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琅琊王陵

2019-11-09 13:40:53 百科
琅琊王陵

琅琊王陵

琅琊王陵坐落于临沂市区水田路与琅琊王路交会处,琅琊王陵为琅琊王夫妇的合葬墓,1997年发崛,整体为青砖结构仿庭式建筑布局,距今约1700多年。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琅琊王陵
  • 地理位置:临沂市
  • 发掘时间:1997年
  • 建筑布局:青砖结构仿庭式
  • 古墓年代:汉代

简介

在临沂市区水田路与琅琊王路交会处坐落着一座青砖古墓,墙头荒草随风飘摇。一圈红墙将古墓围了个严严实实,最南边红墙上刻着“琅琊王陵遗址”几个大字。这里就是琅琊王陵,东汉时琅琊王夫妇的陵墓。
临沂市政府部门出于保护考虑,对琅琊王陵实施了封闭式保护,人们只能隔着高高的红墙窥见到里面的青砖墓墙。然而,就算青砖墓墙也并不是它的本来面目,是1997年,后人修筑起来的。
此前的千百年来,琅琊王陵都是以一座大土丘的面目示人。古墓原为一座大土丘,上面长满了胳膊粗细的小槐树,多少年也不见长,经常有小孩在上面玩耍。

墓室结构

该墓为砖石结构,拱顶发券式地面建筑形式的大型东汉墓葬,系东汉时期少有的大型地面建筑式汉代墓葬。
环顾古墓,建筑所用青砖分:条砖、券砖。青砖大小相仿,但稍有差别,里外三层券砖一层小于一层,个别券砖上有当时人为的手印痕。
墓室各室券砖层数不一,主室3层,前室2层,耳室1层。中室为木结构平顶式。室内大都为条砖垒砖砌。三层地砖,往上砌砖墙,较统一的砖砌法是“一丁二辅”,在第四行丁砖往上再按各类室另加高矮,“耳室除外”,后主室是在第四行丁砖上走国行铺砖后砌券砖。
西墙外壁和东耳室外壁均使用石块垒砌和东耳室外壁均使用石块垒砌,最大石块长达164厘米,高210厘米的两主室外壁使用的石块最多,高达8层。
在对墓底做探铲钻探实验时,发现墓底是“自上而下,二横一纵三层铺地砖,铺砖下石灰约3厘米,再下约3厘米深则为木炭,最底层是原生态土”。

出土文物

2件龟骨,31个青铜铆钉,14个青铜小铺首,8个盖弓帽(3个残),4个马衔镳(1个完整3个残),5个车軎辖(4个完整) ,1件鎏金长方形铜件,3件长圆铜件,1个小铜弩件(鏽蚀严重),铜饰件一宗,3片小金箔片,1片云母片,1件小金丝,2件象牙残片,1把铁环首小刀,小铜饰件,五铢钱一宗,残陶器一宗(陶缸,耳杯,盘,瓦当等),1件马骨,1件玉蝉,若干金铜丝玉衣片。

传闻

在临沂市区水田路与琅琊王路交会处,有一座古墓,古墓主人被当地人传闻为隋末唐初英雄“罗成”,当地还流传一段关于“罗成墓”的故事:
罗成是唐王李世民的一员爱将,善使回马枪,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传说中,罗成31岁那年,被陷泥河陷住了坐骑白龙马,而被敌人乱箭射死。罗成死后,就埋在了陷泥河边。座落于临沂市区水田路与琅琊王路交会处的古墓就是传说中的罗成墓。

考证

1997年,因为琅琊王路(当时叫临西七路)修路,临沂市的文物部门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文物专家考证,东汉晚期琅琊王夫妇的合葬墓,距今约1700多年。里面还曾出土了金缕玉衣、铜玉衣等一些国家级珍贵文物。但墓主人究竟是谁,至今尚无定论。
更有考古价值的是,在全省这种地上王侯夫妇合葬墓极为少见,其地上砖结构仿庭式建筑布局方式也是临沂所特有的,是琅琊国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文化古蹟之一。
发掘的这处古墓是临沂城区规模最大的一座砖室墓地,在全国也属罕见。属于山东地区流行于东汉早中期的“前堂后寝”式砖砌墓,东汉晚期这类大型砖室墓已经发展成为多室之制。随葬陶器从器类组合到造型特点,均与山东东汉早中期墓相仿。随葬钱币中最晚仅见东汉中期五铢,基本不见东汉晚期五铢,可以把墓葬时间锁定在东汉晚期以前。
此墓规模宏大,建筑工程浩繁,表明这是一座属于上层贵族的墓葬。考古队员根据多年来考古经验,查阅了历年来全国各地发现的类似规模的汉墓资料,按此分析,推测墓主为显贵之士。随葬的器物无不显示着墓主生活的奢华。更能证明墓主身份的是男、女墓主分别使用了金丝、铜丝玉衣。根据汉制,玉衣是皇帝和大贵族死后所专用的葬服,按照等级分金丝、银丝、铜丝三级。《汉书·礼仪志》载:“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钾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皇帝、皇后及其最亲近的人则用金丝。综上分析,考古人员推测此墓墓主应属诸侯王一级显贵。
再从墓葬所处的地望来看,这里在东汉时期正是汉王宗室刘氏封地琅琊国国都所在地,此墓主人应与东汉琅琊国统治者有关。
对于墓主的身份,可以确定的是,此墓系东汉时期琅琊王夫妇的合葬墓,距今约1700余年,此墓系琅琊王墓,无任何异议。”墓门三层发券,三层发券相当于三层椁,“三层椁,王制。” 此外,古墓墓前全是白灰铺地,“赤墀之地,天子之制”,“白玉墀之地,王侯之制”,墓前白灰铺地,能证明此墓为王侯墓。
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封其子刘京为琅琊公,之后晋爵为王,立都开阳(即今临沂故城)。第一世琅琊王系刘京,爵位世袭一共七代,依次为刘京、刘宇、刘寿、刘遵、刘据、刘容、刘熙。其中,除刘京死后葬在东海即丘(即今河东区汤河一带),其余葬地不明,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均葬在开阳周围。其中死于东汉中期的有宇、寿、遵三王,故该墓可能为其中之一琅琊王夫妇合葬墓。发掘时,发现墓室内有龟甲,古人好寄物寓情,龟甲代表着长寿,由‘寿’可推测墓主为东汉刘寿墓地。

保护

1999年,临沂市文物部门和王陵附近居委曾共同筹资对墓体进行了一期修复,修筑了墓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琅琊王陵墓体。
临沂市政府为进一步对琅琊王陵的开发保护工作,已初步拟定方案,将儘快进行二期工程建设,对琅琊王陵实施原址保护,四周向外扩建,建设一处琅琊王陵遗址博物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