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反击(1976年李文化执导电影)

2020-03-15 17:17:51 百科
反击(1976年李文化执导电影)

反击(1976年李文化执导电影)

某省委第一书记韩凌重新出来工作,就在全省展开大整顿,先拿黄河大学的教育问题开刀,得到校党委副书记乔伯仁和教授薛耀宗的支持,把因“开门办学”在黄河大坝劳动的学生招回,搞了一次突然袭击式的考试,遭到钟大闯的学生领袖的反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反击
  • 出品时间:1976年
  • 出品公司:北京电影製片厂
  • 导演:李文化
  • 主演:于洋
  • 类 型:文革影片
  • 编 剧:《反击》创作组集体创作
  • 类 型:剧情
  • 色 彩:彩色

影片信息

中 文 名:反击
时 间:1976年
出 品:北京电影製片厂
导 演:李文化
主 演:于洋、胡朋、梁玉如、康庄、梅兆华、赫海泉、刁光覃

剧情简介

校党委书记、工宣队负责人、省委委员江涛得知此事后,便对教授进行了同一试卷的考试,结果把薛耀宗等教授整得狼狈不堪。江涛又把学生领回了工地。在省委,江涛在省革委会主任赵昕的指导下,同韩凌推行的“三项指示为钢”进行公开对抗,被韩凌挂职下放,又被关进牢房。支持江涛的老工人、黄河水利厂的革委会副主任老耿以及王坚、赵昕,都被韩凌整了下去。不久,“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他们都恢复了职位,韩凌则称病不出。根据赵昕、江涛的部署,在已经修建好的黄河大坝开闸放水之日,召开“批邓”大会,一伙自称是“拯救四化委员会”的反革命暴徒乘机暴乱,韩凌也表态支持。关键时刻,省里出动民兵镇压了暴乱,赵昕宣布了中央刚刚作出的“两项决议”,江涛批判了韩凌“不肯改悔”的走资派行径,下令开闸放水,滚滚黄河波涛一泻千里,预示着对“右倾翻案风”的反击获得了全面胜利。

幕后花絮

《反击》,是反映“文革”时期教育战线上的一场斗争,影射打击邓小平。这是“四人帮”为篡党夺权而精心策划的影片,按张春桥的想法等到夺权后就在全国上映以庆胜利。中共中央及时粉碎了“四人帮”,使这一阴谋未能得逞,却成为“四人帮”自掘坟墓的影片。影片属未发行影片,后来作为批判影片,在全国範围内部(有一定职务的干部中)上映。其政治性和史料性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影片评价

失败的文革电影-《反击》
1976年6月25日晚8时,上海市委一帮人在锦江礼堂审看了《欢腾的小凉河》双片(窄银幕),马天水等人对影片的一些艺术处理不太满意,感觉“有些地方像相声”。徐景贤倒是对影片主题大加讚赏:“这部影片写了农村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背景是1975年,揭露了右倾翻案的背景,使主题思想有深度,现实意义强烈。”要求摄製组将影片“送北京文化部,争取七·一上映,放不放由部里决定。现在影片还有点新意,如果再晚,类似这样内容的节目就多了,要抓紧!”
次日,上影将修改后的双片(窄银幕)送北京审查。6月27日下午5时40分,文化部给上影打来长途电话,表示:“影片结合了当前反击右倾翻案风,联繫了批邓,与现实结合得紧,主要英雄人物还是好的。时间这样短,搞出这样的片子,应该肯定。”但是,文化部同时也对影片后半部表示了不满,认为“前半部和走资派夏副主任的交锋斗争比较尖锐,但到后来断了”,要求加强。这可不是小修小补的意见,徐景贤“七·一”上演的愿望只能落空。
8月12日,上影根据文化部和市委意见,将修改计画上报文化部,总计20余条。然而,文化部又改变了主意,匆匆发给了通过令,在影片缺少60多个镜头的情况下,在全国公映了。
影片上映后,虽然“批邓”已经见诸报端,但在电影作品中尚属首次,观众有一定的新鲜感。不过,影片拍摄时间紧促,完全是一个急就章的样子,而且片中大量充斥着抄袭报刊社论的时髦辞彙,像周昌林所说“走资派还在走,我们斗了还要斗”之类,艺术水平极其有限,观众批评意见居多。徐景贤对此十分恼火,把责任全推给摄製组,大骂创作人员:“没有无产阶级的创作激情,糟蹋了这个剧本”,自称:“选错了导演”,一时间大帽子满天飞,摄製组检讨频频。
1974年底,北京市委召开创作会议,布置了北大、清华写教育革命和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的电影剧本。1975年9月28日,北大、清华的剧本写作组成立,派人来北影编导室联繫,希望北影同他们合作,并表示在明年初拿出初稿。1976年1月初,写作组来人如约交稿,送来了剧本,是写教育革命的剧本《占领》(上、下集)。3月底,将剧名改成《反击》。迟群看后批示道:“总的感觉曲折性不够,结尾不解气,主要是颳风,反击不够,应体现胜利来之不易。”要求在进一步的剧本修改中,“集中力量写好江涛(一号英雄人物),写出赵大姐(二号英雄人物)是怎样控制局面的”。对于反面人物韩凌,要求点明他的五大特点:走资派、第一把手、不肯改悔、比还乡团还厉害、反革命分子的后台。
8月底9月初,《反击》完成全部拍摄工作,进行剪接。9月9日,毛泽东逝世,举国哀痛。即使遇上这样天塌下来的大事,摄製组的工作仍未停止,文化部要求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悼念毛主席”,早一天把影片拍完。终于,《反击》在9月中旬杀青。
9月21日,刘庆棠邀迟群、谢静宜一起审查《反击》双片,三人表态:一次通过,国内外发行,决定在国庆节上映,而且先在9月27日《人民日报》上发布讯息。
9月23日晚,王洪文看了《反击》,表示肯定的同时,有些顾虑:“反革命事件的镜头太多了。”
文化部拟在国庆节上映《反击》。但是,此时,河南省委不断向中央申诉,认为《反击》是影射河南政治状况,由于摄製组中一些人,参与了当地“胡闹派”的行动,已经造成了河南部分地区局势紧张,倘若影片上映势必造成全省大乱。而当时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明批邓”转向暗攻他人,“四人帮”不想节外生枝,树敌过多,因此张春桥向文化部下达指示:“能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反应,修改掉影片太像河南的部分?”
26日,张春桥调看了影片,再次打电话通知文化部:“《反击》不是一般的写文化大革命的影片,对反击右倾翻案风有很大作用,要慎重,不要急于‘十·一’上映。上映先停下来,待中央审查后再说,先不见报,也不宣传。要选一个适当时机再拿出去。拷贝继续印。”
接到张春桥的指令,当天刘庆棠来到北影,对厂领导以及摄製组主创人员说:“这部影片拍得很好,9月核心组多次审查,认为是部题材重大的好影片,目前拿出来还不成熟。你们该改的就改好,15个拷贝照洗,以后等待适当时机再拿出来。”
剧本创作阶段,刘庆棠、迟群、谢静宜就催个没完,摄製组花了三个月时间以“大跃进”般的高速度拍摄完成,现在已经印製拷贝了,突然又暂停放映,在厂里、摄製组里引起一些议论。为了了解情况,稳住军心,9月30日夜,于会泳、刘庆棠召见厂领导,重新审查了样片,具体了解了哪些镜头是在河南拍的。之后,传达了张春桥的指示,安慰大家说:“《反击》影片,部核心组已经看过,拍得好,将会对‘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起到很大作用。部核心组考虑,《反击》暂不上映,不是说片子有什幺问题,片子是好的,拷贝照印。什幺时候放,还要等一等,如《春苗》就不是马上放的,以后到了一定时机,再拿出去,看在什幺时候放映较能起更大的作用。”
次日国庆佳节,电影局召开了座谈会,于会泳公开表态说:“《反击》大快人心,大方向是好的。”刘庆棠也私下透露:“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首长(指江青)最近几天可能看。看了,如果没什幺问题,就可以拿出去!”
10月4日,“四人帮”下令登载署名梁效的文章《永远按既定方针办》,正式向华国锋的地位挑战。当晚,迟群给创作组打气:“现在有很多人看了《反击》害怕,心里没有鬼,为什幺怕?说明影片打中了他们的要害。只要一放映,走资派就有好戏看,不要急,早晚会放映的!”可是有时他也有不详预感,发些泄气之论:“我们可能看不到《反击》上映,自己的头就被倒挂在天安门上了!”
迟群果然先知先觉,《反击》未得公映,10月6日晚,在华国锋和叶剑英的主持下,中央“以快打慢”,抓捕了“四人帮”;迟群、谢静宜享受了“中央首长”级待遇,也被同时隔离。不久,《反击》作为“四人帮”利用文艺阴谋反党的典型例证,被拿出来示众放映,“四人帮”最后的反击,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影片现状

该电影网路上没有完整的片源 只有接近片头的一个片段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