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形目(学名:Psittaciformes)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包括大约342种,通常划分成凤头鹦鹉科和鹦鹉科两个科。俗语鹦鹉可以用来单独指代鹦鹉科,或者整个鹦形目,更常见的是后一种情况。鹦形目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鹦形目
- 拉丁学名:Psittaciformes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纲:鸟纲 Aves
- 亚纲: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目:鹦形目 Psittaciformes
- 分布区域:世界上多数气候温暖的地区
动物学史
鹦形目的鸟类在南美和大洋洲拥有众多的种类,意味着本目起源在冈瓦纳大陆。 然而鹦鹉科的化石记录稀少,它们的起源更多只是推测。
最早的鹦形目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白垩纪(约7千万年前)。在怀俄明州找到的这块长15mm的下喙碎片类似于现存的吸蜜鹦鹉类。现在还不清楚该标本是否应归入鹦鹉类。
欧洲有着更丰富的始新世(5千8百万到3千6百万年前)化石记录。在英国和德国找到了几具较完整的类鹦形目的骨骼化石。儘管还不能十分确定,但总的来说这些标本并不像是现代鹦鹉的祖先,而仅仅是其在北半球演化并在后来灭绝的亲戚而已。
南半球在同时期没有像北半球那样丰富的化石记录,而且直到中新世中期(大约2千万年前)都还没发现类似鹦形目的化石。然而到了中新世中期,就发现了确凿无疑的鹦形目化石,其上颌与现存的白凤头鹦鹉甚至无法区分。
外形特徵
鹦形目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鹦鹉的嘴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
分布範围
鹦形目主要是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羽色鲜艳的食果鸟类,在世界各地的热带地区都有分布。
在南半球有些种类扩展到温带地区,也有一些种类分布到遥远的海岛上。
鹦形目在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种类最多,在非洲和亚洲种类要少得多,但在非洲却有一些很有名的种类,如多种情侣鹦鹉(love bird)。美国也曾有一个种卡罗琳鹦哥,但现已灭绝。
拉丁美洲的鹦鹉中最着名的是各种大型的金刚鹦鹉,其中紫蓝金刚鹦鹉是是最大的鹦鹉。大洋洲的鹦鹉比拉丁美洲更加多样化,包括一些人们最熟悉的、最美丽和最独特的鹦鹉。
其中澳洲的虎皮鹦鹉和葵花凤头鹦鹉等是人们最熟悉的鹦鹉。纽西兰的鸮鹦鹉是已经失去了飞翔能力大型鹦鹉,而纽西兰的啄羊鹦鹉则进化出了一定的肉食倾向,啄羊鹦鹉也是分布最高的鹦鹉之一。
大洋洲种类繁多的吸蜜鹦鹉则属于最美丽的鸟类,比如斐济的蓝冠吸蜜鹦鹉。
种群现状
鹦形目是人们喜欢饲养的宠物,其野生种群也因此而受到威胁,很多种类都成为了濒危物种。中国原产的鹦鹉只有6种,全部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下级分类
鹦形目有鹦鹉科(Psittacidae)与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两科,种类非常繁多,有82属358种,是鸟类最大的科之一。
鹦鹉
本科鸟类大小差别悬殊,体长83~991毫米。嘴甚短强;上嘴钩曲而具 蜡膜,犹如猛禽;上嘴能转动,其与头骨如具铰链一般:嘴钩内有锉状构造;
舌多肉质而柔软。翅形稍尖,初级飞羽10枚,缺第5枚次级飞羽。
尾长短不一,具12枚尾羽。跗骨短健,被以细鳞。
趾4枚。前后皆两趾,适于攀树。体羽常为绿色,或绿蓝和红色等,甚为艳丽。雌雄相差不多,幼鸟与雄鸟相似。
世界有339种。分布于亚洲南部、大洋洲、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产于大洋洲。
中国有7种,见于西藏南部、四川南部、云南、广东、广西。
凤头鹦鹉
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共有21种鸟类,和其他的鹦鹉有相同的特点,都有钩曲的喙和对趾足。不同的地方主要在几个生物特徵,包括能够收展的头冠,羽毛中缺少令其他鹦鹉羽毛呈现出虹彩的结构。凤头鹦鹉平均要比其他的鹦鹉体型大,但其中鸡尾鹦鹉却是一种很小的凤头鹦鹉。凤头鹦鹉是最容易患上鹦鹉喙羽症的鹦鹉之一。该科与鹦鹉科一起组成鹦形目。自然状态下仅见于澳大利亚和其邻近岛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