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运河之都(山东济宁的别称)

2020-01-29 22:06:06 百科
运河之都(山东济宁的别称)

运河之都(山东济宁的别称)

济宁,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

在山东大地曲折奔流了千百年的大运河,养育了济宁这方热土,也造就了济宁的辉煌。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济宁就成为“河渠要害”之地。自元代开始,济宁就设有管理运河的机构,到了清代,更把管理整条京杭运河航运事务的衙门设在济宁。“济宁人称小苏州,城面青山州枕流。宣阜门前争眺望,云帆无数傍人舟”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作为国家运输动脉的运河,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使济宁成为运河沿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也孕育了济宁灿烂的运河文化。李白、杜甫在此携手漫游,饮酒赋诗,评时论文;康熙、乾隆在此驻跸,题词作赋,留下众多的民间传说;无数的文人墨客为济宁繁华的城镇和秀丽的景色而留连忘返。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运河之都
  • 城市:济宁
  • 位置:鲁西南腹地
  • 得名:济水

地理位置

济宁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东邻临沂,西与菏泽接壤,南面是枣庄和江苏徐州,北面与泰安交界,西北角隔黄河与聊城相望。
济宁是是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的发源地。济宁因济水而得名,与济源,济南,济阳共同创造了辉煌的济水文化。

由来

一、运河之都今安在
京杭运河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历史上的两项伟大工程。她贯穿京、津、冀、鲁和江、浙6个省市,联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江河,巨龙般地绵亘于祖国的东部、世界的东方。在其全线贯通和全面通航的600余年里,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作出了极大贡献。
声远楼与铁塔寺声远楼与铁塔寺
面对浩浩运河和其巨大历史贡献的事实,人们不禁要问,运河的开凿、疏浚、管理和营运是如何实现的呢﹖尤其是她南北纵贯6省市,竟然一脉相承数千里,繁忙畅盛数百年,实可谓“人类历史的奇蹟”。勿庸讳言,元明清三代的朝廷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但是,仅有来自京城的朝廷御旨是不行的,必定有一个如人们常说的“管理处”或“指挥部”之类的专门机构进行统一谋划和实施督理,还必须有沿运各地方官府的密切配合。否则,是很难奏效的。那幺,这个“指挥部”究竟设在何地呢﹖
据统计,历史上沿运河的较大城镇有通县、天津、德州、临清、东昌、张秋、济宁、徐州、淮安、扬州、杭州等10余个。这些较大城镇及其官吏在运河的开凿、漕运和管理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城镇的地位和作用也决不是平行和平等的。除了有路、州、府、县之分外,就运河的开凿、漕运和管理而言,必定存在着一定的统属和主从关係。
随着运河文化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上述沿运各城镇中,有没有一个对其他城镇存在着统属关係的都市呢﹖换句话说,如果把由北京至杭州的沿河地带看作一个多边行政区域的话,在这个多边行政区域里有没有一个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并且可直接称为运河之都。那幺,运河之都今何在﹖
二、运河之都的形成
一般来说,在旧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下,都市多是因时因地而自然形成的。特别在运河流经的多行政区划的狭长的带状地域里,都市的形成靠的更是自然的力量,或者说是因通水、通航的需要而自然形成。进一步说,这个都市应形成在通水、通航的关键河段上。这个关键的河段就是济宁。
济宁地处京杭运河的中段,堪称全线的“老大难”。其原因:一是济宁段为运河全线的至高点,城北的南旺号称运河的“屋脊”,其海拔高度为39米,比北部的临清和南部的沛县高出30余米,通水十分困难;二是因地势高亢,水源严重不足,逢乾旱之年则是有河无水;三是济宁段处于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黄河泛滥,泥沙淤运,两河一直处在你死我活的纠葛中,其地位之险要。因此,济宁河段备受历代王朝的关注,作为治运的重点认真对待。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丞相伯颜统军南征,议立水运驿站,即委派郭守敬勘察汶、泗、卫相邻地区之水道。漕运副使马之贞这时建议于济州城南汶、泗合流处至大清河开凿新河,引汶、泗诸水以通漕。至元十三年丞相伯颜攻占南宋临安,以江南水运发达,主张广开漕运。他上书朝廷说:“江南城郭郊野,市井相属,川渠交通,凡物皆以舟载,比之车乘任重而力省。今南北混一,宜穿凿河渠,令四海之水相通。远方朝贡京师者,皆由此致达,诚国家永久之利。”正式向世祖忽必烈提出了开凿南北沟通的大运河,受到忽必烈的重视。此后,元朝廷即筹备资金、徵调夫役。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二月,世祖诏差奥鲁赤和刘都水及精算术之人往济州确定开河夫役,又令大名、卫州新附军赴济州助役。工程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正式施工,至次年八月竣工,开凿自济州至须城安民山长达200余里的运河河道,并筑坝遏汶、泗水入运河行运。济州河通航后,设都漕运司的管理机构。
京杭运河新段---梁济运河京杭运河新段---梁济运河
济州河开通后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后来,朝廷採纳漕运副使马之贞的建议,于兖州立闸坝约束泗水西流,于堽城(位今山东宁阳境)立闸堰导汶水入洸河,使二水合于任城之会源闸,以闸堰调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将金口坝改为滚水坝,增建黑风口三孔引水闸,济水上建杏林闸、土娄闸、孙氏闸以节制水势。至元二十七年于河上建吴泰闸、官村闸,引水入济河。次年,再于引汶斗门上筑土坝,扩大引水量。此后又建济州上闸、安山闸、石佛闸等以调节水势,保证了运河畅通。济州河凿通不久,又凿通了安山以北的运河,与济州河通称为会通河,并由元世祖亲自赐名。会通河的凿通,标誌着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
元中期以后,会通河诸闸多有毁坏,为此,至治元年(1321年)都水丞张仲仁奉朝廷之命疏浚整修由临清至彭城(今江苏徐州)的700里河道,修建小桥98座、大桥58座,以通纤道。又沿河修石涵洞排两岸积水入河,并于河岸两旁种马蔺草以固溃沙,河两侧还多植树木。这是对运河一次较大的维护浚修。但后来由于疏于管理,加上黄河溃决侵犯会通河道,遂使会通河陷入日渐加重的淤塞难通的境地,终患浅涩,不胜重载。故终元一代,若漕粮北运仍以海运为主。到元朝末年,会通河竟废弃不用。明王朝为了实现南粮北运,决定重新启用京杭运河。为此,在元代运河的基础上,着重对重要河段大加整治,会通河便是重点整治河段之一。
明代对济宁河段的整治,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为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工部尚书宋礼採用白英老人之策,以“四水济运”,并创造了与都江堰工程相媲美的南旺水利枢纽工程,也是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同时还採取了导泉济运等措施;二是为解决水源丰枯不均和水位太低的问题,人们在河上层层建节制闸,随时调节水位,“以六闸樽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因此,济宁河段向被称为闸河。三是为避黄保运,人们开挖或利用马场、马踏等湖泊(又称水柜),涝时蓄积黄河之水并沉降泥沙,旱时放水济运。由于多种有效措施的实施,最终治好了济宁河段的“肠梗阻”,使之“南通江淮,北达幽燕”;“南引吴楚闽粤之饶,北壮畿辅咽喉之势。”至此,沟通南北地区的大动脉——京杭大运河始贯通定型。
清王朝为实现南粮北运,继续启用京杭运河。它担负着每年数百万石漕粮运输任务,是清皇朝的一条名副其实的生命线。因而,备受统治者重视,不惜耗费巨资全力经营,对包括济宁河段在内的河道及水源等大加整治,使大运河和漕运进入一个全盛时期。
由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济宁河段在运河全线的位置与作用是何等的重要史籍称济宁为“南控江淮,北接京”;“处漕渠之中,襟带四方”;“闭则为锁钥,启则为通关”。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济宁通则全河通,济宁不通全河停”。正是因为济宁独具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才使得济宁有了发展成为运河之都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元明清三代的济宁,朝廷关注,重臣驻节,百官聚集,千军防守,万马奔腾,当然地成为运河全线的政治中心;一水关南北,百里万夫吼,千帆竞发,万民汇聚,人口和城市日益扩张,使济宁成为具有关键性的沿运重镇。如此之下,商贾云集,百业俱兴,极大地促进了济宁商贸业的兴盛和经济繁荣。总之,正是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为力量的作用下,济宁才得以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三、运河之都的标誌
对济宁河段的重点整治,是在元明清三朝的重视下进行的。正是由于济宁河段所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元明清三朝都把治运最高机构设在济宁,在重点整治济宁河段的同时,负责对运河全线进行整治和督理。据考,元代在济宁初设开浚大臣,后设都水监、行都水督和总治河防使,其官阶最高为正一品。明代在济宁设总理河道、总督河道、经理河漕、总漕兼河道、巡抚兼河道等,简称总河,均由朝廷钦命署理,为运河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朝廷六大部外增设的一个部院级的朝廷直属机构,秩正二品,但不乏正一品、从一品大员充任。清朝派驻济宁的司运机构多袭明治,设总河部院,钦命署理,秩正二品。据雍正《清会典》载:“顺治初,仅设河道总督一人,又称总河,综理黄河、运河两河事务,驻济宁州。”直到雍正七年(1729年),分河道为三:南河总督驻清江浦;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驻济宁州,称东河;直隶河道总督驻天津,称北河。其建制一直延续到清光绪罢河停运。据考,自顺治元年至光绪二十八年的258年间,朝廷钦命河道总督119任,共有101人充任,其中正一品大员近半。其间,总河除移驻清江浦27年(共4人充任5任)外,其余年份均驻节济宁。 
老运河流经济宁城区老运河流经济宁城区
河道总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同时,他又拥有或掌管着自己的军队,并主要依靠军队来实现其总督职能。因此说,河道总督衙门是一个军政合一的机构。据《元史》载,运河贯通后,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二月,“增济州漕舟三千艘,役夫二千人。”当时,经漕运京都的粮米约百万担,其中通过济宁所运漕粮达30万担。为管理漕运,朝廷在济宁城南的鲁桥设立了都漕运司使。至正十年(1350年)设济宁兵马司,驻扎辅漕兵士1.2万人。至正十六年,置济宁枢密分院。明代驻济宁的司运军事机构为总理河道军门署,下设道、卫,负责节制南北直隶和河南、山东各道。济宁驻军最多时达1.3万人。除固定的道、卫、署、衙外,还有其他的军司。永乐十八年(1420年),行军司马樊敬受命提兵10万镇守济宁。正德之后,朝廷每年均遣尚书、都御史等大员兼理运河军事。隆庆四年(1570年),朝廷为总河加提督军事职衔。一时间,济宁成了朝廷不可一日疏忽的军事要地。清代,朝廷为河道总督加兵部侍郎、右都御史衔,秩正二品。顺治初年,总河杨方兴奏请设河标中军副将署,作为河道总督衙门的直属机构,也是运河全线的最高司运军职衙门,驻节济宁州。河标中军副将署为总河副职、河标兵丁主帅,从二品,其职责为总理运河营防,催调粮草,护卫漕船,沿河治安等。河标中军副将署下辖驻守沿运河各城镇的河标营和卫。
由于朝廷把治运司运的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设在济宁,其下属的各级各类机构自然很多,总督河道衙门仅在济宁设定的机构就有运河道署、运河同知署、泉河通判署、管河通判署、鉅金嘉管河主簿署等;河标中军副将署在济宁设定的军事机构有运河兵备道署、运河标营署、守备署、卫署等;此外,还有朝廷派驻的巡漕使院、抚按察院、布政司行台、按察司行台、治水行台等机构。再加上省道府州县的行政机构或由其派驻的机构,元明清三代驻济宁的各级各类治运司运以及行政监察机构比比皆是,不可胜记。因而,济宁故有“七十二衙门”之说,这是除北京、天津之外的沿运各城市所无法比拟的。
我们不妨从有限的资料中,再看一下河道总督衙门权力究竟有多大。总督河道衙门为朝廷在六大部外特设的一个部院级的专门治运司运机构,其充任者多为一品或从一品大员,如明代的宋礼就是由工部尚书直接来充任总河的。由此即可看出河道总督衙门所处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河道总督衙门坐落在济宁州衙东,占地5公顷,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设有大堂、二堂、三堂,有书院、射圃、演武厅等,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派威严。那幺,总督河道衙门的权力究竟有多大呢﹖史载,嘉靖二年(1523年),“遣都御史提督河道,山东、河南、南北直隶巡抚皆受节制。”又载,明代驻济宁的两个兵备道下设布政司、按察司,各设官一员,敕行事代管河道,所属府州县官皆受其节制。由此不难看出,不仅省里的巡抚大人要在总河的节制之下,沿河各州府县也要在总河下属的兵备道的节制之下。由此,足见河道总督衙门的权力之甚大,超乎常人所想像。故而,沿运省份的巡抚大人无不对总河崇尚有加,上任须来济宁拜谒总河,谢任须来济宁向总河辞别,至于各州府县官衙无不仿效行事,不敢怠慢。另外,在济宁市博物馆现今仍保存着一门清代的铁炮,炮筒上赫然铸有“河道总督署造”,这门铁炮也是总河权力之甚的有力证据。
由上述可以看出,元明清三朝治运司运的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设在济宁,是济宁作为运河之都的最好标誌。济宁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同其他城市没有统属或主从关係,但是,运河之水把济宁同南北众多的城镇连线了起来,是运河总督衙门的驻节,才使得济宁同沿运城镇有了统属或主从关係,沿运各地无不听命于来自济宁的指令,无不受制于驻在济宁的河道总督衙门,使济宁的地位凸显,成为京杭运河这块狭长地带的大都会。
四、运河之都的风采
全河一统,众星拱月,济宁日益彰显出运河之都照人的风采。
济宁原为不起眼的济州,治于巨野。1150年巨野水灾,遂移济州于现址。元灭金后,巨野水患频繁,世祖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府治,因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而获济水之宁,故名“济宁府”。此时的济宁,虽为府治,但名声平平,一般城镇而已。
元代至元年间,途经济宁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为济宁的崛起带来生机,平平济宁由此而逐步走上繁荣昌盛之路。  
运河之都(山东济宁的别称)
首先,济宁因河兴商。济宁“居运道之中”,不仅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同时又成为漕河管理中心和鲁西南政治、经济中心,出现了“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曾有诗人描述道“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到明代中叶,济宁就已发展成一个“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的繁荣商业城市。此时,城区定居之民已不下数万家,“商贾之踵接而辐辏者亦不下数万家”。经明至清,济宁商业已臻鼎盛。州城内外,通衢要道,运河、越河两岸行栈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百业兴盛,市场繁荣,年营业额高达白银亿元以上,市场辐射达周围地区近百县,成为明清时期全国着名的33座工商业大城市之一。
次之,济宁因商兴市。商贸业的空前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人口与消费俱增,进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明代以前,济宁地区的人口并不多,晋代的任城国,只有1700户;北魏的任城郡,只有8050户、21789人;元代的济宁路也只有10545户、89818人(此数字在济宁运河文化,齐鲁风情济宁卷上都是这个数字,该数字错误,续文献通考卷十三,户口考户口丁中,应为59818)。明末,济宁城区人口已达10万人。在历经明清战乱和重大自然灾害之后,清代在工商业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基础上,城区人口又逐渐达到10多万人,远远超过明代规模。因此,济宁城区不断扩大。明末清初,城区街巷98条,其中,城内45条,城外53条。清道光年间,街巷增加到290条,其中城内达到107条,城外达到183条,城区街巷增长近两倍。鑒此,济宁之治也在不断地升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济宁由府升为路(元代没有省的实际建制,所说的中书省为虚称,路为基本行政建制,由朝廷直辖。),辖三州十六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济宁路为府”,十八年,“置济宁州领三县”;清代沿用明治,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济宁由府辖州升为省辖直隶州。
第三,济宁因市而荣。由于商贸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生产和农业商品化生产的发展,使广大城乡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时,蓬勃兴起的手工业近20个行业。
济宁的繁荣和兴盛,还可以用以下几组数字来佐证。据《元史·食货志》载,元文宗(1328—1329年)时,在中书省(辖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和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为“腹里”。)21路和7个直属州中,上缴国库商税额超过l万锭银子的只有晋宁路、嘉定路、济南路、济宁路等7路,其中济宁路的商税额为12403锭4两l钱,居第4位。《明史·食货志·商税》载:由于国库亏空,朝廷下令“于京省商贾凑集地,市镇店肆,门摊税课,增田凡五倍。”这种商贾凑集的大城市共33个。另据《大明会典·钞法》载:“(宣德)四年,令顺天(北京)、应天(南京)、苏州、松江、镇江、淮安、常州、扬州……山东济南、济宁、德州、临清……共三十三府州县,市镇店肆门摊税加五倍,候钞法通行止”。由此,足见济宁商贸业的发达繁荣程度及其在全国城市中的位次。
另据有关资料记载,济宁在明清时期曾是运河全线的7个对外商埠和重要码头之一。
济宁,正是在运河之水的润育下,在凸显的政治地位的作用和影响下,人口激增,城市崛起,工商业兴盛繁荣,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以莫辩的事实展现着运河之都的风采。

新生

2013年,济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501.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11.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18.9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1789.75亿元,增长11.6%,其中工业1613.82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1292.86亿元,增长12.1%。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3%、58.3%和37.4%,结构比例为12.0:51.1:36.9,与2012年相比,第一产业提升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0个百分点。
济宁太白湖新区济宁太白湖新区

农业

2013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418.9亿元,比2012年增长4.3%。其中,农业增加值270.4亿元,增长4.3%;林业6.0亿元,增长8.8%;牧业104.8亿元,增长3.9%;渔业27.2亿元,增长4.7%;农林牧渔服务业10.6亿元,增长4.7%。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64.5:1.4:25.0:6.5:2.6。

工业

2013年,营业收入过百亿企业9家,比2012年增加1家,4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从工业门类看,製造业增长18.6%,实现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58.2%;採掘业增长4.1%,占30.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4%,占11.3%。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9.6%,集体企业增长14.9%,股份合作制企业增长43.4%,股份制企业增长12.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0.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8.7%。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9.8%,重工业增长10.3%,轻重工业比为26.0:74.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00.4亿元、增长12.6%,利税560.1亿元、增长8.3%,利润343.6亿元、增长8.1%。企业亏损面为6.7%、下降1.3个百分点,亏损额17.2亿元、下降15.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1.9%、下降14.9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09.4%,下降4.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3.0%,提高4.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1次,减少0.27次;全员劳动生产率22.4万元/人,下降7.1%;产品销售率99.0%,下降0.9个百分点。

固定投资

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6亿元,增长21.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88.3亿元,增长23.0%。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从区域看,城镇投资完成1876亿元,增长24.6%;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44.0亿元、增长16.7%,第二产业1156.1亿元、增长25.6%,第三产业988.2亿元、增长18.2%。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12年的2.7:48.8:48.5调整为2.0:52.8:45.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214.5亿元,增长20.6%,占全部投资的9.8%。
运河之都(山东济宁的别称)

其他

2013年,济宁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5.9亿元,增长13.5%。
2013年,济宁市完成进出口总额52.3亿美元,同比增长2.2%。
2013年,济宁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02.2亿元,增长13.3%。
2013年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561.1亿元,比年初增加368.9亿元。
2013年,济宁市累计保险金额达到21688亿元,增长125.5%。
2013年,济宁市区居民生活消费价格(CPI)总水平上涨1.5%,低于2012年涨幅0.6个百分点。

科技教育

2013年,济宁市实施科技计画项目399项。取得重要科研成果199项。济宁市申请发明专利1450项,授权发明专利509项。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9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範联盟4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範联盟22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家、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达68家,国家火炬计画特色产业基地4处。院士工作站42家。农业科技示範园区国家级1处,省级3处,市级17处。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35万平方米。
2013年,新引进创新创业团队5个、国家千人计画专家5名,2013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08人,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人2953人。[6]
2013年,济宁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214所,在校生141万人。其中,普通高校7所,在校研究生3502人,本专科生8.9万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2.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5所(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6.5万人;普通高中36所,在校生13.5万人;普通国中250所,在校生27.3万人;国小1184所,在校生57.0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3所,在校生1281人;学前教育幼稚园1697所,在园幼儿24.9万人。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99%以上,国中毕业生升学率95%。新改扩建公办幼稚园864个,竣工校安工程1374个,市城区新改扩建中国小幼稚园17所,济宁一中太白湖校区投入使用,创建"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範校"4所。发放助学金1.9亿元,资助经济困难学生16万人次,实施学生营养及饮水就餐改善工程,发放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1.0亿元,受惠学生40万人次,完成119所农村中国小食堂建设任务。

文化事业

2013年年末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1个,艺术表演场所10个,公共图书馆11个,民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与纪念馆15个。其中,国家一级图书馆5个、一级文化馆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6处,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314处,文物保护机构26个。
孔孟文化
以孔子诞生地曲阜和孟子诞生地邹城为主,代表景点有被称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孔庙、“天下第一家”的孔府、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孔庙、孔府规模宏大,文物荟萃,是全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邹城代表景点有孟府、孟庙、孟林、孟母林。
世界文化遗产---孔庙世界文化遗产---孔庙
运河文化
京杭大运河从济宁穿过,自元代开始,管理运河的最高衙门就设在济宁,因而,济宁被誉为“运河之都”作为国家运输动脉的运河。汶上南旺镇为“运河之脊”,建有号称“北方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工程,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蹟。
始祖文化
文献记载,炎帝曾在曲阜建立国都,因而,济宁一带曾是炎帝部族活动的区域。后经大禹划九州归兖州管辖。
佛教文化
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蹤塔塔宫出土的佛牙、舍利子等佛教圣物,震动了国内外佛教界,每年举行的汶上太子灵蹤文化节享誉海外。中都博物馆、供奉殿、大雄宝殿、汶上县城市规划展览馆、礼佛大道等建筑气势宏伟。汶上县宝相寺景区为中国国家AAAA级景区。
水浒文化
水泊梁山因《水浒传》而闻名天下,忠义堂、断金亭、黑风口、水浒寨、一关、二关等景点构筑了梁山大寨的雄姿,宋江寨墙、扭头门、宋江井、疏财台、试刀石等遗蹟诉说着英雄故事,左寨七英、双雄镇关、花荣射雁、逼上梁山等巨型石雕再现了好汉的风姿,大型唐三彩壁画《水浒英雄聚义图》、三十六天罡星雕像、大型摩崖石刻《水泊梁山记》并称当代三大水浒艺术珍品。其中的《水泊梁山记》是着名书画大师範曾2002年专门为水泊梁山风景区撰写。形成了南有《岳阳楼记》、北有《水泊梁山记》的文化格局。
梁祝文化
梁祝故里在今微山县马坡一带,郭沫若根据清人焦循《剧说》中有“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的记录,曾派员来济宁嘉祥了解情况,但因《剧说》中所记的祝英台墓地点不準确,故未找到。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尚未设定微山县,墓碑所在地属济宁县与邹县交界带。1952年,修浚白马河工程中,梁祝墓碑始见天日,并由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在当地保存。1976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梁祝墓碑再次被深埋地下。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又一次复出。梁祝墓碑立于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
山水文化
微山湖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

医疗卫生

2013年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805个,其中,医院14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510个(含村卫生室、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25个,其他22个。共有各类卫生人员7549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2497人。医疗床位44728张。

社会保障

2013年年末济宁市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29587张,收养人员20645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325个,社区服务中心1401个。2013年接受社会捐赠4112万元。新增养老服务床位0.4万张,累计达到3万张。
济宁市城市低保对象21272户、44521人,发放低保金18047.5万元;救助农村低保对象124115户、241016人,发放救助金37804.8万元;供养农村"五保"19044人,年投入供养资金8736万元。城乡低保持续扩面提标,新增农村低保对象61304万人。
2013年,济宁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56元,增长9.8%;人均消费支出18502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11348元,增长13.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262元,增长15.2%。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係数34.0%、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係数37.4%、下降1.9个百分点。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4.9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3平方米,增加1.8平方米。
2013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08.9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245.5万人,工伤保险108.9万人,失业保险245.5万人,生育保险67.0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44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630.3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不含新农合)收入合计127.9亿元,同比增长12%。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城镇职工居民医疗费最高报销额度均提高到25万元,新农合医疗费最高补偿额度达到15万元,生育保险政策範围内医疗费用实现个人零负担。

城市建设

2013年,济宁市城镇化率为48.33%,较2012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顺利实施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合併市中区、任城区,设立新的任城区;撤销兖州市,设立兖州区。济宁市区行政区域面积由884平方公里拓展到1534平方公里。济宁市实施的重点项目共247个、完成投资369.5亿元。市区两级新修城市道路45公里,面积238.6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238.6万平方米。济宁市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6座,同步建设配套管网1565公里,运行规模79万吨/日,全部执行一级A排放标準,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3%。2013年城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57.9万㎡,供热採暖总面积达到2400万㎡,集中供热普及率62%;新增天然气用户1.2万户,城区燃气居民用户达到24万户,燃气普及率96.6%;供水普及率100%。
大运河申遗,济宁遗产点最多
大运河山东段申遗预备名单已公布,济宁市26处遗产点、4段河段入围名单。作为运河之都,大运河济宁段沿线分布着众多和大运河息息相关的代表性遗产点,济宁市入围的遗产点和河段数量,在运河沿线五座城市中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目前济宁市正在编制《遗产点保护和维修规划方案》。

申遗预备名单

济宁曾是“南通江淮、北达幽燕” 的运河名城。大运河济宁段申遗办主任张骥介绍,大运河济宁段沿线分布着众多和大运河息息相关的代表性遗产点。
预备名单中分为立即列入项目和后续列入项目,立即列入项目包括立即列入遗产点和立即列入河段,后续列入项目包括后续列入遗产点和后续列入河段。张骥说,济宁市有21处遗产点列入立即列入遗产点,有4段河段列入立即列入河段,另外还有5处遗产点列入后续列入遗产点。
这项遗产点包括运河沿线的闸坝、文物遗蹟、河道遗蹟以及济运的水系。闸坝包括负有盛名的金口坝、戴村坝、天井闸、仲浅闸等。小府河也曾是济运的水系之一,浣笔泉遗址作为补充小府河的水源也列入预备名单。
济宁市已邀请相关的专家现场考察这些遗产点,《遗产点保护和维修规划方案》正在编制中。
南旺分水枢纽南旺分水枢纽
河道总督府遗址是申遗关键
济宁河道总督府遗址既是管理运河的最高行政机构的标誌,也是大运河申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儘管当地百姓知道河道总督府遗址的位置,历史资料中也有确切的记载,但是由于没有现存的遗蹟,也没有实物证明其完整性,它遗憾地被列入后续列入项目。
张骥介绍,济宁市文物部门通过实地探测,证明地表下面曾存在明代建筑,在没有考古发掘的情况下,没有办法证明这些建筑的规制、布局等详细情况,因而也没有办法运用历史资料印证它的真实性。
河道总督府遗址是在积极争取的情况下才入选预备名单的。张骥认为,如果这个遗址不入选,将是大运河申遗的遗憾。
被占压的遗产点或重见天日
被占压的历史遗蹟不止河道总督府遗址一处,位于微山县的师庄闸同样被民房占压着。
如果不拆除占压遗蹟的民房,文物部门就不能进行测绘,遗产点的保护和维修规划方案更是无从谈起。
南旺枢纽遗址也曾被占压,汶上县採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顺利拆迁了占压遗蹟的建筑物。目前南旺枢纽遗址公园正在稳步建设中。运河沿线的三大国家级运河博物馆也将落户遗址公园内。
张骥表示,这些遗产点是重要的运河文化遗产。考古发掘后,再配建一些绿地、休闲设施等,也能变身为一处居民休闲场所,这本身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项内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