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江南石窟

2019-07-19 09:35:35 百科
江南石窟

江南石窟

江南石窟位于浙江缙云,这些石窟是上千年来当地人採石留下的遗蹟,经不断的人工开凿与自然风雨雕琢而完美结合。专家观看了缙云石窟后感叹:“这个石窟群,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真是江南石窟在缙云、养在深闺人未识!”

浙江缙云自古盛产凝灰岩,远期储量30亿立方米。凝灰岩俗称"条石",它在中生代白垩纪由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沉积而成,距今约七八千万年。它质地坚韧,不易风化,用"条石"建的房子冬暖夏凉。

缙云凝灰岩开採历史悠久,发掘的宋代墓葬中石椁大多由打制的凝灰岩石板、条石砌筑,做工与现在缙云打岩工打制的"条石"无太大的差别,说明宋代缙云凝灰岩开採已较为发达。

20世纪60年代后期,缙云开始大批量开採凝灰岩,用于楼房墙体建筑,除县内使用外,还销往丽水、永康等邻县,名声远播,90年代初数次出口日本。

1984年至1989年为开採条石鼎盛期,全县有岩宕2000多个,加上废弃的古旧採石场,岩宕总数在3000个以上。全县主要有4个开採区:仙都採石区、双龙开採区、雅施开採区、岩腰开採区。 仅仙都、壶镇两地的石窟就有9个硐群,采硐125个,采硐空间总体积约86万立方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江南石窟
  • 外文名:the JiangNan Grottoes

会议情况

2016年4月11日至1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石窟研究专家、雕塑专家、文史精英齐聚缙云,共商“江南石窟”开发大计,发表“江南石窟宣言”,正式拉开了缙云县“江南石窟”开发序幕。

地理位置

缙云位于浙中南地区的金衢丽温交界处,地处武夷山-戴云山隆起地带和寿昌-丽水-景宁断裂带的中段,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缙云是亚洲东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火山地貌比较齐全、比较系统、比较独特的地质地貌集中区域。

自然资源

缙云丰富的凝灰岩资源,使得当地的採石历史非常悠久。作为千年古石城,缙云各地保留有大规模的採石遗蹟,俗称“岩宕”,尤其以仙都、壶镇、舒洪、东方、五云等地为最。这些採石遗蹟虽然由古代、近代人工採石凿刻所形成,通常以简单生产需求出发,并未经过事先的景观性规划和设计,但是遗蹟气势磅礴,浑然天成。
从採矿历史上看,缙云採石历史悠久,宋代缙云採石业已较为发达,至今仍保存着多数较为完好的採石遗蹟。从采坑形态类型上看,缙云石窟采坑形态有阶坎式、直穴式、覆钟式和井下大型直穴式,类型属露天、半露天和硐采共存的複合形态,而国内外其他採石场多以单一的露天或硐採为主。从采坑规模上看,以硐採为主的採石遗蹟中,单仙都、壶镇两地的石窟就有9个硐群,采硐125个,采硐空间总体积约86万立方米。同时单体矿硐空间达数万立方米,在国内也属少数。
从石材岩性及用途上看,缙云条石石材在古代被大量地用于民居、道路、桥樑、水利等建筑工程遗蹟製作生产生活器物、工艺品,现代仍在被广泛使用。从採石工艺上看,虽然国内外着名古代採石场被证实和缙云同样利用手工採石作业,但多地採石工序多无法考证。缙云採石工艺传承完好,採石工艺价值突出,直到现在仍有採石工艺传承人(石匠大师)。从採石景观上看,缙云石窟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硐天奇观,众多采坑岩硐,层叠穿连,相互交截而形成悬樑,形成了结构複杂、规模宏大、景观奇特的矿业遗址。

保护措施

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採石遗蹟保护意识明显加强,通过对岩宕遗蹟进行景观改造,发展特色旅游业,体现採石文明也成为了趋势。
为摸清缙云全县石窟资源的分布、规模、开发价值等有关情况,缙云县专门委託省第七地质大队对仙都、壶镇的石窟矿业遗蹟资源进行了试点式的初步调查,对资源的开发与价值作出了基本判断。

开发价值

缙云县的洞窟开发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市场开发价值:一是缙云的洞窟形态多样、结构複杂、集群分布、其规模达到国内之最,其文化、旅游价值无可估量;二是有仙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依託,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其独特性、唯一性表现突出;三是根植于内涵深厚的黄帝文化,其主题文化价值可以得到集中的体现,如主题定位为“黄帝石窟,江南敦煌”,可以使缙云成为全国废旧矿山利用的典型和世界级现代石窟的艺术宝库。
为加快“江南石窟”开发步伐,缙云县专门成立了石窟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江南石窟”艺术开发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国内着名的石窟研究专家、雕塑专家、文史精英,为“江南石窟”开发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