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

2019-04-30 10:26:07 百科
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

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

2016年1月26日,最好大学网发布“2016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位居前五,成为中国高校金字塔尖端上的学府。6-10名分别是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

“生源质量”指标排名显示,国内顶尖学生优先报考的依然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排名第三。其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南大、上海交大、复旦、中科大、浙大和南开大学。

2015年12月30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正式发布《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报告公布了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榜单,这是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连续第14年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校友会网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中,北京大学综合实力最强,连续9年蝉联第1;清华大学居第2,复旦大学列第3,武汉大学列第4,浙江大学居第5,中国人民大学列第6,上海交通大学居第7,南京大学列第8,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居第9,中山大学列第10。

基本介绍

  • 中文名: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
  • 外文名:2016 lis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英语)
  • 内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 相关档案:《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
  • 排名对象: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

大学排名

榜单概览
“2016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综合排名中有310所高校上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雄踞前五,成为中国高校金字塔尖端上的殿堂级学府。6-10名分别是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综合排名百强高校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不均衡,北京高校最多,有18所,其次是江苏省,有16所。河南、江西等省份依旧没有高校进入百强。排名前列的大多是部属、央属高校,但也有个别地方高校表现抢眼,苏州大学由2015年的34名升至今年的26名,上海大学位列第46名,成为前50名中仅有的两所地方高校。
排名方法
排名对象
“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的排名範围是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2015年5月21日公布)中,1216所办学层次为本科的大学。这其中公办大学793所、民办大学140所、独立学院283所。
“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综合排名”的排名对象是1216所大学中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大学:
  • 在高考文史类、理工类本科批次招生人数不少于100人(2014);
  • 已有本科毕业生且正式公布本科毕业生就业率(2014);
  • 近5年发表论文总数超过500篇(2010-2014);
  • 企事业单位委託的科技经费与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之和不小于200万元人民币(2013)。
指标体系
指标类别指标名称指标内涵权重
人才培养
(45%)
生源质量(新生高考成绩)
录取新生的高考成绩
30%
培养结果(毕业生就业率)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
15%
科学研究
(40%)
科研规模(论文数量)
Scopus资料库收录的论文数
10%
科研质量(论文质量)
学科标準化后的论文影响力
10%
顶尖成果(高被引论文)
被引用次数位居各个学科世界前1%的论文数
10%
顶尖人才(高被引学者)
各个学科被引用次数最高的中国学者数
10%
服务社会
(15%)
科技服务(企业科研经费)
企事业单位委託的科技经费数
5%
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论文)
大学与企业联合发表的论文数
5%
成果转化(技术转让收入)
大学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
5%
计分方式
计算单项指标得分时,令该项指标表现最好的大学为100分,其它大学按其与最高值的比例得分,一所大学的总得分由各单项指标得分加权得出。
2016中国大学100强榜单
2016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百强高校)
2016排名
2015排名
学校名称
省份
总得分
1
1
清华大学
北京市
95.9
2
2
北京大学
北京市
82.6
3
3
浙江大学
浙江省
80
4
4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
78.7
5
5
复旦大学
上海市
70.9
6
7
南京大学
江苏省
66.1
7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省
65.5
8
8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省
63.5
9
9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
62.9
10
11
中山大学
广东省
62.1
11
10
东南大学
江苏省
61.4
12
19
天津大学
天津市
60.8
13
13
同济大学
上海市
59.8
14
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市
59.6
15
15
四川大学
四川省
59.4
16
14
武汉大学
湖北省
59.1
17
17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省
58.9
18
16
南开大学
天津市
58.3
19
18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省
56.9
20
20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省
56.3
21
22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省
56.2
22
21
吉林大学
吉林省
55.7
23
23
厦门大学
福建省
55.4
24
24
北京师範大学
北京市
54.6
25
25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市
53.9
26
34
苏州大学
江苏省
53.1
27
28
中南大学
湖南省
52.5
28
40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市
52.2
29
3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省
52
30
27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市
51.9
31
35
湖南大学
湖南省
51.4
31
26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市
51.4
33
29
重庆大学
重庆市
50.9
34
31
华东师範大学
上海市
50.6
35
4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省
50.4
36
38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省
50.3
36
36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省
50.3
38
37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市
48.9
38
3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市
48.9
40
45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市
48.6
40
44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市
48.6
42
42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省
48.5
43
47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北京市
48.2
44
43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市
48.1
45
4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省
47.6
46
48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省
47.4
46
39
上海大学
上海市
47.4
48
50
华中师範大学
湖北省
47.3
48
30
东北大学
辽宁省
47.3
50
51
东北师範大学
吉林省
47.1
51
49
东华大学
上海市
47
52
53
福州大学
福建省
46.7
53
55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市
46.5
53
52
兰州大学
甘肃省
46.5
55
54
江南大学
江苏省
46.3
56
57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省
45.6
57
68
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省
45.5
58
58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省
45.3
59
56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省
45.2
60
59
暨南大学
广东省
44.6
61
74
西南大学
重庆市
44.4
62
64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省
44.3
62
62
河海大学
江苏省
44.3
64
61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省
44.2
65
60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省
44
66
69
中国药科大学
江苏省
43.7
67
66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省
43.6
68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市
43.3
69
7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
42.8
69
65
南京师範大学
江苏省
42.8
71
76
西北大学
陕西省
42.5
72
80
江苏大学
江苏省
42.3
73
63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省
42.1
74
75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市
42
75
98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省
41.9
75
87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省
41.9
75
81
陕西师範大学
陕西省
41.9
75
77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省
41.9
79
67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市
41.8
80
83
燕山大学
河北省
41.5
81
71
华南师範大学
广东省
41.4
82
90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省
41.1
83
88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市
41
83
70
浙江师範大学
浙江省
41
83
汕头大学
广东省
41
86
85
长安大学
陕西省
40.9
87
92
瀋阳药科大学
辽宁省
40.8
87
84
湘潭大学
湖南省
40.8
89
73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省
40.6
90
79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
40.5
91
86
杭州师範大学
浙江省
40.4
91
大连医科大学
辽宁省
40.4
93
100
河北大学
河北省
40.3
94
89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省
40.2
94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市
40.2
96
82
安徽大学
安徽省
40
97
104
山西大学
山西省
39.4
97
78
宁波大学
浙江省
39.4
97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省
39.4
100
128
扬州大学
江苏省
39.3
榜单分析
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从指标评价内容的重要性和指标本身的适切性角度出发精选了9项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其中人才培养方面2项,即反映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声誉的“新生高考成绩”、反映培养结果的“毕业生就业率”;科学研究方面4项,分别是体现科研规模的“论文数量”、体现科研质量的“论文质量”、体现顶尖成果的“高被引论文”、体现顶尖人才的“高被引学者”;服务社会方面3项,包括测量科技服务贡献的“企业科研经费”、测量产学研合作的“校企合作论文”、测量成果转化效益的“技术转让收入”。排名负责人程莹博士指出,“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指标选择的导向是反映学生、僱主、学者、企业等大学服务对象对大学的‘集体判断’,充分体现了排名作为第三方市场评价的独特价值。”
在综合排名以外,最好大学网还发布了所有指标的单项排名。“生源质量”指标排名显示,国内顶尖学生优先报考的依然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首年招生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排名第3,其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和南开大学。前20名中也有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院校以及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这些特色大学。新成立的地方高校上海科技大学首年招生,生源质量就跃居第48名。民办大学中排名前列的都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其中上海纽约大学排名最高,位列第33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第39名,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北京师範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分别排在第101、第133、第200、第260位。
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的科研指标来自全球最大的文献摘要资料库Scopus,爱思唯尔集团科研解决方案内容与分析全球总监M'hamed Aisati先生指出,“中国在科研产出和科研影响力方面持续增长,爱思唯尔旗下的Scopus资料库和Scival分析工具可以全方位评价高校的科研表现,我们将中国高校的有关数据提供给在大学排名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软科来开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希望排名结果对中国高校实施战略管理和制定科研政策产生积极贡献。”“科研规模”指标排名中,最近5年被收录论文最多的五所大学依次为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科研质量”指标排名显示标準化论文影响力高于世界平均水準的中国大学有55所,排名第一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被引论文”指标排名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依然位居前两名,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分别位列3-10名;“高被引学者”指标排名中,清华大学以109人位居中国大学榜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均拥有50位以上的高被引学者,分列第2至5名。
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包括了对高校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效果的评价。“企业科研经费”指标排名中,排名最高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年度企业科研经费达14亿元,天津大学以13.6亿元紧随其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都纷纷跨入了10亿的大门。“校企合作论文”指标排名显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1459篇名列中国大学第一,清华大学以1187篇紧紧跟随,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大学分别位列第3到第5名。“技术转让收入”指标排名显示,技术转让收入最多的是清华大学,为5.9亿元,第2名合肥工业大学为2.5亿元,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排在第3、第4名,福州大学2016年首次进入该榜,就以0.83亿排第5名。
上海市入围榜单百强的高校除了上海交大(4)、复旦大学(5)之外,还有同济大学(13)、华东理工大学(30)、华东师範大学(34)、上海大学(46)和东华大学(51)。湖南省入围全国百强的高校则为中南大学(27)、湖南大学(31)、湘潭大学(87)。作为湖南四大名校(中南、湖大、湘大、湖师大)之一的湖南师大首次落选百强。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念才教授认为,“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和大多数排名相比的一个显着优势是公布了排名的原始数据,使得排名完全透明,体现了排名团队对排名结果负责、主动接受外界检验的严谨态度,也提高了排名结果的参考价值,值得称讚。”

校友会排行榜

榜单分析

报告显示,自2003年起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已经连续14年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北京大学连续9年蝉联第1,综合得分为100分,雄居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冠军;清华大学98.50分,位居第2,复旦大学82.79分,名列第3,武汉大学82.43分,位列第4,浙江大学82.38分,比去年上升1名,位居第5;中国人民大学81.98分,名列第6;上海交通大学81.76分,名列第7,南京大学80.43分,位列第8,国防科学技术大学80.31分,上升1名,名列第9;中山大学76.46分,再次冲进全国十强,位居第10。、
名列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前二十的其他大学依次是吉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範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和天津大学等高校。报告总负责人、艾瑞深研究院院长赵德国指出,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体系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影响三大一级指标,侧重衡量高校的人才、科学和社会贡献能力,完全採用体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质量指标,覆盖教学水平、培养质量(杰出校友)、杰出师资、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创新基地、办学层次、文化传承、社会声誉和国际化水平等核心质量指标,涵盖的评价指标有220多项,以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客观、科学、公正、透明、系统地体现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办学特色、社会影响和国际声望。

榜单依据

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体系新增高校社会捐赠、泰晤士报、QS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等世界三大大学排行榜学科排名、ESI全球前1%学科排名、高校上市公司、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全国各省市高水平大学计画、省市级高水平学科及创新中心建设项目等指标;同时最新引入了全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结果、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国“网际网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和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等反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德育教育成果的质量指标。

榜单排名

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100
名次
学校名称
地区
总分
2016年办学类型、层次
办学类型
办学等级
1
北京大学
北京
100.00
中国研究型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2
清华大学
北京
98.50
中国研究型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3
复旦大学
上海
82.79
中国研究型
中国顶尖大学
4
武汉大学
湖北
82.43
中国研究型
中国顶尖大学
5
浙江大学
浙江
82.38
中国研究型
中国顶尖大学
6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81.98
中国研究型
中国顶尖大学
7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81.76
中国研究型
中国顶尖大学
8
南京大学
江苏
80.43
中国研究型
中国顶尖大学
9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湖南
80.31
中国研究型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10
中山大学
广东
76.46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11
吉林大学
吉林
76.01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
75.14
中国研究型
中国顶尖大学
13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75.12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14
四川大学
四川
74.99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15
北京师範大学
北京
74.75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16
南开大学
天津
74.46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17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
73.56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18
中南大学
湖南
73.13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19
同济大学
上海
72.85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20
天津大学
天津
72.81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21
山东大学
山东
72.72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21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72.72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23
厦门大学
福建
72.23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24
东南大学
江苏
71.35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
70.58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26
东北大学
辽宁
69.55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27
重庆大学
重庆
69.54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28
华东师範大学
上海
69.52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29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
68.84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30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68.72
中国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31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68.47
中国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32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68.05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33
湖南大学
湖南
68.03
中国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34
华中师範大学
湖北
67.92
中国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35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
67.77
中国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36
兰州大学
甘肃
67.21
中国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37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66.88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38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
66.60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39
中国地质大学
湖北
66.56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40
东北师範大学
吉林
66.50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41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
66.42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42
长安大学
陕西
66.08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42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
66.08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42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
66.08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45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
66.03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46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
65.90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47
西北大学
陕西
65.88
区域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48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65.79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49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
65.77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50
南京师範大学
江苏
65.71
区域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51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
65.67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52
西南大学
重庆
65.64
区域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53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65.56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54
扬州大学
江苏
65.50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55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河南
65.49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56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65.48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57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
65.41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58
暨南大学
广东
65.17
区域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59
云南大学
云南
65.11
区域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60
中国石油大学
山东
65.10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61
南通大学
江苏
65.05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62
郑州大学
河南
65.01
区域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63
苏州大学
江苏
64.99
区域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64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
64.96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6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
64.92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66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
64.90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67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
64.88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68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
64.86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6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
64.82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70
第三军医大学
重庆
64.81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71
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
64.74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72
湖南师範大学
湖南
64.65
区域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73
第四军医大学
陕西
64.51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74
华南师範大学
广东
64.42
区域特色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75
上海大学
上海
64.41
区域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7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
64.32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77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
64.27
区域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78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
64.26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79
东华大学
上海
64.24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80
南昌大学
江西
64.18
区域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81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
64.09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82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63.99
区域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83
广西大学
广西
63.89
区域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83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63.89
区域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83
福州大学
福建
63.89
区域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86
陕西师範大学
陕西
63.88
区域特色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87
深圳大学
广东
63.86
区域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88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63.79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89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63.78
行业特色研究型
中国一流大学
90
燕山大学
河北
63.77
区域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9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63.77
区域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92
首都师範大学
北京
63.73
区域特色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93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63.66
区域特色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93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
63.66
区域特色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95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
63.64
区域特色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96
浙江师範大学
浙江
63.37
区域特色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97
安徽大学
安徽
63.34
区域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98
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
63.32
区域特色研究型
中国高水平大学
99
江南大学
江苏
63.31
区域特色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100
山西大学
山西
63.29
区域研究型
中国知名大学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