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双眼铳

2019-09-30 20:45:01 百科

双眼铳

双眼铳长605毫米,重2521克,铳口、铳身均有铁箍,铳身后部各有一个引火孔,尾部叠加式重合,中间部位缝隙较大,为原先打造时专门製作,便于插入木柄后打钉、绑绳,设计严谨、铸造精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双眼铳
  • 製作年代:明代
  • :605毫米
  • :2521克

基本信息

这支铁制双眼铳长605毫米,重2521克,铳口、铳身均有铁箍,铳身后部各有一个引火孔,尾部叠加式重合,中间部位缝隙较大,为原先打造时专门製作,便于插入木柄后打钉、绑绳,设计严谨、铸造精良。
双眼铳

历史知识

明代时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平息东南倭患,将火器视为克敌长技,永乐年间即设立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神机营”,军队制式火器装备水平达到古代巅峰,也是火铳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戚继光发明的“五雷神机”,有三眼、五眼、七眼等制式,能提供密集火力,射程180米,是压制蒙古骑兵的利器。明末骑兵成建制配备的单兵火器三眼铳,能轻鬆击穿50米内的重甲目标,突入敌阵后又能当狼牙棒用,在援朝抗倭、抗击满清中屡建奇功。火器专家赵士桢1598年研製的多管火绳转膛枪“迅雷铳”,综合了鸟铳和三眼铳的优势,各枪管都装有準星和照门,不仅增长了枪管,缩小了口径,提高了射程,射速和射击精準度都有巨大突破,1602年他的改进型“迅雷铳”,可连续发射18弹,初具近代机关枪的某些功能。综合《武备志》等资料上的蛛丝马迹推测,这种轻便灵巧的双眼铳应是明代内卫部队巡逻警戒所用,可有效弥补冷兵器缺陷,发挥协同威力。
1867年左宗棠从炮台遗址中了解到明代火器技术后仰天长叹:“利器之入中国三百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