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阿Q(小说《阿Q正传》中人物)

2020-02-04 09:14:15 百科
阿Q(小说《阿Q正传》中人物)

阿Q(小说《阿Q正传》中人物)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概述图来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阿Q
  • 外文名:Ah Q
  • 其他名称:阿Gui、阿桂、阿贵
  • 饰演:严顺开(1981年电影)
  • 登场作品:《阿Q正传》
  • 性别:男

人物外貌

阿Q可算是破衣烂衫,并无蔽体之缕,他的棉被、毡帽、布衫早已抵押出去换了现钱;他有一双用来做短工的臂膊和一副瘦骨伶仃的身躯。然而他的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癫疮疤。

性格特点

阿Q的电影形象阿Q的电影形象
阿Q有一个奇特的精神胜利法,那就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比如作品写了他赢了许多钱,被人串通起来抢走了,而且自己还遭到毒打。阿Q是一个穷人,他需要这些钱,怎幺办?说钱被儿子拿去了不行,骂自己是虫豸不行,把自己当作老子也不行。阿Q毕竟是精神胜利法的常胜将军,“他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剌的有些疼;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觉得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阿Q自己打了自己之后,脸上虽然还有些热辣辣的疼痛,但是因为打的是别人,于是便心满意足地睡了。
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有最恶劣的一招是“欺凌弱小藉以转嫁痛苦”。这种精神胜利法突破了正常情况下精神胜利法的各种特徵,取得了行动上的实际胜利。当然,这种行动上的实际胜利是靠欺凌弱小而取得的。阿Q对小D、小尼姑都有过这种行为。当他骂“假洋鬼子”是“秃儿驴”被打了几棍子后,刚好遇见小尼姑从对面走来,阿Q便把痛苦转嫁到她的身上。他认为自己挨打是因为撞上了这个令人晦气的小尼姑,于是便走上前去,“呸”地吐了一口唾沫,伸手去摸小尼姑的头皮,说道:“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当小尼姑反抗时,他更加兴高采烈地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在旁人的大笑声中,阿Q精神上得到了十分的满足。
“精神胜利法”是阿Q典型的性格特徵。小说中阿Q受尽欺压凌辱反而自我安慰,自轻自贱。甚至在莫名其妙要被杀头的情况下,他还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阿Q性格的另一个特徵是保守性。凡是不符合未庄习惯的他就嘲笑,比如三尺长、三寸宽的木凳,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但城里人却叫“条凳”,他认为这是错的,是可笑的。油煎大头鱼,未庄加上一寸长的葱叶,城里人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也认为城里人有病,不懂如何吃大头鱼。这显然是小私有制农民狭隘的表现。

人物经历

阿Q没有固定的职业,只能给别人做短工。用着的时候别人会想起他,用不着的时候,几乎不会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敢于斗嘴的也只是和自己处于同一阶层的没有地位的小人物。他对吴妈的表白招来了一顿打骂和驱赶,甚至也遭到了身边那些不自省的小人物的讥笑。同时生计问题也得不到满足。儘管勤快能干,吃食问题也得根据是否有地方做工,农闲等时候其则没有生存下去的物质支持。在“革命”一节中,阿Q虽然感觉到有些威风,感到一丝存在感,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后,发现一切未变“他也仍然肚饿”,于是去尼姑庵偷吃的。最后糊里糊涂的阿Q被送上刑场。
严顺开饰演的阿Q严顺开饰演的阿Q

人物原型

《阿Q正传》中阿Q这个艺术形象,有两个原始模型:一个叫谢阿桂,他住在绍必新台东面的戴家台门里;还有一个是谢阿桂的弟弟叫阿有。据有关的回忆资料记载,在鲁迅住过的旧台门里,确有阿桂其人,虽说他以打短工为生,实在还是游手好闲,有时靠做掮客或小偷弄点钱,辛亥革命时,阿桂确曾在街上走着嚷着:我们的时候来了,到了明天,我们钱也有了,老婆也有了……但阿桂并不舂米,专门给人舂米的是他的胞兄阿有,鲁迅曾说阿Q的模特正在给人家捣米,可能就指他。但是,阿Q的很多事情又是从其他人身上取来的,如恋爱事件是从衍太太的侄儿桐少爷那里来的;欺侮小尼姑,则是从一个秀才那里取来改造而成的。

衍生形象

影视形象
年份作品类型饰演者
1958年
电影
关山
1981年
电影
严顺开

人物评价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阿Q的可怜的形象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中国作家沈雁冰:“我们不断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中国作家郑振铎:“这个阿Q,许多人都以为就是中国人的缩影;还有许多人,颇以为自己也多少的具有阿Q的气质。”
中国传记作家许寿裳:“鲁迅提炼了中国民族传统中的病态方面,创造出这个阿Q典型。阿Q的劣性,仿佛就代表国民性的若干面,俱足以使人反省。鲁迅对于阿Q的劣性如‘精神胜利法’等等,固然寄以憎恶,然而对于另外那些阿Q如赵太爷之流,更加满怀敌意,毫不宽恕。他利用了阿Q以诅咒旧社会,利用了阿Q以衬托士大夫中的阿Q,而回头看一向被赵太爷之流残害榨取,以至赤贫如洗,无复人形的阿Q本身,反而起了同情。”
中国作家郭沫若:“旷代文章数阿Q。”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林兴宅:“质朴愚昧又狡黯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嚮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