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纳日碧力戈

2020-01-23 17:14:05 百科
纳日碧力戈

纳日碧力戈

纳日碧力戈,男,蒙古族,教授,博士,1957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全国人类学民族学领域首位长江学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国际萨满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纳日碧力戈
  • 国籍:中国
  • 民族:蒙古族
  • 出生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 出生日期:1957年
  • 职业:教授
  • 毕业院校:中央民族大学
  • 学位/学历:博士
  • 专业方向:语言民族学
  • 主要成就:全国人类学民族学领域首位长江学者
  • 学术代表作:《姓名论》、《语言人类学》

人物经历

1978-1982 内蒙古师範大学英语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
纳日碧力戈
1982-1985 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
1986-1989 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民族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
1989-199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
1992-1993 英国剑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1993-1994 获蒙古及内亚研究室-共同保障委员会-牛顿基金, 在剑桥大学续任高级访问学者,
1997-1999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2000-2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2000-200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硕士导师,
2009-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社会任职

2012-2017贵州师範学院特聘教授、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山地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9-2017贵州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画讲座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员。
2005-2009 美国卡尔顿学院(Carleton College)珍尼-拉斐尔﹒伯恩斯坦 (Jane & Raphael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 East Asia Studies)人类学讲座教授。
2003-2004 美国卡尔顿学院珍尼-拉斐尔﹒伯恩斯坦人类学客座教授。
2000-2002 美国卡尔顿学院弗里德曼人类学客座教授。
2008-2009 美国麦卡莱斯特(Macalester College)学院人类学客座教授。

科研情况

1992~1994年获英国外交部高级奖学金和三一学院牛顿基金“蒙古及内亚研究室——共同保障委员会”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做社会人类学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和田野实践,尤其关注族群理论和象徵符号。
1996年始承担国家教委和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人文生态》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关係新观察》。
1997~1999年参加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南昆铁路建设与沿线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课题,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潞城乡各烟屯的蓝靛瑶社区进行了累计5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并发表了调查报告;1998年开始参加中国台湾清华大学《亚洲季风高地与低地的社会与文化云贵高原的亲属与经济》课题,在同一地区做田野工作。
贵州大学长江学者研究团队主要成员
贵州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纳日碧力戈教授长期致力于在“语言和文化之间搭桥,”在中国社会科学界的民族和族群研究中首次尝试建立中国族群研究的“符号学派”,对该领域产生重要学术影响;该领域的理论创新及成果,对于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保持民族团结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他在中国首次批判性地套用皮尔斯“语言三观”分析法来研究中国族群,指出“象拟”(iconicity)和“标指”(indexicality)对于族群意识和族群生存的至关重要;指出作为族群特质的这些“象拟”、“标指”及“代码”之间的系统关係。这样的族群三观,有助于避免主观片面地观察和处理民族和族群问题,避免“牵一动百”,影响社会稳定,具有学术创新和现实套用的双重价值。在中国学术界所有以社会学人类学方法或从语言学和符号学角度来研究姓名制度的诸多学者中,纳日教授的着述最有影响力。其着作《姓名论》首次提出连名制中父名与子名的前后位置,最初取决于有关语言的名词修饰语相对于中心词位置的新见解,首次提出形式与内容、区分与整合是姓名发展的内部规律的新理论。学界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此着作“给姓名学确立了学科地位,并独辟了姓名学研究的崭新视野,为诸多姓名现象提供了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角度的诠释”。在人类学民族学理论方面,纳日教授着眼于人类学与其他社会人文科学及至自然科学在哲学层面上的沟通,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中首次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人类学的主客观“互渗”理论(布尔迪厄)与结构化(吉登斯)、弹性(霍林)、自组织(瓦列拉、马特如拉)诸理论的亲和,认为“过程论”为现代人类学理论的主流,对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理论发展方向的定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是由于纳日教授在以上各个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他多次被欧美的一些着名高等院校聘为高级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并在2002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多位着名学者极力举荐参加美国名校卡尔顿学院(全美文理学院排名前五名)所设 “珍尼-拉菲尔·伯恩斯坦亚洲研究及人类学讲座教授”职位的全球公开竞聘,并击败拥有哈佛大学等美国名校博士学位的多名竞聘对手,成功获得这个在全美人类学和亚洲研究学界具有很高学术声望的职位。此后他曾长期旅居美国,在卡尔顿学院担任“珍尼-拉菲尔·伯恩斯坦亚洲研究及人类学讲座教授”。以中国大学培养的博士和中国本土学者的身份,去参加美国名校里享有最高学术殊荣的人类学讲座教授职位的竞聘并取得成功,这件史无前例的人类学学术事象,已成为中国人类学界、英美等国亚洲学研究圈中令人称羡的口碑故事,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纳日碧力戈教授所具的学术成就及其国内外公认的良好影响。
纳日碧力戈

主要着作

纳日碧力戈着作以及译着(部分):
1.纳日碧力戈:《语言人类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3.纳日碧力戈:《姓名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4.纳日碧力戈、杨正文、彭文斌主编:《西南地区多民族和谐共生关係研究论文集》,贵州大学出版社2012。
5.纳日碧力戈等:《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叶舒宪,彭兆荣,纳日碧力戈:《人类学关键字》,桂林: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06。
7.[美]保罗·康纳顿着,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黄树民着;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北京:三联书店,2002。
9.【美】克利福德·格尔茨着,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获奖

“南昆铁路与沿线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以各烟屯为例”获得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十次年会论文二等奖。
《姓名论》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200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马林诺夫斯基:《野蛮人的性生活》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青年优秀成果奖译着类二等奖(与刘文远等合作,第二译者)
论文“守望尊严的必由之路:从包容差异到重叠共识”(第一作者,与哈建军合作)获得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2015)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参与编写的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第二版)(执笔第六章)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万象共生中的族群与民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获得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着作二等奖
《姓名论》(修订版)获得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着作二等奖
被评为中国校友会网2011年、2008年“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
被评为2016年度“複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民族学学科)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