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镇位于涪陵区西南部边缘,地处北纬32°27′,东经107°07′,东邻同乐乡,西邻大顺乡,南接南川冷水关乡,北接青羊镇。龙潭镇东北距涪陵城63Km,南距南川城43Km,西距重庆城155Km。有涪(陵)南(川)路和两条龙新(新妙、新村)公路穿越集镇而过对外连线。集镇建成区面积1.0 平方千米;,镇区幅员面积129.3平方千米;,现有耕地面积68175亩,其中:田46965亩,土14910亩,有效灌溉面积37418亩,林地69553亩,覆盖率达42%。镇辖2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08个农业社,14个居民小组,13060户,共45950人,其中:城镇人口9700人,占总人口的21%。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龙潭镇
- 行政区类别:乡镇
- 所属地区:重庆涪陵区
- 下辖地区:2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 电话区号:023
- 邮政区码:408109
- 面积:129.3平方千米
- 人口:45950人
- 方言:重庆方言
- 车牌代码:渝G
乡镇概况
自然条件
龙潭镇属浅丘低谷带坝,以平坝低山为主,平坝面积占69%,山区、缓丘占31%,最低海拔高度为665.7m,最高海拔为1200m,中部平坝线丘,地貌呈盆状,东西北森林植被茂密,全镇森林覆盖率达36.4%,中小型水库7座,山坪塘145口,真可谓:山上鸟语花香,平坝农田延绵。久负盛名的河潭蜿蜒穿越集镇而过,土地肥沃,山水秀美,素有“渔米之乡”之美喻。龙潭镇镇域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7.7°C,最热平均气温29.5°C,极低气温2°C。镇区水资源较为丰富,蕴藏总量2200万立方米,可开发量1210万立方米,用于发电1050万立方米,可用于农灌130万立方米,生产生活用水30万立方米。我镇的地质状态多为页岩、砂岩混合浅丘地貌发育,以红棕紫泥和棕紫油泥为主。
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
历史沿革
清代名为龙潭子场,因流经场边的溪河在此拐湾迭流,形成一深水潭,传说潭壁龙洞中藏有蛟龙而得名。清末置龙潭乡。民国20年置为龙潭镇,24年复改为乡,未久复为镇。31年分置崇兴乡后一直设为乡。1953年分置出大同、共和、五星3个乡,1955年归併。1962年由龙潭公社分置大同公社。1981年更名为龙潭坝公社。1985年3月撤乡置为龙潭镇。1992年7月撤区并乡,新村乡、大同乡合併于龙潭镇,时值34个村,212个农业社,10079户,41291人(非农业人口391)。1998年12月复置新村乡。2004年底镇辖13个自然村,2个居委,64个农业社,20个居民小组,8939户,31974人(非农业人口2322人)。镇驻地在龙潭镇建设西路11号(洞青堡)。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 32436 |
男 | 16640 |
女 | 15796 |
家庭户户数 | 8617 |
家庭户总人口(总) | 32315 |
家庭户男 | 16553 |
家庭户女 | 15762 |
0-14岁(总) | 8466 |
0-14岁男 | 4508 |
0-14岁女 | 3958 |
15-64岁(总) | 21877 |
15-64岁男 | 11148 |
15-64岁女 | 10729 |
65岁及以上(总) | 2093 |
65岁及以上男 | 984 |
65岁及以上女 | 1109 |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 31589 |

名胜古蹟
该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底蕴。建于康熙年间的万天宫,占地668m²,2000年8月被涪陵区佛教协会批准恢复,并更名为凤翔寺,常年僧人念经,香客拜佛络绎不绝,佛教信徒常出入此地,每逢庙会热闹非凡。着名数学家何鲁为后人留下楹联,现位于龙潭镇中心卫生院。上联:“拓地作名园几树红梅添诗意”,下联:“临泊成胜景一湾绿水护草堂”,横联:“安之居”,行楷敞劲,此联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另外位于新乐村西南1.3Km,建于东汉年间的狮子嘴墓群,共有25座分布在长200m,宽70m,距山脚10m的岩石上,同样也是区级文物。镇境内还有观音阁、大堂寺、群乐宫、仙人崖石刻等29处名胜古蹟。

地方特色
该镇盛产大米——“龙潭牌大米”闻名于周边10多个区、县、市,独占市场鳌头,三无工业污染的环境优势,龙潭大米清洁、卫生,外观质体油浸,入口清香,口感滋润,营养丰富,2002年至2003年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商标,2002年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龙潭大米“放心米”,选入《中国名优产品》,2004年荣获“中国着名畅销品牌”荣誉称号。
农业经济
龙潭镇是典型的粮猪型经济,属于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主要以种植为主,尤其是稻穀,素有“粮仓”之称,2007年粮食总产量26175吨,经济收入1040万元,农业总产值13180万元,比2006年增长41.05%,人均纯收入3113元,与2006年相比增加18%。蚕桑发展历史悠久,全镇栽桑3500亩,产蚕3.65万吨,产值430万元,2008年榨菜大规模种植面积达 30000亩。全镇苎麻面积8500亩,产麻650吨,产值35万元。2008年全镇大力推广优质稻生产面积达20000亩,畜牧业生产位居全区榜首,2008年全镇出栏生猪40150头,产值231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28%,家禽出栏83.4万只,产值1679万元。共和渔场年产水花鱼种800万尾。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财政税收、金融发展 该镇乡镇企业 27个,从业人员1893人,2008年乡镇企业总产值8576万元,比2007年增长11%,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21682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约增长5%,财政收入209万元,2007年GDP 实现31585万元。2007年各项银行存款金额达2亿元,各项贷款3.3亿元,各项指标在同行业中位居第一;保险事业成绩显着,2004年至2007年连续3年保费突破450万元,2008年实现保费收入达1000万元,参保人数多达万人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5300人,占总人口的33%。
新农村建设
交通建设
2011年全年完成村道通畅工程65.92公里,通达工程37.14公里,村社道路延伸修建40公里,安装防护栏7.43公里,新修公路桥5座,维修公路桥和便民桥25座,建成客运站1个、客运招呼亭21个,片区农村客运全线通车。
水利工程
投入资金800万元,新修水渠6.78公里,除险加固整治病险水库4座,修复水毁工程25处,高标準整治山坪塘21口,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9处,16个村2万余人口受益。
农房改造
推广巴渝新居120户,建成80户,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完成农村改厕2400户、改厨1300户,新建沼气池1500口,改造农村危旧房156户。
农田改造
实施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治理改造大同村、星光村耕地1000余亩,新建排洪沟2430米、灌溉渠490米、农田道路5405米、育秧大棚1024平方米。
农业机械化
推广农机3000台,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业2.5万亩,建成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範基地,“平安农机”示範镇及10个全程机械化示範村创建通过市级验收。全面完成了土地、房屋、林地“三权”确权颁证工作,使广大农民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科教文卫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我镇教育事业走国家办学与私立办学相结合的路子,全镇共有国小5所,高完中1所,占地50余亩(涪陵第十七中学),2所幼稚园。其中:国家办高完中1所,国小4所,幼稚园1所。高中学生792人,国中学生2147人,小学生2750人,幼稚园600人,教职工265人;私立国小创办于1999年秋(新星国小、幼稚园),现有教职工人数32人,学生550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涪陵第十七中学,自1996年创办以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教学设施完善,校园风景优美怡人,全校教职工有148人,教学班46个 ,学生 2939人,其中:国中32个班,学生2147人,高中14个班,学生792人;办学12年来,学校实现了上规模,进档次的目标。国中毕业升学考试各项指标都在全区同类学校的前茅,高中毕业升大学,连续几年录取平均率达78%。
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 该镇卫生院是一级甲等中心卫生院,是市级规範化卫生院,占地14550m²,建筑面积15500m²,内设有内科、外科、骨伤科、放射科等科室,现有医务人员100余人,固定资产600多万元。该镇的文化广播电视得到了有效的发展,2001年被区文体局评为“标準化站”、“先进文化乡镇”,2003年荣获“重庆市亿万农民健身乡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民健身周先进单位”。现有宽频用户300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