便门 | 城楼 | 1958 年 | 建北京火车站铁路线 | ||
箭楼 | 20世纪50年代 | ||||
瓮城 | 1951年12月 | 修筑铁路 | |||
西便门 | 城楼 | 1952 年 | 筑路并取砖土 | ||
箭楼 | 同上 | 同上 | |||
瓮城 | 同上 | 同上 | |||
广安门 | 城楼 | 1956 年 | 失修和筑路 | ||
箭楼 | 1955年3月 | 作为危险建筑拆除 | |||
瓮城 | 1955 年 | 筑路 | |||
西北角 箭楼 | 箭楼 | 1957年8月 | 因架线工程的通过而被拆 | ||
城台 | 同上 | 间上 | |||
西南角 箭楼 | 箭楼 | 20世纪30年代 | 失修残硪被拆 | ||
城台 | 1953 年 | 筑路并取砖土 | |||
东北角 箭楼 | 箭楼 | 1900 年 | 毁于八国联军炮火 | ||
城台 | 20世纪30年代 | 建铁路複线 | |||
东南角 箭楼 | 箭楼 | 同上 | 倾圮 | ||
城台 | 1955 年 | 筑路并取砖土 | |||
皇城 | 天安门 | 1969年12月15日.北京市对天安门城楼进行落架重修,1970年4月7曰竣工。在城楼内增设了上下水、 暖气、广播电视、新闻摄影等设施, 重修后的城楼被加高87厘米 | |||
地安门 | 1964年底至1965年2月 | 筑路 | |||
东安门 | 1912 年 | 曹锟兵变纵火 | 2001年将遗址清出辟皇城遗址公园 | ||
西安门 | 1950年12月1曰 | 失火被焚毁 | 文化部文物局製作楠木模型以纪念 | ||
中华门 | 1959 年 | 扩建天安门广场 | 原址于1977年建毛主席纪念堂 | ||
长安左门 | 1952年8月 | 筑路 | |||
长安右门 | 同上 | 同上 |
文物价值
北京拥有3500年的建城史,850年的建都史,城墙就是北京城的骨架与见证,是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誌。2001-2003年间,随着城墙的现代使用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被挖掘,北京掀起了一股“城墙热”。先后建设了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并对北京元土城遗址公园进行了改造。
通过对国内外城墙遗址公园建设实例的研究发现城墙遗址公园是以城墙遗址为依託条件建设的,同时城墙遗址公园建设的出发点是保护城墙,在保护城墙遗址的前提下能够发掘城墙的历史、文化、教育、情感等使用价值,加以利用。在城墙遗址公园投入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定期对遗址的检查和维护不仅更加有效的保护了城墙,同时公园还具备了文化传承、构成城市意象、城市空间、游憩、生态、审美甚至是经济效益等一系列的功能。
为保护北京古都风貌,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市政府决定抢修城墙,并彻底综合整治城墙遗址的周边环境,建设明城墙遗址公园,并妥善解决当地居民的住房问题。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腾退工程是北京市政府2002年为民众拟办的60件实事之一,也是我区四大工程之首。2003年9月,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一期工程竣工。江泽民、李岚清、万里、丁关根以及时任市委书记贾庆林、市长刘淇等分别到明城墙遗址公园视察。
轶事典故
挖掘龙脉
老北京传说,当年刘伯温带人修建北京城,施工的时候不小心挖着了龙脉,龙王爷一怒之下要把北京城的水都收回去。龙王一家扮成小贩来到城里,想让龙子把城里所有的甜水吸乾,龙女把所有的苦水吸乾。吸来的水装在两个水篓里,龙王就拉着水篓从西直门出城。刘伯温知道了龙王的计画,着急上火,手下的匠人高良自告奋勇去追赶。一口气追到了玉泉山才勉强赶上水车,匆忙中,他想起了手中还握着一把红缨枪,一枪下去,偏偏苦水流了一地,甜水像是有了灵性,自己钻进了玉泉山。据说从此之后,北京城的地下水就成了苦水,要想喝甜水,就得去玉泉山。
缺角秘事
据史书记载,巍巍北京古城墙在元代时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谓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内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现象。内城没有西北角,破坏了北京城整体的对称性,从整体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处。
有一个是关于北京城墙缺角有几种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明朝燕王朱棣厌弃北京城不敷气度,录用刘伯温和姚广孝描绘北京城图样。不知为何,在描绘时,眼前老是呈现八臂哪咤的幻景。在 各自的描绘阁上都照着画下了这一传说中的英豪的形象。姚广孝正画着,快要完工时,一阵风颳来,把哪咤的衣襟吹起了一块,他就随手把这画了下来。刘伯温和姚 广孝二人的段计图上呈后,朱棣觉得都很好,很难取捨。最终决议东城按刘伯温的描绘兴修,西城按姚广孝的描绘兴修。姚广孝所画的被风吹起的衣襟,刚好就是城 两北角从德胜门到西直门处。就因为这儿,北京城墙缺了一个角。当然,这仅仅一个传说,北京的城墙如今大多数都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宽广的大街,但是,人 们如今经过卫星遥感枝术,切当无疑地知道到,北京城墙确实缺了一个角:东北、东南、两南三角都是规整的直角,唯西北角成抹角状。
第二种说法是:北京城在明朝前面是元朝的国都,其时叫大都。大都的西北角和其他各角相同,都是直角。明代重修的北京城往南移了五六千 米。这样一来,北城墙两半段就穿过积水潭最窄处,然后折叫西南,把枳水潭的西部栏在了郊外,城墙因此也变成了斜角。在明代时,积水潭比如今大,水也比如今 深,为了使城墙巩固和便于兴违,城墙按照地形建成了抹角。
第三种说法是: 如今有人依据卫星相片材料提出。认为,在城墙西北角的外侧,有一条车公庄逐个德胜门断裂带。开始,北京城墙的两北角也呈直角,但由丁地基不牢,城墙不敷巩固,建成后屡次坍毁。所以,大家不得不把城墙建成如今这种姿态。
实用信息
门票信息
门票10元(仅登上城墙收费,外围绿地不收费)。
开放时间
8:00-17:30(仅为城墙开放时间,外围绿地区域全天开放)
交通信息
- 公交线路
乘特2、25路、29路、39路、43路、44路、59路、434路、713路、820路至东便门站下、捷运2号线,建国门站或者北京站下。
- 自驾车线路
东二环路东便门立交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